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導演萬歲

作者:張雲
導演萬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371章 首映后的好萊塢電影集體熱評

第371章 首映后的好萊塢電影集體熱評

「我們要感謝柯里昂先生又一次為好萊塢提供了一部劃時代的新的電影樣式,一種新的表演樣式,他的這部傑作證明,對於電影人來說什麼樣的表演方式都可能獲得成功,而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導演把握電影的整體能力。在這一方面,我們不得不說,安德烈·柯里昂先生,是電影界的天才。」
接下來的,首先報道的當然是夢工廠的《好萊塢故事》,事實上,關於這部電影的報道也是這一期《洛杉磯時報》中篇幅最多的報道。
首映式結束后的酒會,完全成了歌舞的海洋,所有的嘉賓沒有像往常一樣端著酒杯站在一起三五一群地聊天,相反,他們脫下了西裝,扯下了領帶,挽起袖子在舞池中載歌載舞一直鬧騰到深夜。
「平庸,乏味,花哨,淺薄,那個銀幕上光輝燦爛的夏爾洛死了,只剩下了一個江郎才盡的卓別林!」
《愛情是毒藥》、《我是愛你的》、《奔放的旋律》、《TURN,TURN,TURN》、《我心永恆》等一些列的歌曲和電影里的配樂一道在洛杉磯六個廣播電台一遍又一遍地播放,咖啡店、火車站、商店、餐廳……凡是有收音機的地方,都能聽到這些歌曲,人們走在大街上,會不由自主地哼唱,很多人更是專門抱著收音機把裏面的歌詞記下來跟著學。
「我不得不承認,昨晚我在電影院里做了個美夢,在夢中,我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時代,回到了我一生中最甜蜜的時光。安德烈·柯里昂導演的這部電影,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他把歌舞滲入到了日常生活中,讓原本靜如死水的生活變得搖曳多姿。裏面的纏綿愛情,裏面的雨中獻歌,大雨下的玫瑰花叢,山坡上的孤零零的樹和相擁在一起的情人,美得如同一副副精美的古油畫,這樣的一部電影,提供了人們真實觀照自己內心真實關照世界的可能,一點一滴,顯得如此難能可貴!」
約翰·福特的《藍色天使》、劉別謙的《學生王子》等得到了不少讚揚聲。
相對於《洛杉磯時報》的全面細緻的綜合報道,《洛杉磯論壇報》就顯得有的放矢,這份報紙關心的不是所有電影,而是其中的影響力巨大的電影。
除了報紙,廣播也沒有閑著,不過他們做的不是請一些人到演播室里一部一部地評論電影,而是放《好萊塢故事》裏面的那些動人的歌曲。
這篇文章很短,而且放在了評論中間的一個不太顯著的位置。但是那個作者的名字,卻讓我在看到的第一眼就呆若木雞。
我也知道,這是柯立芝在有意無意地幫助我,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他的一篇稱讚文章的重量。對於這種幫助,我還能說什麼呢。
「賽納特應該退休了,互助公司的《卧車上的新娘》很有可能是昨晚32部電影中,最失敗的一部電影。」
說實話,卓別林的這部《黑海盜》得到了這樣的評價,實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因為在我的印象中,這部電影雖然不是什麼太傑出的電影,但是也不至於如此不濟吧。怎麼著卓別林在電影的拍攝上還是有一定水平的,加上首次採用紅綠雙色彩色膠片這種新技術,這部電影應該比一般的電影多了一個優勢,要不然卓別林也不會整天得意洋洋地向人炫耀他的這部電影的呀。
