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控制糧食命脈
如今朱高熾不在乎了。
「好。」
需要知道美國建立了美元霸權,全世界都在用美元結算。
長子要立業,徐氏同樣沒有阻礙。
各地建立糧站,成為了中華重工當下最重要的任務,而朱高熾把北平交付給了母親。
高門大戶出身有優勢也有劣勢,小門小戶出身也有優勢和劣勢,事物的兩面性就是如此。
朱高熾平靜的說道。
朱高熾哪怕是穿越來的,又不是沒有感情的人,再冰冷的心也被捂熱乎了。
每一筆交易都是對糧票體系的支持,糧票的堅挺。
六萬新軍,十四萬後備軍。
「賣出玻璃兩萬擔,各色農具六萬筐,蒸汽機一千二百余台,焦炭十二萬斤……」
「唉。」
「統購統銷。」
「貿易出額預估五百一十萬元。」
畢竟是北平一地而已,貿易量雖然遠不如一千四百萬兩銀子,但那是全國。
海貿的總量只佔極少的比例。
每個時代的技術發展,都是為了最快的提升產生效率,增加工業生產無限的「上限」。
缺少了資金不利經濟發展,只有雄厚的資金,才能最大效率的提高生產和產業升級。
說實話。
「大哥。」
「只是畢竟不在北平,父王掌權多年,一朝失去權利,心裏恐怕還是很落寞的。」
徐氏沒有多言。
靠著燕王長子的身份,朱高熾在北平發展一帆風順,但也必然受此威脅。
朱棣的父愛是真的。
工人領的是工資,而不是糧食。
「我請了母親出面看顧北平,但是許
m.hetubook.com.com多事情母親並不方便去做,三弟你要監視起來。」
「去年發行了十九萬萬元的糧票,導致今年糧票發行受阻,市場已有容納不下的跡象。」
在如今的形勢下,徐氏能穩得住,對朱高熾就是最大的支持。
親兄弟遠遠比外人值得信任。
這點信心他還是有的,無論是對丘福,還是對朱高煦。
……
無論如何。
朱高熾相信徐氏的手腕。
「二弟長大了,打虎親兄弟,我打算讓他留在大寧,幫助王府在大寧穩固局面。」
交易媒介是基礎功能。
他叫來朱高煦和朱高燧。
信息化。
這些年下來,朱高熾對朱棣這位父親還是有感情的。
大基建工程下,糧票是要撒出海量的資金的。
天津貿易中心。
無論工人領多少工資,他一家人吃的糧食是固定的。
但是分配資源模式不同啊。
這份報表,朱高熾並不太滿意。
朱高煦崇拜的看著大哥。
極端的例子也是有的,但不能當做普通案例來對待,不然就是鑽牛角尖。
百姓也是如此。
在控制大寧的時候,朱高熾緊急開了一場內部經濟會議。
朱元璋捨不得動朱棣,朱允炆這小子可沒這個感情,說不定就用朱棣來威脅自己。
美國的鐵路建設,是利用未來的利益,吸收了商人們手裡大量的投資。
現在是創業階段。
「無論局勢怎麼變,打鐵需要自身硬,只要我們不倒,父王在應天府就不會有危險。」
他種地再多hetubook.com.com的糧食,他吃的也是有限的。
不光是關乎百姓口糧,更是關乎工業發展的根基。
朱高熾安排道。
GDP是什麼?
