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國策

作者:閃爍
國策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九十三章 大轉折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九十三章 大轉折

要說的話,只能說共和國海軍的行動太迅速了。
摩爾多瓦只是一個小國,在白俄羅斯都沒有抵抗的情況下,自然不敢進行抵抗。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
事實上,大撤退之後,美國當局就進行了廣泛宣傳。
別的不說,太平洋戰場上,美軍主動撤出關島,就與杜奇威的戰略判斷有關。按照當時的情況,如果俄羅斯真能堅持2到3年,共和國就得在大陸戰場上持續投入重兵,不但會對中東戰場上的戰鬥產生影響,還會對太平洋上的戰鬥產生影響。美國海軍由此斷定,就算主動讓出關島,共和國海軍也很難迅速發動下一輪戰略進攻,即便發動戰略進攻,也會受到陸軍拖累。如此一來,主動將主力部隊轉移到下一道防線上去,還能直接下來的戰鬥中以最小的代價重創對手。
事實上,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俄軍的抵抗沒有任何意義。
可以說,到2059年中期,美國海軍中功勞最大的就是潛艇部隊。
到1月11日,也就是俄羅斯宣布投降的時候,又有大約30萬美軍離開了俄羅斯。
雖然沒有證據證明,袁晨皓與蘇勁輝在大陸戰場上策劃的進攻行動與裴承毅有關,而且袁晨皓一直特立獨行,甚至經常不拿裴承毅的命令當回事,但是以蘇勁輝的為人,特別是蘇勁輝在大陸戰場上扮演的角色,只要這次作戰行動有他的份,就有理由相信,裴承毅至少利用了袁晨皓,即藉助陸軍在大陸戰場上的行動向法國等歐洲國家施加壓力,讓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獲益。
事實上,早在2059年4月份,即共和國通過瑞士提出「限武」之後,美國總統杜奇威就意識到,戰爭很有可能發生重大轉折。當時,杜奇威唯一沒有預料到的,恐怕就是轉折來得如此之快。客觀的講,站在杜奇威的立場上,在中東戰場上的進攻進展得還算順利(2059年4月份的時候,西約集團聯軍的進攻正好達到頂峰,美以軍團不但攻佔了大馬士革,土耳其國民軍也在北方戰線上掃蕩了大半個庫爾德斯坦,以共和國陸軍為首的集約集團聯軍只能且戰且退,將兩河流域當成最後的戰略防線)的情況下,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即便共和國當局拿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做文章,而且用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做要挾,也至少需要2到3年才能讓俄羅斯就範,讓歐盟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做出選擇。受此影響,由杜奇威親手策劃的很多應對行動都沒有完全達到目的。
1月11日,在莫斯科被合圍的情況下,俄羅斯當局宣布戰敗,並且向集約集團聯軍與剛剛踏足俄羅斯的歐洲軍團投降。
當然,艦隊進入珊瑚海,只是個開始。
毫無疑問,這麼做,肯定有點絕。
要知道,歐洲需要的是戰略安全,而不是象徵性的佔領俄羅斯。
當然,這一切並沒改變美國的被動處境。
事實上,早在2059年12月份,美國當局就開始按計劃從俄羅斯撤軍。
由此可見,俄羅斯戰場上的美軍不只是讓俄羅斯晚了18個月戰敗。
