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回到唐朝當皇帝

作者:七月初三
回到唐朝當皇帝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六卷 第四百五十三章 院長就你了

第六卷

第四百五十三章 院長就你了

夜色已經進入深空,李恪將討論的幾人送出了書房,回到椅子上坐下,他這才覺得今天做了很多事情。
「恩,王先生提出的問題很值得商酌!」
李恪可以看得出,這不是說他身居要職,創辦學院,才會讓他兼任。這是大家認同自己的理念,認同自己的觀點,才會認為自己合適。
不過,在討論到學院的院長問題的時候,眾人的說法很一致。那就是,大家的意思是讓李恪兼任!
跟劉仁軌的書房討論讓李恪神清氣爽。
李恪向王績謝道。
李恪說完,目光移向李淳風道,「淳風,你有什麼想法嗎?是否能夠勝任?」
剛開始,他只是邀請了李淳風,只是沒有想到袁天罡也會出席。不過他猜測,這可能是因為李淳風的緣故!
特別是謝偃,他對李恪提出的不固定授課很讚許。
副院長職務也沒有給他,這不是說李恪小氣,而是袁天罡真要是不願意,那硬是給他的話,對他反而是一種拖累。
李恪說道這裏,向諸人問道,「大家有什麼意見嗎?」
「殿下上面說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微臣很贊同!」
李恪這才開始切入到了主題上面。
李恪向謝偃問道。
「漢學院的院長一職,就由老師擔任吧!」
但是,李恪覺得這個說法也對,既然是漢學院,他不想醫學院和陸軍學院是針對性培養,那就該自由開放一點。
「殿下,老臣年邁體衰,怕是擔不起這樣的重任啊!」
可是,在他的心裏,依然還是在想著下午的那個問題,那就是移民!
李恪是一個很喜歡放權的人,既然王績提出了自己意見,那他就有自己想法,李恪也就順勢的將這個任務交https://www.hetubook•com•com給了他。
所以,最終大家討論的結果就是,沒有結果!
所以,他也倒是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
謝偃也支持李恪。
王績向李恪回答道。
董伯仁第一個提出自己的不滿,在他思維中,除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外,其他的都不可取。
「老師,漢學院也要有主次之分,北院為主,南院只是為輔,只要兩院結合,才能體現出漢學院包容併兼的學術作風。漢學院不排斥任何學說,儒學、法家學說、陰陽家、天文家等,只要是學問,都可以在漢學院開講收徒,漢學院的宗旨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這樣,漢學院的建設算是有了一個初步的討論結果!
「哎!」
王績施禮道。
他認為讓學員來聽課,就該按照他們的習慣,不能強制他們學什麼。所以,他認為這是學院最大的特色。
隨即,李恪又開始跟眾人討論生源的問題,學制的問題,眾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但是,袁天罡的確實有才,李恪覺得有他參与那是再好不過了!
李恪很滿意的王績的建議,「那這件事情就交給王先生來辦理吧!」
李淳風倒是也爽快,不理會一旁的袁天罡,向李恪保證道。
然後,李恪又提出了學習四年之後,成績優秀的人可以頒發他們在學院學習過的憑證。對於這個設想,幾人也表示支持。
「至於南院,主授科技,自然學等方面的學說,就像天文曆法,算術等他們都該屬於南院,還有陰陽學說,五行雜家等都始於南院教授的範疇,至於這個任務嗎?本王想將他交給李淳風!」
名字https://www.hetubook.com.com都這樣尊崇,這院長誰敢擅自兼任啊!
「殿下,老臣明白你的心思,老臣絕對會支持你!」
「諸位,漢學院開辦在即,本王對漢學院有一下幾點設想,第一次,漢學院可以分為兩院,即北院和南院。北院主文學,南院主科技!」
而這就有別於其他王朝最大的特點!
「恩,那就有勞王先生了!」
晚上,他將董伯仁和王績、謝偃還有袁天罡和李淳風請到書房商議漢學院的組建。
半晌,王績開口說道,「殿下,你分這幾科還不能涵蓋到我們所學的學問的很多方面,像繪畫,像書法,音律等,還有想治史、著書等方面。所以,微臣的建議是,除了開設幾科之外,還要增設一些學科。」
李恪對李淳風誇獎道。
「微臣不敢當!」
至於,袁天罡,李恪見他一句話也沒有說,就沒有主動詢問過他。
現在的大唐,很明顯是北方強於南方。而真正的想後世那樣讓南方富庶于北方,那是經歷了三次比較大的遷徙之後。
李恪的目的是任職陸軍學院,想將主要的心思和時間放在對軍事人才的培養上面。所以,他認為即便是兼任了漢學院的職位,可能在漢學院里管理不了具體事務,這會導致漢學院難以擴大發展,既然這樣,何不將這個職位給別人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大唐是一個包容,善於吸取外來文化的國度,很多當年從西域傳到長安的文化、音樂和建築等發麵的有用的可取的知識都被大唐所吸取。所以,在這樣一個國家,你要提出一個新的名詞,你要整出一件新的事務,絕對不會被人排斥,反而會被眾人所www.hetubook.com•com接受。
