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重生宜室宜家

作者:秋十三
重生宜室宜家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305章 歸九里溪

第305章 歸九里溪

然後……清玄一言成箴。
於是華頊一路向北,方氏母女卻是一路往南,因人多車重,這天氣又熱,越往南便越熱,所以足足走了近兩個月才到了江南郡。
上一世,正是今日,新江水衝破河堤,瞬間淹沒了大半個淮南府,無數人的命運,便在這一日被改變,或滇沛、或流離,或如她一般,家破人亡。
「清玄師父,那我便告辭了。」
新江的水位一漲再漲,終是成患。
方氏收了這些賬冊名目,卻看也沒看,微微笑道:「這些年我在外頭服侍老爺,家裡的事情,辛苦忠管事了。六順,去請小姐來。」
「百姓們捐的糧食,把糧庫都堆滿了,如今還不斷有糧食運來,無處堆放,大人,這可怎麼辦?眼下天氣潮濕,糧食不能暴露在外面,很快就會發霉……」。
她吩咐完,又向華忠道:「我身子一向不好,這次回來,長途跋涉,委實是累了,也提不起勁看這些。其實忠管事三代都是榮安堂最得信的人,這些賬冊名目我看是不看,都是一樣的,若不是信得過忠管事,當年也不會將老宅托給你打理。不過呢,灼兒漸漸大了,親事也定了,不過兩年便要出嫁,偏還什麼都不懂,怎麼打理一個家業更是兩眼一抹黑,如今不教教她是不行了,總不能等她嫁了,被婆家瞧不起。所以這些賬冊名目,我便都交給她,讓她跟著忠管事學一學怎麼做事管家。」
此時,大水早已經退了,難民們也陸陸續續往返回https://www.hetubook•com.com家鄉,準備重建家園,華頊一路走著,時不時就有走在返家路上的難民對他磕頭跪拜,不得已,他只能收了官儀,換上便裝,輕車簡從,一路向北。
「今日不是初一,也非十五,外頭又落著雨,你怎地思量起燒香來了?」清玄靜靜地站在她的身後,有些奇怪地問著。不是沒見過人燒香,但真是沒見過像華灼這樣燒著的,一柱又一柱,煙氣不絕,已將整個觀音殿都籠罩住。
百姓們是天底下最淳樸的人,雖然自三月以來,就雨水不停,一直過了四月,進入五月也不見減少,這雨水毀了不少莊稼,今年註定要欠收,可是當他們愛戴的府尹大人貼出告示,讓他們捐糧捐錢以救助難民時,他們踴躍著,沒出三天時間,淮南府的糧曹官就大驚失色地稟告府尹大人。
華灼一怔,忽地便有一股離別之情自心中升起,想說什麼,終是未能出口,只能接過佛珠,然後蹬車而去。
八月間,田裡的稻浪已呈現出喜人的金黃色,再有大半月,便可以收成了,空氣中瀰漫著稻穀獨有的香氣,遠處青山如黛,白雲如綿,路邊一汩溪水拐著彎兒流向了前方,兩岸樹青草長,還沒有進九里溪,華忠就已經帶著人迎了上來。他是大管家的長子,自華頊為官以來,就一直留在九里溪打理,如今主母歸來,自然就由他來迎接。
九里溪就靠著江南郡,是正兒和圖書八經的江南水鄉,魚米之地,雖說只是個小縣,但是富庶程度,卻不比淮南府這個一府之城差,榮安堂賣掉船行后,剩下的最大一份產業就是九里溪,整個九里溪,最賺錢的那些鋪子,至少有一半都掛著榮安堂的招牌,還有九里溪縣城外大片大片的良田,基本上有七成也是榮安堂名下的,這也是方氏沒有跟著華頊入京,而是決定回到九里溪的緣故。沒有了船行,榮安堂就失去了最大的一筆進項,所以九里溪的產業可就得好好打理起來,萬萬不能再丟了。
敬奉上手中最後一炷香,華灼帶著丫環走出了觀音殿。清玄一路相送,送她至也石庵門口,才合什彎腰,道:「華小姐,你心存善念,是有福緣的人,今日一別,怕是再難有相見之期,清玄別無所贈,唯佛珠一串,自落髮以來,未曾離身,今日便送于華小姐。」
也許是聖上覺得,只憑口頭上一句稱讚,還不能表達出他對華頊的讚賞,很快,一道聖旨下到淮南府,著淮南府尹華頊入京覲見,順帶吏部也下了公文,要他回京述職,如果不是為了修河堤,早在去年九月間,華頊就該進京述職了。
華忠自是連道不敢。
路經桑樹坡時,她忍不住讓阿福停車,也沒讓丫環跟隨,獨自一人撐著傘,走到了坡頂上。雨水泥濘了地面,難行之極,但彼頂上卻是一片平坦,登高而望遠,新江水洶湧地向東流去,風在刮,她依稀彷彿能聽見河水撞擊堤岸的聲音。
