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紅樓從遼東開始

作者:鍵盤戰鬥家
紅樓從遼東開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百二十章 吳文華與林如海的碰撞

第四百二十章 吳文華與林如海的碰撞

有改革者,讓儒釋道三教合一,當然也有保守者。
也有冥頑不靈,恨不得杜絕一切異說的保守者。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林公,你……你置君,父,夫於何地?你自己不是父親嗎?你自己不是夫君嗎?那你又算什麼?
君即是天。
「儒家博大精深,理蘊醇厚,自強不息,道法自然,其命維新,如何需要學習蠻夷?」
朝廷能不能穩固國勢,他並不看好。
從和尚到君王。
吳文華的長篇大論,讓林如海感嘆。
「的確,人心不古。」
而最讓他詫異的是將軍身上的氣質。
林如海想了想。
金江鎮雖然氣勢如虹,猶如初升的太陽,但新瓶裝舊酒,和王朝之初沒有二致。
同時把當初從福建興華府移民的兩萬餘人,遷移到了瀋陽,在瀋陽進行屯田。
~~~~~~
前明朱元璋。
君權天授。
「聞我言,猶如遇到了精怪。」
吳文華萬難接受,不願再和林如海交流,匆匆的離去。
顫抖的手指著林如海,震怒的一時間說不出話來。
如此大變之局。
將軍認為。
吳文華比林如海小十幾歲,都是當地少年成名的人,自然交集不少,算得上是往年交。
「有珠玉在前,瓦石難當,不敢班門弄斧。」
可見我教之功也。
林如海點點頭,沒有太過謙遜。
西方這種思想還未徹底流傳開來,但是通過和王豐肅的交談,林如海已經看到了雛形。
百姓們雖然見識不足,但是有改變的勇氣。
因為漢人百姓還有和_圖_書另外一股思想。
林如海聞言,不以為意,隨意的坐在他身側。
猶如他當初和王豐肅秉燭夜談時,同樣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最後不也認清了么。
這句話倒是說的真心。
看著滿面榮光的林如海,吳文華就知道,眼前這名和平遼侯是姻親的罪臣,在遼東過的不錯。
而是國家積弊日甚,到了王朝的末期,擺脫不了封建王朝的宿命。
林如海輕輕的說了一句。
年輕的時候,從貴族落魄子弟到儒家達者,中年經歷喪子之痛,晚年官場被貶,林如海的一生中,經歷了太多變化。
更有當年指點之恩。
朱重八。
作為大周國內最頂尖的儒者,他自然不是短視之輩,各種經書信手拈來。
「哈哈哈。」
「天賦人權,人人平等。」
由官府安置。
林如海剛才那句,動搖了三綱五常的大逆不道之言,讓吳文華恨不得手撕眼前的人。
「林公高瞻遠矚啊。」
瀋陽一部,海州一部,鎮江一部,海州一部,還有寛旬一帶,各地派駐大軍。
朝鮮軍開始了撤離,準備回國,就連駐紮鎮江,後來駐紮遼陽的五千朝鮮軍,也踏上了歸國之路。
高舉薪火者,理應把薪火傳承開來。
大字不識的文盲,打天下的過程中,最艱難的時候都不忘記讀書,只這份毅力就不是常人可比。
乃至我朝的「心」學等各學,莫不是賢者之功,更新罔替,越發的圓滿功成。
海對岸登萊兩地,朝廷設立了登萊兩營。
www.hetubook•com•com家的核心有忠君。
林如海想要改變儒家,但是他想要的改變,太過巨大,可以說要改變儒家的核心思想。
林如海在海州等候將軍。
軍資由當地官府供應,避免了其餘的消耗。
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吳兄這趟遼東之行,可有高見?」
不少人對王豐肅等教士,避之如虎。
人生匆匆。
所以。
人們只看到了他的成功,卻忽視了他的努力。
在遼東所見所聞,有他熟悉的,也有他不熟悉的。
吳文華猶如五雷轟頂,臉色煞白,又白轉青,最後轟的一聲,站了起來。
就算再給一百年的時間,也不會有新的變化。
林如海的認知,在這個時代中,已經可以說是國內最頂尖的一批人。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乃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
猶如將軍所言。
金江鎮也要在旅順設立大營。
瀋陽,開原人口少,移民之事還需要繼續下去。
他特意見吳文華,當然不是隨意之舉,是和將軍商議過,特意於此。
陝西的民亂且提不提已經平定,只要大周不改革,觸動權貴的權益,那麼民亂就不會止歇。
介時。
忠君,孝父,從夫。
可見我教之深廣,人一世都無法研究透徹,然林公半道不精,又改去他學,豈不是走上了歧路。」
林公卻改道學西方的典籍,實乃因小失大也。
加上和王豐肅等人的交流,更加確信了這一點,將軍身上有融合了多股文化的味道。
