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重回80當大佬

作者:浙東匹夫
重回80當大佬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866章 史詩級賞金

第866章 史詩級賞金

石墨烯發現之前,這個世界的主流物理學家們認為,根據傳統對量子霍爾效應的認識,或者說根據對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認識,大家覺得「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原子層面的純二維物質」。
至於「目前對量子霍爾效應認知可能存在的適用範圍過廣、對自然界不可能存在純單層原子物質的誤解」的討論文章,顧驁如果能學懂,那就自己寫,或者讓中國科學家寫。
至於資金和待遇,顧驁是不吝惜的。
第二步,你要搞到一種能夠完美分離石墨的粘膠材料,真的能夠完美剝離石墨原子的層與層應力。
這個是只要有金主下目標,砸錢砸資源就能砸出來的。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科研機構,無非是沒想到這玩意兒有什麼用,所以不會去砸這種目前看似浪費錢的事兒。
這時候,再分解一下這項未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事兒要做成,需要四個大方面的貢獻。
層內特性被完全表達了出來,而層與層之間的特性,因為沒有別的層了,也就不表達了。
而站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角度,石墨烯的物理特性倒不是非常重要,只少沒重要到值得在發現后六年就拿諾貝爾獎的程度。
……
這種時候,石墨「單層之內導電性非常好、結構也非常堅固,但層與層之間非常容易滑動,原子鍵力非常弱」的宏觀特性,也就突然被篩選了。
雖然這東西可能研究十年也不一定能出商業化盈利成果,但是從現在開始就為其投入一點經費,顯然是值得的。
顧驁跟王富聊了很久,該透露的,不該m.hetubook.com.com透露的,尺度把握得非常好。
這裏面,學術含量難度最高的,是第四部,也是畫龍點睛。
顧驁為什麼要纏著一堆年輕的電池材料專家打破腦洞、另闢蹊徑?
工程學難度最高的,其實是第二步,也就是找出那種黏膠的材料,這需要材料科學領域重大的科研投入。
或許有外行人會奇怪:石墨烯不就是一種材料么?憑什麼一個材料應用領域的突破,能這麼猴急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呢?是不是評委會有什麼貓膩?或者科學家的身份有了加分?
按照後世「出了成果後過上幾十年驗證、被產業界應用、社會名聲大噪、科學家本人都快老死了才拿到獎」的常態,從出實驗室結果到拿諾獎只需要6年,已經算是非常了不得的底層科學突破了。
顧驁前世作為IT人,對2017年左右國內炒得沸沸揚揚的石墨烯材料話題,當然不可能不熟,哪怕是聽同事吹牛逼、跟客戶和供應商吃飯,都不乏這方面的資訊來源。所以他好歹也算有點三腳貓的常識。
說句難聽的,你這個物質就像是被二向箔拍扁了一樣,純扁,二維有多扁,就是這麼扁。
不過第三步純搶功勞的撕的動作,就不需要讓露西亞人插手了。最多最後總結整數量子霍爾效應的時候有難度,讓其中的帶頭人幫點忙。
顧驁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他當然也要讓王富這些研究員,先在不知道最終全局目的的情況下,把這些過渡材料的研究夠搞好。
這期間,有些不太占功和_圖_書勞的事兒,他也可以考慮等今年露西亞嗝屁之後,吸引那幾個嚮往外國科研環境的露西亞研究員來中國,幫忙一起做點事。
國內的研究員誰特么見過這種重獎的陣仗呀。
他要讓世人知道,這個質疑方向是他提出和指引的,他只是不會具體研究。
他也沒指望王富本人有多牛逼的研究天賦,但既然知道對方是後世BYD的創始人,他也對對方的研究管理和研究組織能力很放心。
這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而站在新材料資本家的角度,石墨烯的物理特性很重要。
歷史上,那兩個露西亞科學家搞出石墨烯,從一開始動了念頭想設計實驗驗證,到真的找到合適的粘膠材料、完成層撕剝離,那也是花了好幾年研究時間的。
石墨烯這東西,國內產業界炒熱基本上是2017年左右了,可實驗室里出現早期科學發現,卻是早在2004年就有了,最早得出成果的兩位科學家,還在2010年就拿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樣反覆撕,從1微米幾千層的材料開始撕,撕了十幾次之後(十次就能除1024),居然最後撕出了只有一層原子厚度的單層石墨。