https://www.hetubook.com.com清玄聽了她的回答,也是靜默了片刻,低聲念了一聲佛號,才道:「我這幾日也是心中不安,這天兒異常,雨總不停,上回我還聽主持說,虧得府尹大人早有先見,重修了河堤,否則,恐成大患。」
這一日,華灼去了也石庵,燒了整整一日的香。
就在華頊離開不久,方氏也收拾收拾,帶著女兒和一眾家僕,浩浩蕩蕩往九里溪去了。華頊進京述職,不管升不升職,都不會再回到淮南府,所以官邸她們一家子也不方便再住,雖說只要新任府尹不到任,她們還是可以再多住一陣子,但是榮安堂又不是沒有老宅,早晚要走,何必死賴,在華頊的新任命沒下來之前,她們就先回老宅去住,再說了,老宅也空置了好些年了,是該回去看看了。
「你也這麼覺得?」華灼不由得反問了一句,然後苦笑一聲道:「你是清心凈性的人,有所感應也是正常。」
直到別的地方被淹了,才知道府尹大人是真正的有先見之明啊。
既然是老宅,自然是很老很老很老的宅子,據說,自榮安堂獲得堂號在九里溪落腳之時起,這老宅就已經開始修建了,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其後雖說宅子也翻新過幾安,但最近的一次,還是曾祖父在世的時候,為了給祖父娶媳婦兒,曾祖父不但把老宅翻新了,連宅地都擴大了兩三倍,所以現在呈現在她眼前的這棟老宅,瓦舊漆脫,牆上苔痕斑駁,老歸老,但真是氣勢恢宏www•hetubook•com.com,雕樑畫棟,既有京城建築的堂皇大氣,也有江南園林的精緻秀美,如果再翻新一下,比之榮昌堂現在的宅子,也只強不弱。
清玄搖了搖頭,道:「此次淮南府若能平安,令尊大人功德無量。華小姐,誠心祈求,菩薩自然護佑,不在於燒香多少,眼見天快黑了,路上不好走,還是回吧。」
華灼嗅著檀香獨有的味道,心中卻是不能安寧,聽到清玄發問,沉默良久,才道:「心有所感,所以祈求菩薩護佑。」
「夫人,這是小人這些年來打理老宅的賬冊名目。」
河堤牢牢地守在那裡,無論河水怎麼撞擊,它巍峨不動,堅定一如父親的背影。
華灼看了看天色,果然已經暗下來了,雨天原就不見天光,這一暗,更顯得陰沉,再不走,待到天色全黑,果然便不好走了。
於是華頊又開始頭疼子,只得又貼出一張告示,表示糧食太多了,讓百姓不要再捐糧。
這一夜,淮南府平安無事,新江水依舊洶湧地流過去,河堤也默默地挺立養。
先是有不少難民湧進了南平郡,一些到了淮南府,一些到了別的府城,通過難民的嘴,很快整個南平郡的人都知道了,新江流域,六郡之地,除去上游兩郡不算,中游至下游,有三郡受了水災,災情或輕或重,南平郡地處新江下游,是唯一沒有受水災的地方。
休息了一晚之後,華忠很是識趣地把他這幾年掌管的權力交回到了方氏的手上。
說著,她自胸前摘下那串檀木佛珠,遞到華灼跟和-圖-書前。
聖旨下達,華頊也不敢耽擱,把手頭上事交代交代,六月中,便踏上了進京的路途,走時,萬民夾道相送,光是萬民傘,他就連收了三頂。
華灼這會兒正是老宅里四平轉悠,這還是她第一次回老宅,當然,方氏說她小時候其實是曾經在老宅住過的,不過那時候實在年紀太小,一點兒印象也沒有了,昨天回來時,天色已經不早了,又忙著收拾屋子,也沒來得及細看,所以現在才算是她第一次認真打量老宅。
於是,她的心,漸漸地安定了。
淮南府百姓們見到了災民的慘狀,個個心有餘悸,對自家這片土地的主官,發自內心的愛戴起來,以前覺得府尹大人堅持要修河堤,乃至於自己掏腰包補貼銀子都肯,多半還是為了求名,新江已是多年未有水患,哪裡就今年一定會發大水呢?
消息傳入京中,朝庭發銀賑災自是不提,聖上也對南平郡是大加讚賞,尤其是主持修築河堤的華頊,更是親口贊了一句「功在社稷」,要知道南平郡至少也算半個天下糧倉,雖說今年糧產受大雨影響,會減產不少,但只要不被淹,對朝庭一年的賦稅就不會有大太的影響,而且有南平郡撐著,別的郡受災的難民,也有地可去,不至於形成難民潮,朝庭里最怕是民亂了,南平郡平安無事,這次水患的災難程度至少減輕了三分之二。
這一世,河堤被重修,慘禍或是不會再發生,但她的心中始終不能安寧,唯有在菩薩跟前多燒幾炷香,默默祈求,才覺得心靜些。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