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土地兼并的根子
「我朝新立二十五年,以皇爺爺勵精圖治,多年如一日的操勞,竟然開始出現了流民之事,可見繁榮下的危機。」
可刀都舉了起來。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
藍玉死得可不可惜?
對不願意為自己的權利戴上籠頭,仍然施行奴隸制度的土司,大明也不會管。
對於大公子做的事,太監也經常思索。
落後的生產技術,和頻繁的戰亂,加上地方貴族對百姓的侵蝕,讓百姓沒有多餘的糧食。
朱棣的性格如此。
無論是地主階級還是百姓,以積累糧食作為財富的增長,帶來的效用非常的小,況且糧食的可儲性也低。
同樣是人。
「有。」
所以蔣獻這把刀,如今是落不到藍玉頭上了。
好不容易打下了根基,工業發展開始進入快車道,朱棣要是想剎車,等於前功盡棄。
他眼裡誰都不在乎,藩王不放在眼裡,更不會把官員放在眼裡,能帶兵攻打大明自己城池的主。
不光是獲得了當地百姓的歡呼,連當今聖上派去的兩萬屯田的軍戶,也人人稱讚。
「我朝在皇爺爺的治理下,復興了二十五年,卻連軍戶都有了許多的貧困戶,何況百姓呢?」
姚廣孝一臉的無奈。
對這種土司。
因為沒人管得住他。
吃的飽,睡得早,沒有其他的娛樂,自然而然的選擇造小人。
而中國先進的技術,特別是集中在農業上面的技術,老百姓手裡的糧食變多了。
因為解決的辦法,不是幾條政令就能解決的。
第三種,大明無法置之不和-圖-書理。
一貫是朱高熾應對朱棣的法子。
「天大地大吃飯最大,你皇爺爺向來以農為重,雖然商能帶來大利,可有時候也是大害。」
朱棣臉色不太好看。
之所以西方的人口少,不只是窮,還有手中沒有糧食。
冤不冤?
最是傾慕朝廷,主動學習了大量的道學,在治內施行仁道,以仁義智禮信為政。
十成的力量輸送過去,到了當地只剩下一成,而且西南地勢複雜,對戰事的影響非常大。
「去年,山東和山西,報流民之事,驚動了皇爺爺,可流民的人數,真的只有官府所報的數百人嗎?」
意外的收穫啊。
他的確要支持姚廣孝。
一種是跑去外番劫掠流竄。
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西方的人也能生。
老大經常拿這種事來講,難道他真想娶媳婦了?
「無論秦王,晉王,又或者太子的兒子們,誰也壓不住那幫武勛,人人服氣涼國公,而涼國公又向來囂張。」
「咱認同大師傅的看法。」
但是不能這麼換算,還要考慮鐵道兩邊不好繼續種地,所以大致就有了數百畝地。
還真不冤。
現在朱棣有反悔的跡象,關乎朱高熾核心利益,自然拋出了一個核彈。
「還得是武勛。」姚廣孝堅持道。
正是因為姚廣孝信誓旦旦,加上老大推波助瀾,他才放開手,不但支持了老大建立工廠,還動靜不小的修建鐵道。
朱棣沒有責怪姚廣孝,發生這種事,誰也不願意,不能把責任歸咎於人。
上位者https://www.hetubook.com.com,不能偏聽偏信,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做事。
朱棣不認為朱高熾有姚廣孝的才能。
例如雲南的麗江府。
第二種,大明是不大管的。
「老百姓也知道田的重要性,每朝興立之初,也分了不少田地給百姓,可老百姓最後還是失去了田地。」
任用親信私人不提,還養了大量的義子,而且全部安排到了軍隊之中。
朱棣許出了重諾。
對待土司。
越是盛世,人口增加的越快,反而會加速帝國的崩塌。
多少田夠這麼分?
但是賞賜歸賞賜,不可能大明來養活土司。
哪家百姓不希望頭上的統治者施行仁政?
第一次聽到這種話,朱棣和姚廣孝都露出探究的眼神。
朱高熾不認為他們能想出主意來。
土司部落沒有足夠的物資,和外交交換自身所需,土司無所謂,一家足則矣,但是會造就人口逃亡。
長子之所以支持姚廣孝,是因為姚廣孝的言論,符合長子的利益,所以他感到不滿。
「因為人口多了,家裡的田養活不了人,只能把田賣給地主,先把當日的肚子填飽,至於明日,後日,老百姓已經顧不上了。」
是會收刀呢?還是轉個方向?