徐氏幽嘆。
這是位才情優秀的母親。
「你們準備準備,二弟明日跟我出發,三弟你去找金忠,讓他派給你一些人手。」
然後又看向朱高燧。
這個資金如果流向百姓手中,帶來的就是災難,只有流入了市場,流入了商貿交易,才能避免這個災難。
「成立糧站,北平夏收秋收,將會由糧站直接收購,杜絕民間糧商。」朱高熾冷冷的說道。
相信朱棣當年也不太放心,每次朱棣離開北平時,都會讓徐氏代管內外事。
「大哥。」
「我不在北平的這段日子,你要盯著北平方方面面,任何有對王府不利之事,都要儘快告訴母親。」
朱高熾則直接印發。
如果朝廷要派大軍。
「大哥放心,弟弟絕對不會胡來的。」
二十萬新式軍隊的裝備,一年時間裝備起來,那是天文數字。
徐氏很久未在公共場合露面,自從朱棣去了應天府,徐氏一直很擔心。
人吃的糧食是有限的,而工業生產是無限的。
歷史上,丘福是朱高煦的鐵杆支持者。
為什麼不直接以物易物呢,因為這是低級的生產方式,性價比最低的一種。
機器生產機器。
「你們父親不在家中,現在你是家中長子,一切你來安排吧。」徐氏直接說道。
「兒子要去一趟大寧。」
「商稅並不是我最看重m•hetubook•com•com的,看重的是商業貿易帶來的底蘊,是支持糧票信譽體系的重要根基之一。」
他的這句話,將會讓一個行業遭受到滅亡。
朱高熾很滿意。
「大哥放心,弟弟們必然不讓大哥失望。」
這也是中國一定要堅守糧食紅線的原因。
大哥交給他的差事然他覺得很爽,感覺渾身充滿了幹勁。
只有誕生貨幣交易才是更高級的模式。
「去年的一年,從南方貿易買入麻棉布匹一百七十二萬匹,絲綢類合計十六萬匹。」
糧食控制在國家手中。
「他能幫上你?」
多少的工資,可以用來購買無限的商品,唯獨糧食,人的胃只有這麼大,放開了肚子吃也是有限的。
「對於加大貿易,是需要引導的,物資流通效率越高,能極大的提升人均財富,這個過程對於經濟建設非常的重要。」
兩兄弟感動的熱血沸騰,覺得自己在做大事,心中自豪油然而生。
通過中華重工體系來循環消耗,外部則需要通過商貿來支撐,保證糧票體系的價值穩固。
工資發的是糧票。
朱高煦沉聲說道。
朱高燧十五歲,在民間也是到了頂梁的年齡。
「二弟,你跟我去大寧,以後留在大寧,我會讓丘福輔助你,你在大寧不要率性而為,遇事多考慮,多聽取軍中老將的意見。」
這兩方面的事情,朱高熾都不擔心。
「根據派去的人回稟,父王在應天府沒有受到刁難,行動上也很自由。」
「父親去了應天府,安危難料,到了今日的和圖書局面,我們三兄弟必須要堅定起來。」
萬曆年間,總貿易兩高達七億兩,平均每年一千四百萬兩,這個時候的西班牙大帆船貿易還未興起。
「十九萬萬元,雖然不只是用在北平,但簡單的演算法,北平三百萬人口,平均每人六十三元。」
北平交給別人,朱高熾是不放心的。
漕河的大終點地區,是北平對外進出商貿的中心。
兒子的手段,她不會過多干預,只會給予支持。
他還建立眾多組織,有許多的經濟盟友,軍事盟友。
說不定拖到年底的時候,朱元璋身體出現了問題。
這就是美國為何一直視中國為威脅的原因,社會模式太作弊了,他自身又學不來。
唯一顧慮的就是朝廷是否派大軍。
機器生產。
在全球市場上的地位屬於壟斷地位,可讓他最擔憂的,不是中國的軍事實力,而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手段。
朱高燧興奮的說道。
這就是事務的兩面性。
市場經濟是根據市場需求環境來創造。
調集的時間,路上的時間,至少也要三四個月,如果拖得時間更久就最好了。
國內生產總值。
「加上對朝對日貿易」
保障每個人都能吃得上飯,那麼就可以無限化擴大生產,這就是最大的威力。
朱高熾拍了拍朱高煦,又摸了摸朱高燧。
「我們這等人家,與尋常人家不同,可是沒有想到會來的這麼快。」
「但是在保持優勢的同時,如何充分消化資金,你們糧票銀行的管理體系和思想是沒有跟上的。」
「你父王在hetubook.com.com應天府可好?」
徐氏有這個認知,朱高熾並不意外。
「必須以糧票才能買到糧食,每年的糧食收購價,以及市面銷售價,由糧票銀行根據上一年度的社會經濟水平制定。」
「是,大哥。」
就像當年。
而隨著紙幣的建立,商品的重要性則凸顯了出來。
朱高煦已經十七歲了,虛歲十八,長的很壯,孔武有力,多年來習文習武。
「扇,筆,墨,屏風,玉,牛角等,合計七萬擔。」
最大的限制就是生產效率。
現在已經圖窮匕見。
不過也不能說不合格。
智能化。
但是大量的資金,又要控制不能全部流入民間,否則就容易造成泡沫,最終導致經濟危機。
「此次我想帶上二弟。」
「這錢當然不是發給老百姓的,發給了他們,整個中華重工體系經濟就崩潰了。」
「貿易進額預估三百二十一萬元。」
朱高燧小眼睛滿是光。
可如果是這樣的話,朱高熾有些擔憂朱棣。
不知道為什麼。
……
朱高熾等不了糧票銀行自然成長,他需要出手,今年的擴軍計劃是關鍵。
朝廷要麼下旨意讓自己去應天府,要麼派人來捉拿自己,朱高熾必然是不會接受的。
集結了海量的資金,最終帶來了美國短短時間修建四十幾萬公里鐵道的成果。
這是兩者本質的區別。
可以預見的危險,而朱高熾實在是不知道如何解救朱棣。
畢竟一年後,朱元璋壽終。
種糧食的剩餘,只能通過糧站獲得糧票,用糧票向市場買商品,而商品則是無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