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紅色瑪利亞

作者:符華
紅色瑪利亞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七卷 赤潮 第六章 新聞BBC《美國之友,偉大的科學家,尼爾斯·玻爾》

第十七卷 赤潮

第六章 新聞BBC《美國之友,偉大的科學家,尼爾斯·玻爾》

「噢對,十八年,沒想到已經這麼久了。」說到這,愛因斯坦樂哈哈地笑了起來。
只不過,讓玻爾更加在意的,是另外一名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玻爾一邊陳述著自己的原子模型理論,一邊對此理論進行解釋,他認為,這套理論可以成功過說明,電子的穩定性和氫原子光譜線規律。
說是獨角戲,但他所提出的思想實驗確實難倒了一眾科學家。
調查員接受指令,展開了針對玻爾的調查。
那龐然大物著實是讓玻爾大開眼界。
「小心點這些記者,他們只會添亂。」
然後,他在上面洋洋洒洒地寫下了自己的解答。
但不喜歡歸不喜歡,這並不能代表他不了解。
朗道笑哈哈地離開了,他自認為現在的自己,遠遠不足,所以他需要更多的知識去學習。
在理論陳述中,他給出了這麼一個原子圖像。
與調查員的叮囑中,貝利亞著重著一句話:「這不是肅反,這是國家安全,必須謹慎對待。」
電子在一些特定的可能軌道上繞核做圓周運動,離核越遠能量越高。
兩天後,哥本哈根的原子能會議開始了。
這些問題都很蠢,玻爾不想回答。
可能的軌道由電子的角動量必須是h/2π的整數倍決定。
一開始,還只是問一些比較輕鬆隨意的問題,例如蘇聯那邊生活好不好,蘇聯的專政政府,是否奴役著裏面的科學家。
兩位科學家大拿的聚會,自然會引得一眾科學家和記者的圍觀。
「老師,蘇聯人沒有奴役你們嗎?」
玻爾十分欣賞這位年輕人,儘管他是代表個人參加到這場會議,但再怎麼說,蘇聯確實給了他很大的舞台空間。
說罷,愛因斯坦鬆開了手,對他揮手示意,爾後在玻爾那不解的目光下,緩緩離開。
然後,就是有關於蘇聯的火箭內容,玻爾並沒有參与到火箭發展的項目當中,對此並不了解。
「不錯,蘇聯人在科和圖書學方面的態度是嚴謹的,儘管他們內部還有一些宗教信仰,但蘇聯政府所宣傳的,依舊是科學。」
當玻爾隻身一人時,他們便詢問起了有關於蘇聯的內容。
「蘇聯科學院,是不是存在著一些精準計算的機器?」
玻爾不敢說,也不敢想,他不得不承認,在政治嗅覺上,他不如愛因斯坦。
這一次,玻爾顯得謹慎許多。
會議中,玻爾開始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理論。
(由於過於複雜,作者完全看不懂,所以略過數萬字論文解答)
這一切,都還有迴旋的餘地。
將朗道叫了過來后,問道。
只不過,當他準備開口時,突然想起愛因斯坦剛才的話語。
於1911年獲得哥本哈根博士學位的玻爾,自然會成為了這場會議中的矚目光點。
「特別是那個奇怪的意識形態,叫什麼『遠視主義』,真的太特別了,我敢說,蘇聯人的野心從來都不是地球。」
所以,照顧一下自己欣賞且又是蘇聯人的朗道,那是再正常不過了。
現在,更是如此。
愛因斯坦對這些記者的圍堵有些不滿,但他還是選擇性忽視他們,轉而向玻爾打笑起來。
庫爾恰托夫已經給過他提示和警告,結果會走向何種地步,那就要玻爾為自己行為買單。
現在,再一次啟動,他們開始對原來的竊聽內容進行重複審查。
只不過,他們的此次到來卻有著自己的政治目的。
師生之間的見面,並沒有想象中的愉快,至少,現在的玻爾心情確實被搞煩了。
海森堡也被他的這番話語給吸引了,但他按捺住自己的心,保持著自己的微笑,注視著自己導師的喜悅之情。
見到海森堡,算是一件還算愉快的事情了。
