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萬家燈火長明
剛來遼西時,他對人和善,隨著他對遼西掌控的越深,態度也越發的嚴厲。
不是因為他捨不得權利,如果為了私利,他早就把自家子弟提拔了起來。
「十罪造勢擬反」
他嚴厲的告誡諸人。
忠順王氣場十足,人們只聞其聲,其心恍惚,升起壓力,無人敢出言。
年近七十歲的忠順王,沒有打擾眾人,悄悄的離開,心中有些不舍,也有欣慰。
「本王,奉旨督辦三大營,查辦天津,山東軍務之事。」
文官和武將爭奪權力,越來越激烈。
「寧遠去歲由京師發糧,全年合計六萬,豆四萬,布一萬三千擔……」時不時有人唱到,一旁的人下筆如非。
「八罪秘連海外。」
侄兒雖然性格不堅,但是並沒有成為享受之君,在忠順王眼裡,已經是明君了。
忠順王動容道。
哪怕是從國內帶來的人,也都是才能十足,例如圖門,反而是他自家子弟沒有提拔。
「去年一歲,朕竭誠以待,萬事以剿賊為要,十餘萬精兵圍川,一年之功已見成效,皇叔整頓遼西有功,今日續整三大營,當皇叔功成之日,就是治遼之時。」
正是因為他的公正,所以疑心深的侄兒皇帝,沒有過多猜忌他。
不久。
龍山大營、萊山大營、天津大營,各地衛所兵堡。
忠順王帶著偌大的名聲到了天津赴任。
京畿,陝西,寧夏,固原等八邊,以及四川各地精兵十餘萬,在招募鄉勇十餘萬。
太上皇登基后,總兵權力逐漸被督撫、巡按、御史、司道、郎中等文官所分解。
「末將不敢。」
而朝廷分身乏術,國力疲軟,採取了默認的態度,只要平遼侯不做亂,暫時不搭理他。
只有忠順王有本事從朝廷要來錢糧,也只有他有本事,從京城發出的錢糧,至少有八成落到遼西。
「喏。」
「皇上聖明,臣必萬死不辭。」
「平遼侯有十罪。」
錦州。
「雖然如此,也只有王爺才能把遼西整治今日之風氣。」
整個院落擠滿了人,不光有將領,還有總https://m.hetubook.com.com督衙門的官員,圖門也在其中。
「七罪要挾無已,居奇貨于遼東。」
皇帝感嘆道。
明面上朝廷的遼西,實際上被參透成了篩子,誰都能調動遼西,影響遼西將領。
離開皇宮后,忠順王一日設宴請各路勛貴,一日設宴請各路文臣,極力緩和兩邊的矛盾。
隨著國內戰事愈加頻繁,勛貴的權力逐漸恢復,有的將領更不聽文臣節制。
大周初時。
在場不論是誰,可能有不滿忠順王的人,但是絕對沒有人會不滿忠順王的能力。
老邁又精神氣十足的忠順王,堅定的看著下屬們。
年近七十歲的忠順王,一向嚴厲的面孔,終於露出了溫和的笑容,徑直坐到主位。
「亂民連綿不絕,每當朕收到捷報,以為要平息亂民時,要不了數月,又起新患。」
如果是一邊倒的反對平遼侯,朝廷早就定下了調子,但正因為不少人否定,所以朝廷對金江鎮一直沒有統一的口徑。
「聞唐清安麾下十餘萬大軍,朕當匯聚全國五十萬精兵入遼,到底要看看能不能治遼。」
「二罪虛兵冒飽」
當年的遼西連連吃敗仗,形勢危機,多少人暗中聯絡蠻族,又有多少人悄悄投靠平遼侯。
在他的帶領下,屋內跪了一地,表露對忠順王的恭敬和尊敬。
明確規定「如經略邊務,隨宜調度各鎮將官,相機戰守,此總督之職守也;整傷兵備,訓練兵馬,督理糧草,撫恤士卒,此巡撫之職守也;整飭兵備,申嚴號令,振作軍威,相機戰守,此總兵之職守也」並受節制、監督于督撫。
周朝百年來將權經歷著起起落落的發展過程。
他的繼任者,新任遼東經略就是文官出身,之所以如此退讓,是希望緩和文武之爭的局面。
朝堂里有人反對平遼侯,也有人支持平遼侯。
不除惡弊,人心難正,人心不正則萬事皆空。
忠順王選擇了退讓。
忠順王在皇上御前,堅定的說道。
