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錦衣狀元

作者:天子
錦衣狀元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百七十七章 投其所好

第二百七十七章 投其所好

他也在饒有趣味地審題。
我先不跟你講什麼「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就跟你講君臣法度,興王是臣,而皇帝是君,那只有正禮樂的規矩后,才能把君臣的尊卑禮數定下來,而「季氏用八佾」這件事,不就是從禮樂之僭越,上升到了人心法統之僭越?
而到鄉試時,因為考試會過夜,第一場基本都是三篇四書文,也必定會在《大學》和《中庸》里出一題。
若真是如此的話,那鄺洋名就沒打算跟興王府過多來往,也未打算在興王世子有可能繼承大寶的情況下立什麼「從龍之功」。
宋朝除了宋仁宗傳位宋英宗時有立皇嗣的先例,南宋時也曾出現過多次皇帝無子養宗室世子的傳統,甚至還有宋高宗趙構民間海選兒子的先例,在儒家道統完備的南宋,這其實是儒家法統對皇權傳位思想的一種認知和肯定。
不然光是這一層身份,我在鄺洋名這位保守的儒者手下考科舉,門都沒有。
主要是這兩部經典的字多,再加上是儒家老祖宗孔子和孟子的傳世語錄,當然要以他倆為主,但也不是絕對。
但其實本意是:「孔子評價季氏時說,在他的家廟的庭院里用八佾奏樂舞蹈,對這樣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還有什麼事情不忍心去做呢?」
鄺洋名啊鄺洋名,你聽到我如此殷切的表白,可能感受到我內心的真誠與熱切?可能感受到我與你乃是同道和-圖-書中人?
考卷彌封開啟后,鄺洋名發現朱浩的身份乃是興王府伴讀,會不會從中作梗?
這是鄺洋名跟興王府劃清界限的一種體現。
意為,你這麼僭越禮數的事都忍心做,還有什麼你不忍心做的?
可問題是……
知道我是興王府伴讀,一氣之下把我除名了……名義上所有成績都在開封前便確定,但要把一個通過縣試的考生名字從榜單上拿下,主考官還是有這權力的。或者說,就算他壞了規矩,把一個學子從榜上除名,也沒人管。
易經這東西,很多都很玄乎,尤其先秦時代的《易》,要知道孔老夫子可是主張過「子不語怪力亂神」的,你五十歲之後去學《易》,是否違背了自己對陰陽鬼神之說的看法?
這是要跟亂禮教的人玉石俱焚啊。
按周禮規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一佾是八個人,也就是說只有天子允許用八八六十四個人一起跳舞。
既然如此……
有了破題,接下來的承題,就要講我作為一個禮樂的堅決擁護者,發現有人僭越禮樂之後應該怎麼做了:「仁以志士當以禮教歸德守心,亂以綱常者坐而不與其道,定以倫常哉,刑于讞而或決以身恤。」
事關縣試是否通過,兩篇作文,寫下來差不多要八百字,這年頭可沒有標點符號,說是多少字就是多少字,一天完和*圖*書成說難不難,但要說簡單也未必。
語出《論語·八佾篇》。
「夫君臣綱常之有度,正禮樂而定道法自然。」
評價的是別人所作所為。
這些讀書人,做事最講究中庸。
說白了,還是格物致知中「一草一木都有理」的思想。
朱熹《論語集注》上表明:「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樂,孔子言,其此事尚忍為之,則何事不可忍為?」
在場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這兩篇文章的主旨。
這才叫危險呢。
你鄺洋名不是推崇《周易》嗎?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崇尚的是道家,那我就跟你講禮法,再跟你講道法自然。
常規的科舉考試,一直到鄉試,都是以第一場的兩篇或者三篇四書文為主,四書文寫過關了,後續五經文、策論等不出大的差錯,就可以錄取併名列前茅。
出題人不用說就是鄺洋名,一個馬上要卸任的知州。
所有準備工作就緒,縣試開考。
朱浩心想,還好我不是真的師從王守仁。
正如朱浩所料,又是《論語》題:「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大學》和《中庸》也有可能會出題。
……
草稿紙上寫完這些,朱浩都覺得自己要當志士仁人了。
