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國策

作者:閃爍
國策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三十七章 暗度陳倉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三十七章 暗度陳倉

雖然第三次軍事改革的總體方針是由王元慶訂下來的,因為王元慶在軍隊中擁有無與倫比的威望與地位,所以在他離開元首府之前,不管是將軍還是士兵,最多只能抱怨,不可能明目張胆的反對軍事改革,但是王元慶很像紀佑國,離任后就不再過問國家大事,甚至除了負責元首安全的軍情局長之外,沒人知道他的行蹤,所以在顧衛民繼續推動軍事改革的時候,就連林嘯雷都開始不滿了。
事實上,在第三次軍事改革中最受傷的就是陸軍。
從一開始,王元慶就訂下了由陸軍大規模裁員來改變軍事力量結構的改革方案。在王元慶離開元首府之前,陸軍就在項鋌輝的親自主持下,率先完成了第一輪改革,裁減掉了近20萬官兵(其中大部分是二線部隊與預備部隊),為整個軍事改革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如果不是項鋌輝親自坐鎮,恐怕第三次軍事改革從一開始就會遇到問題。
當時美軍受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的影響,雖然每年有高達數千億的國防開支與上萬億的戰爭開支,但是大部分金錢都用到了戰爭上,能夠用來研製武器與採購武器的經費非常有限。為了引領軍事發展潮流,美國陸軍不得不在概念上做文章,在短短10多年內提出了幾種截然不同的發展概念。
二是更加有保障的軍人待遇。早在紀佑國推行的第一次軍事改革中,共和國軍人的待遇就超過了社會平均水平,隨著一場場輝煌的勝利,共和國軍人的社會地位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第三次軍事改革中,軍人的待遇與地位再次得到提高。
雖然裴承毅是第三次軍事改革總體方案的起草人之一,但是沒有參与具體的改革規劃工作,所以在前往瓜達爾港的途中,他把精力放在了李存勛送來的資料上,特別是那些軍事建設成果的資料。
問題是,減少軍費開支、削減軍事項目是第三次軍事改革的重點之一。如此一來,共和國陸軍只能退而求其次,不斷提出各種各樣的裝備發展概念。
更重要的是,在為軍事建設出力的不僅僅是政府,還有各大軍火集團。
別說外人不了解,就連很多共和國軍人都不明白。
三是更加先進的武器裝備。總結印度戰爭的經驗教訓時,共和國陸軍明確提到,能夠用50萬地面部隊擊敗20倍以上的敵人,足夠巨大的裝備優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大量先進武器裝備,不但和-圖-書傷亡數字會增加好幾倍,而且有可能輸掉戰爭,或者導致共和國當局在取勝之前結束戰爭。
可以說,第三次軍事改革初期,削減陸軍總兵力就飽受爭議。
由此可見,軍事儲備體制賦予共和國軍隊非常靈活的應變措施。針對不同的情況,共和國軍隊可以採用不同的應對方式,從而最大限度的控制軍隊規模。因為軍隊的骨幹力量並沒受到影響,所以軍隊的戰鬥力不會嚴重下滑。
作為趙潤東的得意門生、共和國的前任國防部長,顧衛民的前半輩子都在國防部的辦公室里度過,而且是自趙潤東之後,第二個從國防部出來的國家元首。雖然顧衛民與趙潤東並不完全一樣,至少他不是軍人出身的國防部長,甚至沒有服兵役的經歷,但是在國防部工作幾十年,讓他非常了解共和國的軍事體制,也非常清楚共和國軍隊的問題。事實上,第三次軍事改革也是顧衛民的政治成果之一。
針對陸軍兵力不足,王元慶在三個方面做了努力。
一是前面提到的軍事儲備體制。按照共和國國務院在2040年公布的國防藍皮書,雖然第三次軍事改革影響廣泛,但是並沒像大部分人預料的那樣,使共和國的國防實力出現嚴重下滑。
正是如此,在顧衛民的主導下,第三次軍事改革讓很多人「看走了眼」。
事實上,這與21世紀初的美國陸軍非常相似。
隨著「正規軍+預備部隊+緊急動員機制」的兵力體系得到建立與完善,在只有不到50萬正規軍的情況下,共和國陸軍的戰鬥力仍然世界第一,遠超過美國陸軍與俄羅斯陸軍。更重要的是,針對預備部隊與緊急動員機制,共和國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善的裝備儲備體系,在保證部隊戰鬥力的前提下,配備給一線部隊的裝備比以往減少了大約三分之一,配備給二線戰鬥部隊的裝備則比以往減少了三分之二。按簡氏防務周刊估計,共和國陸軍的20萬一線部隊(相當於以往的7個軍,實際編製為10個戰鬥旅、10個炮兵旅與10個支援旅)的戰鬥力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同等規模的地面部隊,具備打贏一場大規模地區戰爭、或者兩場小規模局部戰爭的能力。如果20萬一線部隊不夠,共和國陸軍還能在不做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投入大約30萬二線部隊,在1個月之內動員40到50萬預備部隊。在總投入接近100萬和-圖-書的情況下,共和國陸軍有能力打贏任何規模的地區戰爭,只有在世界大戰的威脅下,才有必要做進一步動員。