他不喜歡討論這些冗長無聊的政治話題,對他而言,瑪利亞的『遠視主義』反而更讓他上心。
那是發生在第六次索爾維會議的事情,這場會議,玻爾並沒hetubook.com.com有參加,所以全程由愛因斯坦演獨角戲。
這些科學家能夠參与到這場會議裏面,不然是有幾把刷子的。
看著海森堡伸出來的右手,玻爾猶豫了一下,握了上去。
「我在1930年提出的挑戰,收到了吧,怎樣,破解了沒?」
1930年的挑戰……
朗道對這兩人的評價是『僅次於牛頓』的存在。
他們之間的交鋒,成為了這次會議中最特別的存在。
說到這,愛因斯坦像個孩子一樣笑了起來。
事實上,對玻爾的調查在很早之前就進行過,畢竟玻爾是他國科學家,將他邀請過來,表面上是絕對的歡迎,但暗地裡則會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戒備。
只可惜,他的擔憂並不能傳達給玻爾,即使給了暗示,玻爾都還未反應過來。
「您的解答方式確實很精妙,但假設將光子更換為普通氣體粒子,這個問題就只涉及到非相對論量子力學,那麼為什麼需要使用相對論來解析這問題?」
但還是因為瑪利亞一開始的指令原因,玻爾也只不過多了一層懷疑的迷霧。
只不過,因為一直沒聽到什麼敏感信息,再加上瑪利亞對玻爾的信任和放權,針對玻爾的戒備工作就被停了下來。
這場會議中,玻爾不是唯一的主角,但他絕對是會議中的主要人物。
可隨後,他們問出了一個奇怪的問題。
當電子在這些可能的軌道上運動時原子不發射也不吸收能量,只有當電子從一個軌道躍遷到另一個軌道時原子才發射或吸收能量,而且發射或吸收的輻射是單頻的,輻射的頻率和能量之間關係由e=hv給出。
朗道蹙眉幾秒后,緩緩回答。
這是約瑟夫的想法,同時也是政治局高層中,大部分人的想法。
這名科學家,同樣是此次哥本哈根會議中的主角,同時也是自己曾經的學生,他有一個出名的名字,沃納·海森堡。
儘管他僅代表自己,出https://m•hetubook•com•com席到這場會議中,但別人會這樣看嗎?
玻爾不理解他話語中的意思。
對於這個充滿調侃性的回答,玻爾和愛因斯坦都不滿意,但他們還是說服不了對方,最後,只能將問題交給時間去驗證了。
在朗道的個人評價中,牛頓是t0,愛因斯坦是t0.5,玻爾則是t1級別。
又一次,由玻爾和愛因斯坦所牽引出來的浪潮,卷席了整個會議。
那奇怪的感覺,在海森堡的問候下,又一次浮現出來。
記者們自然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但在場的科學家都知道,那是一個思想實驗。
這幾名科學家分別來自英國、美國和法國。
這是什麼跟什麼。
「不如,我們合照一張吧,畢竟此次一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次重逢。」
玻爾心中不解,但也沒想那麼多,只是淡淡地做出回應。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玻爾用了各種公式,甚至還從牛頓運動定律去進行推論,又按照廣義相對論,對時鐘進行各種假設。
這份敏感,促使愛因斯坦的擔憂。
而bbc的標題更加要命的。
這樣的戒備都是以竊聽為主。
師徒加同僚相聚,玻爾重新揚起笑容,原本圍在玻爾周圍的科學家,彷彿意識到什麼,紛紛散開。
在這場會議中,全世界科學家都在其列,就連現在的震旦,也來了一位科學家,還是女性科學家。
「所以嘛。」朗道眼眉一挑,雙手一擺,直接聳肩擺爛:「我不知道誰贏了,誰也不知道你們誰贏了,或者雙贏又或者雙敗吧。」
面對自己導師的不喜,海森堡並沒有表露出任何不安,臉上依舊是如常的冷靜。
這個思想實驗正是『愛因斯坦光盒』,是挑戰能量-時間不確定性原理。
他不理解愛因斯坦臨走前的忠告,一點都不理解。
「不知道,我只是一個科學顧問而已。」
