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國策

作者:閃爍
國策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八十一章 化危為機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八十一章 化危為機

當然,放棄想法,不等於問題就不存在了。誰都知道,共和國軍隊不存在美俄軍隊的那些問題,而且袁晨皓也不會在進攻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所以隨著天氣轉暖,共和國陸軍肯定會再次發起進攻。
到6月4日,隨著第九戰鬥單位佔領了鮑里索格列布斯克(位於沃羅涅日與薩拉托夫之間,北面200多千米就是坦波夫,為交通樞紐城鎮),第二輪進攻戰役宣告結束,戰場也再度歸於平靜。到此,在這場僅僅持續了14天的戰役中,參戰的約30萬共和國軍隊與20萬盟國軍隊總共殲滅俄軍78萬、美軍3萬余,並且佔領了內高加索地區。到月底,外高加索的阿布哈茲、南奧賽梯、喬治亞、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均宣布脫離獨聯體,其中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在2058年底之前與共和國締結《和平友好互助條約》、並且向俄羅斯與西約集團宣戰,喬治亞在2059年1月底以共和國的盟國身份參戰,阿布哈茲與南奧賽梯則在戰爭結束前宣布永久性中立。
當時,契力亞科夫肯定滿口答應了下來,只是沒有兌現。
對杜奇威來說,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
從參与時間、投入兵力、作戰消耗、戰鬥傷亡等等數據來看,在薩拉托夫戰役中與共和國陸軍較量的主力是俄羅斯陸軍,而不是美國陸軍。當然,這不能否認薩拉托夫戰役的主要面,即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專門針對美軍的作戰行動。
在反擊還是防禦的選擇上,從杜奇威到身處前線的美軍指揮官的態度完全一致,即只有積極主動的反擊,才有機會挫敗共和國軍隊的下一次進攻,任何僥倖心理,或者逃避態度都喪失主動權,再次遭受慘敗。
可以說,這也是為什麼說共和國軍隊的主要對手是俄軍,而不是美軍的原因。
幸運的是,很多親身經歷了薩拉托夫戰役、並且活到戰後的共和國軍人與美國軍人都在有生之年寫了回憶錄,並且重點介紹了這場戰鬥。不可否認,在美國出版的回憶錄要比在共和國出版的多得多。原因也很簡單,那些為國做出貢獻的美國軍人並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與照顧,而所有參加過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共和國軍人都享受著英雄般的待遇,也就是說,美國老兵需要用回憶錄來賺錢謀生,而共和國的老兵更願意將親身經歷的戰鬥以故事的方式告訴後人,以此讓子子孫孫明白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幸福有多麼的寶貴。當然,在共和國老兵中也有不甘寂寞的,比如一位叫黃俊誠的退役准將就在彌留之年,以口述的方式向共和國知名的傳記作家講述了他的戰鬥經歷,而這其中最精彩,也是最關鍵的,就是在薩拉托夫與美軍戰鬥的30個小時(黃俊誠將軍就是在這場戰鬥中立下重大戰功,由少尉排長越級提拔為上尉連長,並且在戰役結束的時候成為全營最高級別的軍官)。後來由中影公司拍攝的戰爭電影《火線三十小時》就是以黃俊誠將軍的回憶錄改編而來的,電影的主角實際上就是黃俊誠將軍。
