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國策

作者:閃爍
國策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一百一十五章 定居點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一百一十五章 定居點

隨著美國市場復甦,得益最多的就是共和國的民間資本。要知道,整個戰爭期間,共和國當局通過發行戰爭國債、戰爭債券、戰爭信貸等等方式,募集了大量資本,而這些資本在戰後都將陸續償還。也就是說,戰爭期間,共和國的企業家都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而戰爭結束之後,共和國的企業家就得為巨額資本找出路了。在此情況下,一種合適與合理的投資方式比什麼都要寶貴,而一個旺盛的市場,且註定會發展壯大的市場,自然是最合理的投資目的地。
事實證明,共和國當局不大算解決這個問題,也沒有真正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在此情況下,要共和國公民節衣縮食,幫助不久前還是敵人的美國進行重建,恐怕就算裴承毅有著崇高的威望,也沒有辦法說服共和國公民吧。
可以說,130萬決定留下來的波多黎各人,成為了決定波多黎各未來的關鍵因素。
雖然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直接起因與美國無關,但是美國是主要推動者,而且美國也是共和國的主要敵人。幾乎所有共和國公民都認為,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俄羅斯絕對不會成為共和國的敵人,更沒有膽量挑戰共和國,第三次世界大戰也就不會爆發,至少不會在2057年爆發。
戰爭爆發的時候,波多黎各的登記人口超過500萬人。除掉戰死的、以及在戰爭期間前往美國的,戰後還有大約450萬人,其中320萬人選擇前往美國。也就是說,還有130萬波多黎各人留在了島上。
要知道,即便共和國是戰勝國,也只能處置戰敗國的國有資產,而無權處置戰敗國公民的私人資產。更重要的是,歐洲國家也絕對不會支持將波多黎各人趕出去,然後將猶太人遷徙到波多黎各的做法。
根據戰後解密的一份資料,當時共和國當局估計美國戰後重建的市場規模高達150萬億元。因為沒有能夠充分估計到美國的抵抗意志(這份資料出現的時候,美國正處於戰略大潰退期間),所以沒有對美國遭受到的戰爭破壞做出全面評估。也就是說,嚴重低估了美國戰後重建的市場規模。即便是150萬億元,也足夠共和國的資本家忙活幾十年,並且在這幾十年間賺得盆滿缽滿了。
2062年6月初,共和國與歐洲在埃及開羅簽署了著名的《開羅協議》。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開羅協議》相比www.hetubook•com•com,這份針對中東問題的協議有著更加突出的針對性。當然,針對的不僅僅是猶太人,還有阿拉伯人,以及整個伊斯蘭世界,而且將對戰後格局造成重大影響。
這份協議有三個重點,一是如何安置猶太人,二是怎麼解決阿拉伯國家的糾紛,三是伊斯蘭世界的戰後地位。
要知道,為了幫助幾百萬猶太人遷徙到波多黎各,歐洲也投入了數萬億經費,而這些錢幾乎都用在了波多黎各的重建上,與美國重建、與歐洲重建、與俄羅斯重建、與中東重建沒有任何關係,而波多黎各僅僅只是一座面積不到10000平方千米的島嶼,就算這座島嶼上的人口最終超過了1000萬,其市場份額也非常有限,對歐洲經濟發展產生的拉動效應也非常有限。
共和國支付給波多黎各人的12000億安置費用,在美國的戰後重建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更重要的是,共和國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
從政治層面出發,控制猶太人國家的最好辦法就是為這個國家製造麻煩,讓其不得不依靠大國的幫助。以色列能夠成為美國的附庸國,並且在上百年內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頭號打手,就是因為以色列有很多麻煩,不得不依靠美國。
根據《開羅協議》,戰爭結束之後,將把波多黎各分成「猶太區」與「拉美區」,為了避免歷史重演,並不分開建立「猶太國」與「拉美國」,而是成立聯合政府。聯合政府將採取議會總理制,總統只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由猶太人與波多黎各人輪流擔任),議會分為上議院與下議院,猶太人與波多黎各人在上議院各佔5成席位,下議院分區選舉產生。這樣既能保證兩個民族的權利,又能充分民主。
難的就是,如何安置將近500萬波多黎各人?
受此影響,必須用一個折中的辦法幫助美國進行戰後重建。
雖然比起近千萬的猶太人,130萬波多黎各人不算多,但是從法理上講,這些波多黎各人才是波多黎各的主人,因此他們的利益在猶太人之前。如果不能妥善解決這些波多黎各人的利益要求,波多黎各將變成第二個巴勒斯坦。
這種情況,在共和國也存在。
問題就在這裏,共和國會安心解決這個問題嗎?