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共和國陸軍史上最關注技術的一次改革。相對而言,前兩次軍事改革對陸軍而言,以放權為主,即改變陸軍一家獨大的局面,給空軍與海軍留出更多的發展空間。尤其是第二次軍事改革確定了由陸海空三軍司令輪流擔任總參謀長,使陸軍的影響力在2037年之後急劇下降。地位下降不等於陸軍不重要,不管怎麼說,共和國的地緣位置遠不如美國,甚至比不上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在眾多西方國家可以通過海權成為霸主的大背景下,共和國永遠不可能放棄陸權。事實上,只要來自北面的威脅沒有消失,共和國就得把陸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如此一來,要想維護陸權優勢,共和國當局只能想辦法保證陸軍的戰鬥力。
印度戰爭之後,共和國陸軍也走上了這條發展道路。
共和國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排第三、人口總量派第二、國境線長度排第二的大國,還擁有全球最為龐大的經濟實力,維持一支規模在70萬人左右的陸軍並不過分。即便不考慮對外作戰,從守疆衛土來說,就需要數十萬兵力。雖然按照第三次軍事改革的規劃,今後守衛邊疆的任務將由武裝警察部隊(將在第三次軍事改革中進行整編,成為類似於美國國民警衛隊的正規預備部隊)承擔,正規軍的任務只有一個:打贏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但是從世界大國的角度來看,共和國有足夠的理由維持一支規模在70萬人以上的陸軍。事實上,美國在擴張的鼎盛時期,其陸軍總兵力就在70萬人以上,甚至一度接近100萬(包括在前線執行作戰任務的國民警衛隊)。即便在和平時期,即伊朗戰爭結束后,美國的陸軍兵力在65萬左右,隨後才逐步降低到50萬以內。敘以戰爭結束后,美國陸軍的規模又開始擴充。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到2040年底,美國陸軍的實際兵力已經恢復到了65萬左右,而且還在持續增加之中。雖然美國此舉很有可能是在為戰爭做準備,畢竟現代化戰爭的節奏快得驚人,如果不能在戰前做好準備,等到戰爭爆發后才開始動員,恐怕在徵召的兵員完成基本訓練之前戰爭就結束了,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共和國陸軍的兵力非常緊張。事實hetubook•com•com上,除了人口數量有所差別之外,在決定國家實力的基礎條件上,共和國與美國非常相似。美國有理由維持一支規模接近70萬的陸軍,共和國為什麼不能增加陸軍兵力?
毋庸置疑,在陸軍總體地位下降的情況下,保證戰鬥力的唯一辦法就是先進裝備。
除了待遇,軍人的社會地位也非常關鍵。在改革中,王元慶就明確提到,軍人是國家的骨幹力量,理應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正是如此,雖然眾多軍人對第三次軍事改革的很多內容不滿,但是真正反對的人並不多。按照王元慶在改革初期提到的解決方案,所有退役軍人不管有沒有與軍隊簽署緊急徵召合同,在返回社會之前,都擁有享受由政府提供的高級技術培訓的權利。也就是說,只要願意提前退役,就能得到一筆技能培訓補償,花兩到三年的時間在大學或者學院進行深造。事實上,在2035年到2037年間退役的軍人中,近八成都用了三年時間學習掌握勞動技能,在2038年到2040年間陸續融入社會,為共和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更重要的是,軍隊是紀律部隊,在軍隊生活了好幾年的軍人,天生就把紀律放在首要位置上。這些軍人參加社會勞動之後,很多人都找到了合適的生活方式,其中不少還成為了各行各業的骨幹力量。
可以說,那些認為共和國的軍事實力正在下降的人,都受到了顧衛民的影響。具體原因有三個,一是所有人都知道顧衛民在擔任國防部長的時候就以削減國防開支、與總參謀部對著干而出了名,二是顧衛民本來就是一個非常擅長計算的管理型人才、其最為突出的才能就是合理利用每一分錢,三是在顧衛民的主導與推動下、第三次軍事改革很快就變成了「裝備改革」、大量裝備發展計劃被取消或者暫停。
裴承毅對此也算少有了解,就他所知,第三次軍事改革開始后的幾年間,光三堅集團就「無償」援助了共和國陸軍上百億元的科研經費。如果算上其他軍火企業提供的「無償」援助,共和國陸軍在這些年內大約獲得了1000億左右的科研經費。再算上出售二手裝備與幫助他國培訓軍事人員的收入,陸軍至少在裝備研製上投入了1500億元。雖然這點錢對於大批量採購武器裝備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但是對於開發幾種關鍵裝備來說,卻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按照李存勛m.hetubook.com.com提供的資料,早在2038年初,受該財年度(從2037年開始,共和國就採用了跨年度財年制,即每個財年由當年的7月1日到次年的6月30日)國防預算影響,至少有20多個裝備研製與採購計劃受到影響,其中就包括了林嘯雷積極推動的共和國海軍的第四級航母的建造計劃,如果不是葉致勝從中調和,加上閻尚隆不太過問國防的事情,恐怕林嘯雷會與國防部翻臉,也就是與顧衛民翻臉。搞到最後,海軍的航母發展計劃保住了,其他軍兵種的裝備發展計劃卻遭了殃,陸軍的損失尤為慘重。
