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從酋長到球長

作者:茅屋秋雨
從酋長到球長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卷 走出蠻荒 第四十章 知易行難

第一卷 走出蠻荒

第四十章 知易行難

炭,要考慮的就是燒磚和炭窯,這個是步驟最少的,但也是做起來最難的,稍有不慎就會坍塌導致死亡。現在還沒有奴隸,他必須要考慮族人和自己的存活。
他自己則帶著族人們準備今後的發展。
夏天總是容易度過的,難的是冬天。每一任部族首領的眼光總能看的遠些。
他自己的部族,以前就算先祖指引學會燒磚,也沒時間去燒。每天都要為食物奔波,怎麼可能還會去干別的,更別說毫無成效的折騰了。
準備打仗,就需要足夠的脫產時間。種植可以彌補時間問題,簡單的青銅能提升種植的效率,反之種植也能為熔鑄青銅提供足夠的非尋食時間。
陶環作為以物易物的中間品,在大多數人認為是多此一舉的情況下推行了下去。
比起這幾天制磚和泥的疲憊,他們覺得還是捕魚狩獵更好一些,帶著他們認為足夠的學識回去了,想象著族人會是怎麼樣的歡騰。
銅礦,展開后需要考慮如下問題:食物獲取技術進步,以保證族人有時間去挖礦;石器打孔技術,製造碾子或臼,砸碎銅礦;線砂切割,用以處理大塊的石頭做碾臼;柳條筐編織,運送礦石。
族人們都在等著他,他默默地攥緊了拳頭,給自己打打氣,開始讓族人們用泥坯壘四周的牆壁。
多數的外族走了,他們學到了想要的東西,自己住的地方也有河岔,也有樹皮,有了罐子也可以熬油,換了鹽也可以腌肉。
自嘲地笑笑,衝著族人揮揮手道:「散了吧,照例去河邊排隊。」
如果沒有他,等到許多年後人口多了,和_圖_書可能會繼續向西遷徙以分散居住。
三五天的時間,陸陸續續來了七八十人,每個部族來的人有多有少。來得多的那是一二三四學明白的,知道人少了背不走;來少的也都換成了陶環,準備下次再說。
而這些人來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吃的,因此第一天陳健就讓女人們帶著他們去捕魚。
陳健也沒指望現在就出現貨幣交易,但造幣簡單,讓人接受貨幣才難。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才能讓這些人接受貨幣這個一般等價物的概念。
陳健沒有擔心這個問題,他就沒準備族人明年靠橡子生活,倒是今年冬天肯定會有不少貪吃的野豬吃多了橡子被脹死。
在他們看來,一切都很好,唯一看不懂的就是健一連幾天都在那壘泥坯,壘完之後又拆下來。
她們要為部族明年的冬天考慮,所以希望這些人能夠學到陳健部族是如何生活的。
隨著社會分工和科技的進步,談笑間運籌帷幄如有神啟的日子再不復有了。
澆築模子,需要提前準備的有:燒陶做坩堝,這樣能夠把二次融化的銅汁放進高溫爐窯里融化;弄出長柄安在坩堝上,木頭石頭都不行,高溫會燃燒碎裂,空手去捏坩堝更是作死;足夠的蜂蠟用以做蠟模,外面裹上黏土后加熱,蜂蠟融化排出去可以形成空心的結構,往裡面倒銅汁就可以成型。
旁觀的樺卻看出了一個不太一樣的問題:這個部族,竟然可以支撐十幾個輕壯人口瞎折騰,這簡直太神奇了。
作為嘗試,這個窯的穹頂跨度並不大,也就兩米https://m.hetubook.com.com多一點。做做好這個,才能嘗試更寬的跨度。
一連三天,一如既往。
陳健聽老祖母說過遷徙的事,自己的族人是在幾十年前從東南方遷徙來的,那邊的部落如今到底是個什麼水平他根本不清楚,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如今的信息流通速度太慢,自己的族人顯然是東南方某個部落遷徙到最西邊的一支。
高溫,展開后要考慮:燒磚,以方便堆砌出窯室;足夠的骨耜,以便於挖掘窯坑和黏土;發券穹頂的瓦匠技術,能夠壘出不需要支撐柱的穹頂,這樣才能提升爐溫;燒炭,因為劈柴太難,而炭可以砸碎方便燃燒提升溫度;煮鹽,用來硝制皮子;燒陶,用來製造陶圈;硝皮和陶圈製成簡單的鼓風機。
所以在第二天又來了幾個部族的人希望住幾天後,陳健和族人們商量了一番后,很輕鬆地就答應了。
西邊是空的?還是還有和他們不是一個分支的族群存在?這個問題有些遠,可東北邊那個隕星部落卻是實實在在的威脅。
「知易行難啊。」
陳健盯著樹皮上的這些東西發愣,上訴這一切,還沒有考慮銅錫配比這個最難的問題。他很難想象第一個使用青銅的祖先,到底是經歷了多少磨難,這才創造出那樣燦爛的青銅文化。
想知道是不是合格也簡單,因為這些泥坯不是靠黃泥粘住的,所以壘出幾層有了弧度后,就上去踩一下,看看會不會坍塌。如果坍塌了,就證明不合理,是靠泥巴黏住的,就需要拆了重新弄。
