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紅樓從遼東開始

作者:鍵盤戰鬥家
紅樓從遼東開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百三十五章 重塑根

第四百三十五章 重塑根

重新在漢民族中壯大起來。
各地有各地的活動,金州也有金州的活動,唐清安看不到各地,和同僚們一起觀看金州的活動。
一種從大車上卸下來的,直接搭在草地上的蒙古包。
準備越充足,就能越順利的熬過去。
「以鐵屑合火藥,裝入紙筒中,燃燒后,鐵花飛騰,有老桿、小桿、起火等。」
馮勝之覺得自己知道的最多,忍不住說道。
正當有老者要上前時,那後生灰頭土臉的爬起來,氣惱的踢了一腳地上的高蹺,埋怨讓他丟人,逗的周圍的百姓們紛紛大笑。
早已玩瘋了的小兒們,騎著竹馬群相馳逐。
哪怕生活條件與環境惡劣,草原部落也會舉辦的十分濃厚。
能被凍成冰乾的嚴寒中,動物們陷入冬眠,或者縮在洞穴里,整個冬天都不出去。
天色已經放亮,唐晏桕看到了不少嬉戲的孩子,吵鬧著向秦可卿說道。
家家戶戶老少出動。
「元始天尊著藍道袍,手持拂塵,騎獨角獸。」
香菱還有她的娘親封氏,坐在另外一桌,同桌的還有晴雯,鶯兒,兩人也各自拉著自己的孩子。
草原部落要過節日。
彷彿是開端。
為了熬過漫長的冬天。
不久就是草原上的希恩吉爾節,漢人的春節。
各地官府組織百姓們,支持各地大肆舉辦社火。
遼東人就愛這個。
「嗚~」
……
王母娘娘戴鳳冠、著女蟒、執雲帚,八個仙女梳仙人救、著宮衣、戴宮肩、提花籃或團扇。
一隊艷裝重彩的大秧歌,從歷史的深處扭來,踩著歲月中古老而歡快的鼓點,就這樣迎面和圖書而來。
「哎喲,不好。」
流傳了兩千年的攤儀,徹底消失了。
眾人納悶,唐清安也一頭霧水。
「秧歌、社火、竹馬、高蹺、遊船、太平車、魚龍柳翠、舞獅子、台閣……」
從地上打雪燒水,燒化的水不只是供應人們,也供應牲畜們。
他雖然沒有親眼見過,在後世卻通過屏幕看到過。
鬧秧歌。
各家的家眷才進來,加上各家的孩子,立馬就熱鬧無比。
船舷兩側繪有八仙過海,王八挑眼等圖案。
這是不對的。
唐晏乾本來安靜的坐著,不想在父親面前失分,羡慕的看著弟弟,聽到母親的話,連忙又坐得更加端正。
繼承了傳統的攤儀、發展為迎春儀式、元宵燈節儀式的社火,是最主要的活動。
這短短的一場活動。
謝友成驚呼一聲。
「哦,哦,哦。」
整個衙門前的街道,全是各類奇裝異服的人,道路兩旁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
明顯是從書中看的,連他自己可能都沒搞懂,說的眾人迷茫,還是不懂是啥。
舉著棍棒,去羊圈馬棚敲碎冰柱,然後拿起叉子,叉開捆住的乾草料,給牲畜們餵食。
「聽說那邊放火。」
九女船,船兩側各有十六個角,由扎白毛巾,穿喜鵲衣,著紅彩褲的身強力壯的三十二名後生抬著。
白日鬧完,還有晚上的,從朝陽縣西五家子鄉一帶傳出來的「夜八出」。
謝友成笑道。
「太上老君著藍道袍,手持拂塵,騎黃牛。」
優先提供給了台吉,蒙古大夫,將領,勇士他們,他們的帳篷頂上,覆蓋了一和圖書層又一層。
秦可卿有三個孩子要看顧,沒時間搭理唐清安。
台吉們在圓柱形的蒙古包里,燃燒著牧民們早已晒乾的牛羊糞便取暖。
鼓樂陣陣,彩扇翩翩。
平遼侯府。
「我要下去玩。」
船上的民女,裝扮成王母娘娘,以及其八個女兒。
明朝光復漢族后,宮廷攤雖然消失,但是地方上的民間祭禮卻未消散。
周邊的嬤嬤丫鬟們,眼神已經看向了城下,忍不住的笑容。
牧民們只有薄薄的一層,甚至有人沒有分到。
社火在整個民族的大地上,五花八門的綻放開來。
北邊一帶,以唱秧歌見長,表演上比較講究細膩,傳神,以扭,逗取勝。」
大頭戲出場了。
西方的國家們,他們這一天沒有節日,但是他們也有共同一天的傳統節日。
百姓們紛紛起鬨。
踩高蹺的隊伍中,有名後生摔倒了,引發了一陣小騷亂。
讓整個天地間,失去了活力。
羊圈的棚子上,一夜過後,積成了山般的冰柱。
封氏時不時的幫忙拉扯一下。
馮勝之,顧應時,李成賢等官員,聯名上報將軍,今年的遼東,要舉辦社火。
唐清安倒是隱隱知道馮勝之說的是什麼。
百姓們看到了門樓上的高官武將,聽說將軍也在,人們跳的越發的賣力,經過了城門。
「聽說陝西那邊的是扭秧歌,和我們這邊很是不同,倒是沒有見過。」
所以他也不敢大言不慚,向眾人解釋啥是扭秧歌。
又過了一段時間。
