退出閱讀

葵花寶典:一本書與百年武林史

作者:張璟琳
葵花寶典:一本書與百年武林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楔子

楔子

黑社會裡大多是不識字的粗人,少數識字的整天在刀口上過日子,內心早變得陰暗無比,最愛吃獨食。所以《史記》這本書可以成為大眾教材,無數人給它註釋、註疏,補充完善;《葵花寶典》卻只能從一個保險柜轉移到另一個保險柜,並且在一次次轉移過程中,掉了封面,脫落了封底,越來越薄,於是乎到後來連作者是誰都不知道了。一場辛苦最後卻落得沒有著作權、沒有署名權、沒有稿費版稅,到頭來連名字都沒被人記住,公公,您這是何苦來哉?
金庸沒有這樣的偏見,在他筆下,老太監被處理成一個「謎」。這也是金庸另一個慣用的技巧:如果筆下人物超凡絕塵、非常人所能及,他會避開正面描寫,而是盡量虛寫,使人物如龍過天際,見首不見尾,只留人間驚鴻一瞥,無限遐想,例如黃裳、獨孤求敗、王重陽、少林無名掃地僧等。
後人完全有理由怪老太監多事。公公呀,你身為國家公務員,任職紫禁城,端的是體制內的金飯碗,錦衣玉食,老有所養,何不抓緊時間找些漂亮宮女對食,養幾個乾兒子送終,或者買個大宅院關起門整天玩SM遊戲。人生樂事很多,沒事你寫什麼書啊?
不過這樣理解又可能失之膚淺。倘若老太監真想造福武林,以他的造詣,不可能寫不出一部正常的秘笈。結果他卻寫出一部教人自殘的《葵花寶典》。
這就禍事了。老太監修鍊的是純粹的太監武功,這種武功對於正常人具有排斥反應:欲練神功,必先自宮。
他將這一身驚世駭俗的武藝施展於何處?復讎?暗殺?自娛自樂?他是正是邪,是大英雄是大反派還是打醬油的?沒有人知道。
這個設想可是有現實依據的噢,前年坊間曾傳言世上有這麼一部武學秘笈,專教打人不留外傷,端的是本好秘笈呀。可見體制內代代有高人。
要論中國史上第一禍國殃民的群體,不是五體不全的宦官,也不是裙帶上得富貴的外戚,恰恰就是那些自喻飽讀聖賢書的官僚集團。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論貪官污吏的人數,太監不如官僚的九牛之一毛;論無能虛偽的程度,太監不如官僚的九牛之一毛;論對於百姓的實際戕害,太監不如官僚的九牛之一毛。
他為何要學這一身驚世駭俗的武藝?身負血海深仇?士為知己者死?捲入了政治漩渦?還是天生武痴?沒有人知道。
好在紅葉和尚是佛學院畢業生,不是歷史學院,不用關心這些無謂的細節。紅葉和尚翻開正文,他的眼神立馬直了。
在《笑傲江湖》里,毫無疑問,萬惡的源頭就是前朝和圖書那個太監。
曾有人不負責任地猜想,說老太監是負責宮中人事工作的,《葵花寶典》其實就是個套,是為招聘工作服務的。完整的招聘廣告詞如下:欲練神功,必先自宮;如不自宮,也能成功;即使自宮,未必成功;如已自宮,趕快入宮。後宮佳麗三千、美姬如雲,恭候您的光臨!落款:皇宮凈事房。
世人絕大多數是愚昧盲從的,容易被片面之詞所欺騙,特別容易被那些道貌岸然的君子的片面之詞所欺騙。古人如此,今人如此,後人也會如此。君子們幾千年如一日地詆毀太監、女主、外戚,這三者就被妖魔化了。
某些多愁善感的傢伙則猜測說,葵花多子多孫,太監卻斷子絕孫。取名《葵花寶典》,是老太監在聊以遣懷,寄託內心的哀愁——在這個猜測的基礎上進一步推測,就覺得老太監不懷好意。你老人家斷子絕孫了,很鬱悶,然後流傳給後人一部必須自我閹割的武功秘笈,這是典型的反人類仇恨社會呀。
這當然是個玩笑。任何一個朝代,皇宮大內都只會有大量冗員,絕不會缺少人手。每一個時代會都有不計其數的人甘心受那操刀一割,以交換富貴榮華。這一刀會砍在肉體上,但更多是砍在精神上,造成精神上的去勢。
其實這個書名是在表忠心。葵花的特性是向陽,這種植物沒有自己的方向,一心向著紅太陽,太監也沒有自己的意志,只會唯皇帝的命令是從。《葵花寶典》這個名字是取給皇帝看的。
趙子龍一身是膽,老太監一身是謎。輕輕地他走了,正如他輕輕地來。本來沒人知道他曾經來過,然而不幸的是,老太監文武雙全,喜歡舞文弄墨,他將畢生所學寫成了一本書,名為《葵花寶典》。
這樣到了近代,1840年,英國鬼子開著鐵甲艦漂洋過海耀武揚威,我們照樣讓他乘船而來御風而回。不信?回想一下《東方不敗風雲再起》這部影片,裏面東方不敗對西班牙人說:「你有科學,我有神功!」——我叫你牛逼!