電影報道,幾乎佔據了所有報紙的百分之九十的篇幅。
《市民報》的獨特內容,使得他們的報紙迅速脫銷,隨著報紙的廣泛傳播,在洛杉磯,幾乎所有人都認可了我是柯里昂紅龍家族後裔的事實,他們甚至在稱呼我的時候不再用什麼先生導演,而是用公爵,這,實在是讓我哭笑不得。
西席·地密爾本來就很有水平,這次又是在和_圖_書吃過了《華盛頓》的苦頭之後老老實實地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領域內,因此無論是在題材的把握上還是在態度上,西席·地密爾都是一絲不扣的,加上馬爾斯科洛夫的鼎立支持和米高梅龐大的宣傳、院線放映,他想不成功都難。
那是柯立芝的全名。這樣的全名,平時是很少出現的。柯立芝用全名寫了這篇文章並且不是放在了洛杉磯第一大報《洛杉磯時報》的頭版頭條而是放在了《洛杉磯論壇報》的一個不起眼的位置,無疑表明這個時候,他的身份不是什麼美國總統,而是一名普通的觀眾,一個普通的美國公民。
但是不管怎麼說,人們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絕對想的不是平民,而是美國總統。
「馬克·賽納特已經老,老得只會一次次重複他過去的那些東西了,《卧車上的新娘》,除了故事還算新穎之外,拍攝手法、場面調度一塌糊塗,最重要的是這部拖沓冗長的電影里,沒有任何的思想!」
「約翰·卡爾文·柯立芝」。
這個在別人眼裡冷酷難處性格怪異的總統,和我的關係卻是極為親密,也許是我們性格相近能說的來,也許是因為他很久之前就是我的影迷,也許,真的像人們經常說的,是緣分吧。
掌聲響起來,而去經久不息。
洛杉磯在這一晚只有一個聲音響徹整個市區,那就踢踏舞和歌聲!這部歌舞電影,讓人們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之中,讓人們突然發現,原來歌可以這麼唱,舞可以這麼跳,電影可以這樣拍,人,原來可以這樣生活。
弗蘭克·卡普拉對《好萊塢故事》中的表演風格最為讚賞,他毫不吝嗇讚美之詞:「很久以來,好萊塢的電影表演風格要麼就是太誇張如同舞台劇一般,要麼就是太機械太死板,根本讓人看不出那是生活。很長一段時間來,演員們的表演風格來源於舞台劇,他們忘記了自己是一名電影演員,舞台劇的表演風格對於電影來說是不合適的,那種誇張做作的風格,離真正生活差之甚遠,對此,安德烈·柯里昂先生曾經在他的傑作《蒙太奇論》中有過詳細的精彩的論述。可以說《色戒》這部電影開啟了夢工廠學派帶來的質樸自然的表演風格,尤其是自《求救的人們》之後,這種自然質樸的原生態的表演風格瞬間成為了所有好萊塢演員追求的目標,我們欣喜地看到,銀幕上演員的表演可是柔和真實起來,儘管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好萊塢在表演上,不斷地進步著。」
「安德烈·柯里昂導演,不,安德烈·柯里昂公爵不接受英國國王喬治五世授予的男爵爵位,是正確的,而且是顯而易見的。對此我們不能指責柯里昂公爵,要怪的話,就只能怪倫敦城裡自大的喬治先生沒有把事情搞清楚,對於一個公爵來說,怎麼可能接受另外一個身份把他完全相同的所謂的國王賜予的男爵的爵位呢?更何況,柯里昂先生還是一個美國人。」
「這是一部純粹在玩弄技巧的電影,確切地說,是在玩弄顏色的電影。卓別林先生沒有把他以往的電影天分投注到影片人物角色的塑造之上,而是本末倒置地玩起了技術,但是可憐的是,只有銀幕上單調的顏色不但沒有給這部電影增加了任何的可圈可點之處,反而使得這部電影更像是一個笑話。」
