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國策

作者:閃爍
國策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擊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擊

正是如此,在攻擊俄軍戰略潛艇的時候,攔截潛射彈道導彈的戰鬥也開始了。
重要的是,不管採取什麼方式,目的都一樣,即不能讓敵人的核彈頭在共和國領土上爆炸,甚至不能讓敵人的核彈頭進入共和國領土上空。
正如前面提到的,如果不改變攔截方式,很難對抗5艘戰略潛艇發起的戰略反擊。
前面已經提到,動能攔截衛星都部署在近地軌道上,即距離地面不過數百千米。
針對這一情況,共和國海軍首先提出用「前沿部署」來應對。說簡單點,就是在位於北大西洋的盟國部署攻擊潛艇,可供選擇的只有三個國家,即希臘、古巴與委內瑞拉。希臘地處東南地中海,攻擊潛艇從希臘的港口出發,要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才能進入大西洋,顯然不太現實。古巴在美國的眼皮下面,當年蘇聯向古巴部署幾枚導彈就讓美國大動干戈,真要向古巴部署攻擊潛艇,美國的反應可想而知,因此也不大現實。委內瑞拉的地理位置最為理想,可是這個拉美國家與俄羅斯也有不錯的關係,不大可能同意讓共和國在其港口內部署用來對付俄羅斯的攻擊潛艇。正是如此,海軍的提議很快就遭到否決。
正如前面提到的,一艘戰略潛艇攜帶多少枚潛射彈道導彈,是由各種因素綜合后得出的最佳數值,並不是哪個將軍拍腦袋做出的決定。
不管怎麼說,潛射彈道導彈升空之後,只需要數十秒就能離開對流層,並且在百來秒的時候到達平流層頂端,而動能彈在海上爆炸產生的影響,最多不過對一兩千米高度上的導彈產生影響。
動能彈從發射到落到海面上,最多耗時百來秒。雖然海水是液體,具有流動性,但是被動能彈以每秒10千米以上的速度撞擊,結果可想而知。
要想提高導彈發射速度,就得縮短間隔時間。
當然,針對俄羅斯戰略潛艇的攻擊沒能摧毀已經升空的5枚潛射彈道導彈。
顯然,此時符合第一種情況。
從前面的分析來看,縮短間隔時間的方法無非兩種,一是採用對潛艇姿態影響最小的發射方式,二是降低導彈的質量。前者可用的辦法並不多,畢竟發射方式就那麼幾種,不管那種方式都會對潛艇航行姿態產生影響,只能降低影響,而不能消除影響。後者可用的辦法也不是很多,主要就是盡量採用新技術與新材料,把導彈做得更輕https://m.hetubook•com•com一點。比如21世紀初最先進的「三叉戟」D5型潛射彈道導彈的發射質量高達59噸,50年後,E7的發射質量降到了21噸,在射程不變,投擲能力僅降低16%的情況下,總質量卻降低了65%,導彈的小型化趨勢由此可見一斑。
關鍵就在這裏,如何在潛射彈道導彈發射前將其摧毀。
當數以百萬噸計的海水落回海面的時候,針對俄羅斯戰略力量的打擊與攔截行動正式宣告結束。
當然,關鍵只有一個,即如何阻止俄軍戰略潛艇繼續發射導彈。
在21世紀初,就算共和國能夠向巴倫支海部署攻擊潛艇,並且能夠跟蹤俄羅斯的戰略潛艇,受潛艇探測系統的性能、反潛魚雷的性能等等因素影響,根本不可能在俄羅斯的戰略潛艇發射導彈前將其擊沉,而當時共和國沒有國家戰略防禦系統,哪怕是1艘DⅣ級戰略潛艇發射的16枚潛射彈道導彈也能摧毀48座大城市,造成數億人傷亡,使共和國徹底喪失戰爭能力。
以共和國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能力,如果每艘俄軍戰略潛艇只能發射1枚潛射彈道導彈,威脅還不是很大。事實上,根據科學計算得出的結果,每艘俄軍戰略潛艇發射3枚潛射彈道導彈也不會對國家戰略防禦系統造成太大的壓力,將導彈與彈頭全部攔截下來的概率仍然接近百分之百。
在眾多缺點中,發射時間過於漫長,無疑最為突出。