原因也很簡單,誰也不能低估30萬俄軍的戰鬥力,更加不能否認第二輪進攻戰役所取得的重大戰果。不管怎麼說,沒有哪個將軍能夠準確判斷敵情,而且每次都萬無一失,即便是裴承毅,也出過差錯。在衡量一個指揮官的能力時,能否知錯就改,而且能否及時調整部署來彌補錯誤,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標。
可以說,這不但是一個現實的問題,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工廠可以轉移,礦藏卻難以轉移。
與俄軍高層截然相反,美軍將領說得少,做得多。
雖然俄軍高層一直在叫囂著發起戰略反擊,打過烏拉爾山,但是在具體戰術上,俄軍高層幾乎都主張堅壁清野,固守每一條河流與每一座城市,用庫圖佐夫元帥對付拿破倫的辦法來對付袁晨皓指揮的共和國大軍。問題是,當今的共和國軍隊肯定不需要通過燒柴火的方式來抵抗嚴寒,也不需要以掠奪的方式來獲得過冬的糧草。事實上,因為沒有牲畜,糧草這個說法就不貼切。也就是說,堅壁清野的戰略對阻擋共和國軍隊的步伐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使共和國軍隊的進軍行動變得更加順暢。可以說,俄軍高層這種言行不一的態度,正好反映出了俄羅斯的根本問題,即在全線崩潰的情況下,俄軍需要鼓舞士氣的口號,卻不敢冒險發起反擊。
說得形象一點,如果全部支援力量一起投入戰鬥,能夠在1分鐘內用彈雨覆蓋面積為50萬平方米的戰場,相當於在15分鐘之內殲滅1個兵力在15000人左右的師級部隊的全部人員與重裝備。
當然,丟掉大約一半的夏糧還不是主要問題。
這也不能怪契力亞科夫,要知道和*圖*書,打到這個時候,俄軍主力部隊、即在戰前組建並且成軍的部隊基本上全軍覆沒,僅有的幾個主力師也在亞洲地區。也就是說,在共和國軍隊面前的幾百萬俄軍,除了少數是再服役的退役軍人之外,絕大部分都是民兵、以及剛剛招募的青壯年。不管美國為俄羅斯提供了多少武器裝備,也不管美國的軍火有多麼先進,這樣的俄軍,別說發起戰略反擊,能夠呆在陣地上等共和國軍隊攻過來,並且勇敢的面對死亡,就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
單從兵力上講,就算第八戰鬥單位全軍覆沒,傷亡也不會比美軍多。更重要的是,當時在薩拉托夫作戰的,只有第八戰鬥單位的戰鬥旅與半個支援旅(支援旅的低空突擊營與低空打擊營都部署在後方,而且這些部隊都不適合地面作戰),即參与薩拉托夫陣地防禦戰的官兵不到10000人。
換句話說,當共和國軍隊推進到第耶伯河東岸的時候,歐盟還會穩坐釣魚台嗎?
眾所周知,俄羅斯是高緯度國家,與同樣是高緯度國家的加拿大一樣,夏糧佔了俄羅斯糧食產量的七成。因為連續數年的軍備競賽對國民經濟產生了災難性的影響,加上2055年以來自然災害頻繁降臨到俄羅斯的大地上,到戰爭爆發前,俄羅斯的糧食問題已經非常突出了。按照俄羅斯的官方說法,雖然俄羅斯還沒有成為糧食進口國,而且隨著大量可控聚變核電站投產,可以通過工業化農業生產來解決惡劣氣候對糧食生產產生的影響,從而使俄羅斯成為產糧大國,但是實際情況是,到2057年底的時候,俄羅斯戰略糧倉里的糧食最多只能夠全國消耗4個月,而不是俄羅斯官方政府訂下的9個月。更要命的是,戰爭初期,俄羅斯的戰略糧倉上了共和國天軍主要轟炸目標清單,在2058年1月底之前就被悉數摧毀,只有不到三成的儲備糧及時疏散轉移。如此一來,俄羅斯的戰略儲備糧實際只能滿足40天的消耗。雖然通過配給等方式,有效的降低了糧食損耗,更加合理的利用糧食,但是受戰爭的影響,俄羅斯在2058年春季的糧食產量大大降低,遠沒達到平時標準,甚至離俄羅斯當局訂下的最低標準還要低得多。