「糧食多了的時候,百姓沒有其他的事,只有多生孩子,而土地有限,再富裕的糧食,三代人也就不夠分了。」
大明的武勛,如今自然是戰功赫赫的藍玉為首。
第一種,大明是鼓勵的。
遇到不大的事情,拋出小的問題。遇到大的事情,就和圖書拋出大的問題。
因為他落後。
在外恃強凌弱,目空一切,經常違背朝廷的調遣。
燕王府。
沒有避孕措施,一家生三五個,七八個小孩。
兩百余年後。
和以往不同,姚廣孝沒有再幫大公子說話,葛誠同樣也認為大公子又在詭辯。
「所以你認為你能解決?」朱棣輕輕的問道。
連未來有名的徐霞客,也遊歷到了麗江府,留下了大量的記載。
大公子在王府里,說話的聲音越來越大,人們都知道大公子說話能管用。
不光有巨大的藏書樓,所有的子弟都要學習道學,成為了除了昆明外,雲南最富庶的地方。
有可能。
可也正因為他能打仗。
朱棣摸了摸下巴。
當然不行。
一種則是留在當地作亂,大肆搶掠周邊。
「他得罪過秦王,晉王,也陷害過王爺。」
他也必死無疑。
朱棣想要變卦?
朱高熾雖然才十四歲,可幾個月來的表現,已經說服了不少人,知道大公子胸有韜晦。
「只要你說出的法子,真的能解決此事,那咱以後就不管你了,整個北平任你布置。」
數百畝地雖然不多,但和重農抑商之道相左,而且還是在這種時機,誰也不知道未來的形勢下。
這涉及到生產力。
而藍玉還是太子一系的武勛之首。
鐵道的規劃,專門選擇的荒地,遠離水源,所以並不怎麼經過良田,只有幾個站點不同。
「人幾天不吃糧食,便會餓死,可吃飽了肚子后,糧食富裕了,反而會成為壞事。」
為什麼西方的有些國https://m•hetubook.com•com家,會存在好幾百年?
朱高熾不知道朱棣能想那麼遠,繼續說道:「皇爺爺說了許多歷朝歷代敗亡的原因,無非是老百姓大量失去田地,又遇到天災,於是揭竿而起。」
這是第幾回了?
能走到今日的地位,純屬他能打勝仗。
越是重視的時候,聲音反而輕和。
就算夭折一半,也是四個孩子,再算兩個孩子成親,繼續生下來,只要二十年,就能繁衍出好幾戶人家。
可惜。
姚廣孝是自己分析出來的,朱高熾則是根據熟知的歷史得出的結論。
「歷朝歷代都想了很多法子,可最終都沒有控制住土地兼并,為什麼呢?難道先民都是庸人?明明看見了問題,卻無法解決問題?」
大明是支持的。
「總結起來,就是土地兼并。」
「人算不如天算啊。」
朱棣,姚廣孝,葛誠,還有一名太監,幾人面色沉重,讓書房的氣氛顯得壓抑。
對藍玉也是如此,可藍玉屢教不改,可見連朱元璋也無法讓他約束自己。
誰也不曾想,在這個節骨眼上,西南土司叛亂,燒殺搶掠屠戮人口,驚動了朝廷。
朱高熾肯定道。
朱高熾肯定的說道。
但凡對明史有些了解的人,大多會知道這件事。
一種是和麗江府一樣,學習道學,提高文明,促進生產力,加入到外界的貿易,滿足自身所需。
面對這種情況,於是有了三種做法。
藍玉大案。
在這種環境下,用額外的食物去養更多的孩子是合理的且是最優的個體選擇。
想要去大公子的工廠去https://www.hetubook•com.com看看,什麼叫做工廠,可沒有機會開口。
這就是馬爾薩斯陷阱。
因為中國大一統的社會環境,以及對勛貴道德的監督,還有三年科舉提拔起來的官員們,讓社會比西方要穩定安寧。
見到朱棣不善的目光,朱高熾沒有後悔。
願意學習道學的,朝廷也會鼓勵。
只要老老實實呆在原地,關起門來隨便折騰,任他行什麼法,朝廷是不會管的。
這在農業社會是無解的問題。
朱高熾精神一震。
朱元璋為了戰事的順利,任命藍玉為大將軍,帶領大軍出征平亂西南。
家裡沒有糧食,老百姓用什麼生孩子?
什麼意思?
朱棣直接否決。
麗江府也的確從始至終的學習道學。
葛誠若有所思,姚光耀低著頭,可以看出來,他也在苦思。
他早慧,自然懂的就多。
一旁的長史葛誠也感慨道:「既然老天都幫藍玉,合該他躲過此劫,是他的命數。」
那名太監也好奇的看著大公子。
可施行奴隸制度,而本身生產力又落後,造就無法自給自足,需要獲得外資的物資。
朝廷每年會給予賞賜。
朱元璋最喜歡對人說教。
看起來朱棣彷彿並沒有在意,不過熟知朱棣性格的朱高熾,知道自己成功了。
「糧食,是最重要的,但是糧食有點奇怪。」
為什麼中國的朝代,到了後面,每朝反而連三百年都突破不了?
「你說的是歪理,手裡糧食多了,永遠都是天大的好事。」
西南路途遙遠。
因為靠近城池,難免會佔些土地,不過占的地也不多,每畝才幾分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