事實上,這次會議中,玻爾並不是以蘇聯代表參与其中,他僅代和*圖*書表個人。
記者們將這一刻都記錄在案,科學家們則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和思考。
隨著朗道的離開,愛因斯坦便下意識地抓住玻爾的手腕,壓著聲音對他說道。
《美國之友,偉大的科學家,尼爾斯·玻爾》
他看了一眼邊上的記者,又看向海森堡,回想起他現在的身份是美國人後,便回憶起愛因斯坦剛才的叮囑。
允許玻爾參加會議是一回事,但對玻爾的處理態度,又會走向另外一回事。
對於這一點,約瑟夫是公開允許的。
然而,與玻爾有關的所有東西,都會進入調查。
「阿爾伯特依舊不服氣,你怎麼看?」
「而且,愛因斯坦先生的t是快門開啟的時間間隔,您的t則是量度盒子質量的時間不確定性,兩者不是同一個變數。」
會議半場,大量的科學家都朝著玻爾而去,他們對這位盛名已久如今卻在蘇聯內生活的偉大科學家充滿了好奇。
玻爾有些不耐煩了,正準備離開,突然間,一名熟悉的科學家帶著笑臉走了過來。
h為普朗克常數。h=6.626×10^(-34)j·s
二人的握手,被記者們拍了下來。
「老師,您在蘇聯那邊的原子能研究,應該有很大進展了吧。」
朗道又搖了搖頭:「但玻爾先生通過廣義相對論的等效原理,確實推出了,時鐘在引力場中發生位移時,它的快慢也會發生變化。」
他親眼目睹愛因斯坦和玻爾的討論,也跟一眾科學家那般,消化著他們之間的討論問題點。
貝利亞並沒有撤銷玻爾的名字,21區的核心名單裏面,依舊有玻爾本人的名字在裏面。
玻爾的意識形態立場,只有中立。
這種理論,不單構造了原子模型,還為量子理論發展提供了幫助。
可能是看到玻爾的警惕戒備,海森堡也沒做過多語言上的緊迫,而是向玻爾伸出了手。
第二天,各大國的頭條新聞都登刊了這張圖片。
他們的離開玻爾並沒有往www•hetubook.com•com其他方向去想,只是覺得,這些煩人的蒼蠅離開了,耳根清凈了。
玻爾笑道:「是十八年。」
這個問題玻爾可熟悉了,在研發原子彈的時候,科學院特意給他們調來了計算機。
玻爾不好意思落了他們的臉,也就接待了三個國家的科學家,在記者的閃光燈下,與他們握上了手。
「沃納,聽說你離開德國之後,就去了美國發展?」
「尼爾斯,這是久違的見面了,距離上一次索爾維會議,是多少年時間來著?」
海森堡笑了笑,對此不置與否。
面對愛因斯坦的調侃,玻爾笑了,他十分霸氣地走到一塊新的黑板上。
海森堡也被這句話給吸引住了。
這一次也不例外。
「那您呢老師,您在蘇聯那邊過得如何?」
猛的一愣,玻爾帶著一絲奇怪的眼神看向這幾名科學家,又看向周圍的記者,心中升起一股強烈的不安。
如果海森堡是以美國代表的身份接近自己,那麼,自己呢?
記者?添亂?
最終,驗證了能量-時間不確定性原理。
「蘇聯人的野心,是什麼?」
這些科學家仍不死心,他們試圖在玻爾這裏打聽到什麼機密內容。
隨著愛因斯坦的離開,又有幾名科學家過來。
所以,此次代表蘇聯科學家參与其中的人,是一位年僅37歲的年輕科學家,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
「哈哈哈哈,所以說我贏了,是吧。」
「當然是宇宙,我在他們的文學作品裏面,看到了對宇宙深邃的渴望和幻想,總而言之,蘇聯人的腦洞實在是太大了。」
相較於玻爾,愛因斯坦所接觸到的政治活動更多,所以比他更加敏感。
他熱情地向玻爾伸出了手,緊緊地與玻爾握在一起,那張大臉笑出了花樣。
帶著目的性的調查,往往能在『說者無意』的一些對話中,挑出刺來。
「奴役?」原本還龍飛鳳舞的玻爾,臉色立馬沉了下去:「他們尊重科學,尊重我們,從來沒有所謂的奴役。」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