這種以點擴面、糾結成網的敘事技巧在金庸作品中多次出現,只是出現的面目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雪山飛狐》里這粒種子是李自成的寶藏;在《射鵰英雄傳》里是前公務員黃裳製作的一本非法出版物;在《倚天屠龍記》里是郭靖、黃蓉夫婦的一對冶金作品與陽頂天夫人的一段婚外情;在《白馬嘯西風》里是一張高昌國的寶藏圖;在《書劍恩仇錄》里是一出「狸貓換太子」;在《俠客行》里是一張來自俠客島的請柬;《天龍八部》是個故事集,種子也有三個,分別是www•hetubook•com•com一個狂熱的復國世家、一個風流的大理國王爺以及一個玩弄同門感情的前逍遙派掌門。
而老太監的一番心血並未獲得應得的重視,宮中那群太監整天陪後宮嬪妃搞宮闈鬥爭,哪有識貨的——當然,這也許盡在老太監的預料之中。他之所以將應景的《葵花寶典》寫得如此出色,恐怕也是出於寂寞。恐畏無人識,獨自暗中明。有知音相賞,我幸,沒有,我命。
說起太監這個群體,國人的印象普遍都不好。好讀書者受史書的影響,不好讀書者受影視劇的影響,一提起「太監」兩字,心中馬上就浮現出這麼一類人:面白無須,賊眼溜溜,長著一張二皮臉,對上諂媚對下陰鷙,渾身無處不散發「陰險」與「下賤」的奴才氣息。他們嗓音尖細陰陽怪氣,舉止女性化,愛翹蘭花指,性取向詭異,性行為變態。
《葵花寶典》還可以用來裝備軍隊,即使士兵們天賦各異,量產不了東方不敗,那麼量產岳不群、林平之也是很可怕的事情啊。將士們陣前繡花,談笑間敵軍灰飛煙滅。擁有這樣一支軍隊,可以說無往而不利,唯一值得提防的大概就是敵人使美男計。
這三者都是皇權政治的產物,後來皇帝被推翻,這三者絕了跡。女人與外戚還好,換個面目繼續活躍在人間,太監這個群體卻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因此就顯得很神秘。一神秘又產生了種種駭人聽聞的傳說,以訛傳訛,演化出無數匪夷所思的版本,後來被編入影視劇,妖魔化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好多武俠劇里的終極大反派就是個深藏不露的老太監。
這是為什麼呢?
一切手抄本的下場都是悲慘的,它稀有而風華絕代,導致了它人盡可夫閱人無數,閱人無數又導致它迅速變成殘花敗柳。記得N年前,當時的出版界只出紅寶書,遠不能滿足人民旺盛的求知慾望,於是就出現了為數眾多的手抄本,其中最著名的一本叫《少女之心》,直到今天還有人津津樂道。《葵花寶典》與《少女之心》一樣,在眾人如狼似虎般的爭奪撕扯之中,越來越薄越來越薄越來越薄……
最終《葵花寶典》牆內開花牆外香,以絕版手抄本的形式,默默地流入了民間。
他為何入宮?如何學到這一身驚世駭俗的武藝?沒有人能知道。
而江湖暗流涌動,新一輪血雨腥風的較量開始了。
練功的念頭從此不再提起。後世敬佩不已,都說「莆田少林寺方丈紅葉禪師,乃是一位大智大慧的了不起人物」。
如此一來,老太監的行為就讓人看不懂了。一方面,他在拋媚眼;另一方面,他拋和-圖-書的又是無效的媚眼,知道自己做的是無用功。
前朝那個老太監如果落到傳統文人筆下,肯定討不到好,就是個妖孽。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以老太監的身手(天下第一高手)、老太監的睿智(不是聰明絕頂創不出這種武學),他如果要諂媚皇帝,方法多得是,根本沒必用採用寫書這麼個笨辦法。皇帝整天日理萬機,李萬姬風情萬種,皇帝哪有空讀書啊?何況還是這種高深危險、枯燥乏味的專業書籍。退一步講,即使當時的皇帝像當年雲南大理國的皇帝一樣嗜好習武,他也是不適合讀《葵花寶典》的,萬一他讀得興起,一刀把自己閹了,老太監豈不成了罪人?!
