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新順1730

作者:望舒慕羲和
新順1730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卷 岔路之前、同路之末 第195章 洗頭

第二卷 岔路之前、同路之末

第195章 洗頭

樂聲響起、舞者翩翩的一瞬間,似乎將在場的所有人都拉回了將近百年前的戰場。
但這話,大部分人也只是憋在了肚子里,終究沒說出來。
唐太宗的這四條過失,這時候說出來,明顯就是借古諷今。
「諸卿實無親歷開國者,難道本朝之史也不曾看過?唐太宗縱有千般罪過,就像你們說的,四罪、四過。我只問一句,唐太宗時,可有靖康之恥?可有崖山之恨?可有甲申剃髮之辱?」
樂曲漸終、舞蹈漸停。
「其後,宋之弱、四夷強,皆因唐太宗遺禍也!」
至於第四條,則是直接懟在了齊國公的臉上。
再者齊國公今天的話,實非王道,已經不是王雜以霸,而是霸雜以王了。
覺得齊國公在胡扯的,大有人在。
孔子到底是不是這個意思,不知道。但以孔子氣概、膽魄,肯定不是因為害怕夷狄生氣『其禍大矣』,這才用了「會」這個字。
這也正合孟子之大義:來者不拒,去者不追。
「若勝,勝之不武;若敗,敗則辱國!」
武舞者慨然起舞,隨著樂聲舞動,將其中的意境演繹出來。
「其四,夷狄之類,非有禮義忠信之心,慈良豈弟之意也。都是迫不得已才朝貢天朝的。先王知其然,所以隔絕他們,使得他們如同『圈豚笠彘』,心思像是圈養的豬一樣,根本不知道計謀。」
在仲尼絕對正確、每個字都有大義的背景之下,這個「會」字,就出了大問題。
第三條,對應的是就因為琉球這和-圖-書點小事,就不惜開戰。贏了勝之不武,一旦輸了,天下恥笑。
誰都知道,仲尼作春秋,亂臣賊子懼。春秋是「微言大義」,每一個字,都蘊含了天地大道,絕對不會用錯字。
李淦看著剛才勸諫的那位忠臣正臣,嘆息道:「本朝開國之難、得國之艱,古所未之有也。」
「陛下剛才談及漢文、唐宗,齊國公又談夷狄之論。臣不免想到宋時對唐太宗的評價。以史為鑒,臣請直言。」
在場的大部分人都知道齊國公說的有些扯淡,不過大順剛剛膺懲了日本,一時間那些持「蒙元之鑒」反對開戰的人,一時間全都無話可說了。
而且,以此論,《春秋》里對夷狄的擔憂,不是擔憂真正的夷狄。
既然《春秋》每個字都沒有錯,而且春秋筆法之下,不合禮法的事要被隱去的。
這一場戰勝,也讓許多人的心態悄然發生了改變。都覺得宋時覺得不治夷狄,明顯是打不過,自己找精神安慰。若能打得過,且如征伐日本一般輕鬆,還能賺到錢充盈國庫,為何不打?
皇帝剛剛才誇完漢文、唐宗,大臣豈能聽不懂?但既為臣子,當忠諫之言,渾然不懼,這時候擲地有聲地說出唐太宗的四條大過,前三條直指李淦。
「周宣王時,玁狁內侵,至於太原,宣王也沒有大怒,也不曾說什麼寇可往吾亦可往,只是驅趕走了了事,並未報復。」
當真有無懼之風骨。
第二條,對應的便是李淦不斷對https://m.hetubook.com.com外開戰,今天打羅剎、明天打準噶爾、後天又日本,使將士萬里奔命,九死一生,非仁主也。
皇帝的態度很明顯了。做臣子的,自不是奴才,皇帝做的不對是要反駁的。
當然,實際情況是劉宗敏被射傷了,連站起來鼓舞軍心都做不到了,眼看軍心要亂,放下了狠話,原話大意沒有這麼理想主義,而是:我現在受了傷沒法鼓舞士氣,老李你再不登基穩定軍心,兄弟們連西安都回不去了!聖駕先登基,穩住軍心,再圖將來!
「左右勛衛!給這位愛卿洗洗頭!」
「其一,夷狄之輩,聚于障塞之表,散於沙漠之上,故其君臣無闕庭之禮,其士民無冠帶之制,若猿狖之在山,魚鱉之在澤也。其來不以為榮,其去不以為辱,其毀我不足憂,其譽我不足喜。」
這話的言外之意,便是那麼多皇帝可以當做偶像,為什麼要去學漢唐?甚至去學唐太宗?
宋朝的局面那麼難看,都是因為唐太宗留下的禍根,導致夷狄開化。現在齊國公不但不想來者不拒、往者不追,居然還想著主動去教化夷狄?
諸夏之間可以會,諸夏和夷狄之間不能會。
「可唐太宗就因為高句麗使者語出不遜,就憤而大怒。於是戎衣親征,涉大海,冒寒暑,至親持戈于馬上以身先士卒,吮驍將血以感厲三軍。以天朝之大,與小國爭一旦之儁。」
然而大順的臣子終究不是奴才,有人還是有膽氣、有https://www.hetubook•com•com魄力的。即便西洋使節在側,即便明顯聽出來皇帝的意思,卻還是站了出來。
