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錦衣狀元

作者:天子
錦衣狀元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比奸,你還忠了一點

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比奸,你還忠了一點

張佐無奈地道,「張學士,做好你自己的本職工作便可,旁的事你還是少插手,不是陛下不信任你,而是……你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對。想朱先生在朝時,你何時見過他有激烈勸諫的時候?就算是左順門事件時,你見過他為那些文臣說話?」
如果楊一清想在內閣有所表現,這難道不是個契機?
大概劉春非常希望這時候楊一清能挺身而出,說出個諸如「我去」之類的豪言壯語,但從始至終楊一清都好像看戲一樣,默不作聲。
然後……
費宏沒說什麼,反倒是剛入閣的楊一清也一點表示都沒有,這讓劉春和賈詠多少有些意外。
「這人心裏可真沒點數。」
京城,皇宮。
張佐笑著搖搖頭:「具體為何,難道你還不清楚嗎?」
眼下的局面讓他接受不了。
因為雙方交戰的目的性很強,一個就是強盜,寇邊就是來搶掠財貨的,而另一方則要把強盜趕走,至於守家的一方最終損失點東西,好像官將也不是很在意,只要能把強盜趕跑就行。
張佐皮笑肉不笑,依然不作解釋。
……
張璁上奏,一點結果都沒有,隨後幾天皇帝更是連朝會都不召開,翰林院也被皇帝冷落,本來目前翰林院就只有張璁和桂萼兩個翰林學士留守,他們沒事情可做,就等於說翰林院成為了皇帝眼中可有可無的衙門。
劉春嘆道:「至少現在隔三差五的陛下還出現在朝堂上,就怕未來……不好說啊……」
張璁忽然瞪大眼,一時間恍然大悟。
hetubook•com•com宏走過來,拍拍金獻民的肩膀,意思是你辛苦了,講得很好,但我給你零分。
金獻民還在那兒全情投入,已然將奏疏的大部分說完,現場突然鼓噪起來。
跟韃靼人拚命,並不是西北文臣武將的第一選擇。
朱四冷冷道,「你能說他這是為朕好?朕要做什麼,難道還要聽他的話?最近翰林院有什麼活,全都取消,讓他也緊張緊張……誥敕之事也先放一邊,或者找別人來做,接下來朕就不上朝了!」
這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
……
朱浩這小子,打著清正的旗號,表現出與世無爭的模樣,其實他才是大明最大的奸臣。
……
金獻民還沒搞清楚是怎麼回事,等他繼續講述的時候,發現大臣們的聲音已經完全壓過他了,這才茫然地抬起頭來,發現皇帝已不在龍椅上,連同御座周圍那些太監也不知去了何處。
你張璁總想把自己跟朱浩比,請問是誰給你的勇氣?
「這廝不會做人吶!」
張璁!
張璁道:「可是因為在下上奏勸說陛下勤于朝事?其實……這不是臣子應該做的事情?」
金獻民以為自己沒聽到皇帝宣布退朝的話,以至於才鬧到這般田地,但等周圍的人報以遺憾的神色,他才明白,皇帝實在不愛聽這些長篇大論,乾脆連招呼都沒打就走了,只有金獻民在那兒傻愣愣繼續說個不停,連皇帝什麼時候走的都沒留意。
費宏無奈地反問:「勸了,又有何意義?」
劉春作為次輔,和圖書在首輔沒有發表意見的情況下,他的話就是內閣集體意志的體現,當即道:「那回頭我去見見張秉用,看看他是否願意出面。大明這才安穩幾年,可不能跟前朝時一樣。」
「張公公,在下愚鈍,望您老能指點一二。」
……
「是啊。」
就算偶爾哪年發生一兩場相對大一點的戰事,雙方的死傷人數都在二十人以下……
「張秉用,你們覺得如何?」劉春提出個意見。
張璁算是給足了劉春面子,既然劉春說了,你張秉用應該承擔起朱浩離朝後的責任,張璁覺得自己是該表現一下,然後跟桂萼一起寫了份勸說皇帝要勤于政務的奏疏,當天便呈遞上去。
一群人義憤填膺,紛紛嚷嚷著要聯名上奏,找皇帝理論。
張璁道:「如果這是朱學士勸說的,陛下會聽?」
「呵呵。」
大禮議等事上,我們沒發言權也就算了,現在皇帝連早朝都是招呼不打就離開,如果這事我們都不加理會,那我們還算是忠臣嗎?
賈詠一陣無語。
……
你這個首輔,縱容皇帝荒馳朝事,居然問我說勸了有什麼用?沒用難道我們就不勸諫了?難道不怕皇帝一步步把大明帶到溝里?
說話時又往楊一清身上瞄。
勸說皇帝勤于政務,光靠大臣勸說沒用,眼下這些大臣親眼見識過這個小皇帝的固執,簡直就是頭倔驢,認準的事情從來不妥協。
費宏搖搖頭,沒表態,但顯然不覺得有什麼用。