站在美國的立場上,「歐洲的背叛」可以說是對總體戰略的致命打擊。雖然歐盟嚴格履行了承諾,即在參戰之後沒有向美國宣戰,而是與美國保持著「冷和平」的關係,但是由歐盟參戰導致的影響,仍然讓美國失去了贏得勝利的最後一線希望。對美國當局來說,在阻止歐盟參戰已成泡影的情況下,最應該做的肯定不是譴責歐盟的背叛行為,而是趕在戰局變得不可收拾之前找到一條出路。
在實力不如對手、而且預期無法趕超對手的情況下,美國海軍選擇被動防禦,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根據戰後解密的一些資料,歐盟與共和國達成秘密協議之前,就與美國在瑞士達成了一份非常類似的協議,即歐盟不向美國宣戰,而美國則要幫助說服俄羅斯,並且確保歐洲國家在太平洋上的利益。也就是說,美國不能倒打一釘耙,出兵控制歐洲國家在太平洋上的眾多海外省與海外領地。
受此影響,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一直比較被動。
不管怎麼說,在戰爭期間,建造潛艇與建造大型戰艦沒有太大的衝突,主要就是決定戰艦產量的關鍵因素是船台,而潛艇由專用船台建造,與其他戰艦並不通用,而且潛艇可以在一些內河造船廠建造,不會擠佔主要造船廠的產能。如果說美國海軍最不缺什麼的話,那肯定是專門用來執行破交作戰任務的輕型攻擊潛艇。這種排水量只有5000多噸,並沒有配備多少專用反潛設備的潛艇基本上只具備對付水面艦船,而且主要是運輸船的能力,即不具備執行反潛作戰任務的能力,其對付潛艇的最佳手段就是在啟動空泡發生器與液體燃料火箭助推發動和-圖-書機之後,高達200節的最大航行速度,也就是逃命的速度。雖然以這種速度,最多只能航行半個小時,也就是航行100海里,但是在這半個小時內,至少能夠把沒有配備類似設備的攻擊潛艇摔開65海里。更重要的是,如果其他攻擊潛艇以70節的全速追擊,就無法用聲納持續跟蹤,也就無法準確追擊目標。
到這個時候,留給俄羅斯當局的也就只有最後的48個小時了。
當然,不是美軍願意放棄,而是沒有辦法。
相對而言,烏克蘭最為積極。畢竟烏克蘭已經是參戰國,而且半個國家在集約集團聯軍的佔領之下,雖然歐洲軍隊不是來幫助烏克蘭戰鬥的,但是這支來自西方的軍隊至少能夠保證另外半個國家不會淪陷,至少不會落入同一個敵人手中。受此影響,在執行佔領任務的歐洲軍隊開進烏克蘭的時候,烏克蘭當局不但沒有抵抗,還非常配合,沿途的烏克蘭軍隊也積極合作,甚至主動為歐洲軍隊帶路。看上去,歐洲軍隊不是來佔領烏克蘭的,而是來拯救烏克蘭的。
幾乎同時,大陸戰場上,已經繞過莫斯科的共和國陸軍的2路大軍同時轉向,沒有繼續向斯模稜斯克挺進,而是在莫斯科東面的維亞濟馬會師。因為歐洲軍團在2天之後才進入俄羅斯,並且派遣先頭部隊與共和國陸軍會師,所以共和國陸軍有足夠的時間勘察戰場,確定嚴格按照承諾,將佔領區的軍事分界線劃在克里姆林宮西牆西面的200千米處(這是共和國與歐盟達成的秘密協議中,對「大莫斯科地區」的準確定義,即以克里姆林宮的城牆為基線,向四周延伸200千米,「大莫斯科地區」由共和國佔領,並且由歐洲參与管轄,以西地區由歐洲佔領、以東地區則由共和國佔領),而不是等大哦歐洲軍團到了之後扯皮。更加重要的是,在共和國與歐盟的秘密協議中,只規定了雙方佔領區邊界線的南北延長線不得超過「大莫斯科地區」東西兩端頂點的經線,所以提前2天到達的共和國陸軍有時間向南北兩邊拓展佔領區,即儘可能的擴大佔領區。雖然在後來實際勘定佔領區邊界線的時候,共和國陸軍的戰線並沒當真,即共和國當局為了穩住歐盟,在佔領區劃界問題上做出重大讓步,但是共和國陸軍在這個時候的舉動絕對不是白費勁。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這種具有侵略性的擴張行動,歐盟肯定會更加的肆無忌憚,也會更加的囂張跋扈,從而使共和國在戰爭期間做出更加重大的讓步,甚至交出整個莫斯科。
總而言之,2059年4月之後,美軍的最大敵人不是共和國軍隊,而是不作為。
毋庸置疑,早已殺紅眼的俄軍進行了最瘋狂的抵抗。
