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國策

作者:閃爍
國策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一百零四章 戰略轉折點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一百零四章 戰略轉折點

到2061年第一季度,在印度洋上活動的大型攻擊潛艇數量突破100艘的時候,共和國海軍開始嘗試主動出擊,即讓數艘大型攻擊潛艇組成「水下艦隊」,主動前往敵艇的潛航航線上設伏,甚至到敵人的潛艇基地外設置伏擊圈,攻擊那些還沒有進入戰區,還沒有對共和國船隊構成威脅的潛艇。
拿美軍潛艇的作戰交換比來看,就能發現關鍵所在。2058年,美軍潛艇在破交作戰中的交換比為36、即平均擊沉36艘艦船損失1艘潛艇,而到了2059年上半年,這一比例仍然保持在32左右,到了2059年下半年則迅速降低到了21。如果看噸位交換比,即損失的潛艇與擊沉的艦船的噸位之比,美軍潛艇在2058年為128,在2059年上半年為142(因為共和國批量建造的大型運輸船在2059年初批量服役,運輸船的平均噸位提高了不少,所以這個數字反而有所提高),到2059年下半年就只有84了。由此可見,如果沒有巨大的兵力投入,美國海軍根本不可能在2059年取得擊沉2000多艘商船的戰績,更不可能將共和國海軍逼到不得不增強反潛兵力投入的地步。
可以說,反潛護衛艦的這些缺點是很難改變的。準確的說,在以控製造價、便於大批量建造的前提下,基本上沒有辦法全面提高反潛護衛艦的綜合作戰能力。說得直接點,如果不是考慮到成本因素,共和國海軍完全沒有必要建造專用的反潛護衛艦,只需要大批量建造反潛驅逐艦就行了。
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此驕人的戰績不僅僅是反潛巡邏機的功勞,還有著很多其他因素。比如美軍潛艇部隊官兵素質的整體降低,使得美軍潛艇的作戰能力大大降低。又比如美軍潛艇受基礎設施匱乏影響,長期得不到有效的保養,在執行作戰任務的時候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故障,而這些故障往往成為潛艇葬身大海的直接原因(最典型的戰例發生在2061年初,1艘因故障被迫浮上海面的美軍潛艇遭到3架反潛巡邏機圍剿,最終不得不向反潛巡邏機上的航空兵繳械投降)。當然,共和國的情報部門也有很大的功勞,比如通過俘獲的潛艇掌握了美軍的密碼,為海軍安排反潛巡邏機的巡邏戰術提供了幫助。事實上,這也與其他反潛力量的活動有很大關係,比如轟炸機布設的雷場限制了美軍潛艇的活動範圍,而反潛潛艇的伏擊行動迫使美軍潛艇在經過危險海域的時候不得不全速衝刺,從而暴露行蹤,被速度更快的反潛巡邏機追上。但是這些都不能否認一點,即反潛巡邏機是速度最快,而且反應最為迅速的反潛力量,即反潛巡邏機擁有無與倫比的機動能力,而這種能力則是其他任何一種反潛力量都不具備的。受此影響,在整個大戰期間,反潛巡邏機在各個反潛戰場上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某種意義上講,美軍在印度洋上的失敗,正是大戰中期的戰略轉折點,即由交戰雙方僵持不下,到共和國取得戰略主動權,發動全面戰略進攻的轉折點。
事實上,早在2059年,共和國海軍就將印度洋當成了「潛艇戰重災區」,將當年建成服役的護航戰艦的大部分都派往印度洋,組建10多支護航艦隊,為北印度洋各條航線上的船隊提供直接保護;並且在北印度洋上建立了多處反潛支援中心,用數百架反潛巡邏機與海上巡邏機來加強各條航線上的反潛力度;還在印度洋上部署了30多艘大型攻擊潛艇,組成了專業的「獵潛潛艇艦隊」。問題是,在兵力相對有限,需要保護的範圍又過於廣闊的情況下,共和國海軍的這些舉措並未收到明顯的實際效果。
看得出來,在2060年下半年,隨著到印度洋作戰的大型攻擊潛艇的數量增加,共和國海軍已經在摸索新的反潛戰術,特別是利用大型攻擊潛艇集中出擊,在敵艇頻繁出沒的海域進行圍獵的反潛戰術。
