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民國之我能無限轉職

作者:繪風摹雨
民國之我能無限轉職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0498章 控制天象

第0498章 控制天象

西太副高周圍的氣流圍繞著高壓順時針旋轉,這就是颱風,
由於空氣下沉導致氣溫升高,且水汽難以凝結成降水。
我們簡稱為西太副高。
整個星球瀾滄江,人口分布極不均勻。
前世高中地理,關於地理氣候,都有介紹。
在夏季,高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區接收了更多的太陽輻射,地表溫度升高,形成了強烈的海陸熱力差,同時大氣受熱上升,地表氣壓則不斷降低。
在不考慮地形的情況下,赤道地區的大氣受熱上升至高空,在南北緯30度附近從高空下沉,形成了南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副高帶。
如果僅僅是這樣,還遠遠不能形成巨大的亞洲季風區。
這其中的原因,和岳鎮山腳下這片雪域高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有適合耕種的土地,才能養活數十億人口,
當然,以上知識,乃是岳鎮山上輩子的積累。
非洲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2.3%,歐洲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0.4%hetubook•com•com,北美洲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1%,南美洲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大洋洲約佔世界總人口的0.5%,南極洲屬於極地冰雪世界,這個地方只有企鵝生活。
這一跨度,與從霓虹最北端到印度最南端的距離相當。
每年夏季,太陽直射點都會從赤道向北移動到北回歸線附近,
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正是如此。
這些暖濕氣流或遭遇地形,或與冷空氣接觸,形成降水。
東亞、東南亞,人口最稠密,比地球上其他部分的人口加起來還要多。
在高大的青藏高原周邊,降水強度尤其大。
如果我們看全世界主要季風區分佈,會發現亞洲東南這一片格外大,而且向北一直延伸到關外HLJ地區,緯度上已經遠遠超出北回歸線。
另外,亞洲以29.4%的陸地面積,養活了世界百分之六十的人口。
幾乎所有農作物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環境,
神州乃名副其實的種田派和_圖_書,積累了24節氣的農業智慧,併發明了先進的農耕方法。
雪域高原雖然將赤道輻合帶和季風區拉向了北回歸線以北,但副熱帶高壓並未消失,而是保留在東部更冷的太平洋上,這就形成了西太平洋的副熱帶高壓帶。
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轉為西南季風,同時裹挾著來自印度洋和南海的豐沛水汽,將印度半島與中南半島的旱季轉化為雨季。
在這一片遼闊的季風區內,
前面講過,赤道輻合帶與副高之間的環流形成了降水區和乾旱區。
人口數量,是衡量一個民族潛力的重要參數。
但赤道複合袋未必就呆在赤道,在不同季節是會變的。
雪域高原就是這樣,通過給原有的季風加buff一樣,在亞洲與太平洋、印度洋之間造就了地球上最大的季風系統和季風區。
現在,岳鎮山準備利用自己的超凡手段,以此操控星球的氣象變化。
雖然雪域高原的地形,造就了強大的東亞季風,改變了行星風帶。和*圖*書
東亞季風是行星風帶與青藏高原共同作用的結果,按說應該十分穩定。
所以,西太副高的位置和強度就決定了神州東部降水的位置與強度。
世界七大洲人口分布中,亞洲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
從而大大增強了印度半島的南亞季風,同時也將赤道輻合帶拉到神州華南和西南一帶,來自南海和太平洋上空的濕潤氣流也迅速向北推進,形成強勁的東亞季風,席捲神州東部、霓虹、高麗半島直至HLJ北部地區。
這背後的關鍵因素就是岳鎮山腳下的雪域高原。
這一片弧形地帶,就是亞洲季風帶。
雖然兩者都在北半球副高帶,但兩者完全不同。
這個低壓區就如同氣泵一樣,將四周低空的大氣源源不斷地抽吸上去。
所謂季風,自然和四季變換有著密切的關聯。
如果我們轉換視角,從太空觀察地球,我們就會發現,在北緯30度附近,大部分的陸地都呈現出乾旱的黃色地貌,這樣的景象與地https://www•hetubook•com•com球的行星風帶緊密相關。
與此同時,全球氣壓帶和風帶也跟著北移。
這數十億人口中,有三分之一居住在青藏高原與太平洋之間的土地上,也就是傳統的神州地域,這塊區域乃是神州文明的發源地。
環境是文化的深層基礎,正是因為年復一年的季風和降水,神州先民才堅信有耕耘方有收穫,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輝煌的文明並綿延至今。
正是季風的力量,扭轉了行星風帶的力量。
這些空氣之後又通過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回到赤道輻合帶,並再次上升,形成所謂的哈得來環流。
當赤道輻合帶向北推進的時候,東南信風帶也跟著越過赤道,
但事實上,整個星球的氣候,都是一體的。
這片從東亞延伸到南亞的弧形地帶雖然也被北緯30度攔腰穿過,卻是一片植被茂盛、降水豐沛的綠色,並養育了一半以上的人類。
用科學的手段解析氣象變化,找到其中的規律,便可以加以利用。
雖然季風帶來了生機與希望,但和*圖*書是也正因為季風,造就了變化無常的旱澇災情。
它把南側海洋上的暖濕氣流帶動起來,在旋轉到北側時,與神州南下的冷空氣冷暖交匯形成降水,而這一地帶就是神州的降水雨帶。
在北半球副高的控制下,從北非到西亞形成了東西跨度7000多公里的地標最大幹旱區,其中包括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和伊朗高原。
比如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乞拉朋齊,年降水量可達1萬毫米以上,相當於三層樓房,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雨極。
它的位置在不同季節和年份是不一樣的,有時在兩廣地域登陸,有時在福建地區登陸,或者從齊魯半島登陸。
但在廣袤的太平洋之上,還有一股難以擺脫的力量。
與王朝更替緊密相關,可謂國之大事。
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旱澇災害直接關係到生存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這種環流,形成了雨量豐沛的赤道輻合帶,以及兩條幹旱的副高帶。
從太空中看過去可謂顏色分明。
八千年前,神州先民就選育出了小米、水稻。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