毋庸置疑,在臨機應變上,袁晨皓做得非常出色。
正是如此,在很多人看來,共和國陸軍也打輸了。
從理論上講,運輸根本不成問題。按照俄羅斯提交給美國的援助請求,在2058年年底之前,俄羅斯需要大約1500萬噸糧食才能平安過冬。事實上,因為沒有想到共和國陸軍能夠如此迅速的掃蕩內高加索地區(前面提到過,這裡是俄羅斯最主要的產糧區),而且對烏克蘭構成威脅,所以俄羅斯當局嚴重低估了糧食缺口,實際需要的糧食不止1500萬噸,而是差不多3000萬噸,大約三分之二的俄羅斯人(俄控區),即大約9000萬俄羅斯軍民需要由美國提供的糧食度過寒冷的冬天。客觀的講,如果不受其他因素影響,運送3000萬噸糧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要知道,每年從美國運出去的糧食高達1.5億噸。如果用載重量20萬噸的散裝貨輪運送,並且由50艘散裝貨輪組成船隊,在美俄之間往返一次只需要2個月的話,只需要1支船隊就能在2059年的春天到來之前,將俄羅斯需要的3000萬噸糧食送到摩爾曼斯克。出於安全考慮,美國當局還可以用其他船隊里的散裝貨輪,多運送300萬噸糧食。
時間變了,地點變了,部隊也變了,而唯一沒變的就是結果。
要知道,美軍還在俄羅斯幫助俄軍作戰呢。
按照美國陸軍記錄的交戰情況,在最後一股美軍撤出戰場的時候,參戰的4個美軍師中:第4師陣亡官兵6000餘人、傷殘7000餘人、失蹤與被俘4000餘人,還丟棄了所有重裝備,算得上是全軍覆沒(該師的軍旗被第八戰鬥單位繳獲,並且成為了共和國軍事博物館中第7面美國陸軍師級部隊的軍旗);第7師陣亡官兵4000餘人、傷殘5000餘人、失蹤與被俘近5000人,丟棄了大部分重裝備,基本上全面癱瘓(直到1年後,第7師才再次開上戰場);第2師陣亡官兵3000餘人、傷殘5000餘人、失蹤與被俘近3000人,丟棄大部分重裝備,基本喪失戰鬥力(該師被撤到後方休整,在年底再次參戰);第8師陣亡官兵2000餘人、傷殘6000餘人、失蹤與被俘5000餘人,丟棄大部分重裝備,基本喪失戰鬥力(該師與第2師一樣,直到年底才再次開上戰場)。
事實上,不是第八戰鬥單位失常,而是戰場情況https://m.hetubook.com.com遠非那麼簡單。
因為失敗與勝利都是相對的,所以美軍敗沒敗,還得看交戰對手的情況。
死守烏克蘭沒有錯,可是有必要把防禦提到這麼高的位置上嗎?
這位在戰爭爆發后的第三天就跟隨部隊開赴哈薩克,幾乎參与了第八戰鬥單位在大戰期間所有戰鬥的老將軍對當時的對手,也就是強攻薩拉托夫的美軍做了客觀評價,即美軍是共和國陸軍遭遇過的最強大的對手。
在這30個小時內,第八戰鬥單位傷亡官兵8749人,其中陣亡5862人,在傷殘的2887名官兵中,沒有一個輕傷,全部都是在缺胳膊斷腿、無法繼續作戰的情況下才被抬出了防禦陣地,而堅持到最後的1000多名官兵全部負傷,其中不少還是重傷。也就是說,拼到最後關頭的時候,第八戰鬥單位的1個半旅幾乎是全軍覆沒。
當然,這些數據上的東西,很難真實反映戰場情況。
差別就在實現目的的手段上。
總而言之,對美國與俄羅斯來說,最優選擇是守住烏克蘭糧倉,至少守到8月份,等到收割完糧食再後撤也不遲。只有在最優選擇無法實現的情況下,才應該考慮由美國向俄羅斯運送3000萬噸救急糧。
暫且不說共和國軍隊在這30個小時里的傷亡與損失,僅僅提到一點,就能明白美軍敗得有多慘:在這30個小時里,在正面戰場上與美軍作戰的,就只有佔領了薩拉托夫的第八戰鬥單位!