受此影響,戰爭期間,共和國海軍不但沒有放慢大型攻擊潛艇的建造進度,還在2059年初開工建造了新一代大型攻擊潛艇,並且在秦皇島、青島、福州與北海等地的造船廠進行批量建造。到2060年中期,這種在大戰期間建造(設計工作在大戰爆發前就開始了,只是在大戰爆發后根據實戰情況做了調整)陸續服役。根據共和國海軍的作戰記錄,到2060年底的時候,被派往印度洋執行反潛任務的大型攻擊潛艇的數量已經多達70艘,其中大部分是新一代攻擊潛艇。
由此可見,雖然美軍輸掉了印度洋戰爭,但是卻在經濟上佔了便宜。
與小型攻擊潛艇一樣,根據戰時情況建造的反hetubook.com.com潛護衛艦存在非常明顯的性能缺陷,比如任務能力單一,只具備有限的制海與防空能力,如果遭遇敵艦與敵機,自保都是個非常大的問題。某些情況下,就算遇到的是敵人的大型攻擊潛艇,也需要出動好幾艘護衛艦才能將其驅離船隊。在活動範圍相對有限,而且比較固定的伴隨式護航,即執行伴隨船隊活動的護航任務的時候,反潛護衛艦的這些缺陷還不是很突出,特別是在對付敵人的小型攻擊潛艇的時候,大部分時候都能佔據上風,但是在執行擴大性護航任務,比如到特定海域圍剿敵人的潛艇艦隊,或者在特定的海域伏擊航渡中的敵艇,反潛驅逐艦的這些性能缺陷就非常的明顯了,某些時候甚至非常致命。比如在2059年8月份,共和國海軍組織了一次代號為「爪窪虎」的重點反潛行動,參与該行動的24艘反潛護衛艦損失了7艘,其中4艘被美軍巡邏機發射的反艦導彈擊沉,另外3艘則被美軍大型攻擊潛艇擊沉。
眾所周知,2060年算得上是「大豐收」的一年。在這一年種,除了共和國軍隊在各條戰線上收穫重大戰果之外,共和國的軍事產能也達到巔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足以讓全世界感到震驚的奇迹,比如在這一年生產的轟炸機就超過了1萬架,幾乎是美國的2倍。正是有了如此巨大的生產能力,共和國天軍的戰略轟炸機部隊才能在各條戰線上全面開花,肩負起更加沉重的作戰任務,這其中就包括在印度洋上的反潛任務。
問題也在這裏,提高反潛護衛艦的綜合作戰能力並不划算。
毫無疑問,這種積極主動的圍剿行動,對美軍來說絕對是天大的災難。
從轟炸潛艇基地來看,效果還算不錯。在這短短几個月內,除了嚴密設防的卡那封與珀斯等地之外,澳大利亞西部地區的大部分港口都失去了運作能力,就連麥克勞德湖潛艇基地都遭到了嚴重破壞,使得美軍潛艇的出動效率大大降低。問題是,用轟炸機去對付潛艇並不是什麼好主意。從戰術上講,美軍只需要提高潛艇部隊的戰備級別,即讓回港的潛艇處於警備狀態,在接到警報之後就能緊急下潛,就能讓轟炸機的攻擊行動化為泡影。當然,如果離開港口,潛艇能夠更加輕鬆的避開轟炸機。事實上,整個大戰期間,在海上活動時被轟炸機擊沉的潛艇也寥寥無幾。
既然是主動出擊,就必須提到另外一種作戰平台,即戰略轟炸機。
雖然這一作戰方式的耗費極為巨大,在2060年的7個多月中,天軍的戰略轟炸機就用掉了大約500萬枚水雷,投彈總噸位超過了1800萬噸,比前期轟炸行動的投彈量還多出了五成。但是這種戰術的效果也特別顯著,到2060年底,除了擊沉近百艘美軍潛艇之外,還使美軍潛艇的出動率降低了六成以上,將美軍潛艇的活動效率降低了四成,使得美軍潛艇在印度洋上的破交行動作戰效率降低一半以上。當然,這種戰術最顯著的效果還是對美軍潛艇官兵的心理打擊,即讓美軍官兵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不得不時刻提防著無處不在的智能反潛水雷。根據美國海軍的作戰記錄,這種心理壓力,使得美軍潛艇的作戰效率大大降低,錯過了不少機會,甚至導致了很多技術性事故。
因為直接轟炸效果不佳,從2060年5月上旬開始,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主要任務由轟炸變為封鎖,即在美軍潛艇的主要航線、活動頻繁區域、以及潛艇基地附近海域布設專門的反潛水雷,特別是智能反潛水雷。