草原部落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因此把春節或希恩吉爾節,也稱作https://m.hetubook.com.com白節。
「老爺。」
把凍死的牛羊清理出來,艱難的屠宰刮皮。
前後三十余隊的鬧秧歌的隊伍,每一隊都有細微上的區別,形勢靈活多樣。
馮勝之討了個沒趣,也見好就收。
從周朝舉辦攤這種古老的驅疫儀式開始,代代延續,數千年下來,成為了民族的符號,一直延續到唐宋。
是民族精神的內在要素,和遺傳因子,可以保證中國文化的連續性,可以為劇變中的人民大眾提供文化調適的精神依託。
把幾名台吉的事情放下,大手一批。
眾人聽的不明白,失去了興趣,都是「老人」,誰也不用拍誰的馬屁,很快就把注意力放到了城下
唐晏桕有了玩伴,不再吵著要去樓下玩。
唐清安帶著妻子和孩子們,還有丫鬟婆子們,坐上了四輪馬車,向城門駛去。
不光是是遼人。
「姜子牙著褂衣,右手持打神鞭,左手持杏黃旗,騎四不象。」
隨著將軍的離開。
牧民連忙去找部落的獸醫,把牛角割掉。
「放火?」
馮勝之兩手比劃。
誰都不會生氣,衙役們也不會向百姓們露出嚴肅的神色,哪怕是官員,也會與百姓一臉和睦。
衙役們興高采烈的喊道。
從北冰洋途徑烏拉爾山脈,經過平原,高原,山地,吹過了貝加爾湖,吹凍了忽蘭忽失溫。
有了將軍的批複,整個遼東大地,在寒冷的年關下,猶如烈陽一般的熱鬧起來。
不久。
使秧歌隊伍中的角色不斷增多,在鼓點聲樂中,踩街打場演出。
長時間的戶外活動,不少的牧民,鼻子呼吸出的氣和_圖_書息,讓鬍子上布滿了冰渣子。
到了立春的先一日。
街道各家門懸燈彩,祖先設立香燭。
羊群們擠在一起,羊毛上被凍成一團團的冰塊,有的羊連眼睛都凍住了。
一頭牛的牛角,被凍裂開了。
在元朝戛然而止。
船上有九個座位分三行,每行三人。
「咚咚鏘,咚咚鏘。」
後世國內的影視水平,啥都不是,拍啥都體現不出來,拍啥最後都成了愛情。
唐清安坐在桌子上,一旁的探春親自倒了茶水,捧來送給夫君,薛寶釵坐在唐清安的另一側。
黃河陣的隊伍出場,裝扮各路神仙,唱著大秧歌,引發了百姓們的喊聲。
「你看看你大哥,就不能學學好?」
周氏笑著進來,向唐清安說道,隔壁的閣樓中,謝友成等官員也已經到齊了。
一隊又一隊的秧歌隊,比賽似的。
比起台吉們的那種無棱無角,流線型,包頂為拱形的,更費時的蒙古包,前者不如後者保暖。
在城門的門樓上,已經布置好了桌椅點心。
將軍和他們,關注了陝西這些年,說來也好笑,他們這群人中,沒有一個人去過陝西。
唐清安點點頭,離開了這裏,去了隔壁。
不過他也知道。
唐清安穿越這麼多年的,當然知道社火的重要性。
所以社火多年沒有大辦。
陝西他不懂,遼東本地,馮勝之當仁不讓。
街道上到處都是歌管為樂。
他們的身後,跟著打扮成「耍公」、「傘頭」、「貨郎」等的怪異模樣的人物。
唐清安笑了笑。
否則部落會凍死許多的牛羊,也會凍死很多的牧民。
馮勝之自己沒明白,把看和*圖*書過的書里記載的,細緻的講了出來,以為眾人能明白。
「過堂咯。」
關乎民族的種火,是代代相傳下去的,不光是遼東,整個漢民族都會過社火。
……
他們的身後,是東方升起的太陽。
蒙古包外,裹著一層又一層的皮氈。
草原部落,大周,朝鮮,安南……東方的土地上,在這一天的共有傳統節日。
但是。
只敲掉羊圈上的冰柱,就耗費了半日的功夫,在身體被凍僵之前,牧民們回到了另外的帳篷中歇口氣。
是民族的根。
正街上就停了十幾輛四輪馬車,周吉和李敦二人,親自指揮著人們。
往年民生艱難,一切以求活為重。
牧民忍著刺痛的北風,哪怕戴著皮手套,裏面的手也裂開了不流血的血口。
在幾個月之前,牧民們就開始準備各項過冬的物資,到了現在的時候,已經無法行動,只有靠著前番的積蓄,來熬過去。
「在西邊一帶,比較嚴格,服裝講究,動作要求統一,表演起來更為粗狂豪放。
各地官府開始召集各里,各甲的鄉親,早已得到消息,期盼多日的,會各種雜活的百姓們,紛紛主動報名。
秦可卿瞪了小兒一眼。
頂氈雖多,也不夠所有的牧民使用。
奇裝異服的扮演者們,按照職業分穿朱衣玄裳,裝成故事,會聚縣署大堂點驗。
稱為「社伙火」過堂。
人們紛紛站起來,走到欄杆前面,望著遠處的隊伍。
時間還早。
天還未亮。
對陝西的認識,皆是通過紙張。
「來了。」
這一天。
樂人扮雜劇,女童唱春詞。
年關。
沒有生物能在野外抗住極寒冷的氣溫。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