關於這些電影的評論,有褒有貶,基本上和《洛杉磯時報》差不多。
對於我來說,這些或褒揚或批評的意見並不重要,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愛好,同樣的一部電影,有可能有人說它好,有人說他壞,但是值得肯定的是,這些評論往往會代表了最後觀眾的集體意見,一旦一部電www.hetubook.com.com影在首映之後就被判了死刑,那麼等待它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洛杉磯時報》對於《好萊塢故事》的評價,是極其高度讚揚的,沒有任何的反對之詞,但是對於其他的電影,他們可就不這麼客氣了。
可以想象,卓別林看到這樣的報道,心裏會有什麼樣的想法。也可以相像,如果這部電影再次失敗的話,對已經搖搖欲墜的聯美公司意味著什麼。不過這些,已經不是我操心的問題。
這十一部電影中,除了《好萊塢故事》之外,得到讚揚聲最多的,恐怕要屬,米高梅公司西席·地密爾導演的《伏爾加船夫》了。
「安德烈,這是我看過的最唯美的電影!」當電影放映結束之後,柯立芝一邊抽著鼻子一邊抓住我的手。
「經歷了《華盛頓》帶來的低潮之後,我們看到那個我們熟悉的西席·地密爾回來了。《伏爾加船夫》帶有西席·地密爾一貫的傑出風格,緊湊、深刻、華麗、賞心悅目,西席·地密爾不愧是好萊塢一流導演,他對鏡頭的運用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部電影,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這一期的《洛杉磯時報》可以說完全是個電影展覽櫥窗,幾乎對14號晚上上映的每部電影都做了詳細的報道和評論。
而我最關心的卓別林和帕克導演的那部紅綠雙色彩色|電|影《黑海盜》,則被《洛杉磯時報》排在了最後面。
這篇文章這樣寫道:「確切地說,我很討厭《好萊塢故事》!因為在昨晚,它騙取了我足足十五年的眼淚,讓我這樣一個年過五十的人跳舞跳得腳腫得像豬蹄!更要命的是,我的嗓子現在已經啞了,而等待我的還有一系列的重大會議!」
柯立芝總統親自出席首映式,國會榮譽勳章的獲得,讓夢工廠榮光一時無二,很多人在從電影院里出來之後,就禁不住電影中歌舞的誘惑轉身買票再進去,這樣的電影,對於他們來說,太新鮮了,也直接擊中了他們心底的柔軟之地,讓他們不能自拔。
照片的下面,是特粗的標題:「第一屆哈維獎——夢工廠的專場頒獎典禮?」
20世紀電影公司金·維多的《偉大的巴特萊斯》褒貶參半,有人讚揚這是部「真誠的電影,因為它說出了我們內心的困難和不屈。」有人則指責這部電影「歪曲了人性,是用一部電影來給世界潑上骯髒的污水。」
如此看來,是這個傢伙真的太把自己當回事了,或者說他太想奪回曾經屬於他的那些光榮和稱讚了,有了這種心態,必然使得他在拍攝電影的時候,眼高手低一心想把電影的雙色彩色技術表現好,反而忽視了電影的真正的東西。
「徹徹底底的地密爾風格!徹徹底底的米高梅風格!徹徹底底地征服了我們的心!精彩!」
12月14號的這一天,是好萊塢聖誕檔期競爭最激烈的一天,在這一天晚上,幾乎所有的電影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重磅大戲。米高梅西席·地密爾的《伏爾加船夫》、派拉蒙約翰·福特的《藍色天使》,互助公司賽納特的《卧車上的新娘》、華納兄弟劉別謙的《學生王子》、20世紀電影公司金·維多的《偉大的巴特萊斯》、福克斯公司的喬治·阿伯特的《弄情女子》、哥倫比亞喬治·史蒂文斯的《鐵漢》加上愛賽耐-卡勒姆聯盟的克拉克·布魯克曼的《死亡的代價》以及聯美公司卓別林和帕克的《黑海盜》,這一天晚上首映的有頭有臉的電影,總數達到了11部。