回到京城,身中十余箭的權將軍身受重傷,站都站不起來了,叫人用桌子抬著行軍,勸諫太祖皇帝登基,所謂【勿使將士絕望離心,亦不可斷絕諸夏之希望,天下百姓、諸夏需得一位主心骨。還請登基繼承大統,保天下不使落入夷狄之手】。
可敬佩之餘,心裏也暗暗捏了一把汗。
借古諷今,第一條對應的,便是李淦招降蒙古、出兵西域之事。唐太宗當天可汗,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李淦也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為什麼用了「會」這個字,而不隱去呢?
秣馬厲兵,此非以力假仁?你打了人家,就算人家不適合中土的道德,你非要說適合,這可不是王道仁義啊。
嗡嗡嗡……鐘聲響起,嘯音嗚咽,蓋住了之前的靜謐。
難道就不怕將來夷狄開化之後來打你?宋朝的局面那麼難看,不都是唐太宗的錯嗎?
「其二,夏、商、周之盛,地不過五千里。唐太宗而略取四夷之地而並置州縣,使其將士更往遞戍于風霜砂礫之野,河源險阻之上,萬里奔命,九死一生。非仁主也。」
後來,蘇軾也做此論,說夷狄多麼可怕,不打你你就燒高香了,還想著要用中原的禮法去約束要求夷狄?你譴責夷狄沒資格「會」,人家夷狄一聽,怒了,暴打你一頓,則「其禍大矣」!仲尼深恐這等大禍,所以才用了「會」字。
這些沒有經https://www.hetubook.com.com歷過開國之戰、立國之艱的人,雖然都知本國開國之難,只是書面字跡,終究不比樂聲舞蹈。
一些人心中固然不同意這些言論,可內心也是佩服這人的浩然正氣,當真君子真臣,敢於直言犯諫。
即便一些人覺得齊國公把一些大義曲解的太厲害,可礙於今天的場合,也沒說什麼。
「你不去治夷狄,這是等著夷狄來治你?怎麼,你這頭皮也癢了?」
「而唐太宗,卻廣招四夷子弟進入太學,學習天朝文化、禮儀、制度、技術,乃至於後患無窮。」
剛才還是雅樂中稍微歡快一點的《贏糧景從克京城》,這一節拍漸漸轉為了凄涼絕望的《一片石》。
有人悄悄抬眼看了看皇帝,心想今日這場合,天子一怒,可是非要掉腦袋了。
「宋人曾論,唐太宗有四大過失。」
許多人心想,齊國公純粹扯淡,真當我們不讀書?齊國公根本不懂什麼叫王者不治夷狄。
便有人解釋道:孔孟相承。《孟子·盡心下》,有這麼一句話,孟子講學,時人曰: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引申為對夷狄的態度,也是來者不拒,往者不追。
群臣從開始的激昂中,彷彿看到了大軍在一天之內打崩了吳三桂的關寧軍。
隱公二年,與戎會盟于潛地。
但問題是孔子已經死了,舉著孔子大義的人就是這麼解釋的,孔子又不能從棺材里爬出來說我不是這個意思,別瞎說。
這與西洋諸國強制讓人信天主教,又有什麼區和_圖_書別?若天朝和西洋人做法無二,那與夷狄何異?這不是自降身份,放著天朝不當,自己去當夷狄嗎?
但今天西洋人都在這,不管內心是否同意折節外交,人家來都來了,當著外人的面,不能不給皇帝面子。就算勸諫、反駁,那也得是沒有外人的時候。
「而唐太宗溺於四夷之甘言,稱『天可汗』而以臨之,屈天子之貴,下從酋長之號,以徼名于流俗之間。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實可笑也。」
這句話重中之重的這個字,在於「會」。
劉鈺心道,這特么蛋都要被扯碎了。
然而李淦聞言,臉只是抖了一抖,隨後哈哈大笑,拍拍手,連答話都沒答,而是叫樂師繼續奏樂,舞者繼續舞蹈,前進到下一節拍。
大順開國之後「欽定」的說法……當然未必是真的,從這樂聲和舞姿中,穿越百年撲面而來。
「其三,夷狄之性,非可以法度、風化調習之也。對於夷狄不守禮,先王一般也不會太過苛責。就像是《春秋》言『會戎與潛』,夷狄不可以會,但他們不能以法度風化調習,不必在意。」
隨後東虜參戰,大順軍猝不及防,節節敗退。
這句話的根源,出自《春秋》,記載了一件事。
而是擔憂諸如齊國、晉國這些「出於詐力,而參之以仁義」,不是純種的仁義中國;以及秦國、楚國這些「無恥肆行而不顧,偶爾也有秉持道義的君主」這樣的「不純的夷狄」等等,怕天下諸侯滑向「富國強兵、使用詐力、無恥肆行」的純夷狄……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