在2060年5月份之前,轟炸機部隊的主要人物是轟炸澳大利亞西部地區港口、以及所有可以供美軍潛艇活動的地區。說得直接一點,這個時候,共和國天軍戰略轟炸機部隊的主要戰術就是用轟炸機去對付潛艇,以及潛艇基地。
與轟轟烈烈的戰略轟炸相比,另外一種遠程反潛航空力量就要低調得多了。
在2058年與2059年,共和國海軍需要將大部分大型攻擊潛艇部署在太平洋上,配合艦隊作戰,特別是在進軍西南太平洋的時候,因為跨度太大,巡邏機與偵察機不堪使用,所以得讓潛艇去執行遠程警戒與外圍偵察任務。受此影響,直到2060年初,共和國海軍才能抽調出更多的大型攻擊潛艇去印度洋執行反潛任務。
要知道,2059年算得上是太平洋戰爭最關鍵的一年。雖然在整個下半年間,共和國海軍都在馬里亞納群島南部打醬油,沒有發起有規模的戰略進攻,但是從整個戰局看,正是因為共和國海軍在馬里亞納群島方向上的行動牽制了美國海軍,才為進軍西南太平洋,也就是https://m•hetubook.com.com發起第二輪戰略進攻打下了基礎。在這個大背景下,就算共和國海軍知道北印度洋航線非常重要,也不大可能向印度洋增派反潛力量。更重要的是,整個2059年,共和國海軍都得優先保證主力艦、特別是「漢」級主力艦的建造工作,確保在2060年獲得絕對兵力優勢,為進軍夏威夷群島提供物質基礎,也就沒有辦法建造更多的護航戰艦,甚至因此影響到了潛艇的建造工作。
根據共和國天軍的作戰記錄,在2060年,2000餘架轟炸機在印度洋戰場上消耗了大約3000萬噸彈藥,平均每架轟炸機投彈15000噸,即便按照每個架次投彈50噸計算,也相當於每架轟炸機每天出動1個架次。僅從出動強度來看,戰略轟炸機部隊在印度洋上的作戰強度絲毫不亞於西南太平洋。如此巨大的投入,收效也非常顯著。從戰術上看,轟炸機部隊的主動進攻行動可以分成2個階段。
由此可見,對共和國來說,確保印度洋航線的安全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事實上,在2061年之前,共和國天軍的戰略轟炸機就已經在印度洋戰場上以主動出擊的方式協助海軍執行反潛作戰任務了。
增派大型反潛驅逐艦,就是印度洋反潛護航作戰司令部提出的建議。
看得出來,主動出擊確實是反潛作戰的最佳手段。
早在大戰爆發前,海軍就明確了在反潛護航作戰中,護航艦隊里至少得有1艘具備有限綜合作戰能力的大型戰艦。受此影響,在大戰爆發前,共和國海軍調整了造艦計劃,不再建造噸位較小的反潛護衛艦(當時共和國海軍航母戰鬥群里的反潛主力是護衛艦,而不是驅逐艦),而是改用噸位大得多的反潛驅逐艦。更重要的是,共和國海軍在戰前建造的反潛驅逐艦都是按照「艦隊領艦」的標準建造的,即都具備比較完善的艦隊指揮能力,能夠在必要的時候通過增添旗艦模塊來充當小型艦隊的旗艦。當然,在綜合作戰能力反面,排水量大得多的反潛驅逐艦可以通過更換任務模塊來獲得更加完善的作戰能力。事實上,共和國海軍一直沒有降低反潛驅逐艦的建造工作。
換個角度看,主要原因也不在海軍身上。
根據共和國當局的統計,戰爭前兩年(指的是美國參戰後的前兩年,即從2058年初到2060年初)在印度洋上被西約集團潛艇擊沉的商船與運輸船(大部分運輸船實際上就是海軍的快速運輸艦)高達3184艘、總量超過1億5000萬載重噸,因此損失的物資高達1億2000萬噸,犧牲船員12000餘名。這還沒有算上損失的護航戰艦,以及在印度洋上執行作戰任務的戰艦。如果按照噸位計算的話,在印度洋上被擊沉的艦船佔到了共和國在戰爭前兩年內損失總量的75%。
當然,主要因素還是在共和國海軍身上。
總而言之,在共和國海軍加強了投入的情況下,印度洋戰場上的局面並未出現太大的改觀,反而因為美國海軍持續投入大批小型攻擊潛艇,使得船隻損失率直線飆升。根據共和國當局的統計,按照載重噸計算的話,2059年損失的船隻是2058年的4倍,即便按照損失率(即損失的船隻數量佔在航船隻數量的比例)計算,2059年也是2058年的2倍多。由此可見,共和國海軍的投入沒有收到效果。
直到2060年,這一情況才出現了實質性的改觀。
用當時負責印度洋反潛作戰的共和國海軍少將吳為的話來說,最好的美國潛艇就是永遠留在港口內的美國潛艇!
