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瀚海唐兒歸

作者:人到中年紙老虎
瀚海唐兒歸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五百三十五章 紹天明命大周皇帝

第五百三十五章 紹天明命大周皇帝

最後,群臣送上了薛居正擬定了兩個年號,一個是天祚,一個是紹明。
因為歷來新朝建立,那都要大封功臣,大肆賞賜的啊!
太廟中,張昭脫下大裘冕服換上了專門祭祀社稷和先人的絺冕服。
於是張昭果斷選中了紹明這個詞,紹明取紹天明命之意,意指承接上天之命,也很是契合張昭打出了順天應人、克己復禮旗號的。
如果說,郊外的一系列祭祀,是張昭的家事和大周的國事,那麼到了乾元宮,這就是在場文武眾臣最興奮的時刻了。
不過張昭這個開國儀式,跟李唐和朱明時期根本無法比,因為他操辦不起那麼宏大的場面,也沒有這麼多的專業人士。
而且張淮深是在政變中被殺死的,這件事一直讓所有人諱莫如深,因為極大的可能,張昭的祖父張淮鼎,就參与了謀殺張淮深之事。
告祀軒轅黃帝這表示張昭上承祖宗姬氏法統,乃是追溯祖先,因此行周禮,取國號為周,是有法統依據的。
而張昭父親張承奉的廟號元,謚號肅,稱元祖大孝肅皇帝,那都是奉天王太后確定好了的。
沒有這四個字的爵位,封爵者逝世后,兒子可以承爵位為伯爵,孫子封橫班以上武階官,到重孫子直接就沒了,只有世襲罔替才能往下傳。
另外張昭特意封一直在默默付出,現在還在涼州留守的裴遠為世襲罔替河東郡公。
皇帝自稱天子,登基自然要先告祀于天地和昊天上帝。
黃帝之姓為姬姓,張氏就是出自姬姓,而張昭取國號為周,也是從這裏來的。
作為首創張家基業的大英雄張義潮,張昭與眾臣商定,上廟號為桓,取武定四方曰桓,能成武志曰桓之意。
「禮成!大周天子登皇和_圖_書帝位!」
可是一查才知道,乾元這個年號,唐肅宗這傢伙已經用過了,還只用了三年就改元。
張昭接受群臣朝賀之後,嫡母奉天王太后,生母奉聖王太后,王后曹延禧到場。
不設子爵和男爵,讓這兩爵位的功能,由武階官代替。
公元946年正月十五,上元節。
於是張昭立刻傳旨,以公元946年,為大周紹明元年。
來者不拒的推杯換盞中,上百文武在宮中喝了個酩酊大醉,張昭卻越是清醒。
張淮深其人,作為第二代歸義軍節度使,在張義潮去長安之後,順利穩住的歸義軍的基本盤,在當時的張家二代中,確實擔得起一個英字。
南郊祭壇,張昭著大裘冕服行跪拜之禮,燔木柴祭祀昊天上帝。
不過取消了開國,但張昭特加了世襲罔替四個字。
聽到禮成,事實上的宰相張希崇率文武百官,都城百姓耆老等,立刻開始拜賀舞蹈,呼萬歲者三。
乾有四德,元、亨、利、貞,元德為首,代表天道伊始,萬物姿始,贊曰;大哉乾元!