即使要寫書,也學學前輩司馬遷寫點正經的,什麼「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傳唱了兩千年,人人都蹺大拇指,說:「這沒卵蛋的傢伙真是好樣的!」你倒好,偏偏要寫什麼不上檯面的,遊離于經史子集之外的小眾書籍,讀者還只限定於黑社會。
因為是寫給太監的書,所以「欲練神功,必先自宮」這樣的字眼就不顯得刺眼了;又因為在宮中,所以少不得要隨大流喊幾聲「吾皇萬歲萬萬歲」,取名「葵花」也就不顯得刺眼。
故事里套故事是金庸慣用的技巧,其中有一種套故事的方法是:一切故事都可以追溯到歷史上的某個時點、某起事件,今天所發生的一切都是當年那個種子開枝散葉的結果。
這些讀書人又掌握著歷史的書寫權。這是條令皇帝都感到害怕的特權,因為它可以鞭屍,讓人遺臭萬命,也可以諛墓,讓人流芳百世。那些死後躺在棺材里被戳脊梁骨的人,未必真如書中所寫的那麼差勁,那些死後被搬入神殿受頂禮膜拜的人,也未必真如書中所寫那麼偉岸——是褒是貶,並非取決於此人生前的所作所為,而取決於寫史者的好惡愛憎。史書中的太監、女主、外戚大多面目可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臉上被抹了油彩。
話又說回來,當時世上沒有出版社,無法量產。這也許才是遺憾的根源,否則書名改為《何必遺恨一剪梅?——成功人士速成法》,既實用又勵志,肯定會成為年度第一暢銷書,那老太監靠版稅就能過王侯生活,必定穩居作家富豪榜前五,不讓菊花教獨美。同時,資源共享也是減少內耗的有效途徑,如果《葵花寶典》淪為隨手可得的地攤貨,那就少了無數陰謀糾紛,也是武林之福。
在讀書人幻想的烏托邦里,皇帝應該是與他們一條心的,但是現實往往事與願違,而皇帝本人又是神聖不可指責的,那怎麼辦呢?這些讀書人於是遷怒於皇https://m•hetubook•com•com帝身邊的人,他們指責太監這些「刑餘之人」弄權蒙蔽皇帝,又指責後宮嬪妃這些「紅顏禍水」掩袖工讒(對於皇帝的宮闈之事,他們的態度是矛盾而且可笑的。一方面,他們希望皇帝多子多孫,為王朝多準備幾個儲君候選人;另一方面,他們又反對皇帝動感情,專寵某一個嬪妃。也就是說,他們心中理想的皇帝應該是一頭種豬,只負責播種,不挑剔,不動情),還指責外戚靠裙帶關係上位,擾亂了朝政。
《葵花寶典》極有可能就是這個妥協的產物。這本書,可能就是老太監奉命寫給宮中太監的習武教材。
那老太監也是如此。他姓甚名誰?籍貫何處?這已經沒有人能知道。
某些內心邪惡的傢伙會猜測說,這個書名寄託了修鍊神功之後五體不全之人的人生理想。葵花者,向日也,嚮往恢復男兒陽剛本色也。
總結起來就是:有政治野心的太監貪權,為禍朝堂;沒有政治野心的太監貪錢,為禍民間。用一個詞來歸納就是「宦官誤國」。
老太監寫《葵花寶典》的用意,其實與他的公務員身份有關。這可在《葵花寶典》的書名中推敲出來。
除了皇帝有時無法控制,這些由讀書人組成的官僚集團壟斷了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切資源,包括立法、司法、行政、輿論等等。他們與太監、外戚之間的鬥爭,實際就是爭奪對皇帝的控制權。
說不清是幸運還是不幸,這破鞋一樣的破書中最關鍵重要的一句話並沒有佚失。這句話八個字,言簡意明:「欲練神功,引刀自宮。」
但其實,事實未必如此。
這是為什麼呢?
