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寒門狀元

作者:天子
寒門狀元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百二十七章 狀元卷和榜眼卷

第四百二十七章 狀元卷和榜眼卷

「這篇文章,朕覺得不錯。」
放到別人身上,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可朱祐樘不問那些資歷老的臣子,直接問元守直,用意不言自明。
其實在皇帝出制誥之時,在場的眾殿試閱卷官就在想一個問題,若把自己放到殿試考生的位置上,應該以怎樣的文章來作答?
朱祐樘把第三份卷子拿起來一看,馬上釋然了,這第三份卷子,其實是四篇文章中最為中規中矩的那篇。
於是朱祐樘看著屠滽道:「屠先生以為呢?」
因為這屆會試的二甲第一名是進不了翰林院的,李東陽對沈溪起了愛才之心,反倒對於狂傲的孫緒不太欣賞。
屠滽恭敬行禮道:「回陛下,臣以為此卷回答得體,在四卷中居於最優,當可拔擢為文魁,為天下士子之表率!」
現在李東陽的想法是,狀元已經定為豐熙或者孫緒,最好能保住倫文敘和沈溪的榜眼和探花位置,但現不知道哪篇是沈溪的文章,只能先舍沈溪,保倫文敘,讓倫文敘做了榜眼再說。
禮樂之治是歷史遺留問題,都知道要用嚴峻的法律才能令臣民不敢有所異動,現在光說要靠禮樂去治國,誰聽你這套?
李東陽見再不說話不行了,已經取了狀元,可惜到現在連狀元是誰都不知,但他可以料定這狀元不是倫文敘和沈溪,於是趁著朱祐樘進一步發問之前,行禮道:「臣以為,三卷尚可,可點為榜眼。」
屠滽見皇帝當著眾殿試閱卷官的面,稱呼自己為「先生」,心裏帶hetubook.com.com著幾分感動……既然你們內閣大學士不肯為陛下分憂,那就要我這來說幾句公道話了,誰叫我是吏部尚書呢?
朱祐樘有些舉棋不定,現在劉健和李東陽那邊明顯是在迴避問題,而內閣大學士一向同氣連枝,謝遷那邊也不便相問,剩下殿試閱卷官中,資歷最高的應該是吏部尚書屠滽和兵部尚書馬文升,但這種問題又不便問身為兵頭的馬文升。
但若如此,就等於是皇帝帶著十四名殿試閱卷官一起營私舞弊,違背了科舉考試公平選仕的基本原則。
屠滽這話,非常符合朱祐樘的心意,因為弘治皇帝參詳這四份卷子大半晚上,今天又看了兩遍,怎麼看都覺得,只有這份卷子最符合他心意。
在場的殿試讀卷官盡皆面面相覷,這份卷子昨日里已為人所探討了不下數次,其中文章之老辣就連那些老翰林都不及,其中提議很符合君王的利益和想法,簡直是為皇帝御民所量身定製。
朱祐樘顯然不會去駁李東陽的顏面,不過為了表示他不偏聽偏好,還是徵求了在場之人的意見。
現在的問題是,不知道沈溪的文章到底是哪篇,要是不小心真把他給取到前三,還成了狀元,那豈不是要貽笑大方?
大理寺卿王軾走出來行禮道:「臣以為,這篇文章過於浮華,所提之事……皆都頗費周折,恐非做實事之人!」
嫉妒心重的大臣難免會想:「文章不拍馬屁,卻件件說得合乎和_圖_書上意,這種人將來到了朝廷,必會成為大敵,就算不能阻礙他進入前四,也不能讓他列於三甲進入翰林院。」
朱祐樘微微點頭,仍舊未置可否,重新看著其他人,目光從三位翰林學士身上,轉到馬文升,又掃過六卿,最後落在掌通政司事禮部左侍郎元守直身上:「元侍郎以為呢?」
不管好不好,先給他扣上一頂大帽子。
朱祐樘很滿意元守直的回答,點頭道:「好,朕便點了此人為狀元,眾人可有異議?」
朱祐樘聽到王軾的話,重新審視手上的文章,連皇帝自己都不覺得內容空泛,王軾的指責明顯有幾分偏頗。
屠滽不但是吏部尚書,同時也是太子太傅,只要不是大的朝會場合,朱祐樘對於屠滽都不會以姓名相稱,而是稱其為「先生」,這是隆寵的表現,朱祐樘是那種非常會拉攏人心的皇帝,說這話時顯得極為親近,眼神中也充滿鼓勵。
可在別的閱卷官心中,李東陽最初的排序,卻是最恰當和穩妥的,一個十三歲的少年郎,光是考個會元,就已讓京城士子嘩然,紛紛指責其涉及鬻題案,若殿試再成為一甲前三,士子肯定還要鬧。
朱祐樘不由抬頭看了看劉健和李東陽,他二人一個首輔一個次輔,李東陽還是禮部會試的主考官,多少會對他有所建議。
弘治皇帝之所以沒確定下來,是因為他不知道此卷出自誰人之手,擢為狀元是否有不妥,所以想從劉健和李東陽那裡得到答案,結果二人和*圖*書選擇迴避,這也是歷屆殿試後天子問卷時所不常有的事情。
