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開局土木堡,大明戰神有點慌

作者:南山有龍
開局土木堡,大明戰神有點慌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一卷 千古暴君朱祁鎮 第四百九十五章 塵封往事

第十一卷 千古暴君朱祁鎮

第四百九十五章 塵封往事

「到了永樂年間,太宗皇帝做的更絕,不但延續海禁,還將海上貿易壟斷,瓷器是官窯的,絲綢是江南的官辦製造局,茶葉也成為朝廷專營,鄭和所做的就是將這些貨物運輸到海外銷售,牟取暴利。」
「重下西洋是主要原因,不過,那時候先帝雖然看起來英明神武,卻也處處掣肘,他想做的事,須得經過朝堂之上的重臣同意,比如說,當初先帝得知仁宗皇帝駕崩前夜與李時勉吵過架,大為震怒,下旨要砍了李時勉,都已經把人綁到西市,準備行刑之際,還是被攔了下來。」
楊旦點點頭,說道:「太宗皇帝駕崩,仁宗皇帝繼位,說實話,仁宗皇帝比較軟弱,不像太宗皇帝那般殺伐果斷,於是眾臣開始頻頻施壓,要求南遷。」
到了此時,楊旦也不想再隱瞞下去,便如實道:「自然還是南遷的事,只不過仁宗皇帝沒有答應,李時勉情急之下,口出惡言,把仁宗皇帝氣個半死,同時也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第二天就急召太子回京,可還是沒挺過去,先走一步。」
只不過,楊旦說這些陳年舊事,是為了什麼呢?
「為何要這麼做?」
「保定伯梁銘當天沒有參戰,在軍營中暴斃;參贊軍務,兵部尚書李慶,第二日在軍營中暴斃。」
甚至朱瞻基因為南遷的事,竟然被人謀害,這就很聳人聽聞了。
朱祁鎮緩緩站起身,面無表情道:「你可以上路了!」
「就因為先帝反對南遷,才會被爾等謀害?」
「對,就是南遷!」
朱祁鎮只知道仁宗皇帝有過遷都的念頭,到了自己老爹這裏,又斷了這個念頭,沒想到這裏面事還挺多。
「您可知道,如今北京城的一所宅子多少錢?在南京城同樣的地段,同樣規模的宅子又是多少錢?」
「洪武年間開海禁,民間片甲不得下水,江南士族便以走私牟利,直至今日,皇上開新政之前曾大力打擊走私和-圖-書,對此應該並不陌生。」
「皇上言過了,先帝駕崩之時,臣還在努力考進士,這些事都是先父口述。」
「說到哪了……哦,對,南遷!」
楊旦看出朱祁鎮臉上的詫異,又說道:「要說完全沒關係,其實也不對,仁宗皇帝駕崩的前一天晚上,李時勉進宮商議南遷一事,兩人聊得並不愉快,還大吵了一架。」
楊旦再次大笑起來,說道:「遷都之前,南京城的宅子價格是多少,北平城的價格又是多少?一次遷都,多少人的財產直接腰斬?」
「正是,大明開國之初,在朝廷內部便已經是黨派林立,其中最大的兩支勢力是以劉伯溫和宋濂為首的浙江派,以及李善長、胡惟庸為首的淮西派,後來的事皇上應該從太祖實錄中看到過,淮西派靠著和太祖皇帝的關係佔了上風,浙江派銷聲匿跡,後來太祖皇帝又親手滅了淮西派……」
「宣德九年六月,先帝下詔,命太監王景弘重整下西洋船隊,準備再下西洋,這個決定相當於徹底斷送江南士族的財路,因此,宣德九年十月,先帝還在帶兵巡邊,兩個月後便突然重病,一命嗚呼。」
「淮西。」
朱祁鎮問道:「你們是擔心先帝效仿太宗皇帝重下西洋,再次斷了你們的財路?」
楊旦感嘆道:「臣的前輩們做了那麼多事,費盡千辛萬苦,才保住江南士族的利益,只可惜……呵呵,皇上的高明實在遠超臣等想象,臣輸的心服口服!」
朱祁鎮只知道胡惟庸下毒幹掉了劉伯溫,以及朱元璋親自下場幹掉胡惟庸,卻不知道這些事的背後錯綜複雜,充斥著各種明爭暗鬥。
他現在只求一死,哪怕到了陰曹地府,下了十八層地獄,所受到的酷刑也不過如此了吧?