這就是隸屬於共和國海軍航空兵的反潛巡邏機部隊。
這種反潛戰術,讓防禦一方首次擁有了主動權。
單純從作戰效能上講,反潛巡邏機也許算得上是出動率最大的反潛力量,而且反潛作戰效能不比反潛戰艦低,只是比不上潛艇。整個大戰期間,共和國海軍訂購了8000多架反潛巡邏機,其中七成部署在後方戰場上,執行保交巡邏任務。在2060年底之前,共和國海軍放在印度洋戰場上的反潛巡邏機就多達1800餘架,其中大約六成是航程在7000千米以上的遠程反潛巡邏機。
早在2058年,即美軍從印度洋撤退,成立第九潛艇戰隊(當時的稱呼還是印度洋潛艇司令部)之後不久,共和國海軍就提出了由天軍轟炸澳大利亞西部主要港口,阻止美軍潛艇進入印度洋的作戰計劃。結合在當年發生的馬爾地夫海戰,海軍的這一作戰計劃很快就得到了總參謀部與最高統帥部的支持。問題是,即便到2058年底,共和國天軍也沒有足夠多的轟炸機來擴大作戰區域,www•hetubook.com.com而且當時需要使用轟炸機的地方還有很多,不可能把寶貴的作戰力量放在印度洋的反潛行動上。再說了,直到2059年,美軍潛艇在印度洋上的破交行動才對共和國造成了明顯壓力。正是如此,到2059年初,應海軍的強烈要求,天軍首次轟炸了卡那封。受此影響,美軍才從國內調來了一台重達4萬噸的30米掘進機,在麥克勞德湖南面挖掘了兩條可供攻擊潛艇通信的「海底隧道」,將麥克勞德湖變成了美軍在澳大利亞西部地區最大的潛艇錨泊地。事實上,在整個2059年,受其他方向上的作戰行動影響,特別是大陸戰場上的影響,共和國天軍在印度洋方向上的轟炸行動都不是很得力。即便在下半年,戰場局勢有所緩和,因為要為部隊換裝,還得為2060年的戰略進攻做準備,天軍都沒在印度洋的反潛作戰行動中做出太大貢獻。
如果按照擊沉潛艇的數量計算,反潛巡邏機在2060年底之前的戰績不是太理想,僅于反潛戰艦持平,遠低於反潛潛艇。直到2061年,反潛巡邏機的戰績才有了顯著提升,不但超過了反潛戰艦,還超過了反潛潛艇。當年,在共和國海軍擊沉的300多艘美軍潛艇中,將近一半是被反潛巡邏機擊沉的。
更重要的是,美國海軍也在2059年加強了潛艇投入,比如在澳大利亞西部的卡那封成立了第九潛艇戰隊(為了使這裏成為潛艇活動中心,美國還在參戰後,投入巨資挖通了從沙克灣到麥克勞德湖的地下水道,讓潛艇能夠進入麥克勞德湖躲避共和國的遠程巡邏機與戰略轟炸機),將部署在印度洋的潛艇數量陸續增加到100艘以上(到2059年年底,在印度洋上活動的美軍潛艇超過200艘),並且組建了數支「狼群艦隊」(即由大型攻擊潛艇率領數艘小型攻擊潛艇的破交艦隊),專門圍剿北印度洋上的共和國船隊。
戰後,就連大部分西方戰史學家都不得不承認,共和國天軍在2060年的反潛作戰行動為後來的戰略轟炸與戰略封鎖提供了理論依據,完善了戰略轟炸機部隊的戰術,從而加快了戰爭進程。
當然,在2060年底之前,共和國海軍沒法在印度洋上部署足夠多的大型攻擊潛艇。
共和國在中東戰場上的不作為,並不等於在其他戰場上沒有進展。
