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國策

作者:閃爍
國策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六章 一路走好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六章 一路走好

當然,這一切還得從印度戰爭說起。
在李存勛看來,王元慶與顧衛民的矛盾,實際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矛盾。
如此大幅度的縮減軍費開支,軍人滿意才是怪事。
王元慶在這個時候推行軍事改革,就是要削減軍費開支。
李存勛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他覺得這個任務太艱巨了。
從根本上講,王元慶是一個非常具有理想主義色彩,但是精通現實手段的政治家。按照王元慶的想法,普選要素以民為本,將民主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顧衛民不是不照顧民主,只是更加現實,畢竟體現民主的不僅僅是民意,還有經濟、文化、資源等客觀因素。由此可見,王元慶與顧衛民對政治改革的理解並無本質差別,只是在如何實施的問題上,也就是手段上的觀點不一樣。按照李存勛的理解,爭到最後,王元慶肯定會讓步,因為在現實面前,王元慶只能讓步。
回顧之前的一系列擴軍政策,不難發現,第三次軍事改革是在糾正過往錯誤。
這一步非常關鍵,可以說決定了政治改革的最終成敗。
作為政治改革與軍事改革的全程參与者,李存勛心裏非常清楚今後幾年的情況。
與元首談過之後,李存勛不得不重新考慮這個問題。
李存勛也是軍人,但是他並不認為軍事改革削弱了共和國的軍事力量。
共和國軍隊在印度戰場上的出色表現,讓王元慶堅定了軍事改革的決心。
印度戰爭是共和國建國以來打得最漂亮的一場大規模地區戰爭,雖然王元慶、項鋌輝與裴承毅等政治、軍事決策人員的出色表現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共和國軍隊的強大戰鬥力才是印度戰爭取勝的關鍵因素。2035年底,戰爭結束的時候,李存勛都有點不敢相信,不到半年,共和國軍隊就擊敗了印度,並且佔領了印度全境。要知道,在此之前,就連王元慶都認為至少需要1年半才能擊敗印度。
印度戰爭之前,共和國的所有努力都針對周邊地區。準確的說,是建立一個更加有利於共和國發展的周邊環境。可以說,從紀佑國開始,共和國的三位領導人都在為此努力。第四次印巴戰爭、東海戰爭、南海戰爭、半島戰爭、日本戰爭、還有收尾的印度戰爭,全是為了這個目的。擊敗印度之後,共和國基本上不存在周邊威脅了,至少在短期內,不用過分考慮周邊安全。
對一個國家來說,軍隊就是用來對付敵人的m.hetubook.com.com拳頭。
如果再把目光放得長遠一點,就不難發現,國際局勢將在30年後發生劇變。
不管怎麼說,政治改革到了只能進、不能退的階段。
當初,王元慶推行政治改革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知道,落後的政治體制已經成為阻撓共和國前進的主要因素,政治改革已經到了不得不推行的地步,因此政治改革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特別是廣大民眾的支持。相對而言,在王元慶提出第三次軍事改革的時候,支持者並不多。
看上去,這不合邏輯。畢竟共和國軍隊表現得這麼好,作為國家領導人,沒有任何理由發起一次裁軍25萬的軍事改革。如果從國家的高度來看,就能明白這輪軍事改革的根本目的了。
項鋌輝可以一走了之,他卻不能一走了之。王元慶可以卸甲歸田,他卻不能馬放南山。
坐上飛機,李存勛還在考慮這個問題。
由此可以看出,全面銷毀核武器本身就是共和國與美國博弈的結果。
簡單的說,就是共和國在30年內不需要一支強大到足以稱霸全球的軍事力量,只需要一支能夠保衛國土安全、捍衛國家利益、保護民眾生命財產的軍事力量。毫無疑問,這是一支規模有限的軍事力量,而不是一支時刻為了打大仗而準備的軍事力量。
李存勛不是政治家,但是他不會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普通軍人不會考慮這個問題,畢竟沒有哪個士兵能夠在軍隊里干滿30年。可是對王元慶來說,他不能不考慮這個問題。就算王元慶不可能在30年後主掌共和國,甚至不大可能活到90歲,他也不能置共和國的未來於不顧。作為國家元首,王元慶不但有責任做好在任期間的工作,還有責任為共和國謀劃一個更加輝煌的未來。