不管怎麼說,萬那杜是獨立國家,而新喀里多尼亞則是法國的海外省,在此之前美國沒有理由向這兩處地方派遣軍隊,而且也沒有辦法派遣軍隊。在劇變面前,就算美軍想趕在共和國軍隊之前出兵控制新喀里多尼亞與萬那杜,也得首先奪取制海權,而在沒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就算美國陸戰隊到達了目的地,也會被徹底包圍,甚至會遭到共和國海軍的炮火打擊與空中打擊。
1月9日上午,共和國軍隊按照約定,即在歐洲軍隊越過邊境線后48小時,在大陸戰場上發起了戰略總攻。
1月8日,歐洲軍隊開進摩爾多瓦,並且在當天傍晚進入烏克蘭。
可以說,這1個多月,美軍完成了橫跨大西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雖然因此保存下來的近70萬主力部隊並沒給美國帶來最後的勝利,但是這次戰略大撤退產生的影響,特別是象徵意義對美軍官兵的士氣與鬥志產生的影響,肯定不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之下。如果從對戰爭的影響來看,這次戰略大撤退也算得上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即之前還認為能夠憑藉戰略優勢穩保不敗的美國軍民由此猛然認識到,所謂的戰略優勢只是水中花、鏡中月,不但不會給美國帶來勝利,反而會讓美國走向失敗。
2059年聖誕節前夜,共和國海軍第一主力艦隊與第二主力艦隊分別從新赫布里底群島(即萬那杜所在的群島)南北兩端進入珊瑚海,拉開了向澳大利亞進軍的序幕。
不是法國向交出權力,而是法國不想得罪美國。
按照美國當局制訂的戰略計劃,第二批次的8艘「長灘」級主力艦要到2059年底才能交付,而第一批8艘「長島」級與追加的第三批8艘「長灘」級要到2060年的下半年才能服役。雖然美國海軍沒有像共和國海軍那樣,在大戰爆發前就放棄了航母,而是在2055年的時候開工建造了標準排水量高達17萬噸,足以與「重慶」級媲美的新一https://www.hetubook.com.com代超級航母,並且一口氣訂購了3艘。得益於巨額追加投資,特別是在2058年開始加快建造進度,這3艘航母均能在2059年底交付使用。但是經過雅浦海戰之後,美國海軍已經意識到,任何航母戰鬥群在主力艦隊面前都不堪一擊,即便戰場上還有讓航母發揮餘熱的地方,那也不是在前方衝鋒陷陣,而是在後面為主力艦隊提供支持,或者為陸戰隊提供幫助。
因為共和國陸軍推進得太快了,所以歐盟首先坐不住。
比如在中東戰場上,到2059年4月份的時候,如果阿爾梅爾繼續要求增兵,趕在李東石得到相當於4個戰鬥單位的增援部隊之前發起新一輪進攻,就很有可能徹底改變局勢,即打到巴格達,迫使李東石率領部隊退守伊朗。雖然從摩蘇爾到巴格達也就幾百千米,但是千萬別小看這幾百千米。以2059年的情況,如果西約集團聯軍能夠趕在年底之前把李東石指揮的集約集團聯軍趕出兩河流域,別說共和國軍隊不可能立即扭轉被動局面,共和國當局還很有可能把重點放在中東戰場上,即在2060年發起戰略反擊的時候,首先在中東戰場上發力,然後再考慮其他戰略方向。果真如此的話,不但大陸戰場上的美俄聯軍可以鬆口氣,就連太平洋上的美軍也能鬆口氣。
從現實情況出發,美國首先就得設法頂住共和國在2060年初發動的新一輪戰略進攻。
事實上,對美軍來說,影響還不僅限於此。
與之相比,白俄羅斯與立陶宛的反應明顯要溫柔得多。雖然在歐洲軍隊開進這兩個國家的時候,白俄羅斯與立陶宛當局都沒有表示歡迎,更沒有前去迎接,但是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兩國政府都採取了默認的態度,並且命令駐守邊境地區的軍隊撤回軍營,在沒有受到攻擊的情況下,不得進行抵抗。與在加里寧格勒的行動一樣,歐洲軍隊並沒衝擊白俄羅斯與立陶宛軍隊的營地,而是非常禮貌的控制了主要城鎮,然後派遣聯絡軍官前往軍營,要求對方合作。