這一戰術調整,意味著共和國海軍在印度洋上獲得了潛艇兵力優勢,即戰場局勢變得對共和國海軍更加有利。從雙方的兵力數據也看得出來,2061年初算得上是印度洋破交與保交作戰的轉折點。根據美國海軍的相關記錄,到2061年初的時候,在印度洋上活動的攻擊潛艇仍然在240艘左右,基本上與2060年初持平,其中具備反潛能力的大型攻擊潛艇不到20艘,其餘的都是小型攻擊潛艇。按照共和國海軍在戰後公布的相關檔案,到2061年初的時候,在印度洋上活動的潛艇超過了100艘,是2060年初的2倍以上,且基本上都是排水量在15000噸以上的大型攻擊潛艇。雖然在數量上,美軍仍然佔優,但是按照1艘大型攻擊潛艇的戰鬥力相當於3到4艘小型攻擊潛艇計算,共和國海軍潛艇部隊的戰鬥力已經超過了美軍。
歸根結底,反潛護衛艦屬於「消耗類」戰艦,即建造數量巨大,損失也非常驚人。根據共和國海軍的相關記錄,大戰期間建造的2000多艘反潛護衛艦的平均服役壽命僅僅只有12年,而其他戰艦的平均服役壽命均在20年以上,部分大型戰艦的平均服役壽命更是超過了30年。由此可見,如果為了追求綜合能力而提高反潛護衛艦的排水量,也就會增大反潛護衛艦的建造成本,從而浪費寶貴的戰爭資源。雖然在2061年初開工建造的第二代反潛護衛艦的綜合作戰能力有所提高,比如裝備了32枚射程高達1000千米的重型反艦導彈、擁有一套能夠同時攔截數十個目標的綜合防空系統,但是為了控製成本,該型反潛護衛艦也沒有配備可控聚變反應堆,仍然由複合蓄電池供電與艦隊電能輸送系統,因此獨立作戰能力仍然非常有限。
根據共和國海軍的作戰記錄,到澳大利亞宣布投降的時候,共和國海軍的各種反潛力量在印度洋戰場上擊沉與俘獲了864艘美軍潛艇,其中擊沉823艘,俘獲41艘,另外還在佔領澳大利亞之後,接受了美軍與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的20多艘潛艇。為了這個戰果,共和國海軍付出了損失潛艇122艘、反潛戰艦186艘、反潛巡邏機438架、戰略轟炸機264架的巨大代價,另外還損失了總載重噸位高達4億8640萬噸的5和圖書874艘商船與運輸船隻,直接經濟損失高達8萬億元。
事實上,在絕大部分時候,最有效的反潛武器就是潛艇,特別是更加先進的潛艇。
整個2060年,反潛護航作戰仍然以水面艦艇、以及反潛巡邏機為主,而且大部分時候都是以伴隨式護航來對付神出鬼沒的美軍潛艇。為了削弱美軍潛艇的活動強度,共和國海軍不定期的搞了幾次重點反潛活動,其中最為卓著的一次行動發生在2060年7月份,共和國海軍出動了18艘反潛驅逐艦、54艘反潛護衛艦、300多架反潛巡邏機與數量不明的大型攻擊潛艇,以巽他海峽為中心,設置了半徑在300到800千米之間的反潛區域,在不到20天的時間內擊沉了60多艘美軍小型攻擊潛艇,使得接下來的2個月之內,美軍潛艇在印度洋上的活動強度降低了三分之二。
當然,誰也不能否認,在與印度洋毗鄰的另外一個戰場上,共和國取得的勝利具有同樣重要的價值,這就是非洲大陸上的戰爭!
