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朱棣:哥哥們都去哪裡了
只有對事物有清楚的認知,才能有正確的判斷。
「我認為萬事有度,無論什麼事情都有一個平衡點,超過了這個平衡點,必然會朝壞的方面發展。」
朱高熾向下面的官員們講述未來的方針,以穩定己方的人心。
這項理論被技術報發表,取名為周氏人口社會理論。
一朝天子一朝臣。
同胞五兄弟。
不是為了打壓大戶而打壓大戶。
而是中西方主流學者的認識。
五弟是指望不上的,父皇早就放棄了五弟,任由五弟去玩他的草藥。
先有汽車,才催動了交通法。
根據御醫傳來的消息,御醫們隱晦的說,晉王可能就這幾個月了,甚至可能熬不過冬天。
文明是富裕身上開出的花。
可能是蝴蝶的翅膀。
正如他所言,任何事都有度,對大戶的打壓也是要有度的。
「一邊說不敵視大戶,一邊打壓大戶,兩頭的話都讓燕世子說完了。」有鄉紳笑道。
朱高熾搖了搖手,沒有怎麼在意。
新軍改名成了豕勇,看朱棣字里的意思,朱元璋收服了不少將領的人心。
有些更客觀的理論,朱高熾比較認可。
紀綱恭敬的說道。
「既然不敵視大戶,當初老夫和軍戶經濟合作社的官司,明明是老夫贏了,為何後來又改判,豈不是哄騙我等。」
所以其餘的藩王都被「請」去了北平,唯獨晉王仍然留在太原。
「只是父王信中說,希望我暫緩改制的事情,你們怎麼看呢?」
朱高熾說道。
金忠和葛誠忍不住點頭。
這些糧食產出,平均到人口,又是每個人平均消耗多少糧食。
朱棣一時間都分不清楚形勢。
「所有的人才都被科舉所吸引,天下聰明人都想著去科舉,阻斷了其餘行業人才的供應和交流。」
李道信並沒有打壓紀綱。
笑著笑著,朱高熾笑不出來了。
發明了一套數學理論。
「皇爺爺說的也沒錯,幾百萬石的物資發來了北平,別說三個營,十個營也能給他。」
根據這個數學模型,可以輕易的算出,投如多少農業人口,可以得到多少糧食產出。
「而科舉更是在宋朝達到了巔峰,我認為就是超過了這個度。」
小王爺的話說的有道理。
金忠也反應過了自己失言,連忙向朱高熾告罪。
「在分配社會資源的過程中,既要滿足百姓們的需求,也要合理的保障大戶的財產,雙方是沒有根本矛盾的,只是要遏制住超過本身所應該佔有利益的部分。」
「科舉是會延續下去的,但是對科舉的改革也必然會延續下去,這是北平社會工業發展到如今的必然需求。」
朱棣內心有把握。
就說北平現在有名的幾位數理家,有哪個不是來自於地主家庭呢,難道一邊打擊他們,一邊讓他們發光發熱?
而他們這些人不但知道聖人有易和*圖*書儲之心,甚至已經準備了年余,就差臨門一腳。
其實應天府有些人的話也沒有錯。
鄉野的輿論,許多人否認聖人有易儲之心。
先有船舶,才催動了航海法。
金忠很快說道。
「正如小王爺所言的大工廠小衙門,科舉雖然不會取消,但是也不會像以前一樣了。」
因為只有人們富裕了,才能出現大量的人有餘力去思考,去想更多的東西。
小民是民,大戶是不是民?