眾所周知,「秦」級與「唐」級都是在戰爭爆發前設計、並且開工建造的主力艦,因此嚴格按照規劃施工,服役時間不比戰前規定的早多久。從第三種主力艦,也就是備受注目的「漢」級開始,就是在戰爭期間建造的了。雖然開工時間晚,但是建造工作安排得更加緊密合理,也更能節約寶貴時間。別的不說,「漢」級主力艦的模塊化程度比「秦」級高出了好幾個級別,因此船台施工基本上就是將艦體模塊組裝起來、工程周期僅有6個月,下水后的舾裝工作也是組裝上層功能模塊、工程周期也只有6個月。如此一來,在所有模塊都能以流水線的方式生產、即不佔用建造周期的情況下,在第一批8艘「漢」級於2060年3月底交付之後,將在2060年9月底交付第二批8艘,然後就能以每3個月一批的速度(主要是用來建造「唐」級的船台也參与了建造工作),交付其餘批次。由此可直,到2060年底,共和國海軍建造的主力艦將多達40艘,比美國海軍多出8艘,如果算上8艘被擊沉的「長灘」級的話,則多出了16艘。
這一實際情況,決定了美國海軍只能在太平洋戰場上以防禦為主。
原因很簡單,美國海軍得到了新的戰艦,共和國海軍也得到了新的戰艦。
眾所周知,大戰的主戰場在太平洋上,而主宰太平洋的是兩個超級大國的海軍。得益於戰前的霸權地位,在太平洋戰場上,美國擁有大到足以肆意揮霍的戰略優勢。說得形象一點,美國只需要邁過第一道鏈,就能將劍鋒頂在共和國的胸口上,共和國則需要跨過整個太平洋,才能對美國本土構成威脅。從戰略進攻距離上講,美國僅有共和國的十分之一。可以說,這既是巨大的戰略優勢,又是對美國的詛咒。戰後,很多人都認為,美國戰敗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長達100多年的霸權地位,讓美國高層、特別是美國社會的精英階層忘記了一了歷史,忘記了美國是一個又開拓與進取精神支撐起來的國家,而是更加安於享受作為世界霸主帶來的好處。這種思想從上到下,滲透了整個美國,讓美國在挑戰面前變得消極被動,總是認為能夠像前兩次世界大戰那樣,憑藉巨大的戰略優勢,不但能夠取勝,還能在戰後拾取驚人的戰爭利益。
到1月8日天亮的時候,歐洲軍隊已經進駐加里寧格勒,並且先後進入了白俄羅斯與立陶宛。雖然駐紮在加里寧格勒的俄軍做了微弱抵抗,但是在遠離本土,而且沒有任何優勢的情況下,3個俄軍師在1月8日夜間就宣布單方面停火。當然,在和圖書接到俄羅斯當局的命令之前,這3個俄軍師的官兵沒有向歐洲軍隊投降。從穩定大局出發,歐洲軍隊在進駐了市區與重要城鎮之後,也沒有逼迫退守營區的俄軍投降。
共和國軍隊與歐洲軍團在大陸戰場上收拾殘局,就實際控制線討價還價的時候,共和國陸戰隊的先頭部隊已經登上新喀里多尼亞,並且按部就班與法軍換防。雖然按照約定,法軍將繼續留在新喀里多尼亞,只是得離開軍營,並且解除重武裝,僅負責地方治安,與作戰有關的行動,全部由共和國軍隊負責。
1月10日下午,法國當局就宣布將新喀里多尼亞上的軍事設施與法國政府擁有的國有設施有償租借給共和國。
同樣的道理,受杜奇威的樂觀預測影響,俄羅斯在大陸戰場上與「限武談判」中的表現都非常被動,並不積極進取。比如在「限武談判」期間,俄軍就沒有在大陸戰場上發動強有力的反擊,幾次為推動談判而進行的反擊都被共和國軍隊輕而易舉的打了回去,結果俄羅斯不但沒有因此在談判桌上獲得好處,反而在戰敗后做出了重大讓步。當然,大陸戰場上的這一局面也與美軍的不作為有很大的關係。不管怎麼說,俄羅斯軍隊已經精疲力竭,在大陸戰場上起主導作用的是美軍,沒有美軍參与的反擊,就算俄軍拼盡全力,也很難取得重大戰果。因為美國在「限武談判」中的根本利益與俄羅斯不盡相同,所在俄軍為了推動談判而進行反擊的時候,美軍自然會袖手旁觀。
更重要的是,這一差距還會隨著時間拉到。
比較有意思的是,歐洲軍團在毫無阻攔的情況下的行軍速度甚至還比不上共和國陸軍在戰場上的突擊速度。雖然陌生的環境對歐洲軍團的行軍速度產生了影響,加上白俄羅斯當局的不合作態度,也製造了一些麻煩,但是要知道,歐洲軍團根本沒有受到威脅,由此可以看得出來,歐洲軍團的素質確實非常糟糕,快50年沒有打過仗的部隊與連續打了近半個世紀的部隊確實存在則巨大的差距。當然,這也證明,決定部隊戰鬥力的絕對不是裝備,而是官兵素質。