說得不好聽一點,如果不是美國的「慷慨援助」,在第二輪進攻戰役開始前,俄羅斯軍民就已經在餓肚皮了。
從第八戰鬥單位的作戰記錄就看得出來,除了沒有能夠按時攻佔薩拉托夫,導致在遭到美軍攻擊之前,沒有能夠完全進入防禦陣地,更沒有時間修建新的防禦陣地之外,在30個小時的防禦作戰中,獲得的火力支援並不多。
到這一步,美國的日子就難過了。
顯然,杜奇威也明白這個問題,所以沒有逼迫契力亞科夫。
從理論上講,俄羅斯當局反而輕鬆了許多,因為隨著共和國軍隊停止進攻,戰線逐漸穩定下來,接下來的局勢已經非常明朗了,不再需要猜測共和國軍隊的戰役企圖。別說俄羅斯高層與俄軍高級將領,即便是普通人也能看得出來,隨著夏季到來,共和國陸軍絕對不會急著進軍莫斯科,而會迅速掃蕩烏克蘭,而且得趕在7月底之前發起進攻。原因很簡單,如果能夠趕在烏克蘭的夏糧成熟之前發起進攻,不但能夠用飢餓降伏烏克蘭,還能使俄羅斯遭遇前所未有的糧食危機。按照一些歐洲機構的預測,如果俄羅斯無法獲得烏克蘭的夏糧,不但會加劇國內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危機,還很有可能無法度過2058年的冬季,即在下一個夏天到來之前用光所有糧食。
可以說,薩拉托夫戰役也是「厄爾布魯士」作戰行動的高潮。
要知道,在之前的戰鬥中,共和國陸軍的主力戰鬥單位曾經創造了單獨圍殲數十萬俄軍的記錄,第八戰鬥單位也是主力,而且其炮兵旅就在伏爾加斯基,支援旅的低空打擊營與低空突擊營部署在200多千米外的哈薩克西北地區,即支援力量全部到位。更重要的是,戰鬥中還有第80戰鬥單位、第九戰鬥單位、以及正在攻打伏爾加格勒的第91戰鬥單位的炮兵旅與支援旅參戰,隨時應第八戰鬥單位的呼叫提供火力支援。除此之外,袁晨皓還向該方向增派了2個戰術航空旅(即配備多用途戰鬥機的航空部隊,1個旅有144架戰鬥機)。如此一來,支援第八戰鬥單位的力量就多達72個炮兵營(相當於1700多門電磁炮)、24個低空打擊營(相當於800多架低空攻擊機)與近300架多用途戰鬥機。
也就是說,4個美軍師面對1個戰鬥單位。
不管怎麼說,杜奇威肯定不會忘記,如果讓共和國陸軍搶先發起進攻,就算美俄軍隊全力以赴,得到的也是失敗,區別只是多大程度上的失敗。
這也很好理解,第80戰鬥單位的任務是牽制北上的美俄軍隊,盡量延長敵人的行軍時間,從而減輕第八戰鬥單位的防禦壓力。更重要的是,只有這樣,才能延長敵人暴露在火力打擊之下的時間,將敵人消滅在行軍途中。
即便除掉非戰鬥人員,4個美軍師投入的戰鬥人員也在4萬到5萬之間,即用4到5倍的兵力攻打薩拉托夫,還遭受如此慘敗,雙方戰鬥力的差距可想而知。
除了運輸上的麻煩,還有裝卸上的問題。
雖然這個評價很籠統,但是共和國陸軍的一些資料足以說明問題。
由此可見,從戰爭目的上講,美國與俄羅斯完全一致,即守住烏克蘭。
要知道,美國不m.hetubook.com.com但是世界上僅次於共和國與印度的第三大糧食生產國,還是全球頭號糧食富裕國,佔到全球糧食自由貿易量的4成。即便按照平時的標準,美國富裕的糧食也能養活3億人,按照戰時的配給標準,至少能夠養活5億人。也就是說,如果能夠解決運輸問題,即便俄羅斯的糧田顆粒無收,也能依靠美國的援助養活所有人。
在杜奇威看來,如果能夠精心策劃,還有可能藉此機會化危為機,奪回戰爭主動權!
