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錦衣狀元

作者:天子
錦衣狀元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八百零七章 老唐很忙

第八百零七章 老唐很忙

只裁撤宣大總督,保留了三邊總督,並不影響到楊廷和的利益。
朱四此話一出,蔣冕聽了有些發懵,楊廷和臉色則顯得很淡定。
楊廷和只能認為,皇帝這麼記掛朱浩,不是因為真的重視朱浩,而是朱浩佔了永平府知府這個重要的職位,成為了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
但眼下,朱四有意開始拔高蔣冕的地位,似也在表明,朕明白未來首輔大學士是誰,楊老頭你就安心的去吧。
聽起來就很扯!
想統調東南海防,有本事就去沿海各衛所走一圈,看誰願意跟你出兵。至於錢糧?對不起,沒有!自行籌措!
蔣冕道:「陛下,若是宣大總制裁撤,按道理來說,三邊應當一併裁撤才是。」
「喲吼,朕沒聽錯吧?楊閣老覺得唐先生居然能勝任東南備倭督撫?等等,這職位是新加的吧?就算是右副都御史,唐先生去了后能成嗎?」
朱四連連搖頭:「不妥不妥,既然議的是增加備倭都司,那就派個都指揮使前去,最多加個備倭勛臣和內官嘛,至於派個督撫,實在是大可不必!唐先生身體不太好,朕一向關心他,讓他去當個知府,坐一下堂事,倒還行,距離京城也近,他身體有何不測,朕隨時能調御醫前去診治,若是去東南……朕就怕他有命去沒命回來。」
這樣做有個好處,就是讓皇帝站在輿論最高點,讓那些不明就裡的臣民以為,朕是被迫裁撤宣大總督,你們看內閣那群https://m.hetubook.com.com人蠻不講理,說裁撤宣大總督和三邊總督,結果卻把三邊總督給保留下來,只把朕安排的宣大總督給撤掉!朕是受害者!
聽起來給唐寅安排了個好差事,但其實就是把唐寅發配到東南當個空頭將軍,身邊要人沒人要錢沒錢,還要跟倭寇海盜拚命,這不是折騰老人家嗎?
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居然勞煩皇帝一直掛牽?
朱四一臉迷惑望著旁邊的張佐道:「是嗎?」
「西北紛爭,也該告一段落了,朕現在想提的是,把永平府知府朱浩調回京師,繼續到翰林院為修撰,甚至可以提拔為侍講,以後讓他常進經筵日講之事。」
楊廷和道:「陛下,朱浩被委命為永平府知府,才剛赴任,此時回調,只怕是……于理不合。」
張佐的意思,咱先不談誰來當永平府知府,至少朱浩去當不行,先把朱浩調回來,至於誰當的事,咱後面慢慢談。
朱四聞言皺眉:「就算是,也可以適當變更一下嘛,朕覺得,最近朕的恩師唐寅,人在京師,沒有官職上的安排,打算讓他去當這個永平府知府,兩位閣老以為如何?」
朱四道:「嗯,聽起來不錯。但問題是,現在只是倭國兩伙人內鬥,出了這麼檔子事,等唐寅到了浙江后,怕不是事早就解決了吧?」
大概在說,小皇帝不蠢嘛,沒一聽說是給唐寅安排個職司要害的高官,就樂和_圖_書得接受,看來想糊弄小皇帝不容易啊。
但楊廷和跟蔣冕都是聰明人,一眼就能看出皇帝行事的訣竅。
現在皇帝之意,明顯後悔了,卻在這裏裝不知情?
既滿足了你們文臣對於西北軍務的要求,又兼具防止韃靼人突然犯邊的戒備,朕這是在為你們著想。
果不其然,皇帝就朱浩是否能勝任永平府知府之事,挑起刺來。
楊廷和道:「既然東南海防有缺漏,以有實戰領兵經驗的唐寅前去調度,實乃安定軍心,成就抗倭大業的必要基礎。」
不跟你談朱浩是不是能勝任的問題,楊廷和自己也覺得朱浩或難勝任,但現在事已經定下來,還是他楊廷和拍板決定讓吏部往上推薦的,這事就不能變。
張佐略顯尷尬,卻還是跟朱四彙報:「陛下,是……的。」
至於許可權是不是有宣大總督高……當然沒有,去了東南,新開個衙門,連人手都沒配備,給你個高官當,也是去當花瓶擺設,真以為是讓你去統調一切?
吏部的官員委命,最終只是由司禮監以皇帝的口吻進行批複,因為吏部上請的官員調度名單已是第三稿,屬於加急類型,以當時的情況,只要這一稿問題不大,司禮監有權力直接批複,畢竟吏部改到第三稿,都是以皇帝的意思在辦。
蔣冕在一旁提醒:「備倭乃長久之計,並非朝夕。」