要知道,即便是更加開放的美國人,也不見得會幫助剛剛拼得https://m.hetubook.com.com死去活來的敵人進行戰後重建。就拿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說,大戰結束之後,如果不是蘇聯對西方世界構成的巨大威脅,美國肯定不會急著幫助德國恢復元氣,更沒有理由重新武裝德國。這一點,在日本身上就體現得非常明確。日本能夠在戰後迅速復興,僅僅用了30多年就成為發達國家,而且是全球第二的經濟大國,關鍵不是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的主要對象是德國、法國、英國等眾多歐洲國家,日本獲得的好處非常有限),而是20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以及10多年後的越南戰爭。在這兩場戰爭中,美國龐大的物資需求成為日本經濟復興的強大動力,也是日本產業升級的主要動因。
談判本來就是相互妥協,不可能始終由某一方讓步。
可以說,安置波多黎各人的難度不在安置猶太人之下。
可以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沒有多少美國人支持美國政府幫助日本重建。
解決猶太人問題的關鍵就在小安德列斯群島,準確的說,是在波多黎各。
在此情況下,強制遷徙波多黎各人就不存在法理上的問題了。
按照《開羅協議》的規定,戰爭期間,以色列仍然是猶太人的聚居地,並且由共和國與歐洲的聯合部隊負責以色列的安全。在戰爭結束前,以色列將逐步撤除猶太人定居點,並且將佔領的巴勒斯坦地區與戈蘭高地歸還給巴勒斯坦與敘利亞(在此期間,將成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戰爭結束之後,共和國將以戰勝國的名義,擔保將願意離開的波多黎各人遷往其他地區,而歐洲將擔負起轉移安置猶太人的工作。
毫無疑問,共和國必須推行一種類似於「馬歇爾計劃」的全球復興計劃。
不管怎麼說,波多黎各人與美國有著150多年的關係,很難用一場僅僅持續了數年的戰爭來切斷這種關係。更重要的是,戰爭結束之後,共和國要想成為新的世界霸主,而且成為得到廣泛承認的世界霸主,就得做好一件事情,即幫助世界各國度過難關,儘快結束因戰爭產生的艱難狀態。
只不過,歐洲當局必須接受這樣的結果。原因很簡單,共和國已經在安置猶太人的問題上做了讓步。如果不是歐洲始終堅持要把猶太人定居點設在大西洋上,而且得在以西方文明為主的北大西洋上,共和國肯定會選擇太平洋上https://m.hetubook•com•com的某座群島,比如馬里亞納群島、或者夏威夷群島,甚至有可能把猶太人定居點設在俄羅斯的遠東地區。既然共和國在猶太人定居點上做了讓步,歐洲就得在政治體制上做出讓步。
如果將整個波多黎各交給猶太人,誰也不能保證,50年後,猶太人不會再次成為西方振興的主島力量。
根據相關記錄,為了遷徙安置大約300萬波多黎各人,在戰後5年間,共和國當局為此總共開支近2萬億元,其中僅支付給波多黎各人的遷徙安置費就多達12000億元,而共和國相關管理機構的行政開支都有好幾百億。
在這個計劃中,自然少不了美國的份。
也就是說,不管共和國與美國的矛盾有多麼深刻,隨著戰爭結束都成了過眼雲煙。在美國已經戰敗的情況下,共和國肯定要幫助美國度過難關,也就需要向美國投入巨額的戰後重建經費。
牽制猶太人的最簡單辦法,就是在波多黎各安排另外一股力量。
雖然孤懸海外,但是作為一座面積接近10000平方千米的島嶼,波多黎各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別的不說,在進入工業時代之前,波多黎各就養活了300多萬人,即便除去在美國工作生活的波多黎各人,這座島嶼上的資源也能養活100多萬人。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加上科學合理的發展方式,將幾百萬、甚至一千多萬猶太人安置在這座島嶼上,並且使其過上正常生活,肯定不是什麼難事。
從地理位置上看,波多黎各屬於大安德列斯群島,且位於大安德列斯群島最東面,再往東就是小安德列斯群島了。歷史上,這座面積不到10000平方千米的島嶼屬於西班牙,是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地區的殖民地之一。19世紀末的美西戰爭之後,波多黎各與古巴一道移交給美國,後者隨即獨立,而前者則一直沒有獲得獨立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當局允許波多黎各居民自由選舉領導人,並且賦予該島居民有限的公民權,比如在美國國會只有一個沒有選舉權的代表,可以參加總統初選(即黨派內部選舉),但是不能參加大選,而且在美國國旗上也沒有代表波多黎各的星星。由此可見,從政治地位上看,波多黎各與同屬聯邦領地的北馬里亞納群島平批平坐,僅次於聯邦州,要比屬於美國海外領地的薩摩亞、關島、中途島、約翰斯頓島、維和*圖*書爾京群島等高半級。
更重要的是,波多黎各是一座面積較大的島嶼。
要知道,這場戰爭改變了世界格局,卻沒有改變猶太人在西方世界、特別是西方社會財富中的主導地位。
不管怎麼說,戰後安置不是戰時強制遷徙。
雖然文件上只有一句話,但是落實下來卻沒那麼容易。
原因很簡單,一個猶太人控制的波多黎各就不是波多黎各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幫助猶太人遷徙,成為了制約歐洲戰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最初的時候,共和國也想扶持一個必須依靠共和國的猶太人國家。
雖然就像前面說到的那樣,共和國當局可以充分利用戰勝國的有利條件,通過扶持的傀儡政權,以戰時名義強制徵用波多黎各人的私人財產,並且強制轉移波多黎各人,但是處於維護戰後秩序考慮,共和國當局並沒這麼做,而是把選擇權留給了波多黎各人,由他們自行決定去留。
當然,重點在前者,即如何安置以色列的數百萬猶太人。
問題是,有多少共和國公民支持這麼做呢?