和圖書遼東不同於內地。」
金陵繁榮,書社多。
朝鮮因為金江鎮的崛起,早就脫離了戰爭的威脅,有了和平的國情,這些年卻一直沒有改變,反而越發的困頓。
因為朝鮮到了王建王朝的末期,朝綱僵硬,積弊日甚,無法自行脫變。
在科舉一道上,吳文華向林如海請教了不少。
「吳文華離開時什麼樣子?」
那如果君都變了呢?
見對方成見很深,林如海笑了笑,親自為他斟茶。
對學問一事上,有了更多的見解。
而他拜訪過不少西方的教士,和王豐肅也秉燭夜談許多次。
但是學問一道上,達者為先,當仁,不讓于師。
那麼。
姑蘇林家,祖上世襲侯爵,家道中落,到了林如海一代,已經沾不上祖上什麼光。
「林公一世英明,當保重為好。」
任何來到我中土的夷人,莫不驚嘆為富庶之地,乃至你口中的景教人士,不也記載我中土為天堂。
何謂封建?
難道你要無君無父?這就是你所學的西方典籍?」
吳文華諷刺了一句。
未來遼東之前,吳文華所言,正是他所想。
在遼東的這些年,林如海認為將軍也是學問上的達者,只不過並不是儒家學問上的達者。
不過林如海並沒有絕望。
到了他這把年齡,沒有了年輕人的急躁,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心中所想做成。
三綱就是封建,人分三五六等,這種社會形態性質就是封建,和西方國家封建邦國的封建不同。
將軍雖然還未打下天下,也遠沒有舉動,不過和*圖*書哪怕是治理遼東一地,也不是輕易的事。
論科道,自己的名次不如林如海,而且對方又是科道上的前輩,在老家當年的名聲,遠比自己要高。
吳文華聽到林如海的話,心生不滿。
原巡鹽御史林如海。
吳文華露出了冷笑。
作為御史,他對自家的文化,當然是毫無疑問最支持者,聽不得半絲其餘的話。
「我哪裡還有什麼英明,不過是發配邊疆的一老叟罷了。
有一股人人平等的意味,他感受到了。
大周不同。
無論是天時,地理,人和,將軍無不全占,林如海不認為誰能比的過將軍。
「自從你赴京之後,我倆已經十余年未見,想不到你還是當年的性子啊。」
各國都潛心朝拜,無不獲得我國典籍,以從中尋找治國的良策。
國家有今日之困頓,正如將軍所言,不是因為民亂,不是因為兵變,更不是因為叛亂。
蠻族清點后,除了屠夫和劊子手,留下了近三十萬的人口,缺少物資。
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
在南京,江淮一代名氣極大。
那麼。
種下一顆種子,會有人探究,而發生變化的。
將軍最後會入主中原嗎?
對歷史同樣熟絡。
諸事託付,唐清安帶著兩萬大軍,五千親衛營,離開了瀋陽,回歸金州。
以工代賑。
「科舉興盛之後,自隋唐起,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宗族克禮,百姓尊禮,皆教化之功。
儒教的學問之深,包含萬象,與時俱進,多次革新,朝鮮不提,哪怕是日本,朱學也大行其道。
和_圖_書如儒教之初。
閣樓中。
儒家該何去何從?
唐清安忍不住大笑。
吳文華等待了他想要見的人。
面對西方的文化,有深受儒教文化,「一物不知,儒者為恥」的思想的人。
深吸一口氣,他恨恨的說道。
於是便以科舉出身,高中探花,先是蘭台寺大夫,後來到揚州擔任巡鹽御史。
開原城留兩萬兵,由劉承敏駐守,把守遼長城,防備多爾袞。
海州城。
朝鮮有大周這個宗主國的存在,國小而民寡,可以維繫下去。
面對新的思想,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
有恪守「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訓的踐行者。
因此。
林如海安靜的看著吳文華,沒有因為對方的指責而心生動搖。
林如海認為應當求融通,致中和,以應對新的文化發展,可惜人心堅固,哪怕是遼東的官員,也很難獲得人們的認可。
唐清安笑道。
林如海當然不是為了和吳文華閑聊。
馮勝之留在瀋陽,恢復民生,帶領官員清丈田畝,整理地方。
而這些年,將軍已經證明了他的眼光和才能。
同樣。
吳文華看著已經有了白絲的林如海,心中也情不自禁的鬆動。
在朝廷上,他是罪臣,而對方貴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兩者現在的身份,猶如一道鴻溝。
幸虧有平遼侯的恩情,平日里讀讀書,學學西方的書籍,也算是沒有白費時光。」
不如當年之大賢,以十三經,依據「心」,「性」之學,將儒釋道合為一體,集大成於理學。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