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瀚海唐兒歸

作者:人到中年紙老虎
瀚海唐兒歸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百一十七章 兒皇帝之死

第四百一十七章 兒皇帝之死

在這之前,石敬瑭自己也不知道是為什麼?但現在,他突然明白了。
能抽出一兩萬作戰士兵,就不容易了,根本沒有實力和石敬瑭鬧翻,只能乖乖的做一個大號戍邊節度使。
他口中的永樂,正是李皇后的十五妹,嫁給了張昭的養子慕容信長,目前正在河西。
自立涼國天王的事情,更是把石敬瑭,推入了萬丈深淵。
但這次張昭立國,瞬間就把他之前給予石敬瑭的所有榮耀,全部收回了。
臉上並不是慘白色,而是一層看上去就不太健康的金紙色。
對從對石敬瑭造成的傷害來看,張昭遠不及李從珂、張從賓等人。
而在契丹使者無奈走了之後,受到劉知遠和張昭雙重打擊的石敬瑭,就撐不住了。
沒有辦法的耶律德光,又只能派使者再次南下東京,責問石敬瑭,要求他命令劉知遠,將白承福等部放歸契丹。
但是,嘴巴無論怎麼張,聲音已然發不出來。
但在石敬瑭走到走上這條道路之後,他出賣燕雲十六州的舉動,為後世的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從個人經歷上來說,他是值得同情的,他其實並未想過造反做皇帝,但卻被現實,被李從珂逼得走上了這條道路。
只是不免心裏長嘆一聲,鄭王石重貴,已經二十七歲了。
別人不知道,石敬瑭是感覺得到的,張昭未來有無限可能,不說一統天下,至少是有做一個朱全忠之能力的。
現今他們不願意在契丹生活,矢志歸唐,他劉知遠勢必不可能再將他們驅逐。
可就在此時,不知道哪裡來的一股力氣,讓石敬瑭覺得渾身一松。
劉知遠收攬其眾,得到了接近十五萬的吐谷渾等各部牧民,這些人弓馬嫻熟,劉知遠自此實力大增。
是李皇后一直照顧著永樂公主,永樂公主就像是她跟石敬和_圖_書瑭的女兒一樣。
在這最後的一瞬間,他將所有的事情都想了個通透。
「河東劉知遠,譬如家中逆子。孔武有力,不聽父言,如之奈何?」
於是點點頭,含著眼淚說道:「三郎勿急,我這就派人去河西召永樂回來。」
這對於兒皇帝的聲望,其實是起到了很大的增強作用。
結果被張昭白嫖了他,把十八州歸國的榮耀收回不說,還讓他出了大丑,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
結果,契丹使者帶著石敬瑭的聖旨前往晉陽,劉知遠照例避而不見。
中原民族第一次失去了燕山和陰山的保護,如果張昭不能改變這個情況的話。
他派契丹使者前往晉陽,向劉知遠索要白承福等人。
這兒皇帝雖然無恥,大節有虧,但對身邊的人還是不錯的。
以及剛剛建立大理國的原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割據自立的靜海軍節度使吳權,實際上是不太清楚這些事情的。
「臣一定竭盡所能勸阻鄭王,不去挑釁契丹!」
雖然算不得什麼英明之主,但也有守成之相。
馮道說完話后,石敬瑭輕輕的點了點頭,眼神也開始渙散。
左右的內侍宮人,看著石敬瑭的樣子,盡皆流淚不止。
對於石敬瑭來說,他為了拿到河西隴右十八州歸國的榮耀,可是實實在在的付出了秦州雄武軍這塊地盤和小姨子永樂公主的。
至於扶持石重睿上位稱帝,那是想都別想,他馮道就是想,也辦不到。
因為連續幾撥河東武人,擁立新皇南下稱帝,大大縮減了河東地區的人口。
