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國姓竊明

作者:浙東匹夫
國姓竊明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五百二十八章 大結局

第五百二十八章 大結局

而朝廷一開始預估的鐵路盈利能力,顯然也有不少出入。很多鐵路造好后,配套的產業環境並沒有起來,一開始還是國防意義大於民間經濟意義。
於是,面對人口就業壓力時,朱和坦終於想到了十幾年前、他祖父朱樹人臨終時交代他的那兩段遺言中的第一段。
但內閣必須給皇帝交足全國的軍費、軍糧、軍需,全國的武裝力量的軍餉和用度,還是由皇帝名義發放的,他們也只向皇帝效忠。
最後,修鐵路過程中積累了太多的分配不均、經手人貪墨、規劃存在泡沫難以回本,尤其是西北東北的鐵路當時經濟價值不大主要是國防價值,等於是拿富商的錢在為國防填坑了……三十多年積攢的怨氣,讓民間爆發資本改良的呼聲越來越高。
大明終於把農業和輕工業消化不了的勞力和資源,往基建重工業上引。
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可以想想英吉利國虛君實相,以相平息民憤的經驗,我大明已有天下三四百年,只要皇帝謙退,不至於被人反對到那一步。」
到後來他自己都覺得形勢有些危急時,終於又想起了祖父當年臨終時、交代他的另一句遺言。
七年修了七百里,基本上是每年才一百里,開拓之艱辛可見一斑。
協和三十年時,技術和宣傳也都到位了,有識之士有錢之士的思想也夠開放了,朝廷提出修鐵路,修好后允許入股者分紅的政策,也極大吸引了沒處去的社會財富。
而朱和坦痛定思痛,終於決定以後的大明新君,只掌握軍權和外交權力,負責保衛國家和對外代表國家。
於是朱和坦終於在協和三十年,開啟了由戶部和內務府統籌、但允許民資投資的大明鐵路建設潮。還在更早一些的時候,發動了蒸汽造船運動和運河改造運動。
東北西北都有了鐵路快速運兵到前線的能力后,大明的邊患也算是徹底緩解了,至少可以保百年太平。
如此一來,老舊的京杭大運河就再也不需要分段讓碼頭工和*圖*書人裝卸擺渡、來解決運河各段水位落差的問題了,京杭大運河正式實現了一次性裝卸,從起運地裝貨後到目的地可以直接卸。
把連接南北兩京的主幹線打通后,協和四十五年之後的大明鐵路規劃,就更加尊重市場,尊重社會經濟本身的需求了,朝廷沒有過分干涉。
大明的權力結構,最終總算是靠著這一招,長久穩住了。
朝中反對者也不少,很多人都說皇帝修南京蘇杭鐵路,死傷數萬,已不亞於隋煬帝修大運河了。但因為無業人口太多,確實需要解決,這些反對最終也被強力壓了下去。
這也算是被一連串的鐵路案倒逼著,走上了一條類似於普魯士和德意志霍亨佐倫帝國的局部君主立憲之路,或者說是「二元君主制」,大明皇帝的交權程度,還是遠遠要比英吉利國的君主要輕。
很多投了大錢的民間資本,眼看著鐵路修成了,但回本收過路費收租金卻遙遙無期,不由怨聲載道。
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后,才算修通了大明第一條鐵路幹線,從南京連通到蘇州、松江,再往南迂迴到杭州。
唯一的遺憾是,當時修鐵路依然沒有能力架橋跨越黃淮,更不可能跨越長江,所以這條模仿大運河路線的鐵路,實際上是分成了四段的,火車開到長江黃河邊的時候,乘客和貨物還是得卸載坐船渡江渡河,然後再重新上車。
運河上也學會了如何修建現代船閘,而且是用蒸汽動力加液壓來驅動開關閘門的,基本上也達到了平行時空西方1850年前後的水平。
因為當時的大明基建力量,實在是無力從長沙再往南,翻越衡山、五嶺等群山去嶺南。
