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國姓竊明

作者:浙東匹夫
國姓竊明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百五十四章 李自成:生命中最後一次渡過漢水

第三百五十四章 李自成:生命中最後一次渡過漢水

但火勢很快被撲滅,亂局也完全可以控制。闖軍只是有一部分魚腩新兵情緒不穩定發生了炸營,很快也被老兵彈壓了回去,混亂之中只是自相踐踏死了數百上千人,對於一支已經換血了好多輪的農民軍來說,這點損失完全可以接受。
幾天之後,南陽府,唐縣。
「陛下!果然是天佑我大順啊!從襄陽的偽明守軍那兒打探到機密軍情,南京那個懦弱廢物的膽小新偽帝,居然因為聽說多鐸打得比阿濟格快、比阿濟格順利,就嚇得坐不住了,
後面阿濟格的部隊已經迂迴到方城埡口,佔據了葉縣、昆陽、博望等桐柏山險隘,最多一兩個月,阿濟格遲早是要攆著李自成的屁股繼續追殺的。
先鋒渡河非常順利,李自成本人一直待在漢水以北緊張的觀察,整整大半夜時間,至少有三四萬人過了河,
從此再往南,雖然新野和鄧縣從行政區劃理論上來說,還是屬於南陽府,
宋獻策當然知道要鑒別真假,就讓人用陝西話審問他們,而這些俘虜還真就能說流利的陝西話。再問他們當年諸賊聯手時的舊事,這些人也都能說上細節來。
李自成看第一批來的明軍人數不多,他也當機立斷:「準備廝殺!明軍定然是分批急行軍趕來,想半渡而擊我軍!
但現在不過漢水,此後一兩個月里,李自成未必再等得到這樣襄陽空虛的天賜良機了。
李自成聽到這一步,才眉頭驟然皺緊:「朱樹人還在南京?確信么?」
九月十六這天,李自成軍率先急進,三面包圍了新野,原本是打算圍三缺一攻城,但守軍居然連夜就逃跑了。半夜時闖軍還想摸黑偷襲試探一把,結果登上城樓就發現是一座空城。
……
此時此刻,已經在河北山西河南連戰連敗、兵疲意沮www.hetubook.com.com的李自成,也早已抵達了唐縣,並且在那兒盤桓許久了。
李自成的猶豫、躺平,讓雙方都很難受,直到這一天,李自成終於等來了幾個好消息。
闖軍還懷疑有詐,小心翼翼往裡摸,也不敢讓進城的士兵睡覺,都是整夜保持警惕,實在撐不住就輪換巡夜,跟在軍營里一樣。
但宋獻策相對謹慎,聽說有抓到俘虜,連忙派人來問,了解這些明軍死士的歸屬。
牛金星性情相對沉穩,也不擅奇謀,聽了這麼草率的決策,僅僅因為宋獻策一言、帶來的一條情報,就直接帶著十幾萬人殺上去,他實在是覺得有些荒謬。
黎明之前,還真就有躲藏在暗處的小股明軍使詐偷襲,利用闖軍最疲憊的點,四處放火騷擾。
還讓史可法在朝堂上公然商討儘快派兵進攻淮南,奪取淮河防線。史可法這腐儒,還幫著引經據典,說什麼守江必守淮,要保住南京,必須把防線推進到淮河。」
宋獻策唾沫橫飛地說到這一步時,李自成還沒覺得什麼,只是冷哼一聲:「史可法說得也沒錯,兵法上來說,不是歷朝歷代,但凡南北割據,都要守江必守淮么?」
誰讓他這一輩子,就是被形勢推著走的呢。沒人在後面攆,他自己似乎並不會主動定一個明確的人生目標,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活不下去了就多走一步。