任何一項過程性的材料專利,那就更不得了了。
僅僅幾天之後,隨著王富和他帶領的新研究小組開始籌備后,他得到的待遇,就讓他死心塌地放棄了「干幾年學點經驗,將來再看看要不要自己下海」的念頭,決定給顧驁賣命一輩子。
這還真沒有,因為2010年因石墨烯拿獎的那倆科學家,出身也不www.hetubook.com.com是很好,人家是不受待見的露西亞人,是1991年USSR解體后,從露西亞輾轉到荷蘭和布列塔尼亞搞研究的。
石墨烯顧驁肯定是要投資的,這是未來蓄電池技術電極研究的大方向。而且投資過程中,得出的對於「量子霍爾效應」的新認知,對於其他電極材料的基礎研究也是有很大指導意義的。
可是2004年,那兩個露西亞移去荷蘭、布列塔尼亞的科學家,也是撞了運,找到了一種黏性材料,可以把石墨粘在上面,然後就把一塊石墨材料兩邊都粘上這種特殊膠體,撕開,石墨被分別粘在了兩邊的膠體上,就對半撕開了。
至於最後一步,顧驁屁都不懂,他連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具體是個怎麼玩意兒都不知道,那隻能是完全讓中國科學家來做了。
哪怕你不用石墨烯做電極,只要你在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領域更進一步,其他電極材料的研究也能加速很多,從目前的亂撞試錯,變得能夠從量子力學層面進行底層指導,有針對性地劃定範圍試錯。
後世稍微有點常識的看官應該都看出來了,顧驁不僅僅是想賺錢,更是想為基礎科技的進步爭奪功勞和話語權。
最重要的是,這個發現顛覆了「自然界不可能存在只有一層原子厚度的、實現原子層面純二維厚度的物質」的理論偏見。
他看上的,是後世炒作得鼎鼎大名的石墨烯。
那個成果最後之所以到了速拿諾獎的程度,關鍵貢獻在於「發現了量子霍爾效應的新表現形式」,總結出了「整數量子霍爾效m.hetubook.com.com應」。
這些專業術語太拗口,也沒必要糾結細節。用看熱鬧的人也聽得懂的人話描述一下,關鍵在於:
顧驁希望的,就是讓王富在不知道全局計劃的情況下,先展開一些電極材料層剝膠體的材料學實驗,把數據先搜集整理起來。
這隻是一個在其他資深大佬看起來研究方向很冷門、沒什麼價值的小組。但是顧驁居然給每個研究員都開出了至少五位數人民幣的薪酬,階段性有論文有發現,還有至少五位數美元的獎金。
事情總要一步步來的,畢竟諾貝爾的刀把子握在白人手裡,人家也不是什麼完全公正的善男信女,爭取的過程也是要講斡旋藝術的嘛。
最容易混功勞也最容易搶業績的,則是第三步——說難聽點兒,不就是東西都給你了,讓你撕嗎?撕誰不會啊。(當然也不是隨便撕的,也要撕得嚴謹,並且還要上最高精尖的觀測手段來驗證撕的結果,畢竟單層碳原子已經連電子顯微鏡都觀察不到了。只是說相對於第二步和第四步,這個第三步是最容易搶功勞的)
顧驁是學外交出身的,怎麼可能不懂這裏面的資源協調彎彎繞。
第四步,驗證這種單層石墨原子材料的宏觀特性和微觀特性,在量子力學層面與其他結構的傳統石墨材料進行比對。並且最終推而廣之,得出「整數量子霍爾效應」。
也就是說,大家覺得所有物質都是「一團原子」,而不可能剝離出「一片只有單層厚的原子」。
你這個原子樓不是地板很強、柱子很弱嗎?那我把你拆到只有一塊地板,沒有柱子,和圖書不就從原子層面改造了整體宏觀性質嗎?
這個單層石墨原子就是「石墨烯」。
第三步,設計實驗,用這種完美粘膠材料撕出單層石墨原子。
投資之餘,顧驁自然也幻想過讓中國人也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域撈點好處。
首先,你要在理論上,陳述目前認為「自然界無法存在單層原子厚度的物質」這一偏見不嚴謹的地方。
他希望至少能夠讓中國的有色金屬鹽研究專家們,先去想辦法,砸錢把那種剝離石墨層的完美粘膠材料研究出來。
只要是相關的SCI有影響因子的論文,屬於目標研究方向領域的,哪怕才零點幾因子的期刊,一篇文章就是幾萬美元起步的個人獎金。
第三步的撕,那肯定是當仁不讓要讓中國人自己撕的,如果顧驁能親自設計實驗自己撕那就最好。他本人倒不指望拿諾貝爾獎,畢竟他不是物理學家,沒有科班出身,物理學基礎也不好。但是能在這種盛事中多露臉,讓人記住他不僅僅只是一個投資人,而是真的介入了科研、提供了戰略層面方向指導的,那也就夠了。
這是涉及到人類對底層原子世界認知的一個物理偏見,2004年之前論證其實也不是很充分,但大家就約定俗成這麼認為了。
可以說,對全世界所有的電學材料科學,都是有幫助的。
顧驁也知道,以西方對中國的敵視,弄純中國人研究的項目評諾貝爾物理學獎,難度還是很大的。摻一個露西亞人進來,做做最後的「觀測后理論總結、計算推導」,給白人留點面子,說不定能稍微緩和一下白人的自大抵觸。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