大陸戰場上的局勢發展到這個地步,真正頭痛的不是俄羅斯當局,而是美國。
當然,也正是這一決策,讓第二輪進攻戰役成為了大陸戰場上最短暫,也是最為平靜的一場進攻戰役。
就算俄羅斯的工業實力遠不如共和國,而且只照顧軍火廠,根據俄軍彈藥消耗與裝備損耗估計,俄羅斯軍火企業每個月需要大約200萬噸稀有金屬礦石。
毫無疑問,這幾乎是開戰以來,共和國陸軍支援部隊最為集中的一次戰鬥。
也就是說,除非美軍用數萬名官兵打了一次醬油之後就打道回府,把俄羅斯的命運留給俄羅斯人,不然就不可避免的要與歐盟軍隊兵戎相見。到這一步,即便歐盟與美國都不願意向對方宣戰,也很有可能完全敵對。
從總體來看,袁晨皓的決策沒有錯。
到這一步,杜奇威不得不放棄戰略反擊的想法。
設想一下,如果讓30萬俄軍一窩蜂的擁到薩拉托夫城外,會有什麼結果?
問題是,在戰爭時期,運送3000萬噸糧食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拿船隊來說,美國與俄羅斯徵用的民用船隻,首先得用來運送支持俄軍作戰的武器彈藥與重型裝備。雖然不會用散裝貨輪運送彈藥與裝備,但是從戰爭考慮,也得首先用來運送提供給軍火工廠的各種原材料,特別是用來生產武器彈藥所必須的,而俄羅斯又沒有辦法生產、或者產能跟不上的重要戰略物資,比如稀有金屬礦石。
眾所周知,在超導時代,沾著電的東西,幾乎都與稀有金屬有關。
客觀的講,歐美很有可能宣而不戰,特別是在美國特別克制、即盡量避免與歐盟軍隊在戰場上遭遇的情況下,歐盟當局也不會邁出致命的一步。問題是,只要宣戰,歐盟就沒有理由不履行盟國義務。站在共和國的立場上,只要歐盟答應提供港口,並且支持共和國海軍艦艇在北大西洋上作戰,就能使戰爭變得更加簡單。說白了,要是讓共和國的潛艇進入北大西洋,哪怕美國拼盡全力建造反潛戰艦,其生命航線都會受到致命威脅,而且必然會因為丟掉北大西洋的制海權而輸掉戰爭。
因為與這30個小時有關的資料太多,所以沒有必要詳細介紹。
更重要的是,通過佔領高加索地區,並且讓外高加索的幾個國家參戰,共和國已經將大陸戰場與中東戰場聯繫了起來。雖然以當時的情況,共和國還不可能利用黑海上的俄羅斯軍港,也不可能向黑海派遣艦隊,或者從黑海進軍地中海,但是從戰略上講,隨著共和國將戰線推進到黑海,作為美國在中東戰場上的主要依靠對象的土耳其,肯定要在是否參戰的問題上考慮得更加長遠一點。即便退一萬步,土耳其不會因此宣布中立,甚至有可能在感受到威脅之後更加死心塌地的為美國賣命,共和國也能夠利用高加索通道,將集中在大陸戰場上的兵力轉移到中東戰場上,從而使美國在地理位置上的優勢變得蕩然無存,也讓美國出兵俄羅斯變得毫無意義。