僅在2060年第一季度,共和國海軍向印度洋增派的反潛護航戰艦就超過了2059年全年,高達240艘。在這些戰艦中,除了按照戰時標準建造的反潛護衛艦之外,還有60艘大型反潛驅逐艦。
問題是,不是所有潛艇都能執行反潛任務。
問題是,反潛作戰中需要一些綜合作戰能力強大的反潛戰艦。
在2060年與2061年,除了太平洋戰場與中東戰場之外,印度洋戰場與非洲戰場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兩個「次主要」戰場,而且也是戰爭雙方爭奪最為激烈,戰鬥打得最為殘酷的戰場。更重要的是,印度洋戰場與非洲戰場相互關聯,具有很大的互動性,使得局勢格外複雜。萬幸的是,在這兩個戰場上,佔主導地位的都是以共和國為首的集約集團,以美國為首的西約集團基本上在疲於奔命。
經過2058年的「慘淡經營」之後,共和國海軍在2059年初成立了「印度洋反潛護航作戰司令部」。這個獨立於戰區司令部,由海軍司令部直接指揮的機構的任務只有一個,即如何提高印度洋上的反潛作戰效率,切實保護航線上的數千艘商船(當時在印度洋航線上的商船多達5000餘艘,其中七成是共和國的船隻,另外三成中大部分也是集約集團成員國的船隻)。該司令部成立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對前面一年的反潛作戰進行總結,找出問題所在,並且找出更有效的反潛戰術。經過半年的努力,數百名潛艇戰專家,即司令部的參謀總結出了幾條非常寶貴的經驗,並且由此誕生了幾種行之有效的反潛戰術,比如採用分段護航的方式來提高護航戰艦的作戰效率,在潛艇伏擊高發海域設置固定的反潛巡邏區來遏制敵潛艇的襲擊行動,與天軍配合打擊敵潛艇基地來降低敵潛艇的作戰效率,在敵潛艇的往返航線上部署專門執行反潛任務的潛艇艦隊來偷襲敵潛艇等等。這些戰術在2059年下半年陸續用在了實戰上,並且受到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針對這一作戰行動,共和國海軍還專門開發了幾種智能反潛水雷。
到2060年初,隨著新一代多用途驅逐艦服役,共和國海軍開始有計劃的將反潛驅逐艦派往印度洋,增強印度洋上的反潛力量。千萬別小看這60艘反潛驅逐艦,如果將其編入護航艦隊的話,即便1支艦隊需要2艘驅逐艦,也能與180艘反潛護衛艦組成30支艦隊,然後以分段護航的方式,掩護60支船隊,即大約3000艘商船。更重要的是,如果這60艘反潛驅逐艦用來執行重點反潛任務,能在美軍潛艇活動頻繁海域設置10個重點反潛區,加強對美軍潛艇的絞殺力度。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天軍在印度洋反潛作戰中首次大規模使用水雷,才為後面對澳大利亞進行戰略轟炸時,用水雷封鎖港口提供了理論依據。更重要的是,有了前期的巨額訂單,在天軍需要訂購更多的水雷時,共和國的軍火廠才有足夠的產能,生產出足以滿足天軍作戰需求的彈藥物資。
問題是,大戰看的不是誰佔了便宜,而是誰取得了戰略優勢。要知道,在巨大的經濟損失後面,是共和國從印度洋航線上獲得的巨大好處,即從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與南美洲地區獲得的數十億噸各類戰略物資,而這些物資正是支持共和國打贏戰爭,笑到最後的堅實基礎。
在2058年與2059年間,共和國海軍擊沉的美軍潛艇中,大約6成是被派去專門執行反潛任務的攻擊潛艇的戰果,水面艦艇只佔2成,另外2成是反潛巡邏機的戰果。更加重要的是,在這兩年中,在印度洋上執行反潛任務的攻擊潛艇只有和_圖_書32艘,數量遠遠少於反潛戰艦與反潛飛機。這也很好理解,反潛戰艦的大部分任務都是護航,即掩護船隊,而在護航行動中,反潛戰艦存在的主要價值是阻止敵潛艇發起攻擊,而不是消滅敵潛艇。也就是說,只要能夠讓船隊在遭到攻擊前到達目的地,護航任務就算成功。受此影響,護航戰艦很少在大洋上與敵潛艇周旋,往往在驅逐了敵潛艇之後藉助速度優勢主動脫離戰鬥。與之相比,反潛潛艇的任務就要直接得多。可以說,沒有一艘潛艇適合執行護航任務,絕大部分時候,執行反潛任務的潛艇都是根據情報到船隊途徑的航線上埋伏下來,等著敵潛艇出現,然後在敵潛艇偷襲船隊的時候偷襲敵潛艇。在反潛護航戰術得到完善之後,護航戰艦與反潛巡邏機還會將敵潛艇向己方潛艇設置的埋伏圈裡趕,以增大擊沉敵潛艇的幾率。由此可見,反潛潛艇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戰果,一半的功勞屬於護航戰艦與反潛巡邏機。
