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國姓竊明

作者:浙東匹夫
國姓竊明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百八十三章 瘋狂陞官

第一百八十三章 瘋狂陞官

外加後續幾天收編了零星逃來的洪承疇部四千餘人,俘虜的孔有德部東江戰俘千餘人,合計增加了漢族邊軍老兵兩萬三千餘人。
比如原本兩年前還只是沈樹人身邊一個家丁的沈練,這次出戰已經是張名振麾下三守備之一,此戰打完也直接升到游擊了,可以統領兩個營。
崇禎原本已經有些神經衰弱了,這幾天聽到陳新甲出現就煩躁,就像一個去開家長會的差生家長,每次拿到成績單都會不由自主心驚肉跳幾秒鐘。
如今這一戰打完,算是幫沈家的海軍編製提前走完了這兩年路,直接一步到位成長為了完全體。
可是,曹李二人在向上彙報時,卻加了點添頭,他們覺得只逃回來幾千人聽上去太慘了,就按照「突圍一萬一千人」上報,直接翻了將近一倍,好歹夠到了五位數。
于塔山殲滅建奴一個甲喇,擊斃阿濟格麾下參領額爾逼,又于筆架山殲滅建奴一個甲喇,擊斃阿濟格麾下參領庸桂。
這普天之下的正牌官軍,估計也就沈樹人和鄭芝龍那些頂級富商的部隊,沒有吃空餉了。
這裏面要刨掉還給曹、李的六千人,剩下大約是一萬七千餘人,另外還有一千五百名朝鮮鳥銃兵成建制投降。
而曹李敢於虛報的理由也很明顯——大明的軍隊吃空餉都吃了快二百年了,難道皇帝和兵部還能實際核查?就算是湊數的,多報點人來年繼續拿軍餉才能多拿。
要是大明能出四十個總兵的官職,就把建奴全軍殺光解決掉,怕是崇禎做夢都要笑醒,這買賣太划算了。
崇禎想都沒想,直接拍板:「如此忠勇悍將,當然該直升總兵!無需多疑,就以張名振為護漕總兵,統領我大明護漕水師各營!」
從家丁到游擊,只用了兩年,自然會讓這些家丁對m.hetubook.com.com少爺愈發忠心不二,這支大明的軍隊,其實就是沈樹人的私兵了。
這次出動的一萬人,實際上還有五千是沈家的海運水手,法理上不算兵,朝廷也不用給軍餉,工資全是沈家私掏腰包。
所以,海運那邊當然不配足額配滿六個護漕營、給三個就不錯了。史可法這邊還要留三個營編製和錢糧,畢竟運河沿線的流賊、盜匪還是要繼續剿的。
於是大筆一揮之下,不但張名振直升總兵,他麾下之前擔著各營守備職務的中層軍官,也都紛紛再次升遷。
「陛下,大喜啊……呃,陛下,臣是說,山海關前線,今日總算傳回些意外之……好消息。」
沒辦法,松錦大敗的凄凄慘慘主基調擺在那兒。
而擴軍所需的兵源,其實也不用朝廷操心——張名振弄回來曹變蛟部突圍士兵,實有一萬餘人,李輔明部,實有七千人。
崇禎心情大好,大致敲定了對武將的賞賜后,又看了一下陳新甲剛列出來的清單,忽然想到一個問題:「這鄭成功為何沒有升賞?還有最初定策建議護漕的沈廷揚,這才是最大的定策之功。」
他們是巴不得朝廷多給點招兵額度,給多少編製就塞滿多少人,至於軍餉可以自籌都沒問題。
中間還跳過了「都司」的級別,直接跳級陞官。
最後才算是硬生生把「大喜」憋回去,改口成「意外之喜」、再改口成「意外的好消息」。
崇禎拍了拍腦袋,意識到是自己昏頭了,連忙吩咐身邊的宦官:「傳周延儒!」
輸掉的是前一場戰役!但后一場戰役稍稍找回了些場子!