他們有簡單的海綿鐵,他們有強勢m.hetubook.com.com而有頭腦的首領,他們可以用進貢的形式維持自己部族的人口。
鑄造銅器要幾步?不考慮銅錫鉛配比的問題,陳健以前以為很簡單,無非是銅礦加木炭高溫還原,澆築到模子里。
如今的效果就是這些外族的人覺得健很奇怪,但還是接受了這種交易的方法。
今年是個大年,滿山的榛子橡子,冬天不會挨餓。但她們的經驗也告訴了她們,大年之後必然是小年,樹木在第二年可能會不結果實。
他的出現,只是加快歷史的進程,卻不能控制歷史。歷史是人創造的,人的思想只能潛移默化地去改變,依靠自發交易的發展,天知道多少年才能出現等價物概念。
現在族人們已經逐漸開始各管一攤了,考慮到以後需要一個專業的泥瓦匠,這個泥瓦匠的人選就得從這幾個人中培養出來了。
存放好各自部族的物品,他們帶著好奇跟著陳健等人嘗試著不同的生活。陳健既然決定將這些人作為今後的基本盤和國人基礎,當然是希望他們的人口越多越好。
下面幾個人端泥、遞磚,井井有條。放在學徒制的年代,這些遞磚和泥的學徒們需要天賦和眼睛,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出徒,也可能一輩子都只能遞磚和泥。
牆壁很快就壘完了,陳健選了幾個年輕點的人跟著自己,剩下的都去壘另一個窯的牆壁。
時間越久,他們發現蓄養、種植的概率也就越大,威脅也就越大。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賺到了,那就是交易。這個畸形的交易的基礎,是因為夏天到了。
銅礦石就在百里之外,說遠不遠說近不和_圖_書近。今後兩三年的時間,對部族來說最重要的有三件事。
如同教榆錢兒學蓋屋子的辦法一樣,自己也將銅礦、高溫、木炭、模子這四個詞寫在樹皮上,向下展開看看都需要什麼的時候,自己傻眼了。原本以為四步就能完成的東西,卻密密麻麻地寫了一大張樹皮。
種植、青銅、消滅隕星部落。
而旁邊壘牆的族人不但壘完,而且已經開始用小一點的陶模開始做磚了,遠處的平地上已經晾曬了不少。
這三件事互相影響,種植已經開始準備,剩下的就是熔鑄銅器。
各種採集到的食物還夠,前些天下大雨,草河漲水,一些原本乾涸的河岔也都布滿了水,他帶著族人用木棍並排地擋在了岔口,等到水退去后魚會留下來。各種各樣的螞蚱蟲子,土蜂的蜂巢蜂蛹,炸熟之後都可以吃。多出這點人,根本就不是問題。
用了一天的時間,在村外河邊下風向的斜坡上挖了兩個窯坑,一個燒陶,一個燒磚。
金烏西垂的時候,陳健看了看自己一天的勞動成果:零。
黏黏的黃泥或多或少,縫隙里塞進石片,盡量擠住這些泥坯,一點點地向上延伸合攏。
就比如燒炭、燒磚、熔爐所需要的發券砌磚洋蔥頭窯頂,這是前世農村考量一個瓦匠是否合格的關鍵。不會發券的瓦匠不是好瓦匠,瓦匠依靠的是經驗和實踐,用科學去反推,更加麻煩,這一點他做不到,只能一點點地摸索。
牆壁容易,吊上線,扯上繩,一層層加高,族人們蓋過房子,眼睛還算有點準兒。
那些人覺得下次恐怕也沒什麼石頭能換了,想要換東西hetubook•com•com就只能用別的了。
各種石頭換成了陶罐,當初說不同的石頭才能換,如今互相間有重複的,但陳健還是收下了,告訴他們記住這些石頭,下次同樣的就不能換了。
桃子快熟了、各種塊莖也正是膨大的時候,依靠採集完全可以度日,所以樺這些人才能在這裏學幾天,不用擔心族中的事。
一旦出現,他們可以直接蹦到原始奴隸制,因為武器代差的原因,奴隸和奴隸主的比例可以稍高。他們所處的位置靠東,東邊肯定是有其餘部族存在的,自己這邊的技術和東邊的技術也會逐漸擴散到那邊,到時候就麻煩了。
捏著手中的樹皮,看著已經挖出來的坑洞,陳健第一次有了忐忑的心情,他知道以後這種心情只怕會越來越多。
可等到真正計劃要做這件事的時候,卻發現很難。
還有一些人留下了,想要再學學再看看,甚至一些人已經喜歡上了這裏的生活。雖然疲憊,卻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
密密麻麻的一切,已經做到的就打鉤,還沒做到的就畫圈。這還只是理論,真正開始乾的時候還會遇到種種奇怪的問題。
一天的時間,那幾個遞磚和泥的族人就看到陳健壘砌又拆、拆了又壘,來來回回地折騰。
橡子已經開始用簡單的坑道燒陶了,但是碎裂率還是很高,這一次利用壘磚窯的時間,正好改進一下。
因為了解,所以更加敬畏那些剛剛走出蠻荒的古人櫛風沐雨為後世留下的種種,樹皮上的東西太過繁瑣,遠不是自己想的那麼簡單。
很是沉重地摸起了石鏟,站在了已經堆砌好的牆壁上,稍微傾斜著放下了第一塊泥坯。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