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葬元

作者:武獵
葬元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卷 大唐再起 第425章 唐國大朝,當務之急

第四卷 大唐再起

第425章 唐國大朝,當務之急

殿外的廣場上,七座鼎爐燃放著香煙,使得廣場上的氣氛更加肅穆。
崔秀寧道:「我最擔心的還不在這,而是火藥!我們的火藥受到硝的影響很大,半個月內再找不到大硝洞,下次大戰火器就只能幫點小忙了。」
文武大臣坐下之後,天師府司道天師鄭思肖首先站起來,舉起象牙笏牌奏道:
崔秀寧道:「遼東的鹽馬貿易,全部改成鹽牛貿易,行不行?」
由於人力充沛,四個地方的道宮數月間就已經竣工了。
「……各方各族敵軍加起來,最少五十萬,最多七十萬,取中間值六十算。」崔秀寧寫出一個數字,「我們的兵馬呢?唐國老兵加新兵有四十萬,蕭梁現在有三十萬,趙宋有十五萬。加起來,八十五萬。」
鳳凰山宮的鐘聲敲響,唐國文武百官們頂著朝霞,騎馬趕向宮城。
特察局總務處的李綿趕過來彙報一個重要的消息。
現在最嚴重的不是耕牛了,當務之急是火藥,或者說是硝!
一隊侍衛搬來一個個蒲團,所謂賜座,其實就是正坐在蒲團上。
李洛點點頭,「正常的很。也先帖木兒滅了蒲甘,聲勢大振,蒲甘國內很多牆頭草的豪族都會歸附。不過,也先帖木兒要想北征兩江湖廣,起碼還需要一個月。」
李洛點點頭:「准奏。著禮部會同臨安府尹,警士堂,遴選宋宮閹人。只要沒有劣跡者,皆可入宮。」
「只是,雖然水利灌溉工程已經修葺完善,可民間急缺耕牛。這些年流民四起,百姓無奈之下宰殺耕牛,加上元軍頻繁徵發耕牛服役,導致耕牛數量大減。」
說來可憐。由於趙宋皇宮被蒙元破壞太大,李洛又不願意修建新的宮殿,哪怕大朝也只能在歸德殿這個偏殿舉行。
「啟奏大王。如今,臨安,江寧,慶元,洪都四地的道宮都已經竣工,可謂神速。只是,道官缺口甚大。臣以為,是否應從東州(海https://www.hetubook•com•com東)各道宮,道廟抽調道官?」
這個數字已經佔到南宋耕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了。
李綿回答:「大理方向沒有重要的情報,段氏父子肯定是要出兵的,但他們到底是攻梁還是攻唐,還沒有確定。安南元軍會和也先帖木兒合兵一處,吐蕃那邊還沒有任何消息傳回,我們的人去吐蕃也不久。」
原來,宋朝滅亡后,臨安皇宮的數千宦官頓時沒了去處,淪為城中的最底層。這些年很多宦官沒有熬過來,現在也不剩多少了。
另一個官員也出列說道:「大王,周侍郎所言不差。這宮中,終究不能缺了閹人。宮中侍女雖多,但沒有閹人做工,很多事力不能及啊。再說,自古宮中皆有閹人,我大唐不用,恐為天下後世非議也。」
據情報,雲南王的攻緬大軍有十六七萬,其中騎兵就超過七萬。
宮中沒有宦官,外朝很多事情,其實都是侍衛來做。李洛目前定下了666個侍衛的員額,這麼點人除了負責宮中禁衛,還要打雜。
兩人正在商議行動人選,忽然有人求見。
可是,他上哪裡去搞那麼多耕牛?