朝廷不是說好了要花五年時間,徹底實現漕運改海么?現在才第三年呢!如今海運理論上也只佔到六成運力,還有四成需要陸https://www.hetubook.com•com運走運河。
別看一個參領只領一千五百真韃士兵,可滿洲八旗一共四十個甲喇,也就有四十個參領。
要不是松錦大戰十三萬明軍主力、最後除了這小兩萬人回來、十一萬整都或死或降。那這場勝利,還真就值得大明舉國歡慶了。
不幸中的萬幸啊!
周延儒當初也不是不想幫沈家爭取更多,而是朝廷上有阻力,財政也吃不消,反對派的理由也很充分:
張名振、鄭成功于筆架山前後堅守四日三夜,五戰五捷,殺傷建奴真韃五千餘人,斬首兩千三百余級。傷梅勒額真一人、殺參領二人、殺傷佐領十一人。
殺傷漢蒙奸逾萬,斬首兩千余級、生俘兩千餘人,殺漢軍旗參領一人、傷一人,佐領無算。只因大部分為海戰擊退孔有德部所取得戰果,海上敵船沉沒,難以斬首。
明明是大敗撤退,難道撤得相對有序一點、多救回了一點部隊、殺了點冒進追擊的小股敵人,就特么能算喜了?
剩下的鄭成功都說跟韃子和孔有德連番血戰、損失掉了,兩人也沒多懷疑。或者說就算稍有懷疑,但想到張名振、鄭成功冒死來援的救命之恩,他們也不計較了。
反正層層吃空餉,債多不愁虱多不癢。
前天慘敗覆沒的噩耗傳回時,可沒見他這麼積極、怎麼著也得「先核實確認」一天半宿的才上報。而喜報的待遇就截然不同了。
崇禎聽陳新甲詳盡報賬,臉上終於也漸漸恢復了血色。
這兩萬兩千士兵,名義上剛好填滿護漕軍六營,名實相符。沈廷揚回頭就可以名正言順從南直隸今年收到的厘金里,足額抽出兩萬兩千士兵的軍餉,發放給這些部隊。
而對於救回來的曹變蛟李輔明部人數,就更是瘋狂注水——鄭成功和*圖*書送回給曹李二將的舊部,第一批只有五千人。
所以前前後後,曹變蛟李輔明只找回了六千舊部,外加三十條還算堅固的戰船。
但是對於殺漢奸蒙奸軍隊的戰果,陳新甲已經在前方報回來的數字上狠狠注水了好幾成,為了好看一點。
不想此番張名振、鄭成功運糧至山海關后,返航時突遇風浪,不得不變更航道、貼岸繞行,漸近塔山沿岸,遇塔山守將李輔明部突圍士卒,得知塔山李輔明、杏山曹變蛟,均糧盡急需突圍。
再加上這幾天守營戰中、張名振本部人馬的數百名戰死、上千人負傷(最初攻打筆架山水寨時,死傷的都是沈家軍精銳,但後續幾天守營,沈家軍死的很少,因為都是讓李輔明曹變蛟的兵扛線近戰承受傷害,沈家軍以躲在防禦工事里遠程輸出為主),還有鄭成功打海戰的損失。
這個話術果然說得崇禎一愣,心理賬戶的暗示預期也隨之變化,似乎覺得「松錦大戰確實已經蓋棺定論了,松錦大戰的損失已經是沉沒成本,後續翻盤迴來的都是新賺的」,那感覺一下子就不一樣了。
大明制度,漕運總督一貫可以擁有六營漕兵,滿額編製是兩萬多人。
另救回李輔明部五千餘人、曹變蛟部近萬,皆已海路護送運回山海關!」
或許是因為太興奮,饒是他覲見之前,已經想好了怎麼說,可事到臨頭還是差點沒忍住,幾乎嘴瓢了數次。
大明的軍功賞罰還是很有章法的,滅一個建奴甲喇、殺其參領,升總兵並不過分。
並大破由漢奸降將孔有德所率、迂迴偷襲筆架山的建奴水師,殺敵俘敵數千、滅建奴漢軍旗正紅旗一部,繳獲戰船數十艘。
只是曹李虛報之後,到了陳新甲這兒又虛報了一道,跟崇禎說時,一萬一千人又變成了一萬五以上https://www.hetubook.com.com
陳新甲鬆了口氣,連忙說道:「以我大明軍法故制,職方司評定,往昔有副將、參將力戰擊斃建奴參領、並殲滅其部者,即可酌情升為總兵。
全部加減相抵,最終沈家軍實際凈增一萬七千人。
周閣老當時集議,准許比照原漕運總督故例,設海路護漕四營,暫以歷任寧紹海防、黃隨游擊的張名振督領,另有海運提舉鄭成功負責統籌。
沈家原本靠周延儒的幫襯,只是搭建了三個不滿編的營、實際上賬面才五千戰兵,都是從沈家家丁和黃州軍抽調來的。
陳新甲擅長察言觀色,看皇帝表情,就知道這次暫時矇混過去了,連忙趁熱打鐵詳述戰果:
剛才報的那些數字里,對於建奴真韃的殺傷人數,陳新甲倒是沒怎麼敢造假,因為韃子都是陸戰中殺的,還是守水寨,大部分人頭都能砍到。
張名振、鄭成功便不及請示,自行靠岸奪回被建奴佔據的筆架山水寨,接應兩部人馬。最後竟在塔山、筆架山、及附近海面連勝建奴三戰!