解決辦法並不複雜:通過提高系統的反應速度、增強打擊能力,爭取在俄羅斯的戰略潛艇發射第二枚潛射彈道導彈之前將其摧毀,以此將威脅降到最低限度。
毫無疑問,如果俄羅斯當局知道共和國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全部戰力的話,至少俄羅斯海軍司令會後悔不已。
就算到了本世紀30年代末,即共和國已經擁有了國家戰略防禦系統,因為系統潛力沒有得到發掘,系統戰力相對有限,就算能夠對來襲的潛射彈道導彈進行攔截,也不大可能擊落5艘潛艇發射的60枚潛射彈道導彈拋灑出來的960個真假目標,只要其中三分之一的彈頭突防成功,而且其中只有五分之一是真彈頭,也意味著64座大城市將被毀滅,三分之二的共和國公民將在頃刻間灰飛煙滅。
與對付陸基彈道導彈一樣,對付潛射彈道導彈,最好能夠在發hetubook.com.com射前將其摧毀。
第一個條件中,發現不難,戰略預警衛星就能辦到,關鍵就是定位。雖然戰略預警衛星能夠對升空的導彈進行大致定位,但是只有在導彈的主發動機點火之後,發出的輻射信號才會被戰略預警衛星探測到。針對這種情況,幾個大國最新一代潛射戰略彈道導彈都採用了相應的應對技術,比如用高壓空氣或者高壓水流將導彈推出發射筒,用低溫初級助推發動機將導彈提升到數千千米的高度,再啟動主發動機,從而使戰略預警衛星發現導彈的時間大大延遲。當然,只要是彈道導彈,就會在上升階段發出極為明顯的輻射信號,被戰略預警衛星探測到。
說簡單點,在無法確切確定導彈的發射位置的時候,也就沒法精確確定潛艇的位置。
毋庸置疑,最理想的打擊武器肯定是核武器。
如同前面提到的,導彈的飛行速度再快,如果無法提高發射速度,仍然會使運載導彈的潛艇長時間暴露在敵人反潛力量之下。事實上,要想提高潛射彈道導彈的發射速度,幾乎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雖然與陸基彈道導彈相比,承擔「最後」使命的潛射彈道導彈幾乎全部瞄準了敵國的大中城市,以殺傷敵國有生力量為首要目的,因此在發射之前,不需要做精確定位,完全可以依靠潛艇上的高精度激光陀螺儀提供的位置信息,最多不過在發射前用光電潛望鏡進行定位測量。但是戰略潛艇一般在水面下發射導彈,在發射過程中,為了確保導彈能夠順利出水、並且在出水后順利升空,對潛艇的潛深、航速、傾斜度等航行狀態有非常高的要求。比如RS-64M發射時就要求潛深在42到43米之間、航速不得超過4節、縱向與橫向傾斜度均不得超過0.1度。如果潛艇自身的狀態能夠恆定不變,即在正常狀態下維持這樣的航行姿態不是什麼難事。問題是,在發射潛射彈道導彈的時候,因為導彈本身具有質量,把導彈發射出去之後,等於降低了潛艇的排水量。也就是說,即便不考慮發射方式對潛艇航行姿態產生的影響,也得考慮導彈自重對潛艇產生的影響。如此一來,潛艇上的導彈只能一枚接一枚的發射,而且之間得有一定的間隔時間。
只不過,比起驚天動地的重點打擊來說,由激光攔截衛星擔綱的攔截行動,以及被高能m.hetubook.com.com激光引爆的5枚導彈就顯得太小兒科了,根本談不上引人矚目。
根據當時從巴倫支海上空飛過的一架基地探險隊的小型私人飛機上的飛行員回憶,隨著數以百計的閃光從天而降,彷彿天空被犀利的標槍刺穿了一樣;在天空變色之前,海面上就激起了一股股高達上千米的水柱,彷彿整個大海都沸騰了一樣;然後才是滾雷般的爆炸聲與電閃雷鳴,彷彿大海與天空完全混在了一起,世界回到混沌狀態一樣;最後落下的就是剛剛被蒸發、在上升過程中重新凝結、還帶著一絲熱量的傾盆大雨。
與導彈發射車相比,戰略潛艇在隱蔽性、突然性、機動性等方面的優勢非常突出,同樣突出的還有致命缺點。
要知道,每顆衛星都投下了120枚動能彈,每2顆衛星攻擊一個目標,因此落在同一片海域的動能彈多達240枚,按照1枚動能彈帶來相當於2000噸TNT的能量計算,一次攻擊所產生的能量高達48萬噸,相當於一枚戰略核彈頭的爆炸威力!