「舊港宣慰司?」
「舊港是海外重要的中轉點,出海走私的必經之路,如果掌握在朝廷手中,大家還怎麼走私?」和*圖*書
「皇上莫要多心,仁宗皇帝的死不是陰謀,他只是身體太差了。」
終於,楊旦鬆口了。
仁宗皇帝身體肥胖而虛弱,長期操持朝政,更加不堪重負,只做了八個月的皇帝,莫非……
楊旦緩緩搖了搖頭,道:「臣既然要和盤托出,就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一次說清楚。」
「皇上繼位之後,楊士奇立刻停了松江造船廠,並將原來參与過下西洋的有關人員全部遣散,撤銷定海、沈家門等地的水師,放棄舊港宣慰司,諸多操作便是防止皇上親政之後,再下西洋。」
楊旦大口喘著粗氣,然後閉上眼,似乎在回憶那些塵封的往事。
「先帝的性子和太宗皇帝十分相近,繼位之後,不但打消了南遷的意圖,還設立司禮監,相當於給內閣上了一道枷鎖,從此以後,皇帝和大臣們之間衝突進一步加深。」
聽到他絮絮叨叨沒完,朱祁鎮實在忍不住,問道:「你究竟想說什麼?」
「皇上又說對了,交趾反覆出亂子,也是有人暗中搗鬼,否則的話,僅憑黎氏父子,能掀得起什麼風浪?」
楊旦呵呵一笑,道:「楊士奇想要舊港脫離大明朝廷的控制,自然有辦法做到,先帝就算不想放棄,卻能奈何?」
楊旦說幾句話,就要停下來喘口氣,然後繼續說道:「太宗皇帝將都城遷到北京的過程阻力重重,前後歷經十數年,最終靠著強硬的手腕,強行遷都。」
「仁宗皇帝在位只有十個月,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討論南遷之事,到了先帝繼位,便重啟下西洋,雖然當時的主要意圖是宣告周邊的番邦小國,我大明新皇繼位,可是,這也是一個不好的開頭。」
朱祁鎮沉默了,楊旦已經將所有事情來龍去脈講的非常清楚,自己的老爹遇害,主要因為三點,一是決定定都北京,不再南遷,二是設立司禮監,給內閣和文官頭上戴了一道枷鎖,三是重https://m.hetubook.com.com啟下西洋,斷了江南士族的財路。
「從先帝手中搶人,誰有這個本事?」
朱祁鎮更加疑惑,怎麼又扯到我爺爺了?
「好,我說!」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回朝是永樂二十年,至永樂二十二年,太宗皇帝駕崩之前,鄭和已經在準備第七次下西洋,只不過遇到皇帝大行,便取消了行程。」
「皇上,大明朝講究禮法,李時勉只需一口咬定,當晚進宮就是勸誡仁宗皇帝遠離女色,保養身體,又有家父為其求情,先帝能有什麼辦法?」
朱祁鎮皺著眉頭,問道:「就算遷到北方,他們仍然是朝之重臣,不但可以保留南方的財產,還能在北方開拓新的勢力範圍,為何不願意?」
「為何沒有南遷成功?」
「你的意思是,這些人一直在籌劃南遷?」
「說,我說……給我個痛快……」
楊旦笑著搖頭,卻牽動到傷口,忍不住咳了兩聲。
朱祁鎮點點頭,道:「你將先帝被謀害的經過詳細講出來,朕答應給你個痛快,決不食言!」
「皇上您又錯了,這些將領都是北方人,算不得自己人!」
「您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不知道這些事也在情理之中,還是臣來說吧,同樣的地段,同樣規模的宅子,北京城和南京城的價格最少差了一倍!」
權力的遊戲實在是太殘酷了,哪怕自己這個穿越者,擁有遠超這個時代的智慧,關鍵時刻依然起不到任何作用。
「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這些人其實都是浙江派的,當初浙江派遭受打擊,便蟄伏起來,趁著政權交替之際,終於要大展身手之際,卻遭遇靖難,這就是命,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不對……」