李洛和崔秀寧回到後宮,就直接談論到傳國玉璽。
林必舉苦笑道:「啟稟王后,這缺口太大了。遼東一年才能來多少牛?臣算過,最少需要五十萬頭,才能滿足全面復耕之需啊。」
因為唐國官員如今非常精簡,很多職位都是空缺,哪怕是大朝,臨安城中也只有兩百來人有資格參加,實際上等同於常朝。
「臣等拜見大王,王后!萬福金安!」眾人一起下拜,二拜,再拜。
「那個硝工出身的姦細呢?你不是說他擅長找硝洞么?難道他寧死不降?」李洛聽到火藥不夠,立刻整個人都不好了。
文武大臣聽到林必舉彙報的最新數字,也都神色振奮。
「耕牛是個大事,要抓。但傳www.hetubook.com.com國玉璽也是大事,而且夜長夢多,我們要趕緊行動。」
李洛和崔秀寧對視一眼,雖然並不意外,卻多少有點感慨。
「問題是,派誰去呢?這麼重要的事,到底派誰去合適?」崔秀寧道,「你要準備打仗,應對元軍反撲,肯定走不開。要不我親自去?」
「反觀元軍,除了大量的蒙古色目騎兵,其他兵馬也都是老兵,族屬成分很雜,兵員更加野蠻。而且,元軍這次騎兵很多,加起來光騎兵就有十幾萬。而唐軍現在只有騎兵三萬,梁軍騎兵不過數千,宋軍更是沒有成建制的騎兵。」
「忠武神宮中的各級道官,就由受傷退役的武士擔任。」
鄭思肖退下之後,禮部侍郎周三慎出列奏道:「啟奏大王,如今大唐雖初創,可王室內庭之禮不可廢也。臣聞王宮尚無閹人為侍,恐為天下笑也。臣聽說,就這臨安城中,還有不少宋宮閹人,衣食無著,貧苦交加,生缺衣食,死如野狗。」
「浙州有人口一千一百一十三萬余;揚州有口四百六十萬余(蘇南皖南);贛州(江西)一千三百二十四萬余;閩州四百零八萬余;東州一百一十一萬余。我大唐四州人口共計三千四百萬口。」
十月十八,唐國大朝。
南方元軍最精銳的兵馬,就是雲南王的大軍。無論是張弘范,還是完哲都,忽都帖木兒的兵馬,都沒有雲南王那麼多騎兵。
身穿紫色比甲,腰挎紫鞘唐刀的御前侍衛,已經打著儀仗侍立在歸德殿內外。
可如今的唐國大朝,卻要議論政事。
李綿繼續彙報:「也先帖木兒在蒲甘國大肆招募各寨蠻兵,搶劫蒲甘國的糧倉,大象,馬匹,奴隸。他們北歸時,肯定不會缺乏糧草,可能還會增加幾萬蠻兵。」
常朝逢三六九舉行,臨安正五品以上官員參加。常朝一般是官員當堂奏事,朝議唐王難以決斷的大政草案,和*圖*書以及直接宣布王命。
大朝每月初一和十八舉行,京中七品以上官員參加,唐王和王后御門聽政。大朝一般是直接頒布大詔,接受群臣朝賀,並不議論政事。
「你去?不行!」李洛想都不想的拒絕,「傳國玉璽是很重要,但在我眼裡還沒有你重要,你不能親自去冒險!」
君臣議論半天,也難以短期內解決耕牛問題,李洛只好宣布散朝,容后再議。
總體而言,唐國朝會的特點是簡而不陋,既不繁複,也該講究的都講究。
由於文天祥和林必舉等人被賜予的府邸就在宮城之外,所以他們也是最先趕到。
官員們魚貫而入進入戒備森嚴的皇宮,在宮門口解下唐刀和漢劍,然後直驅歸德殿。
隨著一個侍衛的唱喝聲,一身常服的李洛和崔秀寧就乘車而來,一起坐在歸德殿的大門口臨時設置的大案上。
李洛也皺起眉頭,糧食是除了人口外最重要的資源。明天能不能豐收,決定了唐國能不能開疆拓土。
李洛點頭道:「道宮,關係大唐明道教化,此乃國之大事。准鄭卿所奏,從東州調撥各級道官,哪怕是鄉中道社的小道官,只要合格,也可以來江南道廟做廟長。」
「今日大朝,寡人有事要讓眾卿朝議。想必眾卿也有要事上奏。」李洛說完一揮手,「都別站著了。來人,賜座!」
根據制度,忠武神宮的道官必須有武士出任。李洛安排受傷退役的武士擔任新建忠武神宮的道官,也算是一種照顧。
緬甸蒲甘王朝堅持抵抗一年,還是亡國了啊。