實際上,在6月的第一天,杜奇威就聯繫了契力亞科夫,並且告訴俄羅斯總統,應該積極組織一次目標明確、規模龐大、行動迅速的戰略反擊行動,牽制共和國軍隊,從而放慢戰爭節奏。
客觀的講,責任應該在袁晨皓身上。
看上去不是很多,可是運輸卻很麻煩。
讓火力支援部隊首先支持第80戰鬥單位,看上去是在犧牲第八戰鬥單位,實際上卻是在保護第八戰鬥單位。要知道,正是這一決定,讓從伏爾加格勒突圍的30萬俄軍中的25萬永遠也沒有能夠到達薩拉托夫,而另外5萬俄軍在到達薩拉托夫的時候,也只剩下了隨身攜帶的輕武器與自衛武器。正是如此,在掩護美軍的殘餘部隊撤出戰場后,這5萬完全喪失了戰鬥力的俄軍甚至沒有做任何象徵性的嘗試,就向剩餘官兵還不到2000人的第八戰鬥單位繳械投降了。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能夠將第八戰鬥單位與第80戰鬥單位對換,兩支戰鬥單位的傷亡官兵總數肯定要小得多。原因很簡單,第80戰鬥單位是預備力量,而不是主力,因此更擅長在堅固陣地上打防禦戰,而不是在長達數百千米的戰線上打運動戰。事實hetubook.com•com上,打運動戰是第八戰鬥單位的強項。根據比較可信的說法,袁晨皓的最初意圖也是讓第八戰鬥單位在攻佔了薩拉托夫之後,把陣地移交給第80戰鬥單位。結果很明顯,因為沒有能夠充分估計到薩拉托夫的俄軍會如此頑強,使得第八戰鬥單位來不及與第80戰鬥單位換防,也就不得不讓兩支戰鬥單位以並非擅長的方式作戰。毫無疑問,這種對敵人估計不足,導致部隊嚴重傷亡的第一責任人就是戰役指揮官,即策劃戰役的袁晨皓。
說得直接一點,只要歐盟國家的領導人相信美國會戰敗,就會毫不猶豫的以共和國盟國的身份向美國宣戰。
讓人覺得難以置信的是,這場幾乎讓美國陸軍徹底絕望的戰役,在扣出了第八戰鬥單位攻打薩拉托夫、以及俄軍前來解圍之後,共和國軍隊與美軍的交戰時間總共只有30個小時。也就是說,在這30個小時內,世界上最強大的兩支軍隊的地面部隊,在一塊陌生的土地上再次碰撞。
暫且不說歐盟會不會參戰,做個假設,即歐盟會參戰,由此會產生多大的影響,特別是會對美國、以及美歐關係產生多大的影響?
換個角度來看的話,美軍的方向就沒有這麼明確了。
不管怎麼說,誰也不能否認,美軍敗了,而且敗得很慘。
支援力量到底有多強大呢?