其實除了剛才的狀元卷算是出類拔萃之外,剩下三卷都不能說特別優異,要把這份中規中矩的卷子定為榜眼卷,也不是不可以,何況這份卷子還是李東陽親自提出來的,以劉健和謝遷沒反對的情況看,這應該是內閣三位大臣之意。
閔圭的說法,基本也是在場大臣的意思,因為這問題有些難辦,到了殿試前四這個份兒上,其實已經很難區分文章的優劣,說倫文敘的文章不好,也是因為他寫得太過四平八穩,所提提議並無建樹。
就在眾人默不作聲之時,太子少保、都察院左都御史閔圭走了出來,行禮道:「陛下,臣以為四名貢士之作答,平穩有度,文采卓然,臣心中實難以定奪孰優孰劣,請陛下聖斷。」
反倒是另外三人,在自己的文章中都有一定的見地。
朱祐樘見沒人反對,事情就此定了下來,在榜眼和探花捲尚未確定之前,狀元卷先一步定下。
天子突然拿起一份卷子,抬頭看著在場之人,「眾卿以為呢?」
朱祐樘重新把四份考卷攤開來仔細端詳。若是能拆開彌封知道是誰寫的,他倒容易定奪。李東陽那邊尚曉哪篇文章是倫文敘寫的,朱祐樘卻對眼前四篇文章出自於誰之手一概知,而為了保證公平公正,朱祐樘又不想破壞規則。
現在問題是二到四名的排序了。
在這種時候,皇帝的意思最為關鍵。
朱祐樘把倫文敘的文章仔細看過,點了和_圖_書點頭。
朱祐樘沒想到李東陽在狀元問題上迴避,卻在榜眼問題上把事提點得如此直白,都不帶商量的口吻。
「哦?」
李東陽在心中排定的名次,狀元倫文敘,榜眼豐熙,探花孫緒,二甲第一為沈溪。這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結果,既保全了朝廷的顏面,又讓士子感覺到皇恩浩蕩,但他再仔細一想,卻又覺得讓孫緒和沈溪掉一個個更為合適。
元守直連七卿還不是,七卿之首的屠滽都說了這篇文章不錯,難道他會提反對意見?
但在這件事上,這兩名善於為皇帝分憂的大臣卻選擇了沉默。因為在劉健和李東陽心裏,也承認這篇文章的確寫得好,但想到此人是沈溪、孫緒和豐熙中一人,他們卻並不想推薦皇帝選拔此人為狀元。
皇帝不是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我就先唱反調,說他不切實際,這種人是在變相地溜須拍馬,我得把他給揭穿了,讓皇帝知道此人的嘴臉。
沈溪、孫緒和豐熙,都有文章之外的缺憾,唯獨倫文敘,文章寫得那是四平八穩,人更是相貌堂堂,而且有鴻儒的名聲,從朝廷的角度,自然是把倫文敘推出來當狀元,最合時宜。
包括內閣首輔劉健在內,在深思熟慮之後都意識到一個問題,這種文章想侃侃而談容易,真正要說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來替皇帝分憂是不太現實的。
現在狀元卷和榜眼卷定下,只剩下兩卷要分出個優劣,對皇帝和眾殿試閱卷官而言,同樣是個頭疼的問題。
但王軾的話並不能得m.hetubook.com.com到大多數人的認同。
通常來說,皇帝是最喜歡這種「體察上意」而且能為帝王「分憂解難」的臣子。
皇帝客氣地跟你商量,還說前四的排名由眾人商議來決定,可殿試排名本來就是天子的責任和特權,大臣要有覺悟,不能冒犯天顏。
殿試前四的考卷,只能判斷出倫文敘的,他的文章在前四名中又相對最普通,剩下三人,無非是沈溪、孫緒和豐熙,單從文章來論,狀元應該是從這三人中產生,可按照「潛規則」,還真未必。
眾閱卷官並不知這篇文章出自誰人之手,便也就不隨便發表意見,李東陽想站出來說一兩句,但又怕遭來皇帝白眼……剛才問你不說,朕要點他為狀元了,你卻跟朕唱反調,誠心想跟朕過不去,是吧?
尤其是最後一題,涉及到大明朝禮樂之治的內容,如何能為皇帝分憂,讓皇帝不用為大明朝禮樂之治不及堯舜禹三代而感到惋惜?
李東陽心想:「就算沈溪才學敏銳,有過目不忘的本事,但以他的年歲和見識,應該寫不出此等文章,那麼此人就是豐熙或者孫緒,以豐熙為狀元尚可,但實不及倫文敘。」
最後沒什麼人提反對意見,於是乎,倫文敘坐穩了榜眼之位。
其實是倫文敘的。
但這次殿試卻有人能提出些相對較好的建議,又以那篇「老辣」的文章為甚。這種文章可以說空泛,但還不如說人家真的是在為皇帝著想,絞盡腦汁出謀獻策。
元守直畢恭畢敬道:「回陛下,臣以為,此子乃有狀元之才。」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