內朝不定期不定時,參与內朝者一般只有政事堂,軍師閣,御史台三府正副長官,以及唐王特別指定的官員,也稱御前朝會。內朝上一般是文武宰執和唐王討論軍政大事,出台草案。
「大王,老師,雲南軍情!也先帖木兒已經攻入緬甸京城蒲甘,殺了蒲甘國王官員一千多人,蒲甘城被元軍屠城!蒲和*圖*書甘已亡!」李綿取出一份文件。
林必舉說到這裏,滿臉憂色,「大唐要恢復農耕,如今最緊要的大事,就是耕牛。沒有大量耕牛補充,明年夏秋要想豐收,絕無可能。」
李洛搖頭,用手指點點地圖,「我們空有兵力多。唐軍四十萬,新兵就佔了大半。江浙新兵訓練不到半年,福建新兵訓練最短,還不到兩個月。真正能打的,還是十幾萬老兵。」
這還不算,與張弘范等三人以漢奸軍為主的軍隊不同,雲南王的大軍中漢奸軍很少,不會超過五萬人,大半都是蒙古色目兵,西南蠻兵,甚至金齒兵。
「吐蕃軍一定會先攻梁。」李洛判斷道,「段氏和父子不會放任吐蕃軍繞道大理。吐蕃軍東來,湖廣是繞不開的,蕭梁首當其衝。」
客觀上,也是緬甸的堅持抵抗為反元勢力爭取了更大的空間。
李綿道:「綜合各方的情報,臣等預估,兩個月內會有大戰。四川元軍可能會攻打蕭隱,也先帖木兒的主力元軍會經湖廣攻打大唐,田家黃家岑家的土司兵馬可能會攻打廣東滅宋。」
此時的唐國官員無人坐轎。就唐王李洛和王后崔秀寧,出行也是乘坐馬車,誰敢坐轎?
「咚——咚——」
李洛恢復東南后,一邊賑濟百姓流民,一邊以工代賑,用他們和戰俘修建各地的水利設施,道路橋樑,倉庫,以及各大道宮。
侍衛隊是李洛和崔秀寧的親衛改編的。所以還有石珊瑚等幾十個女侍衛。
三通鐘聲過後,兩百多七品以上京官全部到來,按照官位大小,文左武右的排好。
……
卻聽林必舉繼續說道:「四州共有水田一百兆三千四百七十七萬余畝,旱地一百兆四千七百二十一萬余畝……」
李洛在中,崔秀寧在側,兩人都是正坐在蒲團上。按照唐國禮制,正坐才是禮,坐椅乃輕佻之舉。
按照還不完善的《大唐會典》,唐國朝會分為內朝,常朝,大朝三種。和圖書
火藥不夠,光靠冷兵器打,就算能打贏,他的老兵估計也要死光了。
「倘若大王下詔選用,一來可充實宮廷,而來亦可施恩于彼,兩全其美也。」
李洛和崔秀寧都露出笑容,三千四百萬啊,接近南宋的一半人口了。南宋在冊人口最多的時期,也才八千多萬啊。當然,南宋沒有統計漢人之外的人口。而唐國這次的普查不止是漢人。
這一年時間,緬甸拖住了也先帖木兒的重兵集團,硬是讓十幾萬精銳元軍無法北上攻打東南。
「大王駕到!」
「再說蕭梁,號稱三十萬,但老兵只有五萬多,其餘全部是最近招募的新兵,訓練不到兩個月。趙宋的情況也差不多。」
林必舉出列奏道:「啟稟大王,如今四州人口田畝皆已經普查經界完畢。各地數目由鄉村公所詳查后匯總上報,很多歷年逃匿的隱戶,討戶,流民都被搜檢,料無偏差。」
「如今,民間耕牛總共只有十七萬頭,不足宋時一成啊!百姓耕地,男拉女推,一家數口一起上陣,也抵不過一頭牛啊。」
這些兵馬本身比較野蠻,又以搶劫戰利品為生,這些年跟著元軍嘗到了很多甜頭,戰鬥意志不是漢奸軍能比的。
但由於唐國初創,三府官員缺額很多,所以目前還不重要。
李綿退下之後,李洛拿出地圖和崔秀寧看了半天,耳鬢廝磨的商量。
唐國道官遵循的是天道,人道,臣道,不像僧尼那樣禁止婚嫁。因為男女婚嫁,本身就是人道,也是天道。
為何?
緬甸亡了?
李洛的話說完,新任命的秘書郎執筆寫下:「唐四年十月十八,大朝。王准鄭思肖奏,調道官于東州。」
崔秀寧問:「那大理軍,安南軍,吐蕃軍的動向呢?」
文天祥是軍師閣東閣太尉,林必舉是政事堂中相,兩人都是正一品宰執,所以戴的是七梁冠,穿的是紫袍玉帶。
「平身!」李洛臉上帶著淡淡的微笑,崔秀寧則是面容嫻靜。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