按照陸軍與所有官兵簽訂的服役合同:在以往,只有達到終生領取退休金的最低服役年限,才能在退役后獲得退休金,如果提前退役,只能領取一次性補貼(以終生退休金為標準,按照一定比例折算,相對來說比終生退休金差得多。以陸軍上尉為例,如果在服役10年後退役,只能領到大約30萬的補貼,而服役12年後退役,每個月則能領到近1萬元的退休金);第三次軍事改革后,如果軍人沒有達到最低服役年限,可以在退役的時候與軍隊簽署一份「緊急徵召合同」,即在國家發起緊急動員的時候無條件的相應號召,則能按照一定的比例終生領取退休金(仍然以陸軍上尉為例,服役10年後退役,每個月能夠領到6000塊的特別補貼,而陸軍上尉的退役年齡一般在35歲左右,明顯比以往一次性領取30萬的補貼好得多)。該待遇不但給軍人帶來了好處,還給軍隊帶來了好處。別的不說,軍隊可以在平時盡量少養軍官,多養士官。除了士官的津貼相對較低之外,士官在基層部隊的作用也明顯超過了低級軍官。也就是說,可以用裁減兵員節省下來的開支供養更多的士官,讓軍隊在必要的時候能夠迅速擴編。
一口氣將陸軍的規模縮減30%以上,在當時別說其他人不理解,就連裴承毅都不理解。
總體而言,陸軍的建設受到了影響,但是戰鬥力並沒降低。
事實上,在任何裝備都難以獲得支持的情況下,只有藉助炒作概念才有可能獲得研發裝備的必要經費,不但陸軍在這麼做,空軍也在這麼做,就連大權在握的海軍與備受關注的天軍都在這麼做。
6年不到,共和國陸軍就提出了三種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一是由項鋌輝發起的「輕型化」,二是由陸軍司令部在2038年提出的「https://m.hetubook.com.com空中化」(實際上就是輕型化的高級階段,而且大部分必要工作已經落實,實施難度接近於零),三是由國防部在2040年初提出的「人工智慧化」。不管什麼「化」,事實上都是一種炒作,主要目的是藉助引領陸軍發展潮流,讓對手被迫跟隨,而無法超越。歷史早已證明,在只能跟隨的情況下,永遠不可能超越對手。要想超越,唯一的辦法就是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講,共和國陸軍能夠超越美國陸軍,在半島戰爭中大戰神威,創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國防部提出的「人工智慧化」事實上並沒有得到落實,原因很簡單,投入太大,超過了軍費預算。
除了主觀意願與能力,客觀上,顧衛民也有推進軍事改革的必要性。別的不說,顧衛民要想擺脫王元慶的影響,首先就得獲得軍隊的信任與支持,而要達到這個目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完成軍事改革,並且藉助軍事改革在軍隊里安插自己的忍受。雖然這會在某種程度上削弱軍事改革的意義,但是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軍事改革能夠順利推進。說簡單點,只要顧衛民不想遺臭萬年,成為民族敗類,就得認同王元慶提出的軍事改革總方針,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對陸軍而言,大肆炒作概念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藉機發展新型裝備。
放眼整個共和國,恐怕沒有誰比顧衛民更加適合推動軍事改革了。
眾所周知,王元慶最終把顧衛民推上了國家元首的寶座,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想藉助顧衛民的力量完成第三次軍事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講,王元慶甚至沒有指望顧衛民能夠推動政治改革。事實上,要想進一步推進政治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完成軍事改革,即改變軍隊的根本屬性,只有當軍事改革取得成就,才能把共和國的民主政治制度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上。毋庸置疑,第三次軍事改革需要足夠的時間,也許在顧衛民的10年任期內都不大可能完成。在此情況下,王元慶把推動政治改革的重任留給顏靖宇,並且想方設法的確保顏靖宇在中央的地位,也就不難理解了。
雖然裴承毅非常崇拜王元慶,堅信王元慶不會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犯嚴重錯誤,並且根據第三次軍事改革的具體措施,認為王元慶已經想辦法彌補了兵力欠缺產生的問題,但是直到看到李存勛提供的資料,他才完全相信,王元慶確實找到了解決辦法,而且比他之前預料的還要理想得多。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