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唐末大軍閥

作者:雲霄野
唐末大軍閥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與其興師動眾,不如上兵伐謀

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與其興師動眾,不如上兵伐謀

話聽到一半,參赴朝議的眾臣本來還以為,魏朝帝君已聽進去勸,然而李天衢忽然話鋒一轉,便又道:
可是另一方面,本來不少輔弼治國的臣子,如今反而要成為魏朝經略白山黑水的阻力……李天衢明白自己還是會受後世的思維影響,反觀這些朝臣也並沒有經歷中國近代史百年恥辱的教育,並沒有那種國家的領土完整,便是不容觸碰的紅線那種意識。
「臣以為契丹連番失利,如今已難以再控扼遼東,如此關外諸族也將諸部臣服於我朝。正所謂恩威撫遠,遼東脫離中原正朔掌控,迄今二百余年,唐廷時雖置安東都護府,卻又得而復失……正如唐末時藩鎮割據,節度使擁兵自重、欺君罔上,社稷到底亡于篡國賊子朱溫之手……遼東如若完全不受朝廷掌控,只是任由泰封國,亦或當地族裔代為管治,只是名義上向我朝稱臣……豈非也如前朝末年時的藩鎮那般,早晚也必然會威脅到中原!如今我朝則將遼東復入版圖有望,以成就收復故時疆土大業……收復安東都護府失地,這乃天賜良機,怎可輕易放過?」
所以遼東地區,必須牢牢的掌控在魏https://m.hetubook.com.com朝手中。
這話說的兜了一圈,不還是要動用武力佔領遼東,而不惜與泰封國兵戎相見?大殿當中,那些對於魏朝直接吞併關外諸地而抱有異議的朝臣,眼見魏帝李天衢態度堅決,則不由得把目光朝著文官列首的位置望見過去。
而魏朝眾臣更多要考量的,是朝廷發動戰爭的成本,以及征服一方地域之後,以後將要每年調運糧食,保證駐紮軍隊補給,以及當地人民生活各項財政支出是否平衡。
對於參赴朝議的眾臣而言,無論渤海、契丹還是泰封國都是外邦而已,區別就是在於誰會對中原王朝構成威脅,而誰更有可能恭順臣服;
「朕也並非不知節制,不知休養民力……所以經權衡取捨,遼東固然必須要取下,絕不容泰封國染指,但朕體諒眾卿苦心,而經略遼東,不會興師動眾調集大規模軍旅征討,而調遣小股精兵逐步取之。何況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要招撫渤海、驅逐泰封,進而兼并據守遼東的契丹守軍……自然還是要以謀略取勝了……」
何況王師範當初自認做世侄輩開始,和_圖_書大部分時候都會奉從李天衢的主張……這次他也依然不會唱反調,而是站出來支持自家主公的抉擇。
共掌朝政的左僕射王師範、右僕射馮道一個支持直接掌控遼東,另一個則相當於棄權……而參赴朝議的武臣將帥,絕大部分自然也都支持繼續對關外用兵,畢竟他們的官身地位,也主要是以戰功作為晉身之資……不打仗又哪來的戰功?
「以泰封制契丹,則我朝只須討伐塞北據守臨潢府的耶律德光便可,不必再往遼東投入重兵,以減免兵馬錢糧的消耗……眾卿的提議,也確實在理。畢竟隋朝三征高句麗,非但致使數十萬軍人喪生,物資損失難以估量,而天下死於役而家傷于財,耕稼失時,田疇多荒,乃至天下反軍蜂起;而唐朝太宗皇帝御駕親征,發兵十五萬,雖然一路上披荊斬棘,接連大捷,卻因天氣寒冷、糧運不濟而被迫撤軍。只不過……」
可是對於李天衢而言,渤海、契丹繼承當初高句麗國的疆土,雖然並不歸屬於中原王朝,可他們都是在中國史的範疇內,那幾個民族眼下雖然並非漢人,但是以後絕大部分卻會融入漢族和*圖*書,亦或中國的少數民族當中。
