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開局在大唐迎娶長樂

作者:八圓
開局在大唐迎娶長樂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八百七十二章 坐熱!面前!

第八百七十二章 坐熱!面前!

袁天罡仙逝數年時間之後,雖大唐歌舞昇平,風調雨順,然、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似也走到了尾聲。
回到歷城家中,襄城公主正好可以與夫君諸多子女相聚,同時成為執掌「玄園」秦府的女主人,這卻是因春香、萍兒乃是秦文遠侍妾身份,終登不得大堂所致,原本由盧月兒掌管的秦府之事,盧月兒往長安城「齊王府」后,家中的事皆落在秦文遠母親秋娘身上,畢竟人老了沒有那麼多精力,襄城公主回到「玄園」秦府,既能解憂,又能幫助婆母處置家中瑣事,豈不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安撫好夫人襄城公主因父皇駕崩帶來的悲痛,為使襄城公主儘快走出失去親人的憂傷,同朝廷重臣在「咸陽」九嵕山「昭陵」完成皇上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儀式后,秦文遠因要留在京城輔佐太子李治,勒令麾下三百親衛,保護長樂公主於九嵕山「昭陵」邊搭建的房舍守孝數月,待守孝結束便護送襄城公主回「歷城」家中,遠離長安傷心之地。
秦文遠見袁天罡一副虛心求教的表情,微笑著說道。
聞聽袁天罡此語,秦文遠終是知道這廝為何往府中求見自己,卻是這廝惹下滔天大禍,卻還不知自己究竟錯在哪裡,也難怪這廝不知,其時道門所煉製的丹丸並無得道家上古傳承,所煉丹丸雖能短時起刺|激人體的活力,使之看來確是有些作用,但、服用時日稍久,心然于丹丸中所含的重金屬所害,中毒而亡。
袁天罡飄然離去后,果然回「龍虎山」中隱秘道觀中潛心向道不問世事,其間著有相書、天文書、風水書多本。
「道長此去如是天可憐見,不為朝廷所難,他日定能為道門留下傳說,成其有德之名。」
朝廷諸多大臣皆是發言有本要奏,李治允准,有新任輔政大臣徐世勣奏道。
袁天罡此時便是這等想法,再沒因欲要躲避朝廷的抓捕而心憂,卻再聽得徐天和圖書說道。
李治聞言,沉吟少許,開口言道。
新皇臨朝,一干朝臣山呼「萬歲!」
待得後宮初定,李治卻是想起父皇身邊的才人武媚娘。
二人相見,互訴別來思念之情,竟是于「感業寺」中摟摟抱抱、卿卿我我,卻是被王皇后撞見私情,這王皇后因與李治結婚日久無子,害怕失寵的心思中,主動于李治面前提及不如將武媚娘納入宮中,以為這樣既可討李治歡心又可打擊她的情敵,已然有了身孕的蕭淑妃。
李治順利登基后,長安城中緊張的情勢得以緩解。
李淳風拍手讚歎。
李治繼位之後,封徐天首輔大臣,執掌中書令,襄城公主封大唐孝安長公主,其子秦曉樂封五品騎都尉,其餘夫人、子女皆有不同封賞。
在整理李世民死因時,根據記錄皇上生活起居的史官敘述,卻原來這皇帝老兒被秦文遠拔出丹毒后,仍是心心念念長生不老之法,沒有了袁天罡煉製的丹丸,卻得王家族人王玄策把俘虜的天竺國方士那羅邇娑婆獻給皇上。
卻是太子李治信中告訴秦文遠,父皇李世民生命已然于彌留之際,為穩定父皇駕崩后政權的順利交割,需要秦文遠往京城坐鎮,威懾敢於覬覦皇位的亂臣賊子。
一路上馬不停蹄,人不下鞍,終是以最快的速度進入京城,可憐不少良駒因太過疲累,路途中便倒地不起。
再聽大臣所言,李治卻是不得不允准,他也不想為此等小事寒了朝臣之心,畢竟自己才剛剛登基,屁股下的皇位還未坐熱呢。
長安城裡,李治于太極殿登基,改年號「永徽」年,意為對先皇「貞觀」年的延續,其治國的理念將繼續秉承先皇李世民的遺訓和治國思想。