毫無疑問,這是兩筆非常巨大的開支。
反過來講,共和國這麼做也沒有吃虧。
歐洲在猶太人問題上咬著不放,就與此有關。
原因很簡單,幾乎所有選擇離開的波多黎各人都去了美國。
可以說,歐洲為猶太人做出了很大的犧牲。
問題是,共和國當局把這個問題想得太簡單了。不管怎麼說,猶太人是西方民族,而且是西方最核心的民族,文化上的差別使猶太人不可能成為共和國的盟友,更不會心甘情願的聽從共和國的調遣。
由此可見,幫助美國進行戰後重建,實際上就是在為共和國的資本開拓一個新的市場。
這個時候,美國發揮了難以想像的作用。
可以說,這是非常關鍵,也非常微妙的一步。
為波多黎各人支付巨額遷徙補償金,就是共和國當局找到的折中辦法。
在得到經濟利益的同時,共和國當局也需要為此承擔更多的政治麻煩。這其中,最大的麻煩就是如何安置那些不願意離開的波多黎各人。
戰爭結束后,共和國當局宣布將選擇權還給波多黎各人,由波多黎各人自行決定去留的時候,一些歐洲新聞媒體就指出,共和國這麼做,實際上是一箭雙鵰,不但沒有付出多大的代價,反而從中獲益匪淺。
顯然,這對猶太人並不有利。
不能控制與利用,就只能打壓與牽制。
原因很簡單,美國復m.hetubook.com.com甦所需要的資源與投資主要來自共和國與集約集團。
只不過,歐洲更關注的不是大西洋對岸的猶太人定居點,而是近在咫尺的中東,以及與歐洲關係密切的阿拉伯國家與伊斯蘭世界。
因為這些錢是通過消費、建設等方式直接流入市場的,所以對經濟發展產生的拉動效應相當於50000億元的政府直接投資。如果算上航運、物流、資源開採、人員流動等等因素帶來的影響,則相當於80000億元的政府直接投資。戰後,一些西方機構甚至認為,共和國通過「波多黎各大遷徙」注入的資金相當於10萬億政府直接投資。更重要的是,這些投資並不是沒有回報。
美國,正是這樣一個市場。
當然,在必要情況下,仍然得用比較溫和的手段來解決問題。
不管怎麼說,絕大部分共和國公民並不清楚波多黎各與美國的關係,甚至沒有幾個共和國公民能將「波多黎各」與一座島嶼聯繫起來,而不是把它當成某種快餐、或者是某種西方奢侈品。
美國經濟迅速復甦,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幫助共和國、以及以共和國為核心的集約集團走出了困境。
很顯然,讓波多黎各人自由選擇去留,絕不僅僅是民主抉擇那麼簡單的事情。
再回頭看,也就不難明白,共和國為什麼要讓波多黎各人自行選擇未來了。不管波多黎各與美國的關係有多麼密切,總會有一部分波多黎各人選擇留下,而這部分波多黎各人就是共和國控制這座島嶼,牽制猶太人的關鍵力量。
獲得所有公民權之後,波多黎各人就得響應美國當局的戰爭號召。因為美國處於戰爭狀態下,所以美國聯邦政府可以根據戰時法案,徵用所有公民的私人財產,也就可以徵用獲得全部公民權的波多黎各人的私人財產。如此一來,即便美國戰敗,美國當局垮台,只要沒有解除戰時狀態,新政權就將繼承美國當局的權力,即繼續徵用公民的私人財產,並且按照戰時機制,遷徙與安頓人員。
雖然美國當局從未承認與《開羅協議》有關,畢竟這份協議也牽涉到了數百萬美國軍人,戰爭結束之後,也沒人找到美國當局參与該協議,並且為該協議提供幫助的證據,但是很多跡象都表明,美國肯定與這份秘密協議有關,甚至出了很大的力。這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美國當局正式承認波多黎各人國家公民身份的舉措,即波多黎各人為美國而戰,就將獲得所有公民權。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