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重回80當大佬

作者:浙東匹夫
重回80當大佬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774章 骨鯁在喉

第774章 骨鯁在喉

這麼多重意義的疊加,讓一切不得不謹慎。
按照80年代末美國出版市場的行情,年度暢銷榜前三的著作,多半要夠到年銷量200萬套吧,相當於一年內5%的美國家庭都會有買一套。
「很顯然,麥克納馬思和時代系傳媒的高層,自己也都覺得美國現在的股市有點瘋狂,而且大家對科技行業的跨代繁榮信心確實有點爆棚了。
只要報紙報道的時候,站在事實的角度報道,說某人觀點認為市場如何,同時他確實如何如何操作了……只要這個事實沒問題,至於理論信不信,讀者自己判斷。
不過這種僥倖也不會持續太久的,一旦他的書發行之後,那些想盯著他爭議的人,肯定會買來細細揣摩,然後找准角度反擊。
對於這個問題,顧驁私下裡也給蕭穗解答了一下:
在80年代的美國出版界,一般認為首印后,短期內賣完5萬套的,就算「暢銷書」,都不一定嚴格要求首日,有些甚至首周都可以。這是一個大致上可以理解為後世某文學網站三千均訂算精品差不多的門檻標準。
這就輪到了書里分析的第三個行業,計算機整機的行業。
但如果你挑唆公眾買,你自己卻不買,最後錯了,那就得掂量掂量。
它們這麼一搞之後,希捷和西數在納斯達克的股票價格,居然還應聲漲價了一波。而被他們「詆毀」為「被IBM這樣的大客戶捆住了手腳、失去了創新力」的一家目前硬碟業內巨頭,也被華爾街好幾大機構調低了估值,股票連跌了好幾天。
全美股市上的科技公司,都是因為公眾的這一盲目自信,享受到了股價市盈率和*圖*書比其他傳統行業高好幾倍的待遇。無論是當年巔峰期的雅達利還是現在的王安,乃至微軟蘋果IBM,都是受益的。
硬碟和內存行業的公司,是最噤若寒蟬的,因為顧驁就是拿了它們的一些案例來鞭屍,顧驁說的全對,鐵證如山,還有什麼好反駁的?
有了硬碟和內存行業主要企業的這一波波動后,所有散戶也好,機構投資人也好,對顧驁捅破的這一層窗戶紙,重視度自然更高了。
如果能找準時機、拉到一個產業界大佬來貌似有理有據地唱唱反調,那媒體的收視率和發行量就都上去了。而且只要這個大佬自己也是真心相信,不是圈一筆就跑,那麼對媒體就不會有任何不良影響。相比之下,這點媒體資源不算什麼。」
而蘋果和王安,以及其他基於舊時代邏輯、同時名聲和品牌更卑微的小電腦公司,就很難受了。
公眾對「客觀公正」要求的表現形式,就是你媒體上的專家可以錯,但你說的人自己得相信自己說的,不能表裡不一。
因為所有的科技股公司老闆,都是在公眾和資本界對「科技企業在技術換代時能不能扛過去」這個問題的過分樂觀中,得到了好處的。
人家是從去年組織了美國企業家代表團去中國傳授經驗、跟顧驁交集漸深之後,覺得顧驁有些觀點有道理,能挖猛料,才跟顧驁以利相合。
IBM這麼說,固然是為了把自己摘出去,置身事外的一種嘗試,不過沒想到效果還不錯。大家都暫時相信IBM是個特例,可以躲避科技迭代周期律。
百萬美元對於顧驁當然不算什麼錢,對於時代集和_圖_書團也不算錢。但只是出一本書的話,賣再火利潤也很難平掉這部分成本。
麥克納馬思想搞個足以標榜自己業界良心的大新聞,他沒法跟比爾蓋茨合作,也沒法跟喬布斯或者王安合作。
太可怕了,顧驁這是分析了一波該行業內某些模式有前途、某些模式沒前途。然後那些被顧驁說有前途的公司直接就漲了,顧驁說沒前途的直接就跌了,這是比股神還厲害的控制力呀。
這種情況下,禮遇一下顧驁,也是合則兩利的事情了。
見到麥克納馬思和時代系的下本力挺,跟著顧驁一起來美國的蕭穗,看了也是暗暗心驚。
按照時代集團的估計,首月剩下兩周,也能保持在十萬以上,那就相當於首月總銷量有70萬套。
……
這種書基本上不會是文學作品,反而以商業著作和歷史社會類的通俗專題為主——80年代的美國,也是頗流行過一段成功學的。只不過後來等中國開始流行成功學,美國那邊早就過時了。
美國人對高端媒體的要求,從來都是「客觀公正」。但這個客觀公正並不是說不允許媒體上的文章預測錯,因為如果非要說對,那就違背暢所欲言了,這不言論自由。
微軟很舒服,比爾蓋茨代表的是新興力量,他藉機宣揚了好多顛復性的、降低全行業准入門檻和用戶成本的概念,大力宣傳開放式兼容機系統思路。
當然了,按照正常節奏,這樣的節目肯定是會受到重量級的反方嘉賓反駁的。只是因為當時顧驁的書還沒發,大家也不知道他會講些什麼,無法準備,才讓他比較輕鬆地刷到了第一波公眾認知。www.hetubook.com.com