李恪義正言辭的說道。
謝偃也跟著說道。
因為,他們知道了李恪漢學院的名字叫,皇家漢學院。
李恪這麼問,不是說李淳風不能夠勝任,以李淳風能力,足夠勝任這個職位,他這樣說就是生怕李淳風不接受的時候,他自己還有一個台階下。
「殿下放心,微臣心裏已經有了一些想法,只是覺得還不晚膳,等待會下去之後跟董老他們商量一番,務必拿出一個可行的方案!」
李恪向董伯仁說道。
時間過的很開,兩個時辰一晃就沒了,可是大家討論的都很熱烈,包括李淳風在內,只有袁天罡卻是一直都沒有開口說話,這讓李恪有點納悶袁天罡今天到底是來幹嘛的!
「那謝先生以為呢?」
最終,王績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李恪擔任院長一職,學院在設六名副院長具體執行學院的工作。小事由副院長自己解決,遇到大事則有七個院長共同商議,最後將有李恪這個鄭院長裁決。
「殿下,讓漢學院涉及到這些,恐怕有些不妥吧!」
李恪淡淡像眾人說道,「可能你們諸位很多人不清楚何謂科技,那本王就給你們解釋一下,本王所謂的科技就是天文曆法、算術以及一些發明創造。」
除了董伯仁,大家也有這樣心思。
李恪的想法是四年制,不固定教學授課,四年制的授課時間里,學員的學習費用全部免費,學院可以提供住宿,但學員想自己在外面住,學院也不干涉。
「而北院,本王已經做好了分科,北院主要是開設秀才、進士、明經、明法和明書五科。明法就是專門的研習律法;明經主要是教習貼經、策論等;秀纔則是屬於教授和*圖*書的知識很廣的一科,而進士主要是為了像事務方面發展。」
因此,現在讓李恪為難的就是,十年之後,等到劉仁軌遠航發現新大陸,他是首先向外遷徙人口,發展新大陸呢?還是要將人遷徙到南方,將南方的經濟發展起來呢?
可李恪心裏也有苦衷!
在歷史上被稱為,「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主要有主要有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遷。
「對啊,殿下是否在想想呢?」
諸人開始思考李恪的分科制度。
「殿下放心,三天之內微臣絕對會拿出一個方案!」
這不能說董伯仁迂腐不堪,而是他思維的局限性。因為,自隋朝開科舉到李世民登基重開科舉制度,所有入仕的人都是出自詩文辭賦,才會讓董伯仁有這樣的想法。
對於這個建議大家都覺得很可取。
這是一個大問題。
李恪一想,謝偃致力於文學,能說出這樣的話也不為過。
而這第一次遷徙就是西晉時期永嘉之亂,是指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陽、擄走懷帝的亂事。這次戰亂之後,西晉有經歷了八王之亂,直到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晉朝遷都至江東建康自此史稱東晉。
不過,李恪當即也任命了王績、謝偃、董伯仁和李淳風為漢學院副院長的職務。其中,他見謝偃和王績還有董伯仁放到了北院,負責北院的一切工作,而將李淳風放在了南院,負責南院的具體事務。這樣一來,北院院長人選已經飽滿,正好三個人!而南院還缺兩個人,但李恪覺得這個空缺在今後肯定會彌補。
www.hetubook.com.com王績認為可以延長學制,比如四年之後還有人繼續想在學院深造研究的話,可以讓他們繼續學習。但這些人的費用只需他們自己的承擔,學院一概不管。
至於李恪提出學院的管理者為院長,副院長,對於這個稱呼,眾人沒表示出什麼異議。
李恪心裏犯難,還是因為一個抉擇的問題。
王績的提議得到了眾人的一致贊同!
李恪痛苦的搖搖頭,覺得自己還真是太天真了,這個問題還沒有到自己去思考的時候啊!但他自言自語的說道,「十年的時間不長,就應該早做準備才行啊!」
「恩,淳風做事本王很放心!」
可是,李恪死活不肯!他心裏有自己是想法。
李恪的書房內,眾人就坐,鷹衛奉上茶水,關門離開。
董伯仁心裏可清楚的就像鏡子一樣,將來漢學院的發展會是什麼樣子,他可不想這份榮譽送李恪的身世溜走。
所以,南方後來的經濟超過北方,在南宋以至於道明清朝的時候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那是因為經歷了幾次大的人口遷徙,而人口遷徙之後才有了開墾和發展。
而第二次遷徙主要是安史之亂。第三次則是靖康之亂,趙構在建康建立南宋王朝。
就這樣,漢學院院長的一職又落到了李恪的頭上。
董伯仁見李恪這麼說,他也就不在堅持自己的意見。
他是一個很務實的人,李恪既然讓他負責這件事情,他就覺得必須恪盡職守,認為不能太過潦草。
所以,即便是現在心裏有了想法,他還是覺得不夠晚膳,這才沒有在這個時候提出自己心裏的想法和意見!
所以,眾人都力主李恪任職院長。
董伯仁拒絕道,「老臣還是那句話,漢學院的院長一職非你莫屬啊!」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