朱祁鎮擺擺手,說道:「交趾叛亂之後,先帝曾派出大軍出征,楊士奇等人連這些武將都能控制在手中?」
朱祁鎮臉色越來越差,強忍著心中怒火,道:「對付自己人,手段竟如此狠和_圖_書毒!」
「皇上,您又錯了……咳咳!」
朱祁鎮認真思索一番,然後說道:「你繼續!」
朱祁鎮沉默半晌,道:「李時勉和仁宗皇帝吵架,究竟說了什麼?」
「太宗皇帝遷都,是為了天子守國門,阻力在何處?」
朱祁鎮突然問道:「不是先帝放棄的嗎?」
朱祁鎮再次摒棄眾人,然後坐在楊旦對面,平靜地說道:「朕問過了,錦衣衛有一種葯,可以保證你短時間內不死,但是會讓你腸穿肚爛,三天之後,你會把自己的五臟六腑從口中吐出來。」
「南遷?」
楊旦臉上露出玩味的笑容,說道:「東路軍總指揮安遠侯柳升,北伐的功臣,戰功赫赫,剛出鎮南關就中埋伏身亡!」
「……到了建文朝,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大力推行新政,就如同皇上搞的這個新政一般,只不過,他們的新政是為了結黨營私,而皇上的新政則是為了清除黨爭,甚至是要徹底消除士大夫的特權,這也是臣等決定發動政變的原因。」
朱祁鎮想了想,如實道:「朕不知。」
這些事情和自己現如今的所作所為大同小異,而自己也幾乎遭遇政變,如果不是韃靼人突然反水,估計歷史已經重演。
值得慶幸的是,今天的局面和以前有著本質的差別,特別是科學院的興起,總是給人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
朱祁鎮仔細想了想,楊旦所言不無道理,遷都這種事對於朝廷官員的私人財產來說,損失太過嚴重,俗話說,奪人錢財猶如殺人父母,若不是太宗皇帝手段狠辣,怕是滿朝的官員直接造反了。
緊接著,他又喘了幾口粗氣,然後說道:「皇上再想想太宗皇帝繼位之後提拔的幾位重臣,家父楊榮是福建的,楊溥是湖北的,楊士奇、解縉、夏原吉都是江西的,這些人當中,可曾有一個浙江的?」
「臣說到這裏,皇上應該已經明白了,這些人是反對北遷最大的阻力,因為他們的家和圖書產、人脈、生意、勢力範圍全都在南方,誰願意去北方?」
「如何?哈哈……」
朱祁鎮緩緩點頭,道:「把你知道的都說出來,朕答應你,說完就送你上路!」
朱祁鎮又問道:「先帝放棄交趾,也是這個原因?」
楊旦努力回憶著,說道:「仁宗皇帝駕崩前一晚,確實和李時勉吵了一架,這件事並沒有張揚,以至於宣宗皇帝繼位之後才無意間得知,從那時起,宣宗皇帝便下定決心,將南京改為行在,也就意味著再也不會南遷。」
「當然是滿朝的官員,請皇上仔細想想,我大明太祖皇帝是哪的人?」
「雖然浙江派再一次被打壓,不過,朝堂上的黨爭永遠不會停止,家父等人受到重用之後,立刻便對朝臣進行拉攏或者排擠,迅速形成一個新的黨派,姑且叫做三楊派,主要勢力範圍是江蘇、江西、福建、湖廣一帶。」
楊旦的身體本就孱弱,在詔獄中嘗試了十幾種刑具,竟然還叫的出來,聲音還很炸裂。
「東路軍三名主帥在兩天之內全部身亡。西路軍黔國公沐昇出雲南,不管走到哪,一直被伏擊,最後被活生生打回雲南。成山侯王通守在城中不敢出戰,皇上您覺得這仗還怎麼打?」
對於錦衣衛來說,最大的困難不是弄死一個人,而是如何讓他生不如死。
「這就又要提起太宗皇帝的手腕了,他老人家生怕後世子孫南遷,直接把自己埋在昌平的天壽山。如果南遷,這地方很可能就會落入蒙古人手中,仁宗皇帝剛剛繼位,他敢扔下先帝的遺骸,自己跑回南京嗎?」
詔獄里的刑具,任何一件拿出來都能要人的命。
楊旦緩緩嘆了口氣,然後說道:「先帝遇害,遷都只是個引子,矛盾真正爆發是因為先帝準備重啟下西洋!」
「那又如何?」
「這些事還要從仁宗皇帝開始說……」
楊旦苦笑道:「皇上,這些話不必再說了,我招,我全都招,能不能給個痛快?」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