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國策

作者:閃爍
國策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卷八 百年積怨 第一百五十一章 地區化

卷八 百年積怨

第一百五十一章 地區化

嚴格的說,共和國的收穫甚至超過了最初的目的。
從戰略策劃階段開始,以王元慶為首的共和國領導階層就明確了戰爭的最終目的,也明確了達到目的的各階段作戰行動,花數年時間做好了準備工作,從而以最小的代價獲得了最大限度的勝利。開戰後10多天,共和國就能在毫無懸念的情況下擊敗實力並不弱小,甚至比以前任何一個對手都要強大的日本,與共和國主動應戰、提前準備、積極動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從整個交戰過程來看,「日本戰爭」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一是從開戰到「四國海盆海戰」的初期大規模交戰階段,在此階段,日本有一定反抗能力,多次試圖扭轉戰局,戰爭規模也達到巔峰,為後面的作戰行動埋下了伏筆。二是從「戰略封鎖」到「五加九會議」的中期以戰促和階段,在此階段,日本完全喪失抵抗能力,共和國的主要對手不是日本,而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共和國的主要戰爭目的也不是打垮日本,而是通過大規模戰略打擊迫使西方國家干預,為最終停戰創造了基礎。三是從共和國提出「時間表」與美歐提出「人道主義援助計劃」到共和國宣布有條件全面停火的收尾階段,在此階段,戰爭的主要目的是解決日本戰後重建問題,戰爭的軍事意義大幅度降低,政治意義突現,成為了共和國與西方國家博弈的主要手段。
「防衛」與「進攻」的區別,正好體現了共和國國hetubook.com.com家戰略的根本轉變。
「日本戰爭」是第一場由共和國主動策劃,積極實施的地區戰爭。
雖然連王元慶都承認,戰爭的實際情況與共和國在戰爭爆發前制訂的戰略計劃有嚴重偏差(見於王元慶的回憶錄),按照共和國的最初計劃,戰爭應該以共和國與日本簽署不平等停戰條約的方式結束,而不是以西方國家全面介入的方式結束,但是不得不承認,王元慶因勢利導,及時調整戰略計劃,最終使共和國實現了大部分戰略目的。不管日本有沒有與共和國簽訂停戰條約、也不管日本能否在西方國家集團的全面援助下迅速恢復實力,至少在30年之內,日本無法對共和國構成戰略威脅,共和國通過佔領琉球群島等日本外島,實現了進軍太平洋的目的。
「大國時代」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地區化」。
在此之前,一直是美國在給共和國製造麻煩,第四次印巴戰爭、中日東海戰爭、東南亞戰爭、半島戰爭,都有美國「作祟」的因素,甚至可以說,美國的行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幾場戰爭的基本面貌。「日本戰爭」則是共和國主動給美國製造「麻煩」,迫使美國參与了一場註定會失敗的戰爭,讓美國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雖然在此之後,因為日本戰時看守政府的某些極端行為,共和國數次解除全面停火狀態,恢復對日軍事打擊,但是在美歐等國的全面干預下,最終都以日本戰時看守和-圖-書政府讓步妥協收場,戰火併未再次點燃。
如果說在此之前的所有戰爭都在證明共和國的「戰略防衛能力」,那麼「日本戰爭」證明的就是共和國的「戰略進攻能力」。
世界權力中心的轉移,勢必有一個「痛苦」過程。
有條件全面停火之前,共和國就與巴基斯坦、朝鮮、阿根廷、伊朗、敘利亞、越南等6個國家簽署了「技術換產品雙邊協議」,在隨後3年間,共和國主動擴大「協議」適用範圍之後,泰國、緬甸、寮國、尼泊爾、斯里蘭卡、馬來西亞、伊拉克、約旦、葉門、蘇丹、坦尚尼亞、奈及利亞、肯亞、利比亞、智利、玻利維亞、委內瑞拉等20多個「無核國」先後與共和國簽署了「技術換產品雙邊協議」。2031年初,在徵得巴基斯坦、朝鮮、伊朗、敘利亞、阿根廷等國的同意之後,共和國開始將「雙邊協議」轉變為「多邊協議」,並且在「多邊協議」的基礎上組建以共和國為核心的政治軍事同盟組織。
英國取代西班牙,世界為之動蕩上百年;美國取代英國,爆發了兩場世界大戰;共和國取代美國,肯定不會例外!
由此可見,共和國的戰略步驟非常清晰。
共和國與美國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日本戰爭」的性質。
數年前,還備受置疑的「中美冷戰」終於從論點變成事實。
「地區化」無法使世界更加穩定,也不可能成為維護和平的有利因素,只能使世界更加動蕩,hetubook•com•com使國家間衝突愈發頻繁。