甚至張昭考慮過用老奴的天命,後來想想,隔不膈應的不說,這天命也太過直白了,一點文化水平都沒有。
張昭對著兩位皇太後行人子跪拜之禮,皇后曹延禧則對著張昭行叩拜之禮,隨後三人返回後宮。
這一套做完之後,旁邊還有個小一些的廟,祭祀的乃是張氏始祖張揮和姬姓始祖后稷的父親帝嚳。
而在此之前,張昭早就命人在東京開封府南郊築壇,開國登基的第一步,就是要告祀天地。
歷史上元英宗時期有南坡之變,明英宗時期有奪門之變。
追封完畢,張周之國的宗廟就建好了,接下年https://m.hetubook.com.com就是定年號,這方面張昭特別想用乾元這個年號。
隨後張昭大封群臣,在爵位方面,張昭取消唐朝的開國頭銜,因為這是需要食邑多少戶的,張昭通通改為發年薪俸祿。
張揮和帝嚳都是黃帝的孫子,兩人是親兄弟,而且一個是張姓始祖,一個是周王室姬姓始祖。
肅也是選好了的,執行果斷曰肅,嗯還挺合適,張承奉建立金山國的時候,確實執行很果斷。
而第二位追封的張淮深,廟號為英,取出類拔萃曰英,明識大略為英。
而且還不能不追封,沙州張家和張昭的興起,就來自於西北孤忠歸義軍,不管怎麼說,張淮深都是繞不過去的那一個。
論文治以曹元忠為首,封世襲罔替譙國公,賜丹書鐵卷。
但現在,還基本上是滿目瘡痍,所以只能簡省一點。
於是,張昭又只能繼續從群臣議定上來的年號中挑選。
其中四世祖是張義潮的父親,張昭的高祖父張謙逸,追封為懿祖孝皇帝,其中廟號懿和謚號孝,都是關於道德的美謚。
謚號悼,正好用於在位時間短,中年早夭為悼,稱烈祖大孝悼皇帝,正適合奪回位置之後,只當了幾年節度使就去世的張淮鼎。
甚至還比不了十幾年後的趙大,因為那個時候,經過後周兩代帝王的治理,中原已經很富庶了。
第一件事,也幾乎是唯一的事情,就是上寶冊,追封四世先祖。
於是張昭只能放棄了為張義潮留大唐忠臣名聲的想法,規規矩矩的開始追封四代祖先。
列祖這個廟號,多用於奪回家業但開創有限的皇帝。張淮鼎從堂兄張淮深手中拿回了權力,正適合稱烈祖。
而且這個年號,只有一百多年www.hetubook.com.com後越南李朝好像用過,此時來說屬於絕對的首用。
張昭接受了眾人的三呼萬歲后,就在鹵薄的護衛和引導下,前往太廟,在這裏,才是他的直系祖先血食之處。
大裘冕服是冕服中規格最高的,上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紋。
議定年號之後,最後一步就是準備豬牛羊三牲,做太牢之禮告祀社稷,這是郊外告祀的最後一步。
張淮深的謚號則是懷,民思其惠為懷,失位而死曰懷,全稱是英祖大孝懷皇帝,可以說準確的概括了張淮深的一生。
有毛病啊!這麼好的年號,一點也不珍惜,這跟後世網上那些建一級號佔用名字的一樣讓人蛋疼。
嗯,也許要比漢高祖強一點,至少張昭還有儀衛司設表案,客串拱衛倚仗的憾山都甲士列陣于朱雀門外,列旗仗、設五輅,更勉強湊齊了一套能演奏雅樂的大樂曲班。
這一套儀式,是在暫時擔任太常寺卿的馮道協助下完成的。
因為要是不追封張義潮,那麼按照張氏掌權者的排序,那就只能追封第二代歸義軍節度使,即張義潮的侄子張淮深。
上謚號立道肇基聖武神成英睿哲明孝定皇帝。
當然,這個時代的人不可能知道後來的事情,只不過張昭是知道的,所以就堅持給張淮深上了一個英的廟號。
一套眼花繚亂的儀式完畢,張昭正式坐上了奉天殿的寶座之上,群臣再次三呼萬歲,隨後上賀表。
可是張淮深並不是張昭的直系祖父啊!
只有定字,才是謚號,取仁能一眾曰定,嗣城武功曰定。
卧槽,天祚帝?張昭一看,立刻打了個冷顫,雖然承天之祚確實是個好詞,但這比天命還膈應啊!