朱四面色不悅:「一個少年狀元,哪怕現在也不過跟朕同齡,以他的能力,何www•hetubook•com.com以能治理一方?給他個縣令噹噹就算不錯了,上來就當知府,會不會引得朝野非議,讓人覺得只因為他是安陸州出身,才會得此優待?」
換作以往,楊廷和聽到皇帝這麼說,一定會覺得皇帝在玩什麼欲擒故縱的把戲,對朱浩的懷疑會加深。
朱四道:「怎麼又不合規矩了?朕就是想讓唐先生有點事做,他在京城都快閑出病來了,若是朕讓他在京城當官,難免會被人說閑話,這才想到永平府有個知府可以讓他噹噹,楊閣老就賣朕個面子,同意了吧。」
楊廷和也不是說完全不給皇帝面子,反而提出一個更為妥帖的方案,讓唐寅去東南領兵平倭。
等君臣禮數完畢,朱四將一份兵部奏請的奏疏拿出,讓張佐轉交二人。
而且言明,要給個右副都御史的職位,這可比唐寅以右僉都御史去當內三關總督、宣大總督時,職位高多了。
蔣冕打量楊廷和一眼,見楊廷和沒有特別表示,蔣冕退回一步,就這麼接受下來。
那豈不是說,唐寅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還不如剛卸任永平府知府的張璁?
但現在朱浩當官已經兩年,若有隱秘的身份早就應該暴露了,到現在都不見朱浩為皇帝做事,卻總見朱浩給皇帝找麻煩,皇帝還懲罰朱浩去西山礦場當了兩個月苦力……就這樣還有什麼必要去懷疑朱浩暗中為皇帝做事?
乍一聽,楊廷和佔了很大的便宜。
皇帝突然提到朱浩?
張佐笑和_圖_書著提醒:「兩位閣老,陛下對朱翰林非常欣賞,想調他回來,侍奉經筵日講。還請通融啊。」
反正皇帝裁撤不裁撤三邊總督,三邊事務一向都不是皇帝的人打理,陝西、延綏等地的巡撫也都是彭澤的人,既如此皇帝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把三邊總督繼續留給你們,只把宣大總督給撤了。
說是,其實也不是。
「……這是有關西北裁撤三邊總督、宣大總督的上奏,朕批准了裁撤宣大總督,以宣大總督臧鳳回部添注,三邊總督暫且保留,仍舊是以兵部左侍郎李鉞為三邊總督。」
這天朝議結束,朱四將楊廷和、蔣冕二人叫到乾清宮。
朱四道:「朕如此決定,是怕西北軍情有變……今年韃靼人異常安靜,到現在都沒有大規模擾邊的跡象,也未聽聞草原有何變故,或是在醞釀新的叩邊之事也說不定,所以朕的意思是,三邊總督先留下來看看,等必要時再做決斷。」
楊廷和道:「陛下,官職一調再調,不合規矩啊。」
「兩位閣老,現在朕跟你們談的,是永平府知府的人選問題,你們能不能回到正題上來?不要再談什麼浙江備倭之事行不行?要談,也放到朝會上去談,朕對此不太了解,還是讓朕做足功課再跟你們談!」朱四面色不虞。
言外之意,把唐寅派過去不是臨時委派的督撫,而是長期買賣,他在東南可以掛著不挪窩,死也可以死在東南,反正京城沒有唐寅容身之所。
朱四說出了拖延日久和*圖*書的西北軍政要務安排。
楊廷和很想問,你跟我們談事,還要先做功課?誰給你做功課?你都求教哪些人?
楊廷和卻不給皇帝面子,直接說出他的看法:「如今東南海防有缺漏,兵部商議要增設浙江備倭都司衙門,至少要以右副都御史前去督撫備倭之事,兵部內議銓選時,便提到由唐寅提領此差。老臣認為,唐寅當得此任。」
合情合理。
楊廷和道:「陛下,有關永平府知府的委命,雖為吏部做出,卻是陛下欽准,豈能朝令夕改?」
皇帝要讓唐寅去當永平府知府?
蔣冕與楊廷和不由對視一眼。
以往皇帝有大事,都只叫楊廷和一人,以體現出楊廷和跟普通文臣的不同,也讓人知道楊廷和就是大明實際的宰相。
皇帝挺客氣,有商有量求楊廷和妥協。
足以說明永平府知府這個職位,皇帝極其看重,不惜讓身邊最能做事的唐寅去擔當!
楊廷和道:「陛下,如今春講已結束,就算真要調朱敬道回翰苑,是否等到秋講開始以後?至於永平府知府,他已領命赴任,是否能勝任,還是先試試為好。」
朱四倒也不笨。
唐寅回朝,正兒八經的能當個五寺少卿,連楊廷和都可以妥協同意,而張璁那邊當少卿則屬於破格提拔……怎麼到了永平府知府這個位置上,皇帝卻分外著緊,直接讓唐寅降兩級外調?
似乎是被人強行岔開話題,讓他心裏極為不爽。
宣大總督已是左右布政使之上的職位,調任地方知府?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