而大明提前主導了工業歌命之後,隨著技術的溢出,西方模仿者多多少少也會學到一些,並且加速全球的歷史進程。
為此南京大學蘇松大學浙江大學和大明科學院的一堆研究所,還專門現設新的鐵路專業,一邊造一邊研究一邊總結https://www.hetubook.com.com。連人才都得現培養。
中間的臨清、淮安等碼頭裝卸城市的人口也進一步萎縮,再次擠出了數以十萬計的碼頭工人。不過好在當時鐵路建設也是如火如荼,所以「百萬漕工」直接搖身一變成了鐵路工人。
但這不代表大明的國內經濟運行體系,不會被這個人口問題所衝擊,農業生產畢竟不需要那麼多人口。
但也因為他活得太久,他幾個大兒子也沒他長壽,必須找最小的幼子繼位了,估計繼位時至少也是四十好幾了。他怕自己的小兒子將來鎮不住。
不過,過於超前的鐵路修築,政府主導的強推,造成的民間資本的浪費濫用,以及技術驗證過程中的成本攤派不公,大明在幾十年的飛速發展中,也積累了不少的社會問題。
而社會財富的集中、貧富分化加劇、剩餘財富對土地兼并的渴求,種種長期繁衍帶來的附屬問題,也不會被天然抑制住。這些其他古代王朝從沒見過的新問題,都需要朱和坦去黑暗中探索,尋求前所未有的解決辦法。
但這樣才符合歷史的本來趨勢,因為華夏畢竟是有長久的專權慣性的,皇帝要是連軍權都交出去,那根本不可能活得久,只會天下大亂。
再往後就輕鬆了一些,反正社會上前三十年淤積堰塞的剩餘閑錢太多,就引導著它們繼續修。
而北京那條鐵路,也進一步沿遼西走廊去到瀋陽,並且半道在錦州尋燕山平坦之處分叉,往正東北連通吉林和黑龍江,算是把東北滿人故地也徹底跟中原整合了起來。
最後足足花了七年時間,還死傷了好幾萬工人,建設過程中鬆軟地質區的路基塌陷前後發生了上百次,架設的過河橋樑也塌了幾十次,還有好幾次是實驗性的火車開上橋后才塌的。
最初七年的艱苦探索期過去后,大明的工程類研究所、院校實力也因此大增,培養出了全人類最早的一群鐵路基建人才,並且把其他工業部門的技術磨合https://m.hetubook.com•com都統籌了進來,大明整體的工業實力因此大大上升。
而之所以在開封對岸選中了衛輝而不是懷慶府作為擺渡點,也是朝中大臣考慮到了朱和坦一脈,最初是從朱常淓潞王府一脈入繼大統的。潞王府的封地在衛輝,大臣要拍皇帝名義上祖宗的馬屁,就在規劃路線時微調了一下。
最終發現好幾任戶部尚書、內務府總管,都是涉案數千萬兩甚至更多,都是吃的鐵路、運河建設款項和經營款項。
一代一代無數的歐美留學生,為了富國強兵,為了防止落後挨打,前赴後繼遠渡重洋來大明留學。
這時候連米國都已經建國,擁有了英國在北美的十三州。
不過,人口|爆炸的問題雖然可以靠提升國民素質和對大洋洲、美洲西海岸移民來解決。
這條鐵路也算是連接了大明國都和當時最富庶的地區,而且總里程也不長,一共七百里,還都是平原地帶不用翻山打洞,也不用經過大江大河架橋,只要在一些小河和運河上架橋即可。
最早的蒸汽機船只能在京杭大運河裡開,噸位不過兩百噸。後來三十年間逐步發展到上千噸,材質也從木殼船進化到了鐵皮船,與鐵路一起進一步推動了大明的鋼鐵冶鍊業蓬勃發展,數十年內鋼產量翻了何止十倍。
如此,朱和坦也算是初步把隋煬帝留下的大運河沿線,用鐵路重新連了一遍,大大強化了南北整合,哪怕不把京城再遷回北京,以後也不用擔心北方不穩了。
協和三十年之後,大明國內失業、人浮於事的問題,已經開始逐漸嚴重了。
從小康三十八年到四十二年,揚州到淮安、淮安到山東臨清的鐵路修通,全程都是在蘇、豫平原地區,不用跨越大河也不用翻山。小康四十年到四十三年,并行開工的天津到山東臨清的鐵路也修成。
陸運蓬勃發展的同時,水運的蒸汽船也蓬勃發展,大明從協和二十年開始試產蒸汽船,從最初十年的試驗期,到協和三十年後的大規和-圖-書模量產期。