報紙首先介紹了波蘭的歷史,從6到10世紀中葉開始一直介紹到了現代,其中重點介紹了洛科特克家族的光輝歷史和洛科特克家族的變遷史,裏面和*圖*書詳細地介紹了瓦迪瓦斯夫·洛科特克是如何從庫爾維亞公爵成為了波蘭國王、洛科特克家族如何從皇室成為了一般公爵、洛科特克家族如何改姓柯里昂,又是如何漂洋過海地來到洛杉磯的一系列歷史。
「看來經過了《華盛頓》的失誤之後,西席·地密爾學乖了,他知道自己把握不了宏大的題材,他最拿手的還是愛情片和小場面室內劇,《伏爾加船夫》是精湛的,也是用心的,我們可以看到在風格上這部電影明顯地受到了安德烈·柯里昂先生一系列電影的影響,確切地說,這是部模仿學習之作,但是相當不錯。」
除了賽納特之外,福克斯公司的喬治·阿伯特的《弄情女子》和比沃格拉夫公司赫伯特·布萊農導演的《灰姑娘》被人認為是「純粹的身體電影,淫穢,思想混亂。」
中間有對老沃爾夫岡的訪談,對甘斯的訪談,為了證明我身份的正統性,竟然提到了柯里昂家族的三大傳家寶。
但是這一晚,好萊塢乃至整個美國的目光都聚集到了夢工廠的第一影院,聚集到了《好萊塢故事》之上。
「如果說昨晚是32部電影同時奪取聖誕檔期這塊巨大的蛋糕的話,那麼最大的贏家則是夢工廠的《好萊塢故事》,這麼說,不僅僅是因為在首映式上,安德烈·柯里昂先生獲得了美國頂級的勳章國會榮譽勳章,也不僅僅是因為安德烈·柯里昂先生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他的爵位,而是因為這部無論是在形式還是在風格上都是創新的電影,讓洛杉磯以及整個美國觀眾都變成了歌者和舞者。昨晚,洛杉磯完全被歌舞聲淹沒,所有人都回到了年輕的時候,回到了自己生命中最甜蜜最浪漫的時光,這樣的一部電影,無疑是全體美國人在聖誕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然後,在報紙的後面,法布里西親自用辛辣嘲諷的語氣寫了篇短小精悍的評論來闡發他對於我不接受英國國王授予的爵位的感想。
「充滿著讓人乏味的對白。令人極度失望。這是我們原來認識的那個賽納特嗎?!」
亞當·伯恩斯坦在他的文章中這樣寫道:「《好萊塢故事》開創了好萊塢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一種最光彩奪目的電影新類型,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新類型是同有聲電影一起發展起來的,它是舞台劇的眼神,也是錄音設備的最廣闊的施展天地,它以精美的歌舞表演,壯觀、令人賞心悅目的視聽效果,征服了所有觀影人。這樣的一部電影,無疑將在電影史上佔據重要的一頁,它開啟了歌舞片先河,為電影的發展提供了一條廣闊的大道,無論是對於電影從業者來說,還是對於一般的觀眾,都是一件影響巨大的事情。」
首當其衝的,是互助公司由馬克·賽納特導演的《卧車上的新娘》。雖然賽納特在好萊塢已經是功成名就了,但是對於他的這部電影,幾乎所有人都是罵聲一片。
「昨天晚上,好萊塢32部電影同時上映,其中的11部電影則是各大電影公司精心推出的聖誕大餐。可以說,這一天,12月14日,是不折不扣的1926年的電影日,在好萊塢,還從來沒有過聖誕檔期里同時這麼多電影選擇在同一日放映,從來沒有。這一晚,不僅僅是洛杉磯,整個美國都沉浸在電影狂歡之中,而柯立芝總統的親自出席,也使得今天的聖誕電影檔期變得更加灼熱。」