毫無疑問,印度洋是共和國海軍反潛巡邏機的主戰場。
正是因為在太平洋戰場上,雙方在馬里亞納群島爭奪戰中僵持不下,持續數個月的海上消耗戰嚴重削弱了美國海軍的戰鬥力。更重要的是,受此影響,美國海軍加強了第三潛艇戰隊(總部設在澳大利亞東部的布里斯班,主要負責西南太平洋方向上的破交與反潛作戰行動)與第五潛艇戰隊(總部設在珍珠港,大部分潛艇以中途島為基地,主要負責西太平洋方向上的破交與反潛作戰行動),在西太平洋上投入了更多的潛艇,用來絞殺從那霸到塞班的海上航線,阻止共和國陸戰隊向前線增兵,同時迫使共和國海軍將更多的小型戰艦用在後方護航上,而不是用在前線與美軍拼消耗。如此一來,第九潛艇戰隊遭到削弱(根據美軍的作戰記錄,到2059年底的時候,雖然第九潛艇戰隊的潛艇總量增加到了200艘以上,但是其中的大型攻擊潛艇僅有9艘,比2059年初減少了六成。因為小型攻擊潛艇只具有對付水面艦船的能力,所以單獨執行破交任務的時候,很容易遭到對方潛艇的攻擊),美國海軍在印度洋戰場上的破交力度自然降低了不少。
可以說,正是大型攻擊潛艇的加入,準確的說,是潛艇成為反潛作戰的主要力量,使得反潛作戰行動與以往的戰爭有很大的區別。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作為防禦的一方獲得了主動進攻的能力。從戰術上講,如果共和國海軍能夠投入足夠多的大型攻擊潛艇,甚至不需要部署護航艦隊,所有反潛護航戰艦都得「失業」。
2061年第一季度末,共和國海軍發起了代號為「死亡陷阱」作戰行動,首此向卡那封派遣大型攻擊潛艇。在持續45天的高強度反潛作戰中,3支各由10多艘大型攻擊潛艇組成的「水下艦隊」輪番出擊,在卡那封西面500千米範圍內的海域內擊沉了近50艘美軍小型攻擊潛艇,以及數十艘小型反潛艦艇。戰役行動結束之前,3支「水下艦隊」里的30多艘潛艇還用重型巡航導彈攻擊了卡那封,以及麥克勞德湖裡的潛艇錨泊地,炸毀了美軍辛苦建立起來的潛艇基地。這次主動出擊之後,美軍被迫將潛艇基地轉移到珀斯,並且在接下來的近4個月之內,沒有在印度洋上組織起有效的進攻行動。
從某種意義上講,2059年下半年的戰況與美國海軍的巨大投入有最大關係。
準確的說,在2059年下半年的時候,轉機就出現了。
從重要性講,印度洋戰場肯定派在非洲戰場的前面。
得益於前期的準備工作,特別是總結出來的各種反潛戰術,到2060年的時候,也就是共和國的戰爭潛能全部發揮出來,反潛護航戰艦與潛艇的建造速度達到了「流水線」級別的時候,美國潛艇在印度洋上的快活日子基本上到頭了。
毋庸置疑,潛艇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是名副其實的攻擊性武器,存在的價值就是主動發起攻擊,即便在反潛作戰中,也得積極主動的發起攻擊。事實上,潛艇並不適合用來執行護航任務,特別是掩護那些平均航速在45節以上,甚至能夠以70節的速度持續航行的快速船隊。這也很好理解,任何一種攻擊潛艇以45節以上的速度航行,不但會發出非常巨大的噪音,而且自身的聲納也無法正常工作。如此一來,在執行反潛任務的時候,大型攻擊潛艇往往會在敵艇經常出沒的海域埋伏下來。
說得簡單一點,只有性能超過敵潛艇的潛艇,才有能力執行反潛任務。也就是說,只有最先進的潛艇才適合執行反潛任務。
如此巨大的投入,讓共和國海軍有了更多的選擇。
不管怎麼說,這一情況在2060年出現了轉變。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