東京開封府大寧宮中,兒皇帝石敬瑭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
兒皇帝被夾在中間,受盡屈辱卻無可奈何。
不過後來經過調養,還是能夠慢慢的理事,而正當他身體開始有一些好和圖書轉的時候,張昭又給了他的第二擊。
當年河西隴右十八州歸國,甚至可以說是石敬瑭人生中,為數不多的高光時刻。
只是嘴巴裏面一個契丹的契字,始終卡在喉嚨里,無論他怎麼用盡全身力氣,但就是說不出來,只急得滿面通紅。
劉知遠則借口視察防務,不呆在晉陽,留守晉陽的郭威等人,以劉知遠不在無法做主為由,對契丹使者進行敷衍和拖延。
大寧宮中,一根兒臂粗的蠟燭,卻只跳躍著昏黃的燈光,彷彿就預示著石敬瑭這個後晉王朝的命運一樣。
在原本來說,張昭以十八州大義歸國,石敬瑭的後晉,就從明面上收復了自吐蕃陷河西以來,除張議潮時期短暫收復過的河西隴右。
兒皇帝背靠在胡床之上,後面是兩個宮女用力扶住,才讓他沒有倒下去。
李皇后與永樂公主的歲數差了二十余歲,李嗣源去世的時候,永樂公主還還在牙牙學語。
等他到的時候,石敬瑭的臉色更印證了他的判斷。
想到這兒,兒皇帝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喊出了『契丹』這兩個字。
更讓石敬瑭無法忍受的是,張昭還變成了他的叔叔。
其實上一次,張昭與耶律德光約為兄弟之消息傳來的時候,石敬瑭就受創不輕。
石敬瑭沒辦法,只能派人給劉知遠下令。
恐怕他死後,石重貴會去招惹契丹人。
他從大寧宮中的御座上摔了下來,還口吐鮮血,當時就有一點輕微的中風。
就在張昭準備河西科考的時候,劉知遠派郭威,徹底說服了原唐朝時期的陰山副都督白承福。
雖然在這之前,石敬瑭出賣燕雲十六州,父事契丹的事,大家都是知道的。
昔年張從賓之亂時,已將石敬瑭的子嗣斬殺一空,這個一歲多的石重睿,就是石敬瑭的獨子了。
馮道和*圖*書被人從家裡叫了起來,連夜入宮,心裏就知道事情很可能不妙了。
但石敬瑭對張昭的恨意,明顯要遠大於李從珂、張從賓、劉知遠等人。
那不是恨,或者說那不完全是恨,那是恨當中夾雜著濃烈的羡慕情緒。
因為他知道養子石重貴,並不是那麼心狠手辣的人,只要有人勸諫,定然不會硬要害石重睿。
身邊的內侍,趕緊過來為石敬瑭捶背,馮道這才放下石重睿,向前走了幾步,想來聽聽石敬瑭想說什麼。
此時,石敬瑭已然病重,十余天不能起床。他只能流著眼淚,在病床上對契丹使者說道。
想到這兒,李皇后以為石敬瑭是想見永樂公主一面。
941年2月,耶律德光被劉知遠招攬吐谷渾各部南下的舉動,氣得七竅生煙。
「永樂!永樂!」石敬瑭極度虛弱的在李皇后的耳邊低語道。
還是會如同歷史上一樣,中原的朝廷只能將絕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防禦北方遊牧騎兵,從一馬平川的河北直衝而下的艱難局面。
劉知遠躲不掉,乾脆當著契丹使者的面痛斥石敬瑭卑躬屈膝,直言白承福等人,早在大朝時期就已經是唐兒。
心裏的打算,就是出於河東地區人口的缺少,劉知遠在沒有得到白承福等吐谷渾部族的時候,治下之民也不過就是四五十萬,且缺少勇士。
前者是把他逼到了不得不父事契丹,冒險起兵才能保命的地步,後者將他的子嗣斬殺一空。
帶著這個最後的遺憾,這位兒皇帝,走完了他無恥而又複雜的一生。
身前的馮道也淚如雨下,他趕緊跪伏在地上,大聲說道。
在這一刻,他終於想通了,他對張昭,那是一種恨不得以身代之的極度渴望與羡慕嫉妒恨。
況且,就算石重貴沒有能力,但那也比一歲多的石重睿要好和-圖-書啊!