當然,這並不妨礙美國海軍在其他方面的積極行動,比如在北印度洋與南中國海地區的破交作戰。
當然,這對共和國海軍在西南太平洋上的作戰行動並無實質影響。
在接下來的幾天內,除了「台灣島」號、「海南島」號與「崇明島」號海上基地先後在萬那杜與新喀里多尼亞之間的海域安營紮寨之外,運載陸戰隊的登陸艦隊也趕了過來。有意思的是,拖後腿的反而成了歐洲國家。當然,考慮到美國會在歐洲宣布參戰後出兵控制新喀里多尼亞與萬那杜,所以可以將共和國海軍在珊瑚海的行動看成是以防範為主的前期部署。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2059年3月份,美國海軍在北印度洋上活動的20多艘攻擊潛艇組成的「狼群」襲擊了編號GB5911的船隊(即2059年第11支從廣州到巴士拉的船隊),在僅僅2個小時的戰鬥中就擊沉了32艘滿載貨物的商船。雖然美軍潛艇部隊為此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2艘攻擊潛艇被護航戰艦擊沉,還有1艘在逃跑失敗之後,浮上海面向圍攏的護航戰艦投降,但是與戰果比起來,這點損失根本算不了什麼。要知道,這支船隊運送的是中東戰場上集約集團聯軍急需的作戰物資與武器裝備,正是因為沒有能夠安全抵達,導致集約集團聯軍不得不在10多天之後主動放棄摩蘇爾,退守巴格達。
要知道,歐洲軍團是在俄羅斯宣布投降前30分鐘越過俄白邊境線的。
在這場持續了2年多的戰爭中,除了俄羅斯付出了將近1200萬人的傷亡代價之外,以共和國為首的集約集團聯軍也付出了220萬官兵陣亡的慘重代價,其中包括74萬共和國將士(陣亡的大約有30萬,傷殘的在45萬左右),而美國也在這個遠離本土的戰場上付出了傷亡與被俘近140萬人的慘重代價。
不管怎麼說,美國當局在俄羅斯做出了努力,而且是最大的努力,雖然結果與美國需要的相去甚遠,但是對於美軍的表現,特別是在與共和國軍隊交戰時的表現,仍然有很多人給出了客觀評價。用一位歐洲戰史學家的話來說,即便除掉2059年4月到年底的這段「休戰期」,140萬美軍在戰場上的貢獻大致相當於1000萬俄軍。也就是說,美軍的戰鬥力基本上是俄軍的7倍。更重要的是,在與共和國陸軍對抗的時候,只要準備充分,美軍基本上能夠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守住戰線,或者以2到3倍的兵力投入突破共和國陸軍的防線。可以說,正是美軍在防禦作戰中的頑強表現,迫使共和和-圖-書國當局不得不一再向大陸戰場增兵,從而忽視了中東戰場上的戰鬥。設想一下,如果美國沒有出兵俄羅斯,共和國軍隊在大陸戰場上摧枯拉朽般的打垮了俄羅斯,那麼在2059年底之前動員起來的大約300萬大軍,就算只拿一半過去,也早就在中東戰場上壓垮西約集團聯軍了。說得不客氣一點,如果能在2059年4月份之前為李東石增派相當於25萬兵力的10個戰鬥單位,並且提供充足的物資,共和國陸軍肯定能夠在年中發起戰略大反擊,光復敘利亞與庫爾德斯坦,甚至能夠在集中兵力的情況下打到安卡拉。
直到2060年1月7日,在法德意的積極推動下,歐盟理事會才在英國缺席的情況下通過了參戰決議,並且在當天晚些時候,宣布出兵白俄羅斯、立陶宛、拉托維亞、愛沙尼亞與烏克蘭、以及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
更重要的是,打到2059年4月份的時候,美國海軍並沒有掌握主動權的實力。