大唐「永徽」元年正月,李治冊封嫡妻王氏為皇后,封長子陳王李忠為雍州牧。
其時、孫思邈因皇上不聽勸諫,一意孤行服用那羅邇娑婆煉製的丹丸,www•hetubook.com•com心灰意冷之下,便在徐天回「歷城」之時,悄然離開皇宮往四海雲遊,使不明皇上病情起因的御醫束手無策,只得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診療。
待李治順利登基,繼承大統之後,秦文遠方有心思探尋李世民死因,其時,周倉率親衛已將諸位夫人安然護送回府。
李世民信了這神棍所說,吩咐其為己煉製長生丹丸,那時、皇帝老兒為躲避徐天知道他繼續服用丹丸,竟是將國事交與李治,帶著皇宮妃嬪和那羅邇娑婆居於「終南山」行宮之中,如不是因染上「癰疽」之症,這皇帝老兒怕是那時便會死在「終南山」的行宮。
問明皇上大致死因之後,徐天也是感慨萬千,想人生無常,便是如李世民這等雄才,一旦心中有了違背自然規則的執念,便是離死不遠的節奏。
古語有云;「早聞道,夕死可矣!」
「哈哈!多謝聖子為袁某著想,然、袁某既然想通往昔不能理解之事,留下臭皮囊再是無所畏懼,自當回龍虎山潛心向道,再不問塵世恩怨,如是老天有眼使袁某得其所願,他日我等有緣再見。」
可惜這廝所著《五行相書》《易鏡玄要》《三世相法》《袁天罡稱骨歌》《太白會運逆兆通代記圖》等書皆是失傳於世,使僅憑風聲風向便可斷吉凶之「風鑒」之術從此失傳,當真算得是道門的重大損失。
翰林學士奉旨,手捧書冊高聲而道。
袁天罡、李淳風聞得秦文遠之言,萬沒想到這小子于煉丹一道也是門清,且、說出來的道理卻是他等聞所未聞,偏又句句在理,更是于道法,術法的悟解皆是入骨,不禁大是欽佩,甚覺此次來秦府,當真沒有白來。
「皇上此言不妥,想先帝兩個名字,在禮制上不偏向某一避諱,而皇上既是單名,做為臣子如何敢於往後的朝政中指斥這諸多帶有皇上名諱的官員,改這些官職自是為www.hetubook.com.com了行事之便,望皇上允准。」
「召翰林學士宣讀皇上聖旨!」
「先帝名諱有世民二字,而世間之民皆為世民,何來避諱之說,你等所提,暫且不準。」
剛入皇宮便聽得李世民駕崩的消息,還是沒趕上見這皇帝老兒最後的一面啊。
途中,秦文遠吩咐隨行的報務兵聯繫長安城中留守「齊王府」的親衛做好戒備,使人傳令尉遲敬德加強皇宮戒備,請求叔父徐世勣和千牛衛將軍程咬金,兵部尚書李靖等調動長安守軍,加強管控長安城四門並注意長安城情勢。
道家有煉製長生不老丹的傳說,而這所謂的長生不老丹,其中蘊含的藥力卻不是凡人所能承受的,而真正的長生乃是延年益壽,並非是永生不死。
同年五月,為祭奠李世民周年忌日,李治傳旨禁軍護駕往「感業寺」進香,進香期間卻是偷偷與武媚娘相會。
貞觀十九年,袁天罡知自己壽數將盡,使人傳信秦文遠,乞求於他死後,使其將自己屍體葬于邛崍「白鶴山」中。
對夫君的安排,襄城公主甚是感謝,其時,公主所生的兒子秦曉樂已經有四歲,小傢伙同樣與秦文遠的其它兒子一般,早早便在與「玄園」相接的松林山「清風觀」中接受虛木道長教導,使藥物鍛體完成「築基」體質。
其時,秦文遠職位除輔佐太子的職責外,兼職掌管大唐左右兩衛禁軍,整個皇宮皆在他保護之之中,這廝卻是甩手掌柜當貫了,竟是將此重任吩咐給尉遲敬德代為掌管。
那羅邇娑婆初見李世民便妄言自己已然活了二百歲,有長生不老之法,且、還能使人升天當神仙,並於李世民皇宮中,利用最簡單的聲光學,化學原理做出些神神叨叨之事。