能完全不過問民政和工商建設、讓內閣選賢治理,已經是大明的極限了。如果有確鑿證據這個內閣非常貪,還做不好事,那皇帝也能用內閣來平息民憤。
朱和坦思前想後,知道聖祖指的是他臨終前幾年、才發明出來的火車頭和蒸汽機船。
反正社會上富人的閑錢太多,與其讓他們沒處投再回去兼并土地、開紡織廠,還不如給他們找一個重工業的口子發泄。
這些被抓出來的傢伙,當然遭到了清算,也吸走了不少仇恨。
到朱和坦晚年,全國一共擁有了五組大型鐵路幹線和環線/支線,還在南京周邊修了一圈連通安徽、江西的短程鐵路。
後來西安的鐵路進一步往西延伸到蘭州,確保了對西北的快速軍事調度。
能進南大最好,進不了浙大北大也還可以。這些人有很多學成后回去建設祖國,但也有至少一半以上直接背叛了祖國,留在大明找有前途的工作過好日子。
無數的勘測、架橋、平整土地、打地基澆注等工程技術,都要從無到有一點點攢。
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時,地球上便沒有了無主之地,所有殖民地基本都被列強瓜分完畢了——當然,大明本身就是其中最大的列強,或者說是「一超多強」中的那個「一超」。
全國的大造鐵路進程中,至少死了幾十萬鐵路工人,多的時候一年要死兩三萬。
到朱和坦晚年,大約是1750~1760年代了,歷史上西方這時候應該在打七年戰爭,但實際上西方早就已經完成了新一輪的洗牌。
法國反而根本沒等到路易十六上位,他爺爺路易十五都沒撐過工業歌命輸出的浪潮,直接被迫服軟改革,只是沒有歷史上法國大歌命和拿破崙戰爭那麼血腥罷了。
整個世界,被大明這個工業歌命的火車頭,帶得胡亂狂奔,各自爭奪。
(大結局)
這條路大致相當於後世的平漢路、粵漢路,只是少掉了長沙以南到廣州的部分。
朱和坦雖然讓國富民強了,但分配不公的問題,hetubook.com.com依然衝擊著大明。
「如果未來國家財富雖然還可以養活那麼多人,但因為失業的生產資料兼并,導致很多人無事可做成為隱患時,就想辦法適度大興土木,引導民間逐利之資找一個宣洩口吧」。
朝廷當初還提出了「修鐵路者可以得到鐵路沿線一定寬度的土地,用於工商業開發」,但這些土地一開始的價值也顯然存疑。
朱和坦思之再三,決定按照祖父的遺囑慢慢布局。
「如果將來大修鐵路,肯定是要激起各方反對的,有守舊者,有恨油水者,有恨投資泡沫者,朝廷一切都靠執政者規劃,出了大問題仇恨最終都會落到皇帝身上。
不過凡事都是開頭難,此前從協和十五年到三十年,鐵路都只是在諸如馬鞍山鐵礦、長興煤礦之類的礦區小範圍試點、磨合改良。協和三十年這次,是第一次跨城市甚至省修遠途交通鐵路。
臨清、淮安雖然不是運河重鎮了,但卻轉變成了鐵路重鎮,鐵路貨物還是需要跨長江黃河淮河裝卸的。
最終,從協和四十五年到六十年,大明又集結民間力量,修了北京到衛輝(衛輝位於開封的對岸,黃河北岸,因為鐵路沒法架橋過黃河)、開封到樊城、襄陽到漢口、漢口到長沙的第二條主幹線。
於是乎,在朱和坦八十歲那年,正式退位當太上皇前,他下令徹查了幾十年來的鐵路各案,
除此之外,從西安經洛陽經開封東行徐州的局部支線,還有四川成都周邊自己的一條區域網環線,也都在當地士紳和民間財富的支撐下,在同一時期內修好了。
因為有了鐵路之後,哪怕是百萬大軍,也可以在十天之內行軍調度貫穿南北。
另外因為無法造橋跨越長江黃河漢水,鐵路比平漢粵漢還多分了兩段,一共有四段。衛輝到開封、襄陽到樊城、漢口到武昌,都得下車坐船渡江河。
他自己是不怕的,畢竟也是六十年之天子,積威甚重,無人敢質疑。
而內閣負責其他民政內政、工商建設財稅,立憲明確,皇帝以後就不管這些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