發起進攻之後,南北兩個方向上的共和國軍隊就兵分兩路,從南北兩面向莫斯科的西面穿插。共和國陸軍的意圖非常明顯,那就是在歐洲軍隊進入俄羅斯之前,盡量把戰線向西面推進。原因很簡單,按照共和國與歐盟達成的秘密協議,雙方地面部隊會師的地方就將成為雙方實際佔領區的邊界線。雖然共和國已經在大陸戰場上取得了足夠的縱深,但是考慮到南面戰場上,頓河以東的半個烏克蘭已經在掌握之中,而該地區成為了明顯的突出部,從拉平戰線考慮,共和國陸軍都應該將俄羅斯這邊的戰線往西面推進幾百千米,將歐洲軍團擋在莫斯科的大門之外。
問題是,潛艇永遠是破壞制海權的武器,而不是掌握與利用制海權的武器。
雖然這個時候,運送陸戰隊的船隊還在馬里亞納群島海域,就連支持艦隊作戰的3座海上基地也正在南下的途中,當時為2支主力艦隊提供防空掩護的就是以2艘「重慶」級航母與2艘「上海」級航母為核心的第三艦隊(因為主力艦隊佔用了編號,所以以航母為核心的艦隊的編號順延),但是美國海軍卻無計可施,不但沒有讓留在豪勛爵島的第三艦隊主動北上應敵,反而讓第三艦隊撤退到斯潘塞灣(即阿德萊德南面的海灣),即離開了共和國艦隊的打擊範圍。
如此一來,美軍主動放棄了新喀里多尼亞與萬那杜。
按照袁晨皓與蘇勁輝制訂的戰役計劃,此次進攻的目的地就是莫斯科西面的斯模稜斯克,即把戰線頂到俄白邊境附近,讓歐洲象徵性的佔領俄羅斯西部領土之後,就讓歐洲軍團收起腳步。
當然,同一天投降的,還有被趕到了俄白邊境地區的100多萬美軍!
事實上,即便到了2059年底,美國海軍的兵力也不足以發起進攻。
設想一下,如果共和國海軍不能藉助新喀里多尼亞,必須為登陸澳大利亞奪取前進基地,即不惜一切代價攻打索羅門群島,像100多年前的日本海軍那樣,在那座被稱為「瓜達爾卡納爾」的熱帶島嶼上與美軍鏖戰,即便這次笑到最後的不是美軍,共和國海軍與陸戰隊也必然在這裏浪費寶貴的兵力與更加寶貴的時間。可以說,在2059年底,也就是共和國與歐盟達成秘密協議之前,美軍已經做好了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上迎擊共和國軍隊的準備,不但在這裏部署了10多萬地面部隊,還儲備了足夠這些地面部隊堅持2年的物資,以及持續消耗大半年的彈藥。客觀的講,就算共和國陸戰隊非常彪悍,而且戰鬥力強大,在島上的熱帶雨林中,除非使用戰術核彈頭、或者同樣被歸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化學武器,不然肯定會與美軍惡戰好幾個月。
如此一來,在2059年年底之前,美國海軍沒有進攻能力。
當然,美國海軍並沒因此放棄希望。
雖然有理由相信,美國在簽署這份秘密協議的時候,並沒打算當真,即在必要的情況下,美國仍然會出兵控制歐洲國家在太平洋上的海外省與海外領地,而首先需要控制的就是法國的新喀里多尼亞。別的不說,美國海軍就在當時制訂了一份緊急行動計劃,即在局勢出現重大轉變的時候,必須搶在共和國海軍之前控制新喀里多尼亞,甚至得出兵攻佔保持中立的萬那杜。但是不管是美國當局、還是美國海軍都沒有料到,變化來得如此之快,快到美軍甚至來不及採取應急行動。
這個時候再來看美國海軍在西南太平洋上的軍事部署,也就不難明白歐洲投靠共和國的重大影響了。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從俄羅斯撤退的不是美軍,而是共和國軍隊。當然,在宣傳的時候,美國當局並沒提到,還有100多萬軍人在俄白邊境地區繳械投降,而且m.hetubook.com•com歐盟將按照與共和國達成的協議,要到戰爭結束之後才遣返這些美軍官兵。有意思的是,因為歐盟沒有向美國宣戰,也沒有與美國徹底斷絕民間往來,所以在美國的宣傳下,有幾十萬歐洲國家的熱血青年飄洋過海,借道墨西哥、加拿大前往美國,並且以志願軍的方式加入美軍。更有意思的是,因為擔心在這些歐洲青年中混有間諜(這也是事實),在志願兵越來越多的情況下,美國當局成立了專門的「歐洲兵團」。
1月10日上午,法國總統就代表歐盟跟共和國元首通了熱線電話,要求共和國當局切實兌現承諾,即將俄羅斯莫斯科以西地區讓給歐盟,而不是出爾反爾。在保證會兌現協議中的承諾時,裴承毅在電話中非常委婉的提到,以法國為首的歐盟也應該兌現承諾,即在太平洋戰場上給予共和國軍隊應有的便利。
