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極限警戒

作者:墨武
極限警戒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千二百五十二章 五念門

第二千二百五十二章 五念門

雖說法同舟筏,至岸當舍,可未至彼岸,修行就還是要修行法門。
慧遠仍不遲疑,「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慧遠無言以對,不由向慧持看了眼,慧持卻是眉頭緊鎖,不知在思索什麼。
阿彌陀佛隨即道:「那何為讚歎門?」
聽阿彌陀佛詢問,慧遠恭敬道:「五念門一為禮拜門,二為讚歎門,三為作願門,四為觀察門,五為迴向門。」他對往生論可說是倒背如流,提及這些經文極為流暢。
充滿慾望之心自然無法修正法,要修正法,就要多做正念。
不過如今的旁觀者都不是路人,或者可以說,他們也是參与者。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因此不妄言是通往合一境的必備條件,慧遠修行深厚,雖覺有問題,卻絕不謊言欺騙佛祖。
如今看來,趙佶極為關鍵,而他前生慧遠的所為,正是破解眼下世界煩惱的一環。
因此少林寺的武和_圖_書僧就處於數學教材中泳池管理員的角色——一個是一邊放水,一邊注水;一個是拚命積累劣習,又在試圖化解劣習。
沈約看到這裏皺下眉頭。
既然如此,專修一門有何不可?
阿彌陀佛輕聲道,「如今有一機緣,你若能誠心化解,當可助萬千眾生脫離苦海,不知你是否願行?」
他信,他行,他亦這般來做,可聽阿彌陀佛的意思——他慧遠因差一門的修行,似乎竟不能往生凈土,不由心中惶恐。
若明白禮拜門如何行,就知道讚歎門是同屬性相近的本質,看到好的,內心希望自己變好,有了個目標,再慢慢行動,自己就真的會慢慢變好。
而讚歎門就是念佛觀佛,希望達成佛之成就,儒家其實有類似的觀點,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劣習歸於習氣。
從明界到暗界,從暗界到八百年前,從八百年前到空間還原諸點,從還原點到大千世界……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和-圖-書
至於五念門中作願門、觀察門,迴向門的道理無非如此。但前四門多是自了性質,而迴向門卻要憐惜蒼生,屬於大乘菩薩道。
太多人的舉動,都會對這個大千世界有著極大的影響。
阿彌陀佛再問,「何為禮拜門?」
慧遠一心前往凈土,雖說傳授眾信徒前往凈土的法門,但此行究其根本算是小乘,他在回答前幾門毫不猶豫,但在回復迴向門時因為終未能如言而行,難免猶豫。
慧遠卻是猶豫下才道:「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心常做願迴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故。」
此種情況,推手對內情過程請清清楚楚,所做的就像興奮劑調動使用者的精神亢奮般,旁觀者不過如吸食興奮劑般獲得滿足,耗費了精神,更入痴迷。
「那何為迴向門?」阿彌陀佛凝聲再問。
因此要知世間何為正法實則簡單明了,教你誠心正意,清醒自主,靜心離欲的就是正法,告訴你沉迷享受貪婪還能獲得神通的,和-圖-書那就是邪路。
修行法門千萬,但釋家修行法門不外乎以靜心離欲,去塵明心為根本。
因此往生論的五念門不脫離這種本質,禮拜門就是在凈身業,靠不停的對阿彌陀佛禮拜來消除傲慢之心,去除慢心增加恭敬心來進行靜心。
阿彌陀佛緩聲道,「你無有大悲心,終不能至西方凈土。」
倒有小說家對此矛盾進行一個解釋——要修鍊少林七十二絕技,必定要有相應的佛法來化解戾氣,不然就會次序顛倒,大難臨頭,渾身筋骨斷裂而死。
不論是暖玉、石田秀子,還是夜星沉、葉宣兒,甚至是趙佶。
這句話不是出家人對世俗講的,而是對自己的心來講的。若有妄言,就是造業,若是造業,身口意就是支離破碎,無法合一,若不合一,如何明心見性?
同樣的行動,你有不同的目的,得到結果可能會截然不同。
當然了,有些人一面對阿彌陀佛參拜,轉臉對眾生傲慢,那就完全失去禮拜的本質hetubook.com.com,禮拜一行只會增加此人的痴心慢心和嗔心,對身心絕沒什麼好處的,更和修行本意無關。
阿彌陀佛的聲音如同雷鳴,「你可心常做願迴向為首成就大悲心?」
練武多積暴戾之氣,修行卻要化掉各種劣習。
慧遠對往生論極為熟悉,自然對答如流,「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慧遠悲聲道,「但請阿彌陀佛告之至岸法門。」
一念凡夫一念佛!
阿彌陀佛和慧遠談論佛經,常人聽起來恐怕枯燥無味,但沈約早知根本,知道五念門不過是修持的法門。
出家人不作妄言。
阿彌陀佛抓住了慧遠的遲疑,立即道,「你可不舍一切苦惱眾生?」
慧遠默然片刻,誠心道,「弟子未曾。」
一切的一切,本有關聯。
同理可知,那些禮拜不誠的人修習讚歎門的時候,多是求佛神通,眼紅旁人獲得神通,進而生出貪心妒心,這自然和修行就沒什麼關係了。
正念靜心,和_圖_書邪念生塵,塵聚五蘊,生死轉輪。
慧遠立即道:「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在他心中,五念門任何一門都可助他往生極樂,不然他何以教信徒只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凈土的方法?
你積累的,終究是要散掉的。
「那何為作願門?」阿彌陀佛不像佛,倒像是考官。
因此很多練習硬氣功的人物,散功比練功更要痛苦七倍。
釋家修行的法門和修鍊武功絕學大不相同,甚至可說截然相反。常人練武,說是強身健體,實則多是逞強好勝,練習武功務求狠辣制敵,若是心生慈悲,那自然發揮不出世俗武功的本來目的。
雖說此語不是絕對正確,因為有時候旁觀者可比當局者要痴迷太多——不然網路何以有推手輕而易舉的就能調動輿論風向,吸引一大幫路人津津樂道的圍觀評點?
琴絲在那個有問題的阿彌陀佛敘說經文的時候,知道說的是蓮花宗三經一論中《往生論》的內容,隨即顯現了那段經文。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