可以說,到這個時候,大陸戰場上的局面已經完全打開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薩拉托夫防禦戰仍然打得如此慘烈,自然會有人認為第八戰鬥單位的表現太失常了。
也許有人覺得奇怪,早在20年前,俄羅斯就成為全球最主要的稀有金屬生產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稀有金屬礦石出口國之一,不然美國也不會與俄羅斯走到一起,那麼俄羅斯就不應該缺乏稀有金屬礦石。事實是,俄羅斯的稀有金屬礦藏全部在烏拉爾山以東,在歐洲地區沒有產地(因為美國可以通過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港口繼續獲得稀有金屬礦石,所以共和國才會轟炸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港口,並且出兵佔領勘察加半島,切斷從俄羅斯遠東地區通往美國的海上航線,美國在阿拉斯加與阿留申群島做文章,也是想趁機打回勘察加半島,打通前往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海上航道)。更要命的是,從戰略安全考慮,在2050年之前俄羅斯就將絕大部分軍火廠轉移到了烏拉爾山以西的歐洲地區。
如果俄羅斯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就會在歐洲地區修建足夠多的物資倉庫,囤積足夠軍火企業消耗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的稀有金屬礦石。問題是,俄羅斯沒有這麼強大的經濟實力,而且俄羅斯當局也沒有想到,會這麼快的丟掉整個亞洲地區。當然,作為緊急情況下的應急措施,締結秘密同盟條約的時候,俄羅斯與美國就達成協議,以最低的價格把稀有金屬礦藏賣給美國企業,而且由美國企業負責將購買的礦石運回美國,而美國當局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即保證在俄羅斯需要的時候,將其戰略儲備倉庫里的稀有金屬礦石無條件的返還給俄羅斯。
化解危機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積極主動的發起進攻,而且是搶在共和國軍隊之前發起進攻。
可以說,戰爭時期稀有金屬的消耗速度非常驚人。按照共和國當局在戰後公布的相關數據,大戰期間,共和國的軍火工廠每個月就要用掉大約550萬噸稀有金屬礦石,算上其他工業,共和國每月就要消耗掉接近1000萬噸的稀有金屬礦石,而這幾乎是2057年全球稀有金屬礦石產量的3成!
直到戰役結束,袁晨皓也沒讓後面的4個戰鬥單位上戰場。雖然很多人都認為,這是袁晨皓在薩拉托夫戰役中犯的最大的錯誤,即過分相信共和國陸軍的戰鬥力,沒有考慮到戰役的艱苦性,也就沒有做好充分準備,但是從大局來看,這4個戰鬥單位還扮演著戰略預備隊的角色,而且正是這4個戰鬥單位的存在,才使得俄軍烏里揚諾夫斯克方面軍與基洛夫方面軍、以及美軍的另外4個師沒敢輕舉妄動。即便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等到發現無法及時佔領薩拉托夫,也就是無法按照計劃殲滅伏爾加格勒的美俄軍隊時,留在大後方的4個戰鬥單位也無法及時趕到薩拉托夫。
前面多次提到,歐盟遲遲不肯參戰,與共和國還沒有把戰線推進到莫斯科有關,只要共和國軍隊到達莫斯科郊區,歐盟就會參戰。當然,歐盟參戰的根本目的不是與共和國瓜分俄羅斯,而是要在東面建立一道戰略屏障,避免與共和國直接接觸。如此一來,歐盟不但要出兵俄羅斯,還要控制俄羅斯西邊的幾個獨聯體國家,特別是烏克蘭。從戰略上講,歐盟至少需要控制半個烏克蘭,即第耶伯河以西地區,不然就不可和-圖-書能在東歐大平原上建立起一道足以讓共和國承認歐盟在歐洲霸主地位的戰略防線,也就無法維持與共和國的同盟關係,從而使所有行動失去意義。