走上街頭的觀眾會發現,這個晚上他們突然有了很多的選擇,幾乎每個電影公司旗下的電影院都放映自己公司出品的電影,這樣就使得院線系統五花八門熱鬧異常。
如果說亞當·伯恩斯坦的文章高屋建瓴從形式的角度一針見血地說明了《好萊塢故事www.hetubook.com.com》對於電影史的意義,那麼尼斯·馮果的評論在就顯得感性多了。
轟轟烈烈的聖誕檔期在這一晚,達到了頂峰。
「確切地說,安德烈·柯里昂先生是當之無愧的好萊塢電影大師,雖然他只有二十多歲,但是他的電影卻已經反映了人世百態。隨著《好萊塢故事》的誕生,電影史上又多了一種新興的朝氣蓬勃的電影類型,而好萊塢又多了一部可以載入史冊的光輝傑作。我很高興看到,昨晚32部電影同時上映的繁榮局面,我也很高興看到好萊塢正在產出像《好萊塢故事》這樣優秀的電影,很高興看到好萊塢能湧出許多像安德烈·柯里昂先生這樣優秀的電影大師,只有這樣,好萊塢電影才能發展,只有這樣,人類的文明之樹上,才能碩果累累!」
被稱為報業「鬼才」的法布里西,知道如果單單報道《好萊塢故事》的話,肯定不是其他報紙的對手,所以他乾脆放棄了關注《好萊塢故事》而把報紙的全部篇幅放在了我的身上。
放在頭版的,是主編道格拉斯寫的一篇特別報道,題目是《12月14日——1926年的電影日!》。
「確切地說,我很喜歡《好萊塢故事》。我在這部電影里,看到了真情和光明,也在歌舞中學會了感動。對於一個年過五十什麼事情都經歷過內心早已麻木的人來說,有什麼能比感動更珍貴的呢。」
這份報紙沒有關注其他電影,只把目光對準了《好萊塢故事》的首映,但是他們也沒有刊登和電影本身有關的任何內容,他們關心的,則是我在首映式上說的公爵身世和拒絕接受英國國王的封爵行為。
在這期市民報的頭版,放置著一張巨大的圖片,圖片上是柯里昂家族的族徽,那條咆哮的紅龍,這張照片的上方,是一個粗大的標題:「安德烈·柯里昂:波蘭皇室洛科特克家族的後裔公爵!」
首先是《好萊塢故事》。在這期報紙的頭版上,接連放置了五張圖片,最低下的三張,是《殺人鱷魚潭》、《帝國旅館》以及還沒有放映的《日出》的海報,而被放置在報紙最顯著的位置上的,則是《勇敢的心》和《好萊塢故事》的海報。
「但是就在其他導演還在為追求自然樸素的表演風格的時候,安德烈·柯里昂先生早已經不滿足此了,他的新片《好萊塢故事》,就創造了一種嶄新的表演風格,我們可以看到,劇中演員在歌舞表演的時候風格是帶有明顯舞台劇性質的,但是與一般的電影相反,我們看的時候並不感覺到他們表演的虛假,而是覺得賞心悅目,劇中演員在歌舞之外的表演,則是一貫的夢工廠式的表演風格,這樣的兩種迥然不同的表演風格,如果在其他的導演的電影中出現,那無疑將是災難,但是柯里昂先生卻天才般地把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表演風格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12月15號,洛杉磯的媒體簡直熱鬧透頂了。
當電影院里的燈次第亮起來的時候,我看到的,是一張張滿是燦爛笑容的臉。滿足、歡悅、幸福的臉。
另外,哥倫比亞喬治·史蒂文斯導演的《鐵漢》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愛,人們認為「這是一部能夠表達西部人堅韌性格的佳作,裏面的主人公被塑造得極為真實、可敬。」
看來馬爾斯科洛夫這回要高興了,在《華盛頓》帶來的底迷之後,這個老傢伙一直就憋了一肚子的氣,如今,也算是揚眉吐氣了一把。