清軍也不是徹底無敵的存在,打仗打多了,總有小敗的時候,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嘛。
李自成終於被勾引出來之後,後續的五六天里,戰事進展倒是非常「順利」,也極為符合李自成的預期、宋獻策的情報。
但問題是,現在不屬於正常情況。
面前的新野,就在不到百里之外。但李自成從河洛失守https://www.hetubook.com.com、逃過伏牛山南下之後,就沒敢再輕舉妄動。
此後幾天,隨著時間進入九月下旬,李自成十幾萬大軍,連帶著聞到好處後跟著來撿便宜的左良玉部,分別沿著白河水流而下,很快抵達了白河漢水河口的樊城一帶,距離襄陽只有一河之隔了。
宋獻策連忙解釋,說這是幾個投降了大順的原北京文官、在南京六部有親戚故舊,通過這些關係塞錢內應打探來的。
……
「朱樹人兵強馬壯,本就不算太好對付,也就比韃子稍弱一些罷了。朕率軍至此,也不過是別無選擇,既然眼下襄陽一線空虛,朱樹人兵馬被抽調去進攻淮南,錯過了就再無機會了。
不得不說,反滲透工作做得稀爛,有些時候反而是有好處的,當大明朝廷想散布假消息時,也是散布得非常高效。
這些話術,顯然是比較拙劣的。正常情況下,李自成不知要甄別多久,才能下定這種決心。
傳朕旨意,全軍拿出最後的酒肉,今日大犒三軍,明日輕裝急進,先攻新野,再順白河而下,一路直取襄陽!再通知左良玉,他願跟去,朕自會分一部分天下給他!將來朕入川了,把湖廣留給他都成!若是不肯,將來別後悔!他就留在這兒等阿濟格收拾吧!」
結果一審問,就得知這些明軍士兵,原先也是流賊出身,是原西軍李定國、劉文秀等人的舊部。
清軍不擅長山地作戰,阿濟格此前就嘗試過一次,以幾支小股部隊從河洛翻越伏牛山,進入南洋盆地。結果被以逸待勞的闖軍和左良玉軍,分別在太谷關和伊闕關等山區險僻之地擊敗。
李自成見情報來源可靠,終於不再躺平,被振奮起了撈一票的激|情,他來回踱步,暴躁地獨自在腦內決策,不一會兒一和-圖-書咬牙:
只要潼關在手,阿濟格將來想南下就能南下,不急於這一時,相比之下,從河洛到南陽,這之間的山險之地並沒有任何一處能夠達到潼關這樣的重要程度,不用太講究奪取時機。
事到如今,李自成哪裡還能有萬全之策?他本來就是被逼著被推著走的,又沒回頭跟阿濟格死戰到底的勇氣,想一出是一出,也就很正常的。
李自成原本還在猶豫,漢水畢竟是長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水勢宏大寬闊,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渡過漢水就很難後悔了。
阿濟格這一緩手,連帶著被追著跑的李自成,隨遇而安的惰性又起來了,又開始害怕冒險。
宋獻策一番仔細推論后,回去給李自成報喜:朱樹人因為本部嫡系被隆武偽帝招走,去參加反攻淮南的戰役,竟然把襄陽這邊漢水北岸地區的守軍,換成了投降改編的張獻忠舊部!就是因為這些部隊死了不可惜,又不好不戰就丟棄地盤,就讓這些流賊出身的當炮灰、以流賊擊流賊!