扭轉遼西頹廢之風氣,非忠順王不和-圖-書可。
同樣,也只有他的強壓下,八成的錢糧,至少有六成落到了前線將士。
一等伯牛繼宗不以為然的說道,當著文臣們的面,極力抬高忠順王。
隨著武夫權力越大,對軍隊的控制越強,不加以節制,長此以往不利於朝廷。
軍中積弊諸繁瑣事務,于忠順王內心了如指掌,經驗深厚手到擒拿。
交接的細緻,不給後來者留下借口。
「三罪任用私人。」
司禮監掌印太監夏守忠,總理內廷都檢點太監裘世安,一等伯牛繼宗,一等子侯柳芳,三品威鎮將軍陳瑞文,三品威遠將軍馬尚,一等子侯孝康,庶吉士陸仲恆……
賢王。
總兵官以武爵充任,統領節制所在地區的都司衛所軍隊,並有督屯籌飽、管理馬政、整飭城防器械、參奏文武官員、過問軍人司法等職掌,權力廣泛且高崇。
忠順王抵達三大營,代表著朝廷的重心,也轉移到了三大營。
圖門內心激動不已。
治政先治人,治人先治風。
「三大營軍務一日未清,本王一日不離三大營,誓與軍務相始終,短無終止之理。」
忠順王對眾將沒有客氣。
遼西後方是山海關,境內也遍地的兵堡,可謂固若金湯,哪怕是金江軍來攻,遼西也有防守之力。
「四罪賄賂權貴,勾結文臣。」
比起蠻族,支持平遼侯的人更多。
巡鹽御史林如海的流放,王子騰的閑置等。
自己不就是拜服於忠順王的人格魅力,多年來任勞任怨,為忠順王鞍前馬後。
一步一個腳印,做事細無巨細,才有今日之功,萬人敬佩,而其身份,更是錦上添花。
當初蠻族勢大的時候,都有人認為應該詔安老奴,獲得了不少支持。
……
國事如此形勢,而黨爭越發激烈,不以國事為重,以權斗為重,久離朝堂的忠順王,心中只覺憂慮。
「一罪擅權橫恣」
平遼侯孤懸海外,聽調不聽宣已是雙方的默契。
同時內心也擔憂。
他能治好遼西,就能治好三大營。
「喏。」
眾人拱手應道。https://www.hetubook.com.com
忠順王沒有摻和。
治遼。
耗費錢糧最多的遼西軍,戰鬥力理應最強。
更有他忠順王是勛貴中的領頭人物,反而從文官手裡奪回了遼東經略一職。
忠順王要離開遼西。
成效不提,但是忠順王的心意,眾人都看得見。
同樣。
大周軍隊耗費錢糧最多為九邊重鎮,是大周精兵所在,而九邊重鎮中遼西鎮為第一。
猶如儒家之理,人有精神追求,精神的滿足,比物質的滿足更讓人忘我。
例如賈府所任京營節度使。
「金江鎮北控草原,難挾朝鮮,東制奴兒干,麾下兵士十餘萬,遼東人人只知平遼侯,不知朝廷。」
「本王哪怕離開了遼西,一樣會關注遼西,誰敢為非作歹,苛刻軍士,破壞遼西的局面,本王絕對不放過他。」
忠順王穿著王袍,緩緩的從屋中踱出。
忠順王捨不得遼西。
可惜時也命也。
大家都這麼做,憑什麼自己不拿。
眾人跪了一地。
有了一個平遼侯,他不想看到第二個平遼侯的出現。
皇帝看著滿頭白髮的皇叔,不等他感慨,就聽到皇叔的彈劾,一時間不知所措。
眾人齊聲應承。
說來說去,根本原因就是無力應對,而採取妥協之策。
唯德才是舉,從來不任人唯親。
「非本王一人之功,幸有朝廷諸公的操持,才有本王放手施為的底氣,是皇上聖明,朝廷之功。」
認為今日之國內時局叛亂不止,不應激反平遼侯,反而應該拉攏他,並且平遼侯從來沒有糜爛邊關。
「我知道你們有人心裏罵本王,恨不得本王早日離開遼西,就盼著本王走。」
自己不拿,大家都拿,不但讓人笑話,獨自吃虧,還得罪上官和同僚,舉步艱難。
「王爺。」
「參見王爺。」
忠順王在皇帝的面前,刺破了幻想。
當年就是因為金州不受督撫節制,導致平遼侯越來越跋扈,朝廷養虎為患,才有今日之難。
唐清安能成為金州獨夫,勛貴史鼐功不可沒。
忠順王堅定的說道。
誰都有把柄,和-圖-書有了把柄心中則底氣不足,面對一身正氣且權勢熏天的忠順王,猶如老鼠見了貓,天然的矮了一截。