從這也能看出王元慶的長遠眼光。在共和國高層的眾多領導人中,與利益集團瓜葛最少,最能推動政治改革的肯定是李存勛。作為軍情局長,李存勛有足夠的影響力,甚至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說,不管誰當下一任國家元首,只要李存勛還在軍情局,只要李存勛堅定不移的支持政治改革,王元慶的政治果實就能保留下來。至少5年之內,沒人能夠改變政治改革的前進方向。5年之後,隨著普選逐漸被民眾接受,就算有人想改變未來,也得問問共和國的公民是否同意。
王元慶推行第三次軍事改革,就https://m•hetubook.com.com是要控制拳頭的大小,讓更多的營養留在身體里。
從國際大環境看,隨著國際核裁軍加速推進,共和國與美國兩強爭霸,歐盟、俄羅斯等地區性強國全面爭取成為世界性大國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共和國受到的戰略威脅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說,未來30年之內,共和國都不用考慮與某個大國爆發全面戰爭。
與政治改革相比,軍事改革受到的爭議更大。
用一些比較極端的話來說,第三次軍事改革就是「兔死狗烹」與「鳥盡弓藏」。
正如元首所說,共和國處在一個極為關鍵的時期,除了需要強有力的領導人之外,還需要能夠幫助領導人做出重大決策的「參謀」。毫無疑問,軍情局長就是共和國領導人身邊最重要的「參謀」。
當然,艱巨的事情不僅僅是政治改革,還有剛剛開始的第三次軍事改革。
從2025年到2034年的10年間,共和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僅有4.7%。雖然在發達國家中,這一增長速度並不慢,比美國的2.4%、歐盟的2.8%快得多,但是與此之前的10年相比,共和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減慢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如果按照人均收入,共和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不應該這麼慢,至少應該在6%左右。雖然在政治改革的影響下,經濟增長給全國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用民間的話來說,因為百姓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所以4.7%的經濟增長率相當於此前14.7%的經濟增長率,但是從國家的綜合實力來看,4.7%的經濟增長率肯定支撐不起軍事擴張,如果不及時調整對外政策,軍事擴張遲早會壓垮共和國的經濟。
按照王元慶制訂的改革方案,共和國將建立內外兩級民主議會。政治協商大會為外層議會,不論黨派、身份,所有人都可以參選。全體代表大會為內層議會,只有具有黨派代表才能參選。兩層議會按照區域以全民普選的方式產生,只有獲得民眾認可與支持,才有資格進入共和國的最高立法機構。
半年前,李存勛沒有考慮退休的事情,畢竟他才50多歲,精力非常充沛,別說再干5年,就算再干10年也不成問題。潘雲生去世后,李存勛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他沒有明確表示將在政府換屆后離職,但是幾個月來,他一直在給劉曉賓交代工作,https://m.hetubook.com.com打算讓劉曉賓在軍情局好好表現幾年。
因為項鋌輝去意已決,裴承毅再三表示不會謀求總參謀長的位置,所以下一任總參謀長極有可能是林嘯雷。果真如此的話,李存勛必須留下來。原因很簡單,林嘯雷是個喜歡走極端的傢伙,真要讓他推動第三次軍事改革,不搞出問題就是天大的幸事。雖然在推行軍事改革方面,主要動力來自元首府,但是王元慶之後,沒有哪個人在軍隊有足夠的威望,能夠讓軍隊服服帖帖。這個時候,肯定需要一個像李存勛這樣的人來調解總參謀長與元首、軍隊與政府的矛盾。不管怎麼說,作為軍情局長,李存勛在軍隊高層有足夠的威望,沒有幾個將軍敢與他對著干。
別的不說,對普通軍人來說,除了每年一次的探親假由國家承擔路費之外,其他私人活動都得自己掏腰包,就連請客吃飯也得自己掏錢。要知道,在過去10年內,這些錢基本上由軍隊負責,不需要軍人自行承擔。
毫無疑問,如此嚴厲的軍費審核制度,讓享受了10年美好時光的軍人很不習慣。
共和國,能否一路走好?