《市民報》對於我身世的報道,這次算是極盡八卦之能事,報道里充溢著「光輝」、「高貴」、「公爵」、「皇室」之類的字眼,反正絕對會讓任何一個看過報紙的人堅定不移地接受文章中的觀點。
接下來,無非又hetubook.com.com是一連串的針對《好萊塢故事》的評論文章,有斯特勞亨的,也有金·維多的,也有很多其他電影人,說得內容也都是一片溢美之詞。不過其中的一個人的名字,讓我目瞪口呆。
這部電影,讓他們看到了生活的光,看到了世界甜美的東西,在他們剛剛經歷過大騷亂之後,經歷過鬥爭和鮮血之後,沒有什麼能比這樣的一部電影更能安慰他們的心靈的了。
主編利莫爾親自寫道:「隨著《好萊塢故事》的首映,本年度夢工廠計劃內的五部電影除了《日出》正在拍攝之外,已經全部和觀眾見面了,可以說,這五部電影,是極有可能同時進入第一屆哈維獎入圍名單了,如果再算上《末路狂花》和由格里菲斯指導的電影《凱撒大帝》的話,1926年的第一屆哈維獎頒獎典禮,會不會成為夢工廠的內部慶祝晚會?!不管怎麼說,隨著昨晚32部電影齊齊推出,以及現在的反響來看,形式新穎內容精彩的《好萊塢故事》已經徹底壓倒了其他的電影成為最大的贏家,毫無疑問,安德烈·柯里昂的這部新作,和他先前的《勇敢的心》將成為第一屆哈維獎上最重量級的電影。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很樂意看到最佳導演是在《勇敢的心》的導演安德烈·柯里昂和《好萊塢故事》的導演安德烈·柯里昂之間產生,我也樂意看到最佳影片是在夢工廠的《勇敢的心》和夢工廠的《好萊塢故事》之間角逐產生,如果這是真的話,我想那個場面一定很好看。」
如果說卡普蘭等人是從電影的角度分析《好萊塢故事》的話,那麼洛杉磯歌劇院的帕拉蒂尼·斯坦福勒則是從音樂劇的角度闡釋了他對《好萊塢故事》的理解。
《郵報》和《好萊塢時報》的報道和《洛杉磯時報》、《洛杉磯論壇報》的報道大同小異,都是大量的評論文章,但是一向別出心裁的《市民報》就有很大的不同。
之後,則是針對《好萊塢故事》的熱情洋溢的評論。
「雖然《好萊塢故事》是部電影,但是我不得不說,裏面的歌舞表演,即便是美國百老匯最頂尖的劇團都無法完成,原因很簡單,就是這些歌舞,太精美了,太專業了。安德烈·柯里昂先生不僅僅為我們貢獻了一部偉大的電影,他也為歌劇業貢獻了一種新的舞蹈樣式踢踏舞,我們驚奇地發現,這種平時被人不齒的舞蹈樣式,竟然有著如此大的魅力,阿斯泰爾先生的編舞,波特先生的配樂,使得《好萊塢故事》即便是在最著名的歌舞劇面前也毫不感到羞愧!我有預感,不久的將來,百老匯將多出一部經典的歌舞劇,它將和許多著名歌舞劇一起在舞台上長存,而它的名字,就叫《好萊塢故事》!」
出刊最早的《洛杉磯時報》報紙上市半個小時之內就被搶購一空,民眾太想知道各大電影首映之後的消息了。
「這樣的一部電影,我已經無話可說。不是因為它的精彩,而是因為它讓我如同嚼著一根蠟燭,根本沒有品味到任何的甘甜和苦澀。」
「昨晚,我驕傲地看到一位剛剛接受了國家榮譽勳章的美國導演鄭重拒絕了那個對我們來說代表著恥辱的爵位封號!我很驕傲地看到,如今的美國人,可以向英國人說不。事實上,一兩百年以前,我們就在說了。那位倫敦城裡的喬治國王,該到了清醒的時候了,美洲的這片土地,早已經不是他們的殖民地,而是真正的自由之邦!」
除了關注《好萊塢故事》,《洛杉磯論壇報》還關注了其他的幾部電影,有卓別林和帕克的《黑海盜》、西席·地密爾的《伏爾加船夫》、約翰·福特的《藍色天使》、賽納特的《卧車上的新娘》、劉別謙的《學生王子》。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