「袁道長煉製丹丸的方法沒錯,錯便錯在忘了道家遵循自然的真義,忘了丹丸會帶來的危害,其實、這世上的事皆是相對的,有其好的一面必然就有壞的https://m.hetubook.com.com一面,此乃自然規律,想丹丸煉製之術,以金木水火土為原料,其中的金和土是以水銀等貴重金屬和各種礦物而就,袁道長可知水銀等金屬和礦物于自然界中皆是有毒之物,煉製時綜合各種貴重藥材和水,在特定的火之作用下,使其金和土發生變化,某種程度上看似增加了丹丸的藥效,其實卻是將毒素融合於藥材之中,服用之人,短時看來龍精虎猛,卻是因丹丸刺|激身體,透支極限,時日稍久,沉積身體中的毒素便如阻斷河流源頭的淤泥,使河床乾枯,再無生機。這世上本無長生之法,又何來長生的丹丸呢!」
萬般的折磨與痛苦使李世民喪失了自信之心,卻是尋求虛無飄渺的精神寄託。
李世民駕崩后,武媚娘依例與宮中沒有子女的妃嬪一起入長安城「感業寺」為尼,武媚娘卻是很有心計,為尼期間,卻是常使貼身侍女與李治身邊太監瑞安通風報信,使傳於李治信中的火熱之語達到與之藕斷絲連的目的。
李淳風與秦文遠輕聲交談,袁天罡一旁聽來,除有羞慚外為秦文遠如此大度更感敬佩。
待翰林學士宣旨完畢,瑞安再是尖聲喝道。
李治貼身太監瑞安,趾高氣揚尖著嗓門高呼。
回到皇宮的李世民因病痛,使其產生焦灼的情緒,常常于睡夢中看見已故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及「玄武門」事變中被誅殺的大臣向自己索命,白晝里又仿若與父皇李淵一樣,深受皇子爭奪皇位,相互殘殺的痛苦。
李世民一世英明,費盡心力治理一生,最後卻是被拙劣的江湖騙術給毀了,這等荒唐之事如是傳出宮外,豈不讓人笑掉大牙,所以史記中並沒有多少記載大唐太宗皇帝的死因。
「啟稟皇上;朝廷諸多部門商議,欲使治書侍御史改為御史中丞,諸州治中為司馬,別駕為長史,治禮郞為奉禮郞,此為避諱皇上名諱之故,還望皇上允准。」
「賜封徐世勣儀同三和-圖-書司、輔政大臣。禮部尚書、黎陽縣公于志寧為朝廷侍中。原太子東宮詹事、尚書左丞張行為兼侍中,刑部尚書。原吏部侍郎、代理戶部尚書高季輔為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高陽縣男許敬宗為禮部尚書。」
大唐貞觀二十三年,便在秦文遠率諸位夫人回齊州歷城「玄園」中府邸與家人團聚,過完三十七歲生日返回長安城的途中,遇朝廷派往「齊州」急召他回京的信史,望著太子李治書信,這廝知事態緊急,吩咐親衛頭目周倉率大部親衛護著夫人等繼續往長安城「齊王府」府邸,自己卻是帶數名親衛隨信史往京城縱馬疾馳。
皇上話音落下,再有朝臣奏報。
「袁某多謝聖子不罪之恩,今日聽聖子之言,其對道法的悟解,袁某不及也,想袁某往昔因執念太多,行事多有乖張,如今卻因奉聖上旨意,煉製丹丸之事而獲罪,非是袁某有不軌之心,煉製丹丸皆是按秘法使之,所用材料無一不是精益求精,袁某想不明白聖上怎地就會因丹丸而使身體不適,還望聖子為某家解惑。」
當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那羅邇娑婆的到來正好填補這皇帝老兒空虛的心,終日隨其追尋長生不老之法,為求得心靜,傳旨再入「終南山」行宮,任是誰也不敢勸諫,直至李世民死於終南山「翠微宮」里。
秦文遠也沒想到袁天罡也是如此高傲又自尊之人,這倒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這廝說完此話竟是起身飄然而去,毫無留戀。
「諸位大人有事早奏,無事退朝!」
接到袁天罡這般請求,秦文遠吩咐「天玄教」十數道士往「龍虎山」滿足這廝遺囑,卻是始終不明白他為何使自己的屍體舍「龍虎山」不葬,而要葬于「白鶴山」中,這卻是永遠的謎。
「袁道長如今為朝廷所不容,徐某觀道長執念盡去,潛心向道,說不得便有些造化,如是不棄可往秦某師父于東北主持的道觀修習道法,他日得證仙緣也說不定呢。」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