而先前魏朝覆滅閩國,朝廷重臣普遍支持,也是因為閩地五州是于唐末時節分封出去的割據政權,疆域被魏朝治下領土環繞,且兵微國小,不但易於兼并,也理當重歸中原王朝……可是當李天衢拒絕與耶律德光和談,仍要殺出關外,北擊契丹時,其實朝堂中便已經出現反對的聲音了……
然而如今官居左僕射的王師範,站出身來,卻朗聲說道:
王師範這個當年的淄青軍節度少主,那時屬於鐵杆的保皇派,而鑒於當初諸方藩鎮逐步擁兵自重,便開始欺辱、挾持……乃至弒殺唐廷皇帝的前例,便將那段時期的前車之鑒,代入到是否要控制住遼東的問題上……
可是泰封國的三韓人,才是後世朝鮮半島南部某國的真祖宗……李天衢自知兼并契丹,已是勢在必為,可是本來國祚將延續兩百多年,後來很快也會為女真金國取代的遼國提前滅亡,那麼遼東以及整個白山黑水地域將會出現權力真空,而讓正史中本來詐稱國號為高麗的泰封國趁虛而入的話……就算在這個時代,別人不會這麼覺得,但與原來的歷史軌跡相較,李天衢卻和-圖-書認為自己將會成為中華史上的大罪人……
就算大部分武將,不能以李天衢從穿越者的立場,去考量眼下務必要直接控制遼東的重要性……但是身為行伍軍人,為國征戰沙場,去收復漢家故土,這又有什麼錯的?
畢竟繼續與契丹交戰,如今倘若再算上泰封國,則必然還要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軍力……戰線拉得越來越長,魏朝再是家大業大,可是持續消耗下去,財政收支終究會有難以支撐的時候,如果戰事進展不利,所有的隱患都會爆發……而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動兵數百萬以至於亡國,這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至於如今官居右僕射的馮道,許多道目光落在他身上,卻仍是心不在焉的模樣,看來壓根就沒打算站出來發表意見……身居高位已有一段時日,不少臣僚大概也摸清楚馮道的幾分秉性,處理國事政務毫不含糊,但是到了要論辯某項重大決策的時候,他幾乎不會立場鮮明的站在任何一方……也不能指望這馮道會據理力爭,他也不願自己被推到風口浪尖的位置。
「可是唐太宗征討高句麗一時失利,可為何歷經二十四年還要連番部署,不斷的發動進攻,直m.hetubook.com.com至高宗皇帝在位時期將其討滅?燕雲十六州為中原屏障,遼東何嘗又不是兵家要扼之地?唐滅高句麗,而置安東都護府。而後雖因時局動蕩,難以兼顧邊地,遂坐視契丹崛起,入侵燕雲,一時間也曾威脅中原……唐末朝綱不振,長年藩鎮割據已使得朝廷名存實亡,而我朝一統中原,再造治世,不是也正當趁勢奪回遼東故地,合當為長遠計、為子孫謀,難道還要任由遼東族裔如當年的鮮卑、高句麗,乃至如今的契丹這般趁勢而起,直至威脅中原?」
看來即便朝堂中休兵止戈的呼聲越來越高,魏帝還是要執意對關外用兵。大殿中不少臣僚勸說無果,卻也難免生出消極應對的情緒……而李天衢輕咳幾聲,忽然又道:
所以李天衢也理解朝堂重臣的用意所在……就算自己是以穿越者的思維,考慮問題難免總會從千秋萬代的長遠角度出發,但是也絕對不能忽略這個時代臣民的想法……所以思略了一陣之後,他便長聲說道:
而對於世世代代由高句麗、渤海、契丹等諸族各部生息繁衍,長期以來並沒有受到中原王朝直轄統治的白山黑水地界,他們對於當地疆土歸屬的認知也較為模糊。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