大臣們出了奉天殿,武勛那邊還好,和圖書基本沒什麼意見,但文官這邊有點忍不了。
張佐道:「陛下,或許張學士未有激進勸諫之意呢?」
皇帝現在連朱浩的面子都未必肯給,你張璁和桂萼算什麼東西?敢拿你們的標準來要求朕?
張佐搖頭苦笑,卻只能目送皇帝離開。
劉春蹙眉道:「看來陛下對於早朝開始懈怠起來了,這朝堂恍惚間像是回到了幾年前。」
所以他還是選擇去跟內相張佐溝通一下,雖然他也知道,作為翰林學士隨便見內官,很容易遭人詬病,但他不得不如此。
張佐這下不客氣了,大方地點頭承認,「朱學士一定會規勸,但他出面的話陛下能聽進去,而旁人……陛下就是聽不進去。難道你不知道嗎?」
「陛下……」
「不一樣的。」
如果說以前還有朱浩當其剎車片,在皇帝頭腦發熱的時候,偶爾還能把他拉住,但現在朱浩都離開了京城,似乎真就沒人能對皇帝形成制約。
這話頗有點大不敬的意思,是拿當今皇帝跟前面的正德皇帝相比,而皇帝不上朝或者是懈怠朝政,那都是可以被往昏君裏面歸類的。
朱浩走了,現在皇帝身邊最為依賴之人,怎麼看都是張璁,畢竟張璁是議禮派核心大員,在議禮派官員中的聲望甚至比朱浩還要高,而且張璁重新回翰林院擔任翰林學士,看起來也是充當朱浩的替代者。
張璁誠懇地道。
張佐其實也有點惱火。
「……張學士,有些事咱家不好對你講,你自己掂量吧。」
費宏搖頭道:「要勸服m•hetubook•com.com陛下,非要有合適的人出面才可……你們認為現在朝中有什麼人可擔當此重任嗎?」
或者說,朱四眼裡根本容不下那些大臣,他會覺得,大臣們必須要圍著他轉才行,少了他這個主心骨,大明就完了。
朱四臉上滿是不屑。
劉春去找張璁時,順帶連桂萼也一起見了。
朱浩以前承擔的事,現在總需要有個人去干,你這個替代者不去誰去?
張璁更進一步問道:「若是那位朱學士在朝的話,他也會這麼做吧?」
西北軍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沒有太過直觀的概念,反正知道大明在西北就是採取守勢,韃靼人沒事就來襲擾,搶一番就走。
自負到這種程度,跟他的性格有關,也跟他少年喪父,以及被楊廷和壓了兩年有關。
張佐跟朱四提及這件事時,朱四差點兒又想把張璁給貶出京師,不過這次他沒有衝動行事,就在於他覺得張璁的舉動還沒到不可原諒的地步,雖然怎麼看張璁都好像站在文官的立場上教訓自己。
讓張璁認清楚立場,任何時候都要堅定地跟朕站在一邊,朕想幹什麼,你就要順著朕的意思行事,最好朕胡作非為,你一邊拍掌叫好的同時,還要鼓勵那些文臣一起叫好,給朕的胡作非為找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
先不論皇帝跟朱浩間一起長大的友誼,單就說做事的能力,你怎麼去跟那個幫皇帝過去幾年與朝臣鬥法,並最終幫皇帝取勝的功臣相比?
便石沉大海。
朱四要給張璁一個慘痛的教訓,也不是說將其貶官外放,https://m.hetubook.com.com而是對其加以冷落。
反正同處翰林院,二人也都是翰林學士,劉春在翰林院多年,對這裏無比熟悉,正好回來看看老朋友。
朝議。
……
「就這還不明顯嗎?」
賈詠問道:「幾位,是否應該上疏規勸一下陛下?翻過年後,陛下便經常輟朝,有時連理由都不給,說是躬體抱恙,但聽說宮裡邊連太醫都沒請,陛下分明是無心朝事。」
朱四起身,往內殿去了,空氣中冷冷地又留下一句。
奉天殿內,君臣齊聚一堂,下面兵部尚書金獻民還在陳述來自西北邊關的戰報,對著奏疏一連讀了將近半個時辰,在場的大臣有能聽進去的,但更多人卻昏昏沉沉,紛紛打起了瞌睡。
尤其是御史言官。
朱四奚落道,「朕賞識和提拔他,他卻總想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朕,他真以為是朝中大臣認可他才坐到現在的位子上?」
真是沒有朱敬道的命,卻有朱敬道的野心。
「這……」
認不清現狀。
本來翰林院只是修書的地方,是否被皇帝眷顧沒什麼大不了,但張璁的野心很大,覺得只要是自己在,翰林院就應該成為朝堂最受矚目的地方。
但顯然楊一清自己並沒有把這當成機會。
張璁趁著張佐去禮部的時候,特地前去堵門,而席書從中穿針引線,讓張璁跟張佐有單獨會面的機會。
言語間,他還特意往楊一清身上看了看,他十分想知道楊一清心裏是怎麼想的,畢竟楊一清在內閣四人中,看起來地位最低,但其實在朝中的聲望卻是最高的。
內閣四人回到值房。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