如果清軍調轉了矛頭,暫時逼得不那麼急,他又會懈怠,急於修整,恢復士氣,讓部隊回復一下傷病兵源。
本著死中求活的想法,李自成在勉強搜集了至少運載量足夠的船隻后,也不管這些船隻大小、是否能水戰,直接要求渡河。當然,渡河前的欺騙工作也是要做足的,還得摸黑選個意想不到的渡口渡河,不能被敵軍偵查,以免遭到半渡而擊的攔截。
給朕殺過去!趁著他們趕路疲憊,兵力不齊,先殺破明軍膽氣!」
然而,他僅僅稍微勸了幾句,就被李自成否了,隨後他也只能默然,同時也徹底想明白了一個道理:
而對面留下暗中放火斷後的明軍,也在廝殺中死傷了百十人,還有幾十個跑得慢的死士被俘虜了。
宋獻策和圖書連忙補充:「陛下稍安勿躁,臣還沒說完呢——但這懦弱皇帝,居然還不相信史可法能調集的江淮本地兵馬,非要他那個女婿朱樹人,把湖廣軍調去打主力。聽說朱樹人也被逼在朝議上表態了,肯調度十萬人馬援南京,但又有一些東林其他派系的文官,擔心什麼外兵進京,私下裡下絆子嚼舌頭亂得不可開交。」
然而,明軍的江防水師遲遲沒有出現,附近幾個州府的船隻也非常稀少,前方還不斷有一些西軍舊部中賊性不改的流賊舊將跟李自成書信勾結,訴苦說朱樹人麾下舊部看不起他們這種流賊反正的。他們願意帶著八大王舊部歸順闖王,接應闖王過河。
當時間來到這天辰時末刻時,李自成軍終於被發現,又過了僅僅兩個時辰,明軍就陸續趕來了。
他的謀士宋獻策,拿著一堆屬下打探來的軍情,難得帶著興奮的神色,來向他報喜:
但是,無論情報工作做得多麼隱蔽,當天色徹底亮了之後,一切肯定是瞞不住的,明軍的漢水巡邏船隊遲早會出現。
但自從崇禎十四年,左良玉獲罪于朝廷后。當時的閣老楊嗣昌在死前,用自己最後的權力,設法幫朱樹人保住了那兩個咽喉軍事要地,讓新野和鄧縣處於朱樹人的控制之下,以鉗制左良玉,令其不得輕易南下騷擾就糧。
只是阿濟格自己覺得不划算,覺得先盯著吳三桂徹底全收陝西、並且防止吳三桂佔據潼關險要割據,來得更為重要。
不過阿濟格的損失也不大,兩股人馬分別都只戰死了數百人至千餘人,負傷被俘累計數千人,還大多是漢軍旗和僕從軍。根本沒法對阿濟格的六萬滿蒙大軍和配套的漢軍旗形成決定性重創,
懷著複雜的心情,李自成終於在九月二十七這天,從樊城往上游迂迴到了襄陽府靠近和_圖_書鄖陽府的一個偏僻小縣,躲開了漢水中游的全部主要渡口,偷偷開始了渡河。
而此時此刻在場的,除了宋獻策之外,還有一個重要文官,丞相牛金星。宋獻策來之前,他就在對李自成奏對日常政務。
李自成不會在乎這些小事,得報后只是恥笑朱樹人倒退了,居然模仿《三國演義》里用過的計策,簡直紙上談兵!
李自成聽了,也是怒而後笑。他又打探了一番,得知如今襄陽守將只是跟左良玉認識的金聲桓,外加一些明軍參將級別的將領。而再往下,臟活累活危險的防區,都是丟給西軍舊部,明軍在那些方向主要只是負責督戰。
這裏已經是南陽府與襄陽府交界的前線。
此後三年多,左良玉也沒敢來招惹,包括李自成在發動河南戰役期間,哪怕暫時深入南陽郡,但也沒襲擾到朱樹人的地盤,新野似乎一直是北方流竄軍隊能達到的最前沿了。
李自成看天色將亮,南岸已經穩紮穩打立好了最初的防線和簡易土壕夯土牆工事,他才親自帶著中軍親衛渡河。到天色正式開始放亮時,李自成中軍嫡系的七八千人也已經全部過河,還包括他的那些遠房親戚、心腹文官幕僚使喚人。
李自成軍尚未全部渡過漢水,后軍和大量老弱還留在漢北。不過好在南岸的軍隊已經經過了一夜的建設和穩固陣腳,不至於被偷襲。
顯然,他最近有些恐懼,迷茫,雖然堅持選擇了南下,但更多是走一步看一步,充滿了猶豫——後面的清軍如果追得急,逼得緊,那李自成就努力一把,奮死往前搏殺求生。
而最近這十幾天,他之所以能安然修整,顯然說明背後的阿濟格追得並不急切。
考慮到明朝的朝廷被情報滲透向來是基本操作,人人都在找下家,李自成聽了情報來源后很快就不懷疑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