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極限警戒

作者:墨武
極限警戒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千二百三十二章 生而知之

第二千二百三十二章 生而知之

真正清醒的意志會選擇進入一維永恆,有修行者感覺對六道了解不夠透徹的選擇清醒重生法延續紅塵修行的狀態。
從哪裡得到正確的指引?世俗多認為是從善知識中接受指引,可什麼又是善知識?誰會認為自己傳播的知識是惡知識呢?
既然痴迷,自然增痴。
修行本質是在改變自己,只從字面理解也可以認為是「修正行為」的意思。
真正密宗的修行者早可藉助這種修法來實現永生,但真正的修行者卻不追求永生,而追尋永恆。
永生還在執迷生死,永恆卻是早無生死概念。
沈約知道張繼先在說什麼,當初和張繼先初見,張繼先曾和沈約提及段往事——他因誤傷人命,轉生來化解因緣,五歲的時候都沒有開口說一句話,由於被因緣化作的無明所困,雖知自己有任務來此一趟,卻一直苦苦思索是何任務,直到一日聞雞鳴這才幡然醒悟記得前塵往事,因此做詩一首——靈鸚有五德,m.hetubook.com.com冠距不離身,五更張大口,喚醒夢中人。
沈約卻知道這絕非玄幻,而是真正存在的現實。
改正習慣應從深層來清洗習氣。
因緣為作,作為行跡,色受想行識為五蘊,五蘊皆空,行自然為空,行空作空因緣亦空。
生而知之並非玄幻,事實上,孔子就曾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不然《心經》何以說——照見五蘊皆空后,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當然其次就是雖經無明體,可在出生的過程中,仍不被無明所染,是以記得自己的一切經歷。
葉宣兒隨即道,「因為李雅薇得到了賽月的記憶,再加上暗界的科技助力,居然重現了當初的情況。」
葉宣兒立即道:「那你見過有人記得自己出生時的情形嗎?」
根據十二因緣解釋,孩童出生的時候和-圖-書,雖然或多或少的無明,但在六入后,觸、受、愛、取、有等操作還沒有形成固定的習慣,因此還能看到一些旁人看不到的事情。
修行就是修正自身的行為,讓其趨近正確。
但在被意塵快速侵染后,孩童對愛、取、有開始變得執著,自身意塵濃厚,就讓孩童開始忘記清醒時的認知,進而遺忘曾經的事情。
張繼先卻是霍然睜眼,只說了四個字,「生而知之!」
張繼先管這種人叫做生而知之。
葉宣兒緩緩道,「這件事說起來太過驚世駭俗,我不知道你們能否接受。」
善知識是會讓你明離三毒,惡知識會讓你暗陷貪嗔痴。
這聽起來簡直難以想象。
華夏古代神話演義中,有哪吒借蓮花而生一事,世人都將其當作神話來看,而在修行密宗中,卻知道靈明點可在不同的生命體中進行切換。傳說中,蓮花生大師本來就是不經人體,由蓮花轉生而來。
為何不存在?
人老了會有經驗hetubook•com•com,卻不是越老越清醒的,反倒是越老糊塗的可能越大。真正有希望的是年輕人,甚至是孩童,可惜這些人的清醒很快被世俗污濁打壓。張繼先五歲就醒,這是難得的修為。
再簡單來說,善知識讓你看透世界,惡知識讓你痴迷不醒。
道家的奪舍亦是這種觀點的明證。
可張繼先還知道自己修為有差,如蓮花生大師般,因已去除無明,是以可以不經無明之體轉生世間,那才是真正的頂峰。
此言是說照見五蘊皆空,得其圓滿永恆中,十二因緣不復存在。
修正行為可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個舉動。
就和惡人沒有堅定不拔的意志,就不會認為自己是惡人般,知識同樣是類似的道理,所有知識都堅持自己是最有價值的,於是辯論四起。
沈約略有驚奇道,「什麼當初的情況?」他有預期,但很難想象暗界的科技會實現這個重演。
如果這麼分別的話,你會發現這世上太多的事物都是想方https://m.hetubook.com.com設法的將你留住,痴迷於此。
這很不容易。
世上最難的事情,本來就是清醒!
大哲學家羅素曾經說過——人生而無知,但是並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
但在世俗的眼中,或者將修行當作高大尚的操作,或許將修行看作是偽道學,這都是不正確的認知。
天涯再將沈約所想顯於人前,張繼先見狀緩緩點頭,「貧道因緣未解,是以痴迷仍在,怪不得五歲方能清醒。」
夜星沉怔住。
沒有因,如何有緣?
沈約所思所想再現人前,葉宣兒贊道,「李雅薇因為清醒能有收穫,你沈約的卻更清醒,才能將一切想的清楚明白。」
世人都很難記得三歲前的事情,更不要說記得出生的事情,現代科學一定認為這是荒謬的。
這句話或許並不完全正確,卻多少看破了一些世俗的束裹。
夜星沉淡淡道,「更驚世駭俗的事情,我都見過。」他四世為人,自信已見過太多不可思議的事情。
事實上,佛主hetubook.com•com告訴你分辨善惡知識的根本原則——明心見性。
習慣是一人習氣的聚合,世俗就是眾多習氣的匯聚。末法時期,因為意塵積累太過厚重,導致世人無法透過厚重的意塵看清楚本來簡練的規則,才引發更多錯誤的認知,再加上權術有意無意的誘導,終究將意塵變成了所有人的枷鎖。
永生和永恆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今生記不得前次輪轉,不是一樣的道理?
忘卻和孟婆湯無關,是和無明業跡有關。
沈約和賽月相識的時候,賽月不過是個孩童,但這個孩童卻顯然有了太多成年人沒有的清醒,李雅薇卻和賽月有了共鳴,傳承了賽月的認知,那前提條件是——不但賽月保持清醒,而且李雅薇也是絕對的清醒。
眾人不由點頭。
修正行為就是改變習慣。
世人很嫻熟的從一個錯誤習慣掉入另外一個錯誤習慣中,因為缺乏正確的指引。
沈約沉吟道:「你的意思是——經過暗界科技的幫手,李雅薇夢見了賽月出生時期的事情?」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