陳新甲靈機一動,臨時創造了一個專有片語「塔杏之戰」,似乎把塔山和杏山的戰鬥從松錦大會戰中拆分出來,那就可以獨立為一場新的勝仗戰役了。
「陛下,詳情是這樣的:上個月,南京戶部侍郎沈廷揚上奏,言及因漕運改海已至第三年,且承運遼東軍糧,以至漸為倭寇、韃子海盜及水師覬覦。
陳新甲忙說:「陛下您忘了,這鄭成功是文官,升賞也該歸吏部文選司管,我兵部職方司只管武將。至於沈侍郎,自然更不歸兵部管了。」
如此,就可以不再用沈家的私人財產養軍隊了,日常基本開銷可以由地方商業稅承擔,既確保了部隊對地方的保衛決心、士氣,又不會讓沈家負擔重,沈家最多只要承擔日後作戰時的臨和圖書時賞賜激勵。
只是這張名振原先升為副將,便已是臨時破格,只因護漕各營草創,缺乏軍官,由其暫代,如今若是在升……」
而陞官之後,帶來的一個更顯著的好處,就是沈家可以名正言順地擴大「護漕」兵力的規模了。
面對陳新甲咋咋呼呼的樣子,崇禎當然是氣不打一處來:「有話就說,吞吞吐吐到底什麼消息!」
要是沒有援軍相救,他們連回來六千人都做不到。
陳新甲這才斂容正色回稟:「回陛下,剛才下午得報,塔、杏之戰好歹為松錦之戰挽回了一些敗局,接應救回部分兵馬,並殲滅追擊之敵一部。」
再於筆架山阻擊中數次擊退阿濟格、阿巴泰與濟爾哈朗一部進攻,殺敵千余、傷敵無算。
「好!好!好!我大明果然還是有忠勇奮迅之士,竟能因緣際會,主動救援友軍、奮戰擊奴!可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如此忠義之士,怎能不賞!陳卿,此事當如何處置?兵部可有議賞草案?」
想好了如何推卸松錦大敗的最後那部分罪責、搞明白了張名振鄭成功的軍功后,陳新甲這種報喜不報憂的官場老油條,當然是連夜進宮求見,要跟崇禎分享。
而且,陳新甲顯然再次做了假賬,如果鄭成功或者李輔明在場,聽了他粉飾后的數據,肯定會瞠目結舌——
陳新甲洋洋洒洒,語氣激昂,說得中氣十足。
後續又激戰數日,產生了一批新的傷員,鄭成功就又送了一千人,加上那三十條無法越海遠航的朝鮮戰船,就由這一千人開著船回去,也不用返航了。
當年沈樹人穿越之初、漕運總督還是朱大典時,就已經佔滿了這些編製了。後來去年年底漕運總督改成史可法后,也佔據了這個編製。
出發的時候是五千戰兵、五千水手,回來竟有了兩萬兩千戰兵,五千水手。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