要知道,5艘在巴倫支海活動的俄軍潛艇接到命令,準備發射導彈的時候,在它們頭頂上方大約3000多千米處,數顆戰略警戒衛星已經瞪大了眼睛,激活了衛星間數據鏈,能夠在發現目標后的5秒鐘之內將位置信息發送給鄰近的幾顆攔截衛星,而且是幾顆專門為俄羅斯的戰略潛艇準備的攔截衛星。
正是如此,早在40年代末,軍情局就利用國防部撥付的秘密經費,採購了30多顆專門用來對付俄羅斯戰略核潛艇的「動能攔截衛星」,這些衛星上都有120枚50千克級的動能彈,而且所有衛星都部署在同一條軌道上,保證隨時有5顆以上的衛星呆在北冰洋上空,並且能夠通過變軌機動,在2個小時之內向北冰洋某一重要海域、比如巴倫支海上空集中10顆以上的衛星。
至少俄羅斯海軍的5艘「北極風暴」級戰略潛艇在發射潛射彈道導彈的時候,不用擔心附近有共和國的攻擊潛艇。
如此一來,在攻擊的時候,除了要做到迅速之外,還要擴大打擊範圍,即用覆蓋式打擊來取代精確打擊。
按照俄羅斯海軍的相關規定,如果確定周圍沒有敵國的攻擊潛艇,就應該按照前一種方式,有條不紊的發射全部潛射彈道導彈。如果確定周圍有敵國的攻擊潛艇,而且沒有得到己方攻擊潛艇掩護和_圖_書,就得用后一種方式,儘快把半數導彈發射出去。
事實上,對5艘俄羅斯潛艇內的官兵來說,死亡來得一點都不痛苦。因為動能彈的攻擊主要依靠爆炸后產生的巨大壓力傳遞給潛艇,所以5艘俄羅斯戰略潛艇都是在一瞬間就被壓成了鐵餅,而潛艇內的官兵恐怕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就完蛋了。
要不然的話,那位小型飛機的飛行員也無法向他人講述他所見到的驚駭場面了。
為此,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迅速發現與定位,二是迅速發起攻擊。
因為這些衛星就是為了對付俄羅斯的戰略潛艇而存在的,所以在使用的時候,戰略防禦系統中央計算機不會考慮第二次攻擊,也就不會留有餘地。說白了,如果第一次攻擊不成功,讓俄羅斯的戰略潛艇發射了所有潛射彈道導彈,再進行第二次攔截,也無法阻止升空的導彈飛向共和國。
一枚50千克級的動能彈都能具有相當於2000噸TNT、也就是相當於1顆戰術核彈頭的威力,而且動能彈在攻擊的時候不會相互干擾,如果能夠以合理的間隔向敵戰略潛艇所在的海域拋灑幾十枚、甚至幾百枚動能彈,即便不能直接命中潛艇,摧毀潛艇也不在話下。要知道,海水還是傳遞壓力的理想介質,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在海水中的傳遞效率比空氣中的高出上千倍。一枚動能彈就能摧毀方圓上千米之內的導彈發射車,就算潛艇比導彈發射車堅固得多,只要讓動能彈落在幾百米之內,潛艇也難以倖免。
事實上,這麼一來,反而解決了定位問題。
前面已經提到,早在40年代,俄羅斯就把戰略潛艇派往北方艦隊。
不得不說,運氣並沒完全偏向共和國。
這個描述,一點都不誇張。