在民間打響名號之後,必會引起當權者的注意。到時候出口轉內銷,《葵花寶典》重回宮內,大小太監人手一本,皇城內全是東方不敗,不見地上走的盡見天上飛的,到時候別說像歸辛樹一家那樣的大逆不道之徒,就連洪七公那樣只想偷雞摸狗的也不敢靠近皇帝。數量龐大的御林軍就此撤銷,這可以省多大一筆軍費啊!眾所周知,御前護衛一向是擾民急先鋒,少了這群混蛋,京城百姓更幸福,京城社會也就更和諧了。當然,這事也會有副作用,從此京城綉針、絲線的消耗量會大大增加。
他的結局是什麼?為什麼這樣一個武學宗師在江湖上藉藉無名?沒有人知道。
紅葉和尚盯著這八個字,愣了好半天,然後他背著手走出禪房,望著山下某尼姑庵的方向出了一會兒神,又回到禪房,嘆了口氣,將書鎖進抽屜。
紅葉和尚瞬時相信並理解了那個在江湖中流傳甚廣的傳說:「《葵花寶典》所載的武功,卻是精深之極,三百余年來,hetubook.com•com始終無一人能據書練成。」(《笑傲江湖》三十章,方證語)
《葵花寶典》可謂史上最低調的武學秘笈。別的秘笈,有叫《九陰》《九陽》的,有叫《北冥》《易筋》的,要麼磅礴大氣,要麼充滿文化氣息,要麼大吹醫學上的牛皮,都極富廣告效應,讓人一聽就知道這是由某位了不起的人物寫出來的了不起的書。唯獨這一本,卻以植物為名,而且還是葵花這種極為普通平常,並且卑微脆弱的植物。
從結果來看,老太監拿《葵花寶典》表忠心也沒有什麼顯著效果,否則,他必定會成為顯赫一時的風雲人物,不至於死後連名字都沒人記得住。
其實不僅是肉體上被閹割的太監,古代許多精神上被閹割的士人多次借用葵花向陽的特性向權貴大搖尾巴。元代曾有個叫李瓚的三流詩人,寫過一首名叫《種葵》的噁心詩向異族統治者表忠心,其中有兩句是這樣的:「匪以花為美,有取心向日。孤忠類臣子,恆性若有德。」翻譯成白話就是:「我種葵花並不是因為它花朵美麗,而是喜歡它一心向著太陽,它與我是多麼的相像,是獨自對陛下忠心耿耿的有德之士呀。」這種破詩與「縱做鬼也幸福」是一路貨,真是吐死我了。
兩百年後,當《葵花寶典》落入莆田少林的紅葉和尚手中時,它已完全赤|裸,幾乎已經不能稱之為書。它的封面和扉頁早不知爛在哪個前人的手中,那篇序文也殘缺不堪,考據價值驟減,只能模糊辨認成書年代是兩百年前,出產地是皇宮大內,但是作者姓啥名啥一概無法考證。
首先,在寫作《葵花寶典》時,老太監應該已是個與世無爭的人(此前種種就無從考證了)。如果他有心揚威立萬,在人間留下雪泥鴻爪,那是輕而易舉,但是他沒有,因此後人對《葵花寶典》的作者一無所知;其次,身為太監,普天之下只有一個地方能讓他容身(至於他的進宮原因,已經沒人能知道了),那就是皇宮。老太監是體制內的人,並且已經無法脫離體制獨立生活,因此,他有時不得不對這個體制低頭妥協。
這倒底是為什麼呢?因為老太監要大隱隱於宮。
這種人大多心理陰暗,心胸狹窄,是為了得到一根釘子不惜拆毀整座宮殿的小人。偏偏他們又離最高權力最近,最會奉承,最得寵信,於是就狗仗人勢,任何卑鄙無恥的事情都不臉紅,什麼禍國殃民的事情都敢做。
儘管老太監留下了這麼一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江湖中人未必都會感激。所謂秘笈一向是不祥之物,掀起江湖腥風血雨無數,其受惠者一向遠少於受害者。何況這《葵花寶典》還與其他秘笈不同。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