對共和國來說,需要20到40年的時間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在此期間,共和國將盡量避免與大國發生衝突,至少不能發生正面衝突。對美國來說,需要20到40年的時間開發高尖技術,在此期間,美國也將盡量避免與大國發生衝突。也就是說,兩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都不願意使世界局勢失去控制,都在為自己爭取時間。再看《倫敦條約》對全面銷毀核武器採取的三步走策略,就不難明白共和國與美國的目的了。未來30年內,主要國際焦點問題就是全面銷毀核武器。在此期間,共和國與美國不會停止對抗,但是絕對不會硬碰硬的正面對抗,國際大趨勢是地區衝突增加,大國衝突減少。
站在這個角度,誰也不能否認第三次軍事改革的重要性。
共和國也不例外,這30年將決定共和國的未來。
雖然在軍情局工作的15年,讓他獲得了與當年潘雲生一樣的地位與影響力,但是在即將到來的未來,李存勛卻需要面對很多潘雲生不曾面對的挑戰。
與前兩次軍事改革相比,第三次軍事改革的主要反對者是軍隊。
這是一個讓人很難理解的問題,因為前兩次軍事改革的主要支持者就是軍隊。拋開表象看事實就能發現,前兩次軍事改革的受益者是軍隊,準和*圖*書確的說,是希望共和國變得更加強大的軍人,而王元慶提出的第三次軍事改革不但沒有讓軍隊獲益,甚至讓很多軍人認為,將嚴重削弱共和國的軍事力量。
李存勛沒有考慮個人得失,成為間諜的那一天,他就拋棄了個人得失。
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如何利用這30年,將對國家的未來有決定性影響。
離開元首府,李存勛沒有返回軍情局總部,而是直接去了郊外的空軍基地。
王元慶在印度戰爭之後才推行第三次軍事改革,也與共和國的現實處境有很大的關係。
他只需要考慮一個問題。
擴軍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經濟發展受到影響。
從半島戰爭開始,受周邊局勢的影響,共和國一直奉行軍事擴張政策。雖然在此期間沒有進行大規模擴軍,軍隊總量基本保持不變,但是官兵結構、編製規模、裝備質量等等對軍隊戰鬥力有決定性影響的要素都在加強與擴充。以77軍為例,印度戰爭時,77軍的戰鬥力相當於半島戰爭中的3倍。由此可見,雖然軍隊規模沒有擴大,但是共和國的軍事力量在短短10年內增強了2倍以上。
為了減少開支,國防部在審批軍費預算的時候特別嚴厲,不但砍掉了很多華而不實或者短期內難見成效的裝備開發項目,還嚴格執行在第二次軍事改革時確定的福利待遇,比如所有將軍都得嚴格按照對應級別享受福利房,多出來的面積,必須按月支付租金。又比如嚴格控制軍隊的差旅與招待費用,多出來的費用,由軍人自行承擔。
作為軍情局長,李存勛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只要普選確定下來,得到落實,政治改革就將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給民眾足夠多的時間,讓民眾逐步了解與熟悉民主制度。也許會花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是在基本制度得到保證的情況下,政治改革遲早會取得最後的勝利。相反,政治改革必然遭受慘敗,在改革中被剝奪了利益的群體必然猛烈反撲,讓三代共和國領導人的努力變為泡影。
毋庸置疑,從長遠來看,共和國遲早要裁軍,控制軍事力量。
2036年的軍費開支僅比2035年的常規軍費開支(扣除戰爭開支)增長了3.7%。要知道,2036年的經濟增長率達到了5.9%,是自2031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而在此之前每年的軍費增長率都在8%左右。如果考慮到2036年裁軍25萬所需支付的遣散費用,那https://m.hetubook.com.com麼當年軍費開支實際上縮減了8%左右。
不管這個形容是否恰當,反正沒有幾個軍人對第三次軍事改革感到滿意,更不會像前兩次軍事改革那樣積極支持。
這讓李存勛想到了潘雲生,因為當年潘雲生與他現在的情況完全一樣,不得不在紀佑國離任之後充當元首與總參謀長的「中間人」。
普選的具體方案還在修訂,因為主要負責人是顧衛民,所以李存勛並不是很了解。按照李存勛從王元慶那裡了解到的一些情況,普選肯定分區域進行,即以省為單位,按照各省的人口數量、經濟規模等要素決定議席數量。離全體代表大會召開還有不到1個月,仍然沒有確定普選的具體方案,主要就是幾個要素、以及各要素所佔比重還沒有確定下來。比如王元慶認為應該將各省的面積計算進去,顧衛民則認為沒有這個必要,畢竟省的面積不能代表人口、不能代表經濟、也不能代表資源,只是一個空泛的數字而已。又比如,王元慶認為應該將人口作為第一要素,在決定普選名額的要素中佔80%的比重,顧衛民則認為不應該把人口定得這麼高,最多佔60%的比重。因為普選要素與各個省的利益密切相關,所以各省級代表大會委員長均參与了方案的制訂工作,也有不同的見解。這是一個眾口難調,卻必須調和的問題,爭論自然在所難免。
在王元慶執政的10年間,共和國的政治改革穩步推進了10年,從最初的基層民主選舉到省級代表民主選舉。雖然王元慶還沒有對外公布下一輪政治改革的具體方案,但是作為改革的參与者,李存勛非常清楚王元慶要做什麼。換屆選舉的時候,王元慶不但要卸下國家元首的職務,還要像當年的紀佑國那樣,給下一任國家元首留下一筆豐厚的政治財富,那就是正式推行全國普選,並且對全體代表大會與政治協商大會進行改革,建立完全屬於共和國的民主議會。
事實果真如此嗎?
看清未來,李存勛知道自己沒有選擇的餘地。
毫無疑問,拳頭不是越大越好,因為要想發揮這隻拳頭的威力,還得擁有一副強健的體魄。對一個國家來說,體魄就是國家的經濟、科技、文化、政治、外交、教育等決定國家綜合實力的「軟實力」。如果把國家比喻成拳手,因為總體「質量」有限,拳頭越大,意味著身體越小,當兩者不成比例的時候,拳頭的威力就發揮不出來,甚至會拖垮身體,使拳手變得虛弱不堪。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