不管怎麼說,到2060年1月11日,大陸戰場上的戰鬥宣告結束了。
不管怎麼說,隨著歐洲做出戰略選擇,這一切都變成了泡影。
從戰後獲取的資料來看,美國海軍在2059年初,也就是雅浦海戰後就制定了一份比較詳細的戰爭計劃,其核心思想就是利用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巨大戰略優勢,穩守各條主要戰線,以空間換時間,爭取在2到3年之內扭轉不利局面。也就是說,要到2060年底、甚至要到2061年,美國海軍才有可能掌握主動權。更重要的是,要想達到這個預期,美國海軍必須充分利用西南太平洋地區的眾多島嶼基地,並且迫使共和國海軍攻佔這些島嶼,以此消耗共和國海軍的兵力。
共和國做好了戰略進攻的準備,不等於美國做好了決戰的準備。
根據美軍的一份檔案,僅在2059年12月31日之前,從俄羅斯撤走的美軍官兵就超過了40萬。有意思的是,在這40萬軍人中,除了一部分女性文職人員與駐俄羅斯的軍事外交人員之外,其他的都是主力戰鬥部隊的官兵,而且是實戰經驗豐富的官兵,原本應該得到優先照顧的非戰鬥人員反而沒有能夠走成。由此也看得出來,美國當局並不對俄羅斯抱任何指望,優先撤走主力戰鬥部隊才能保全美軍的戰鬥力。
毫無疑問,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明確。
由此可知,俄羅斯當局一直撐到這個時候,就是不想僅向以共和國為首的集約集團聯軍投降,以免在投降后的安置上吃虧。不管怎麼說,只有向多個集團投降,才能讓俄羅斯在戰後的利益得到保障。
這種不思進取的思想,在其他戰場上也表現得非常明顯。
即便在戰後,都有很多人認為,美國當局用140萬官兵的慘重代價,讓俄羅斯在苦難中多支撐了18個月,並不是划算的買賣。甚至有人認為,如果美國當局將這140萬兵力投放到其他戰場上,比如中東戰場,收穫肯定會更加巨大。當然,這些人忽略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即除了俄羅斯之外,還有哪個戰場能夠容納140萬美軍,或者說在原有兵力的基礎上再增加140萬大軍?
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罪于杜奇威那過於樂觀的戰略評估。
美國海軍接收第二批8艘「長灘」級主力艦之前,共和國海軍就接受了8艘「唐」級主力艦。雖然在很多人看來,「唐」級與「秦」級的區別並不大,連命名方式都一樣(這裏的「唐」不是李淵建立的唐帝國,而是春秋時期的唐國),應該歸為「秦」級改進型,沒有必要單獨成級,但是不管怎麼說,在8艘「秦」級已經恢復戰鬥力之後,隨著8艘「唐」級成軍,共和國海軍將擁有16艘主力艦,可以組建2支主力艦隊,而美國海軍只有8艘性能連「秦」級都比不上的主力艦,最多只能組成1支主力艦隊。因為兵力相差過於懸殊,所以就算美國海軍獲得了有限的進攻能力,也很難扭轉戰局。
仍然拿北印度洋上的戰鬥來說,GB5911船隊幾乎全軍覆沒之後不到1個月,共和國當局就組織了編號為GB5914的船隊,將集約集團聯軍繼續的物資送到了巴士拉。正是這次非常及時的增援行動,讓集約集團聯軍在隨後的戰鬥中頂住了西約集團聯軍的進攻,並且迫使阿爾梅爾放棄了進軍巴格達的想法,使戰線穩定了下來,也使西約集團聯軍在中東戰場上的進攻行動達到頂點。直到戰爭結束,西約集團聯軍的將士也沒有能夠以征服者的身份進入巴格達!
從某種意義上講,歐盟要求共和國軍隊晚48小時發起進攻,不是為了能夠及時到達俄羅斯,而是要讓被困在莫斯科的美軍能夠從容撤退。換句話說,這是美國提出的要求,而且必須得到滿足,不然美軍就不會投降,俄羅斯當局也就不可能在受制於人的情況下,向共和國投降。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