先放了第一題:「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
隨後便是第二題。
清楚了鄺洋名對興王府的立場,也就明白他和-圖-書對於「宗室僭越禮數」的認知,朱浩寫文章時便有了方向——往批判僭越禮數的方向寫,批判得越激烈越好。
要求就是在「后四股」中,無論如何都要按照格式寫對偶句。
你想正禮樂,那我就跟你講禮樂。
方向找到,就是寫文章了。
又是個坑。
先找論題方向。
理學的根基動搖,不是因為心學要挑戰傳統,而在於理學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老學究不肯接受新學派興起,打壓新學派的情況在歷朝歷代也有出現,眼看心學就要在王守仁的努力下,未來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內成為儒學的一股正統力量,偏偏此時還有這種老頑固擋路……
這跟寫駢文還不同,八股文講究的是以聖人之言來論題。
鄺洋名在安陸州這幾年,算不上作姦犯科的佞臣,但也絕對不是清廉如水的錚臣,但其跟興王府來往甚少,偶爾有交集但分寸把握得很好,主要因為他是正統科舉出身,認為的法統絕對不是藩王繼承皇位,就算皇帝無子,也應該找宗室子弟養在皇宮中為義子,以此來繼承皇位。
想在這世道混得好,《論語》必須學好,初級考試中,《論語》出兩題的可能性很大,誰讓孔子才是聖人,而孟子只是亞聖呢?
跟一般意義上理解的「是可忍孰不可忍」相同,評價的是本人意志體現……這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容忍的?
……
這是破題。
直至和-圖-書鄉試前,一般科舉考試的正場都是兩篇四書文,不出意外的話,乃《論語》一題,《孟子》一題。
雖然名義上閱卷的不是鄺洋名本人,但鄺洋名有權挑選閱卷官,州縣地界哪些老學究持什麼思想,或是誰跟新興的心學走得近,鄺洋名能不知道?到時他選回來的全都是理學老學究,這些人研究出題者的心思也是一個頂倆,到時一群理學老儒摳字眼,把有心學思想的考生一律擋在錄取名單外……
朱浩就要好好想一想了。
本身在可能出皇儲,如今已然是第一皇位繼承人的安陸州當知州,馬上要卸任,出這麼個題目……你莫不是想告訴別人,你察覺到興王府有僭越的行為,卻不好意思說,所以借這道題目來表達內心真實想法?
朱浩不忙下筆。
意思是作為一個有品德的人,當然不能坐視亂禮樂的人存在,我不但要守德,明白自己不亂禮樂,還要跟這種人決裂,不能與之同道,若是我有能力就加於讞獄,若是沒能力,我這個小身板算什麼?跟他拼了!
問題是……
八股文,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因為從起股到束股之間,各需要有兩個排比對偶的句子進行論證,所以稱之為八股文。
就是有個問題。
非天子用了八佾,就是僭越禮數。
連朱熹老夫子都說了:「孔子為政,先正禮樂,則季氏之罪不容誅矣。https://www.hetubook.com.com
題目已出。
不但縣試要做如此防備,馬上要連考的府試也得小心謹慎才是。
意思如字面:「孔子說,給我增加幾年壽命,讓我五十歲開始學《易》,則我就可以沒大過錯。」
那我除了抨擊嚴厲外,更要表明我「身在曹營心在漢」,畢竟我朱浩可是錦衣衛朱家出身,我進興王府哪能有善意?
鄺洋名是個正統的理學堅守者,大明正德年間,心學早已萌芽,鄺洋名或是想以此等出題表明,自己要堅決跟心學思想做鬥爭,誰在科舉文章中體現出心學思想,受其影響……要在我這兒錄取?沒門!
第二題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孔子覺得五十歲后應該好好學習《易經》,還說如此便沒有什麼大的過錯。
在華夏古代,禮數是最基本的東西,什麼東西可以講禮而不講法,甚至法都是為維護禮教而設。
天光大亮。
但其實很好理解,《易》的本質是天理循環。
鄺洋名馬上要從安陸州卸任,暫不知去向,這種進士出身的大臣,走之前出道題表明自己曾在縣試中暗示興王府有僭越禮數的行為,是不是為將來可能出現的朝廷跟興王府間的爭鬥,求一個獨善其身呢?
也力求隱晦。
在文章中,也往往可以加上一些「轉承」、「過接」、「大結」等論證句子,無固定格式要求。
破題一般是單句,但承題、起講這些,都是可以增加或減少語句字數的,沒有固定格式。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