所以除了顧驁這個徹底隔絕股市的存在,沒有人會站出來唱衰自己的。
一部不到半個月就超過50萬銷量的巨著,當然瞬間就激起了美國有關業界的千層浪。
抵達美國之後,顧驁立刻緊鑼密鼓地投入到了《創新者的窘境》的宣發工作中去。
首日七八萬,後續一個周末三天每天平均五萬,僅僅一個星期下來,《創新者的窘境》總銷量就突破了30萬套。而且聽說訂閱者與《華爾街日報》等精英媒體的用戶高度重合。
比如舉個極端點的例子,你一個股評家可以鐵口直斷說某隻股票藥丸,但只要你證明你說這話的時候,你本人也在做賣空操作,你自己帶頭沖,而不是空口白話讓讀者去冒險。那麼,就算你預測錯了,刊登你評論的媒體也不會被大眾認為「不客觀」。
基於這個玩法,顧驁目前的態度就比較珍稀了。
換言之,微軟是很樂意顧驁跳出來捅破窗戶紙的,因為微軟可以把自己裝扮成革別人的命的角色。
而雙方畢竟也算不上顧驁的什麼真·朋友。
蕭穗自然不能理解麥克納馬思為什麼對顧驁這麼仗義了。
就算後面成績再衰退一些,上半年剩下幾個月平均一個月20來萬、下半年每月10幾萬,加起來也能輕鬆滿足「全年200萬」這個進全美年度暢銷榜前三的指標了。
最初一周多的短暫寧靜,不過是因為大家都還在仔細讀書,來不及支持或者開噴。等細細讀完之後,就是社會輿論總共鳴的時候。
對他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撬動今年美國股災、建立神預言的籌碼。同時也是他確保www•hetubook.com•com狙擊王安電腦市場估值的殺手鐧。
4月1日,首發日當天,在時代系的努力造勢下,《創新者的窘境》單日現場發售量,就突破了美國圖書屆暢銷書的衡量門檻。
然後鍋就集中由微軟、蘋果和王安來分了,英特爾這些提供配套的,也略有波及。
初期的銷售和推廣成績,有至少一半還要歸功於時代集團的幫襯。
她完全看得出,顧驁原本在美國科技產業界雖然也非常有影響力,但絕對還沒到「出一本商業管理和投資理念方面的專著,就讓《華爾街日報》的20萬訂閱用戶全部跟進買書」的程度。
愚人節前兩天,顧驁就在麥克納馬思的請託下、也是仗著顧驁跟特德·特納固有的老關係,上了CNN的一檔訪談節目,專門談了科技行業估值,節目反響效果還不錯,被不少美國散戶股民認為是業界良心。
蕭穗這才似懂非懂,也就不再質疑,只是乖乖做事。
沒什麼情分可言,只是雙方各懷鬼胎各取所需。
不管怎麼說,專業人士圈子裡的關注度是刷夠了——你要反駁,至少也要先買書好好讀才能反駁。
所以哪怕是為朋友推廣宣發,做事兒手段也是比較有逼格的。不至於直接鋪天蓋地玩重複式廣告,怎麼也得包裝成各種論壇、訪談。
無非IBM這種太老牌的,受益幅度小一些,王安蘋果微軟這些,受益幅度大一些。
不過,也有兩家如今還比較孱弱的新存儲公司,希捷和西數(WD,西部數據),跳了出來,高調宣布它們是完全沒有迎合目前小型機市場的主流客戶的,它們非常開放,願意平等地服務如今還不算大的個人電腦市場和_圖_書的小客戶,為這些小客戶提供定製。
時代集團畢竟是手握《時代》周刊、以及眾多華納系媒體的美國傳媒巨頭。
……
她估算了一下,光是時代系花下去的推廣媒體資源,怎麼也值得好幾十萬美元了,今年後續的宣傳開支都算上,可能要過百萬。
顧驁的《創新者的窘境》第一天就賣了7萬8千冊,甚至還有好幾萬的遠程郵購預定。如果把這些都算上,能有10~15萬之間。
第二周,因為積壓的專業人士購買力被釋放完了,銷量頓時驟減了一大半,大約一周只有十幾萬銷量。
而顧驁在《創新者的窘境》里鞭屍的第二波行業,暫時沒什麼好反應的,因為書里的第二部分鞭屍的是顧驁自己幹掉雅達利的過程,雅達利如今都死透了,不存在了,也就沒得跌了。
《華爾街日報》有20萬的常年訂閱用戶,雖然人少,卻是全球商務和投資精英,這些人的反應速度是最快的。所以哪怕為了防禦性的目的,也會批判地買一本顧驁的著作看看。
這樣的成績被歸入「暢銷書」自然是毫無問題的,再稍微努努力,衝進全美暢銷榜前十,找個位置,也是有可能的。
IBM率先跳了出來,強調自己是扛過了好幾個時代的,是與計算機這個行業天地同壽的,可見IBM的代際轉型沒問題。
希捷和西數還專門自己掏錢開了新聞發布會,或者是讓公司CEO上訪談節目,大談特談自己跟目前業內比自己牛逼的硬碟巨頭相比,有什麼轉型上的輕便優勢。
作為媒體,這種時候順著大流繼續吹捧,是搏不到眼球的,因為你的同行也在吹捧,你有什麼把握吹得比同行更精彩?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