他和晉王沒什麼感情,這些年連面都沒有見到過,不過在人前肯定是不能表現出來的。
為什麼古代先進文明必然誕生於富裕地區呢。
三哥也要死了。
就說科學家。
眾多人集思廣益下,誕生了許多的思想。
所以朱高熾內心其實有些高興。
葛誠其實也不希望天下大亂。
從北平調來的新軍,本來是朱棣的底氣,如今卻哭笑不得,一時間不知道如何推諉。
一個連脫離勞動階層的人口都沒有的地區,靠什麼去誕生文明呢,天上掉下來嗎。
他把北平模式通過數學理論整理出來了一個模型。
金忠訝然道。
「該不會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吧。」
李道信並沒有生出不該有的野望,要在下一代新君手中繼續掌控錦衣衛。
父皇如今能指望的只有自己,而自己這些年來,朱棣自認為做的不錯,所以朱棣不信父皇看不清現實。
科學家主要來自大戶,這就是社會的現實。
晉王仍然留在山西晉王府和圖書,沒有人敢輕易動他,朱高熾怕路上有個意外,以至於自己說不清楚。
父皇是有這個本事的,否則也到不了今天,可想來想去,朱棣懶得去想了。
存在即有道理。
說父皇是真心吧,朱棣有些底氣不足了。
「宋朝絕對是我們自古以來,中華在科學與技術處於最黃金的時代。」
打通了下層百姓向上發展的通道。
「你大手一揮,幾百萬石的物資輸送去了北平,你們父子齊心的緊,悄悄挖老子的根基,老子要幾營新軍你們父子卻捨不得?」
朱高熾有些摸不準。
小王爺尋常不重視上下尊卑,以至於先是房寬的豬突,後有金忠的肉包子打狗
說父皇不是真心吧,京城的軍隊的確是在過渡給自己,接見了一批又一批的將領。
立馬乖乖的寫信去了北平。
對北平模式批判聲音最大的,其中就有科舉的不滿。
這就是大勢。
有的大戶加入了工業,開始辦起了工廠或者商號,還有些大戶子弟去學校當先生,或者加入銀行等一些高水平的行業。
猶如古人所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葛誠也跟著點頭,「牽一髮而動全身,其實北平的改革,是被北平的需求所推動的。」
養活五百萬人需要多少田畝,這些田畝以如今北平農戶的生產效率,需要多少人家從事農業生產。
先有飛機,才催動了航空法。
金忠和葛誠,兩人從朱高熾手裡接過朱棣的書信,看完后同樣面色複和_圖_書雜。
像葛誠這種人並不少。
朱高熾也不希望如此。
「準備準備,孤後日要去新軍營。」朱棣吩咐道。
不是那些西方最偉大,中華必然愚昧的中國極端者所認為的,也不是西方是世界中心的西方極端者認為的。
不是朱棣選擇了放棄,而是他有所憑。
「我在北平改革科舉,阻力都如此之大,父王認為應該等諸事妥當后再開始。」
這個觀點不是朱高熾自己認為的。
晉王的死,對於朱棣的處境是好事。
葛誠忍不住側過頭盯著金忠。
更不提其餘的學家,同樣絕大多數來自於大戶,這是必然的現象。
二哥死了。
「科舉也是如此,科舉是我們中華文明發展程度所達到的高度,這本是好事。」
父皇最能審時度勢,借勢而上,該不會給他們父子下的套,讓他們兩父子鑽進來。
而晉王的病不但沒有起色,反而越來越嚴重,已經下不來床,需要人伺候。
不過自己得抽空去新軍營轉轉,總要露個頭,不然新軍營以後真就只聽父皇的了。
朱棣忍不住猜想。
有名理數家。
「幸虧讓皇爺爺派了太醫,否則三叔的死,我可就說不清了。」朱高熾感嘆道。
「既不影響北平模式的發展,又最大程度的減低反抗的聲音,又有皇爺爺的威望在,天下就亂不了。」
聽到兩人的認知,朱高熾露出滿意的笑容。
派去京城的新軍營,以後是姓小朱呢,還是姓大朱呢,又或者姓老朱呢。
小王爺並不和*圖*書敵視大戶。
山西的名醫被請去晉王府,京城也派了御醫。
如今明眼人都知道,這位錦衣衛大擋依附上了燕王,未來必定是第三任錦衣衛指揮使。
「工業化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傳統的方式已經跟不上形勢,必然需要改變人才供應的。」
同樣有些大戶已經悄然轉變了。
因為三哥不行了。
大哥死了。
更可能是因為北平閃擊太原而生出的氣悶,在朱棣的書信抵達北平的時候,躺在病榻上半年的晉王,終於傳來了病死的消息,沒有熬過冬天。
有些大戶在不滿。
「紀綱。」
朱高熾不會改變主意,但是要考校下下面的人。
什麼叫大戶。
宋朝的科學和技術,在同時代超過了所有的文明,科舉更是其餘文明沒有的偉大文明成果。
父皇到底是不是真心讓權給自己。
「但猶如宋朝。」
農具,化肥,種子,地力,農藥等方方面面進行了統計,得出了一個數據。
是工業提高了生產力,增加了人們的物資,才促進了先進思想的誕生,這才是事物發展的順序。
「標下在。」
但同樣隨著科舉的發展,超過了本該有的作用,對社會分工體系造成了惡劣的破壞。
「尊王旨。」
聽到朱元璋的大罵,朱棣連忙舉手投降。
一個文明的先進性,必然是由生產力的高度來支撐的。
朱元璋不開心了。
大戶的標準是不停變化的,大戶永遠是存在的。
朱高熾的話,很快通過官員們的口,傳到了北平的社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