想到這裏,石敬瑭用盡全身的力氣,把手略微的抬起來。
石敬瑭沒辦法,只能派親信,劉知遠的舊識張澄前去調解。
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石敬瑭父事契丹,出賣燕雲十六州的事情。
此時,早就等候在外面的石敬瑭妻子,後唐明宗李嗣源第三女永寧公主,後晉李皇后哭嚎著跑了進來。
石敬瑭費力地搖了搖頭,他是想說,永樂公主,就是李皇后今後的依靠了。
而且此時信息的傳播速度並不是很快,遠在更南邊,自娛自樂的太監王朝南漢。
怒火萬丈的契丹使者,第三次回到東京開封府,這次更帶來了耶律德光的厲聲斥責。
自知大限已至的石敬瑭,將頭靠在了李皇后的肩膀上。
到了石敬瑭在太原起兵的時候,也只有三幾萬人隨他南下。
馮道只能在心裏暗想,若是他能留得石重睿一命,那也就不枉石敬瑭與他君臣一場了。
而這一切,正是父事契丹,賣國求榮的石敬瑭,最為缺少,也最為渴望的。
說實話,這真是凄慘的不行,堂堂的天子被各方逼到了這個份上。
他知道馮道即便不能扶持石重睿為帝,至少能幫著保住石重睿的命。
但張昭這一次是徹底撕下了石敬瑭身上所有的遮羞布,在大庭廣眾之下,將他公開處刑。
其實兒皇帝心裏非常不理解。就張昭這樣的實力,他石敬瑭都只能給耶律德光當兒子,張昭憑什麼能給耶律德光當弟弟?
其實原本在劉知遠回太原之前,河東鎮的實力,已經不是很強了。
少年英雄,縱橫西域。奪回祖產,威震河西。手握大義,麾下士卒用命,更兼眼光長遠。
張昭對石敬瑭造成的傷害,按常理來說,連劉知遠都不如。
見到馮道進來,已經說不出話來的石敬瑭,趕緊讓內侍將年僅一歲多的第七子石重和*圖*書睿,抱到馮道的懷中。
而除了張昭之外,最慘痛的最後一擊則是來自劉知遠。
可他隨即就是一抖,石敬瑭知道,他這樣沉痾已久的病人,突然之間恢復了所有的精力,那定然是迴光返照了。
因為劉知遠是石敬瑭一手提拔起來的,沒有石敬瑭就不會有劉知遠的今天,但劉知遠仍然毫不留情地背叛了他。
那就是他自立為王,並傳書于天下,讓天下所有的國主,都再次欣賞了一遍石敬瑭的醜態。
但此次,劉知遠徹底收服了吐谷渾部族之後,又吸納了不肯臣服於契丹的雲州、代州等漢胡之民。
現在不但有了和石敬瑭叫板的資格,甚至還能跟契丹人唱反調了。
白承福以及赫連海龍、白可久等人,策動契丹境內的吐谷渾、突厥等部南下投靠。
馮道看著石敬瑭,想著以前石敬瑭對他的恩遇,雖然心裏恨不得馬上將石重睿摔到地上,但最終他還是沒有這麼做。
上邊有契丹這個暴父毫不客氣地催促,下邊有劉知遠這個逆子,根本不管石敬瑭的死活。
所以石敬瑭雖然明確知道劉知遠不是非常可靠,但還是派他回河東做節度使和北京留守。
左右看著石敬瑭讓人把石重睿抱到馮道的懷中,他雖然沒有說話,但眾人都知道是什麼意思。
唯一可慮者,就是石重貴喜歡聽慷慨激昂之言,又對自身的認識有所不足。
而張昭對於石敬瑭來說,反而是跟他沒有多少恩怨。
對於石敬瑭來說,張昭與他之間各有恩怨。
而張昭這一次的傳書,那是直接讓石敬瑭北至契丹,南至南海,徹底聲名狼藉。
石敬瑭雖然不能說話,但看見馮道的神色,也看見馮道並沒有將石重睿放到地上,還是緊緊抱在懷中,心裏立刻就安穩了大半。
但實際上,石敬瑭所辜負了的,被石敬瑭辜負的人都很多。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