四千遼西鐵騎,在國內打出了遼西軍鎮的威風,也讓朝廷諸公知曉,潑天般的錢糧並沒有浪費。
忠順王說道。
五十萬大兵蕩平金江鎮,自此全國止戈,修生養息十年,贏來太平盛世。
一眾文武勛貴太監,受皇帝之命,出城二十里迎接忠順王行駕。
治遼。
「五罪侵害朝鮮。」
「本王不日即離開遼西,盼諸位同仁再接再厲,上為聖人,下為百姓,上下一心,齊心攜手,以報國恩。」
而且遼西軍從來就不是弱軍。
劉英作為資歷最老的總兵,主動上前向忠順王磕頭。
治遼。
既如此,就會心生畏懼,有了畏懼,就不敢抗拒,唯唯諾諾毫無膽氣接話。
「九罪欺君罔上」
「今日不反,他日必反,等唐清安反時,則悔之晚矣。」
離開前,把偌大的遼西裡頭的家當,吩咐屬下們盤算的清清楚楚,以便交給後來者。
例如錦鄉侯府的北鎮節度使。
周出元,左立先,吳兆元,趙洪範,王伉大小將領數十名,早已到天津總督衙門迎候。
有今日之威望,不只是因為忠順王是皇帝的叔叔。
「遼西有今日之局,全耐忠順王之功也。」
年近七十歲的忠順王,寶刀不老,聲音洪亮,讓人震耳欲聾,令人們嘖嘖稱奇。
「綏中去歲由天津發糧,全年合計一萬兩千,豆兩千,布九千擔……」
他來遼西時,遼西諸地人心惶惶,軍戶流離失所,亂成了一鍋粥,數年勞心勞力,終於打造了一個穩定又穩固的遼西。
「馮閣老去職時,曾跟朕言,要治遼,先治內,不先解決流民,則不能治遼。」
忠順王不是偏激之人,在遼西沒有把事情做絕,既照顧了實情,也推動了政務。
京城的勛貴和大臣不提,只地方上為平遼侯說話的聲音就不小,特別是江淮和金陵。
忠順王的行駕,出山海關回京城面聖。
沒有人不佩服忠順王。
留著下一代人去解決,平遼侯才
和_圖_書能高,威望高,下一代卻不一定能維持住金江鎮。一間院子里,幾十文書撥弄著算盤,珠子碰撞的聲音,聽起來使人悅耳。
風氣如此,人人都不願主動讓出自己到手的利益。
到了皇帝親政時,對勛貴更加嚴厲,文官徹底從勛貴手中奪權,有實權的勛貴寥寥無幾。
總兵劉英,趙雍,參將李堅……守備朱振傑,寧隆雄等數十位將領,見到忠順王進來,紛紛起身相迎。
遼西五萬余精兵,三大營五萬精兵,山海關還有兩萬浙兵川兵,合計十三萬。
忠順王進京只有一件事。
只知平遼侯,不知朝廷。忠順王這句話刺痛了皇帝。
眾人回道。
到了太上皇退位,幕後控制朝以後,總兵所剩的職責主要是統兵作戰。
「六罪擅啟邊釁。」
忠順王連忙推諉。
一心為公,除了公正還是公正。
京城。
「不論是為了光宗耀祖,還是望百姓萬家燈火長明,諸位當與本王齊心協力,當不負國恩。」
有計分賬的,有計總賬的,分工合作,整間院子顯得繁忙,送進送出賬冊的人駱驛不絕。
數千遼西軍在國內剿匪的功績,也是間接證明了遼西軍這些年的變化。
如果不是勛貴史鼐的放任,而是遼東經略一開始乃文官魏毅的話,魏毅絕對不會任由唐清安獨掌金江鎮。
多年剋扣供應北鎮的糧餉軍兵,如今只籍冊上,軍戶八萬戶,在冊兵丁五萬余。
朝廷的錢糧是有數的,此處多用了一分,另外一處就少了一分。
院中烏壓壓一群穿著官服的人們大氣不敢出。
這就是惡風之弊。
夏守忠權勢漸大,但也不敢得罪忠順王,反而討好對方,一臉的諂媚。
勛貴們希望忠順王偏向他們,文官們冷眼旁觀,最後見忠順王不冷不熱,沒有響應勛貴們的態度,部分官員才對忠順王的態度緩和起來。
忠順王欣喜不已。
遼西是他多年來的心血,好不容易有了今日之功,他希望後來者能保持下去。
忠順王內心長嘆。
「寧遠去歲由天津發糧,全年合計七萬,豆三萬,布一萬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