6月30日23點55分,共和國正式宣布有條件全面停火。
雖然俄羅斯與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擁有顯著的國際影響力,但是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共和國與美國的全面對抗,也就是所謂的「中美冷戰」無疑是最有代表性的特徵。
歐盟本身就是國家間聯盟,政治軍事一體化從根本上鞏固了歐盟的聯盟關係。
「日本戰爭」就此告一段落。
也許很多人都不明白,美國到底付出了什麼代價?
站在世界格局的角度看,「日本戰爭」最大的意義無非是拉開了「大國時代」的帷幕。
共和國的戰略轉變,與美國的戰略轉變正好完全相反。
除此之外,俄羅斯也在「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基礎上擴大勢力範圍,將之前脫離「獨聯體」的烏克蘭與喬治亞拉了回來,隨後又拉攏波羅的海三國與中亞五國,積極打造以俄羅斯為核心的政治軍事同盟組織。
雖然在「防衛」與「防衛反擊」中,共和國抓住所有機會擴大勢力範圍,建立起以自身為核心的戰略防衛圈,極大限度的拓展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但是只有積極主動的「進攻」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共和國的處境,為中華民族爭取到更加光明的未來,為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奠定基礎。
「五加九會議」之後,共和國的國際地位得到公認,再也沒人否認共和國是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技術換產品框架協議」從根本上決定了共和圖書和國的勢力範圍,為共和國的全面戰略擴張打下了基礎。「全面銷毀核武器談判」為共和國贏得了更高的國際聲望,使共和國與歐盟的關係進入「蜜月期」。
共和國提出「技術換產品框架協議」后,美國與歐盟先後提出了類似的國際協議,力爭在新一輪大國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保住傳統勢力範圍。只是相對而言,共和國的「技術換產品框架協議」更有影響力。
用句俗話來說,出來混,遲早得還。
總體而言,「日本戰爭」與共和國在21世紀經歷的其他戰爭有很大區別。
從世界格局發生的重大變化來看,「日本戰爭」絕對不是一場地區戰爭,而是一場「全球戰爭」。雖然參与的國家只有兩個,但是讓所有國家都受到了影響。
由大國為核心的「地區化」已經不可避免。
雖然這些都是看不見的「損失」,但是從長遠意義上講,美國必須為之「買單」。
從第四次印巴戰爭開始,直到半島戰爭,共和國往往在「被動」情況下參戰,沒有在戰前定下明確的戰略目標,甚至沒有做好參戰的準備工作。最終結果是,共和國付出了高昂的戰爭代價,贏得了「喝彩」,卻沒有贏得足夠的利益。拿第四次印巴戰爭來說,如果共和國準備充足,藏南問題早就得到解決,不會繼續拖上10多年。半島戰爭也差不多,如果共和國早就有所準備,恐怕早就以更小的代價打垮日本了。
雖然美國也在努力建立新的軍事政治同盟組織,首先拉攏了加拿和圖書大、墨西哥、澳大利亞、紐西蘭與加勒比海及中美洲國家,但是在歐盟成員國的衝擊下,由美國主導的「北約集團」已經名存實亡。
歷史的發展永遠無法改變。
共和國在積極擴大聯盟範圍,美國卻遭遇了「同盟危機」。
從「日本戰爭」之後的國際局勢就能看出,美國付出的代價遠遠超過了共和國的戰爭支出。除了讓共和國獲得超級大國的地位之外,美國還失去了太平洋與印度洋上的霸權,眼睜睜的看著共和國把「觸手」伸向之前由美國獨霸的區域,被迫以最不情願的方式應對共和國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受日本戰後重建拖累,美國不得不轉入全面戰略防禦階段,在眾多足以決定未來的重大問題上做出妥協與讓步。別的不說,「日本戰爭」之後,法德意三國趁美國「衰落」,全面排擠投靠美國的英國,加快了歐盟政治一體化進程,為建立一個「統一強大」的歐洲奠定了基礎。不到3年,不但法德意三國先後宣布退出「北約集團」,組建「歐洲共同安全聯盟」、成立「歐洲聯軍」,包括荷蘭、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在內的10多個歐盟成員國也先後宣布退出「北約集團」,加入由法德意成立的「歐洲共同安全聯盟」、派兵參加「歐洲聯軍」,最終將「歐洲共同安全聯盟」與「歐洲聯軍」變成了由歐盟直接管轄的政治與軍事組織,為歐盟完全實現軍事與政治一體化,組建「歐洲國」打下了基礎。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