當然,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只是代價非常高昂。這個特殊的解決辦法就是盡量減少潛艇的載彈量,如果一艘潛艇只攜帶一枚彈道導彈,因為不存在重複發射,也就沒有發射間隔時間。問題是,這麼做的話,需要投入的資金不但讓海軍無法承受,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承受。別說一艘潛艇只運載一枚彈道導彈,在戰略潛艇的造價以千億元人民幣為基本計算單位的時代,就算把載彈量縮減一半,將潛艇數量增加一倍,算上人員、基地、日常維護、配套的攻擊潛艇等等費用,也足以讓任何一支海軍望而卻步。
如此一來,縮短髮射間隔時間和*圖*書仍然是縮短髮射時間的主要手段。
在正常情況下,「北極風暴」發射RS-64M的間隔時間為150秒,即每2分半發射一枚導彈,發射全部12枚導彈需要27分半,差不多半個小時。緊急情況下,可以以錯位發射的方式,將前面6枚導彈的發射間隔時間縮短到90秒,後面6枚導彈的間隔時間仍然為150秒,但是在發射後面6枚導彈之前,需要花15分鐘調整潛艇航行狀態。到底採用哪種發射方式,一般由潛艇艇長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決定。
萬幸的是,如此大的威力,不會產生放射性污染。
問題是,《倫敦條約》明確規定核武器只能部署在大氣層內,不能部署到外層空間。要想攻擊數千千米外的目標,不管是彈道導彈還是巡航導彈,都顯得鞭長莫及。雖然「區域性激光攔截系統」的反應速度能夠滿足要求,而且能量是以光速傳播的,但是戰略潛艇躲在海面下,上方是幾十米厚的海水,而海水又是理想的散熱介質,威力再大的能量武器,也不可能對藏在海里的潛艇構成威脅。
面對這個難題,當時已經是國防部長的裴承毅把重擔交給了劉曉賓,即通過擴展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能力來對付增強了的戰略威脅。
以一艘裝載16枚潛射彈道導彈的0級戰略潛艇為例,將16枚導彈發射完,至少需要30分鐘,在此期間,潛艇既不能高速機動,還必須把潛深控制在45米以內,至於發射時產生的巨大噪音,那就更加不用提了。如此一來,暫且別說其他反潛手段,只要附近30千米內有1艘敵人的攻擊潛艇,戰略潛艇就很難生存。因為所有國家攻擊潛艇的首要任務就是在戰爭爆發后幹掉敵對國的戰略潛艇,其次才是對付敵國的水面戰艦,所以任何一個國家的戰略潛艇身後,肯定有敵人的攻擊潛艇。正是如此,幾個大國海軍都將戰略潛艇發起的戰略反擊稱為「末日行動」。既然都是世界末日了,那麼戰略潛艇自身能否倖免,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到這個時候,共和國當局終於可以鬆口氣了。
顯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動能武器上了。
當然,部署攜帶動能彈的衛星還不會引起敵國猜疑。
不管小型化做得多麼好,發射間隔時間肯定存在。
如果在50年前,哪怕在20年前,俄羅斯海軍的戰略反擊足以摧毀整個共和國。
問題是,總得想辦法應對新的挑戰。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