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極限警戒

作者:墨武
極限警戒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千一百二十八章 逆流

第二千一百二十八章 逆流

他自幼傳承經典思想,對人之形成清清楚楚,就因為清清楚楚,才真正明白證悟之法。
但一如侯門深似海,一入紅塵歲月催……
老子最終雖是出世,但他並不反對入世,從他論述中多次提及「功成」,可知他對修行者參与世事並不反對。
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阿難本證道之人,仍怕文字誤導後世信徒,是以精益求精。完顏希尹三人自然沒有阿難的神通,卻無論如何都不肯錯過這個聽聞的機會,只能全力記憶。
可世人呢?無不追逐著渾濁,卻想著白日飛升,豈不是痴心妄想、南轅北轍?
清升濁降,普世之理。
沈約大徹大悟。
想當年,釋迦弟子亦是如此。
先天六塵生六根,後天六根起六塵。
眼中光華閃現,沈約又道,「孫思邈已證道,但他憐惜蒼生之苦,想要以金剛之意志,逆流而上,帶離所有人脫離苦海!」
貪則成贅,帶著累贅想「如來」之退,那就是千難萬難。但很多人不但貪,又試圖將成就的一切變成自身的功勞,就會https://m•hetubook.com•com變成痴,因為痴迷爭功而斗,又成嗔毒。
真正的逆,如逆流尋源頭,吹沙始得金!
心性超脫三界之外,入無色|界成陰陽、明點,再墜色|界成五行、四大,等帶著無明進入人身後,因過往諸世的行、識、名、色影響,產生六入。
愛情如此,仙佛同樣如此。
沈約早就超脫。
源頭、黃金都是本來就在,修行之法就是尋此根的法門。
沈約聽天涯所言時,感喟中卻不離領悟。
這就和很多愛情小說只寫「琴棋書畫詩酒花」的浪漫,卻難寫「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屑般,在世人眼中,瑣屑是和愛情無關的,卻不知道能夠相敬如賓的愛情,從來都是領悟了瑣屑的破解之道,這才能白頭偕老。
因此當看到有人要為自己建立雕像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是想退,他是想佔有的更多。
百姓謂之自然,定是自然而然宣揚,而不是強迫民意。
世人知道荷爾蒙下的愛情表現,卻不知道少了荷爾蒙后愛情的模樣;和圖書世人知道仙佛的神通,同樣不知道仙佛之後過著什麼生活。
因此早在數千年前,釋迦就將生而為人、生靈轉生的過程說的清清楚楚,但直到沈約的年代,所謂的醫學不過在在十二因緣的觸(身體)、受(精神)之上徘徊,對身體和精神協調研究,都不過是管中窺豹,少有將精神問題划入疾病研究。偶有旁因參与,現代醫學更是嗔目結舌,以其昏昏,將不明之事推之迷信、不科學,實在讓人感慨千萬。
常人只知六根生六塵,卻不知先天之伊始,卻是六塵生六根,六根有,觸、受出,人因觸、受、行,識成五蘊,再生愛、取、有三種行識差別,最終歷經生、老死結束一生,繼續在六道中輪轉不休。
此為十二因緣!
佛是覺意,「覺」卻非世俗眼中的那種佛。
何為六入?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亦為六塵。
在佛經中,無堅不摧的素來都是意志,而非物質。哪怕有《金剛經》中所謂的金剛之譬喻,但《金剛經》全稱本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說hetubook.com.com的是如金剛石般無堅不摧的智慧!
老子所謂的「歸根復命」就是逆,一個植物從參天大樹變成一顆種子為逆,人從五蘊跳脫而出同樣為逆。
雕像當然不是自然生出的。
身毒本無文字。
文字是低等交流的方式。
世人整日琢磨文字之意,甚至以華麗詞藻修飾,早脫離真正交流的本意。
沈約一直在尋根,但他實在沒有想到過,空間亦有根!
因此世人認為仙佛同樣難離打打殺殺,貪慾愛恨,是以將神仙或描寫成貪婪強佔的惡鬼、或是蠻橫亂殺的王霸,或是風流成性的LSP。
關鍵之道為不貪。
進入局中如何無為?很多人想不明白,只認為無為只是任人魚肉,從而懷疑這個理論。但孫思邈不正是有為又無為?
完顏希尹三人不由盤坐而觀,方能接受這般排山倒海的意識灌輸,同時全力記憶。他們深知自己不能立即頓悟,只盼記憶這些思想,等有朝一日再全盤消化。
達摩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並非獨創,實際上,身毒古時傳法都不是文字傳和圖書承,而是求心心相印。
因為「覺」,沈約才了解孫思邈。他未見過孫思邈,但他已了解孫思邈,這聽起來簡直痴人說夢,實則不然。
順天者昌,世人並不陌生。植物應天時而長,世間生靈應節氣而壽。但逆仙卻被太多人誤解,只以為其中的「逆」為忤逆、叛逆、飛揚跋扈,卻不知此中之「逆」不過是次序之反。
不等餵食的人,總會主動尋找食物,要「覺」之人,當然不能放棄自主的思考和行動。
沈約再道,「人因心性而成,尋心性回一統。空間因人意識而成,因人濁念更是益發頑固,只有心性至純之人,方能將坍塌的空間再變成本來的面目。」
十二因緣為一閉環,對應六道輪轉。
順昌逆仙!
你想退,卻無法再退,反倒喪失證悟之機。
沈約無時不刻不在「覺」。
因此世人始終對愛情有誤解,要愛情保鮮,拚命希望愛情維繫在荷爾蒙激發的狀態,卻不知道這對男女而言都是個苛求,男女的荷爾蒙不過十數年的旺盛,如何能長盛不衰?如何能同步共頻?久而久之,荷爾和-圖-書蒙不在,期待卻在,愛就會變質。
但終有人悟性有限,是以釋迦弟子阿難因博聞強記,被委託負責編撰佛經的任務,因此佛經多有「如是我聞」之語。
因此很多人入世前初心本是良好,卻終究弄個貪嗔痴諸毒匯聚的結局,最終難免落個六道下墜的下場。
在他敘說前,他的所思所想如汪洋大海般磅礴而出,涌到眾人面前。
可聽天涯所言,見孫思邈之行,再和水輕夢參悟,他霍然而解,「創世鏡所成空間是因人的意識坍塌而生!」
老子看清楚這點,這才明告世人——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此中真意就是想要「覺」,必定無為,是以「聖賢皆以無為法」,但這無為的法門卻是有所差別,有的根本不理紅塵,有的是與世無爭,有的積極入世救世,功成身退……
但這一切都是大錯特錯。
這是因為經書是以阿難等編撰者的角度編寫,阿難哪怕記得一字不差,還是謙虛的表明——我當時是這麼聽佛祖說經的。
世人通常將「大徹大悟」用於成仙成佛,卻不知道仙佛之後究竟如何?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