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文藝生活

作者:薪越
文藝生活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百六十七章 傳奇歸來

第三百六十七章 傳奇歸來

電影行業同樣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大致的意思是在香港回歸后,要加強兩地電影從業人員的交流,對香港電影實行更為開放的政策等等。
而且,香港電影即將進入嚴冬期。
慕姍姍因此重新回到了京城觀眾的視線,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比如金融體制監管不嚴,存在漏洞,經濟泡沫和銀行不良資產膨脹等等。
慕姍姍根據林子軒的提議做了兩期有關亞洲經濟的訪談,邀請經濟學家從兩個方面解讀亞洲經濟未來的發展走勢。
等他們以後沒片子拍,來內地圈錢的時候,再談合作好了,那時候主動權在咱們這邊。
目前,《姍姍訪談錄》在全國五家電視台播出,好在沒有上星頻道,不是對著全國觀眾播出,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鑒寶》其實就有這種心理暗示,你把家裡的瓶瓶罐罐拿過來,經過專家鑒定,興許就能值幾十萬,這種好事哪兒找去。
電影圈內的人對此各持己見和-圖-書,一方面認為通過交流能夠借鑒香港電影的國際化經驗。
如今藝術中心有數百名職工,工作地點也成了辦公大樓,每年製作超過五百集的劇集,成為了電視行業的領頭羊。
觀眾之所以愛看,不光是因為能學到知識,還迎合了一部分人一夜暴富的心理。
林子軒不介意和國際上的電影人合作,但他不想抱大腿,算是本土派,只是不明顯而已。
這些政策目前還看不出什麼來,總體來說,電影圈較為平靜。
主要還是經濟界內部的爭論。
京城電視台雖然比不上華國電視台,但它佔著地利,京城周邊的觀眾都能收看到。
這檔節目的成功給了京城電視台領導信心,加大了投入力度,準備做成一檔王牌欄目。
也有人認為那不如直接去學好萊塢的經驗,那樣還徹底一點。
「這次差點出事,早知道還是做一些平常的訪問好了。」慕姍姍擔心道。
香港在學好m.hetubook.com.com萊塢那一套,同時又比好萊塢容易變通,它吸收了好萊塢的經驗,變成了自己的東西,咱們既然學不到好萊塢的經驗,不如先學香港的經驗。
在現在的社會上,踏踏實實工作的人越來越少,投機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想著能夠不勞而獲,像彩票這種方式就受到了老百姓的追捧。
觀眾看著就覺得高興,這正是老百姓看笑話的心態,反正那個人不是我就行。
相對於《姍姍訪談錄》遇到的問題,《鑒寶》這檔節目獲得了成功,引起了觀眾的興趣。
五月份,林子軒回到了京城電視藝術中心,為趙寶剛送行。
現在大部分經濟學家都認為亞洲正處在快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間可能會持續十年以上。
有了這幾種因素,《鑒寶》想要不火都難,參加報名的觀眾成倍的增長,導致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大增,慕姍姍公司的員工忙碌起來。
這可是改變命運的機遇啊。
和*圖*書以小搏大,兩塊錢贏取上百萬,這就是一夜暴富的心態。
由此形成了一個個小圈子,影響著國內電影行業的發展。
能夠參加這種規格的晚會是一種榮譽,歌手和演員都很積極。
這種活動少不了演藝圈的參与,香港回歸肯定會有文藝晚會。
在藝術中心的展廳里,存放著各種獎盃和獎狀。
通過鑒定發現是個現代的仿品,持寶人一臉落寞的離開。
一個傳奇歸來了。
這和各人的教育背景有關,在國內受教育的大多是本土派,有留學背景的崇尚好萊塢模式,國內的藝術院校也會培養出一批崇尚歐洲藝術電影的人。
毫不誇張的說,他已經成為藝術中心的傳奇人物。
林子軒回到京城的時候,離香港回歸只有兩個多月的時間。
所謂的交流就是為香港演員來大陸發展提供便利,鼓勵和香港電影公司合作拍片。
本土派也叫做保守派,想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發展國產電影。
和-圖-書編輯部的故事》,《外來妹》,《京城人在紐約》,《過把癮》……
這兩期的《姍姍訪談錄》播出后,收視率的確是上去了,卻引起了經濟界的抨擊。
藝術中心的職工有的是以前就跟著林子軒的老人,也有這兩年剛加入的新人,他們看著林子軒,心情頗為激動。
此時的藝術中心今非昔比,林子軒離開的時候,藝術中心只有幾十人,作為創作部門的領導,他帶著這幫人創造了一個個輝煌,在國內的電視行業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言論,會誤導觀眾,並列舉大量的證據來證明亞洲經濟沒有問題。
觀眾看到這種情形不眼熱么?不會想著自己也成為那個幸運兒么?
再者說,觀眾還喜歡看那些被專家評定為假貨的寶物,原本持寶人對自己的寶物非常有信心,說什麼是祖上傳下來的,好幾輩人一直珍藏著。
但也有一小部分學者認為亞洲各國的經濟雖然發展很快,也有著不少m.hetubook.com.com的隱患。
「有爭議是好事,沒爭議才可怕。」林子軒回應道。
這些獎盃代表著藝術中心過去的成就,也代表著林子軒在藝術中心的那段時光,現在他回到了藝術中心,準備在電視行業再創輝煌。
大家的情緒都比較亢奮,有的單位還組織了不少的活動,比如作協就有在六月份和香港作家舉行文學研討會的計劃。
一些原本很難進入內地市場的香港電影,在修改後可以在內地院線上映。
在內地,有部分電影人傾向於香港,還有一部分電影人傾向於好萊塢,傾向於歐洲的也有一小部分,剩下的是本土派。
林子軒去過香港,對香港的電影圈子不抱期望,那個圈子非常封閉和排外,還很勢力,想和他們合作溝通並不容易,現在跑過去估計只能得到白眼。
另一方面,香港電影的進入對國產電影無疑是一種衝擊,不過反正被好萊塢大片衝擊慣了,大家也就不怎麼擔心了。
廣告商找上門來要求贊助,形勢一片大好。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