張昭尊嫡母奉天王太后李氏為和圖書英佑皇太后,以感激她在張昭幼時的庇佑之功。
到了唐代,對順天應命這一套天人感應,已經非常推崇。
不過這套儀式中,張昭還加入了告祀軒轅黃帝的儀式,因為張氏的祖先張揮乃是軒轅黃帝的孫子。
這其中立道肇基聖武神成英睿哲明是加謚,孝是定謚。
從此時起,他就是名正言順的中原皇帝了。
接下來白從信為龜茲郡公,陰鷂子為敦煌郡公,馬鷂子為酒泉郡公,馬殺才為張掖郡公,慕容信長追溯祖先青海國王慕容復為青海郡公,劉再升為和田郡公、李存惠為壽昌郡公,曹延明為紫亭郡公,皆世襲罔替。
多好的名詞啊!
而且謚號為英還有另一層意思,這個謚號,還暗示了皇帝在朝其間發生了內訌。
因為他知道,雖然自己邁出了最堅實的一步,但怎麼讓這個民族,不再向歷史上一般,滑入到宋朝以後保守風氣中去,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於是,論武功以閻晉為首,封世襲罔替晉國公,賜丹書鐵券。
沒法,原本的太常寺卿已經被契丹人殺害,和凝和范質等人也不出來和馮道爭,加上馮道是此時文道領袖,所以只能由他來主持。
本來張昭是不準備追封張義潮,以全其大唐忠臣之名的,但是後來他發現這樣搞有點問題。
已經接受文武群臣和東京百姓推戴的張昭,頭戴十二旒冕冠,身穿祭祀昊天上帝的大裘冕服配玄衣纁裳,出開封城往南郊而去。
尊生母奉聖王太後為慈聖皇太后,立王后曹延禧為皇后。
而且他一改大唐時期爵位太濫,以至於不如某些加官的情況,對爵位做了很大的限制。
張謙逸其人的生平,哪怕張氏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了,所以就直接堆道德美號就行。
hetubook.com•com張昭心裏,一字王基本都是要封出中國去的。
至於張昭的祖父張淮鼎則廟號為烈,謚號為悼,稱烈祖大孝悼皇帝。
其餘郭天策為碎葉侯,蠻熊為常樂侯,頓珠為晉昌侯,王通信為烏城侯等等,連馮道都得了個世襲罔替的景城伯,算得上是皆大歡喜。
在這一刻,張昭的皇帝之實,就正式在天地遠祖的見證下完成了。
隨後張昭大擺宴席,更賜食給全東京百姓,讓他們也跟著歡慶一下。
所以要是張昭不追封張義潮,那就太黑色幽默了,追封第一位竟然不是開國者的直系祖先,還有不可說的事情摻雜在其中。
或許這場宮中登基的儀式,跟漢高祖劉邦差不多,都是一群文武眾臣和跟著打天下的兄弟,興高采烈的湧入宮中,然後眼巴巴的等著高官厚祿。
因為他在位其間,與索勛等人扶持的張昭祖父張淮鼎也發生張氏內訌,張淮深及夫人陳氏以及四個兒子盡皆遇難。
都是對張義潮起兵創立基業,帶領河西英豪推翻吐蕃貴族暴政,拯救各族人民的讚美。
單獨祭祀他兩,也是為了夯實張昭這個張周承接姬周的合法性,以及強化他恢復周禮,結束亂世的必然性。
然後至軒轅黃帝牌位前,行叩拜之禮,此後回位,再次對社稷諸神,行三跪九叩之禮並進獻玉、帛。
下裳綉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紋,共十二章,因此又稱十二章服。
張昭一祭祀完畢,馮道立刻大喝一聲。
元取張承奉首稱天子,建西漢金山國。
因此自伯爵以上,都是超品,人臣和大部分皇子,封到郡王就不往上封了。
幹完了這個,張昭再次換上大裘冕服,在文武眾臣的簇擁下,鹵薄儀仗的護衛引導下,回到被改名為乾元宮的大寧宮。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