事實上,如果不是美國陸軍擁有比較完備的戰地急救設施與戰術運輸手段,還得到了俄軍的全力支持與協助,陣亡數字肯定不是15000,還得加上三分之二的傷殘人員。即便在戰爭結束之後,戰史學家也高度評價了美軍的戰地急救設施,認為這種美國當局應國會的要求投資開發、並且為每個旅級單位都配備了一套的先進醫療系統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美軍,也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美國家庭。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正是這套集美國科學技術大成的戰地急救設備,讓戰爭延長了1年以上。理由很簡單,在戰爭中殘廢的美國軍人中,大約半數都在回國后投入到社會生產,成為產業工人,為美國軍隊生產出了大批武器裝備,其中不少還以志願者的身份參与了美軍武器的設計與開發工作,有的則繼續在軍隊服役,以教官的身份培養新兵。
當然,裴承毅沒有追究袁晨皓的責任。
可以說,這是自五老阻擊戰之後,共和國陸軍打得最慘烈的一場戰鬥。
站在這個立場上,俄軍的作戰方向也很明確,那就是在8月之前,死守烏克蘭。
由此可見,在這短短的30個小時內,4個美軍師陣亡官兵超過15000人、傷殘23000餘人、還有大約17000人被俘,平均下來,每個小時就損失近2000名官兵,戰鬥的慘烈程度可見一斑。
問題很明白,俄軍是指望不上了,要想發動戰略反擊,就只能依靠美軍。可是當時美國陸軍在俄羅斯只剩下了4個師,這麼點兵力別說戰略反擊,就連發動一場規模有限的戰役反擊都不夠。當然,美國可以增兵,而且杜奇威也是這麼做的。問題是,等到美國的增援部隊到達的時候,發起戰略反擊的最佳機會,也就是第二輪進攻戰役結束后,共和國軍隊進行部署調整的時期已經過去了。面對已經部署到位的共和國軍隊,別說反擊,就算是正正噹噹的進攻也不見得能夠佔到便宜。
由此可見,烏克蘭淪陷與莫斯科淪陷的意義完全一樣。
當然,佔據主動權的肯定是歐盟。
當時,按照袁晨皓的命令,支援部隊優先照顧的是第80戰鬥單位,不是第八戰鬥單位。
實事求是的講,袁晨皓做得最正確的事情,就是最受爭議的決定。
問題就在這裏,如何將糧食運往俄羅斯。
要知道,第二輪進攻戰役結束的時候,共和國陸軍已經獲得了進軍烏克蘭的資本,比如從羅斯托夫與沃羅涅日就能兩路並進,以雙箭頭的方式掃蕩烏克蘭大平原。因為在第耶伯河以西,沒有多少對防禦有利的天線,所以俄軍只能在這條從南到北橫貫烏克蘭,最終在第耶伯溺谷注入黑海的大河西岸設防。不管俄軍有沒有辦法守住防線,都意味著將半個烏克蘭平原拱手讓給共和國軍隊。
當然,考慮到對手的情況后,只能說美軍敗得更慘。
關於薩拉托夫戰役的記載有很多,大多強調中美兩國陸軍在這場戰役中的作用,沒有多少人給予俄軍正面評價,甚至有很多人認為,俄軍拖了美軍的後腿。客觀的講,誰也不能忽視30萬俄軍,更沒有理由認為留下來斷後的俄軍拖了美軍的後腿。從共和國陸軍戰史對這場戰役的評價就看得出來,如果沒有30萬俄軍,美軍不但照樣會戰敗,還將敗得更加徹底。
不可否認,巨大的兵力密度,將導致非常巨大的傷亡,也許30萬俄軍都得完蛋,而不是讓其中的15萬以戰俘的身份活到戰爭結束。問題是,面對如此多的敵人,第八戰鬥單位肯定會全面崩潰。考慮到美軍有更加完備的防空能力與更多的戰術機動裝備,如果沒有第八戰鬥單位的阻擋,美軍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大得多,至少傷亡會少得多。更重要的是,極端情況之下,袁晨皓肯定會讓第80戰鬥單位參加陣地防禦戰,甚至會讓第九戰鬥單位從側面發起突擊。可以說,到這一步,就算能夠全殲美俄軍隊,就算能夠把共和國軍隊的戰鬥總傷亡減少一些,也會對整體局面產生巨大影響。
必須承認,美國的援助不但及時,而且效果顯著。
要知道,美國戰略儲備倉庫里的稀有金屬礦石都是經過初加工的精礦石(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儲備成本),因此對運輸的要求非常高。別的不說,運送1噸精礦石,就需要運走大約同等重量的包裝箱,以及差不多是其2倍的維護設備。也就是說,1艘載重20萬噸貨輪,1次只能運5萬噸礦石。如此一來,以1支船隊運送200萬噸,2個月往返一次計算,也需要2支船隊向俄羅斯運送稀有金屬礦石。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