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我的系統不正經

作者:瘋神狂想
我的系統不正經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六百八十七章 繁華終落寞

第六百八十七章 繁華終落寞

明代張應文《清秘藏》有載,論窯器,必柴、汝、官、哥、定。
千峰翠色,最終還是綠吧?綠的不深,但是耀眼。
到了此時,陳文哲才恍然大悟,秘色瓷向來都是一個匣缽里,只裝一件器物。
到了這個時候,這隻匣缽的主要經歷,也就差不多看完了。
越是向下看,陳文哲的收穫越大,他這時才知道,燒制秘色瓷的匣缽,也很有講究。
最後幾經轉折,才來到陳文哲跟前。
碗為直口深腹圈足,盞托形狀如豆,盤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
一件秘色瓷的出現,就意味著一件匣缽的破碎!
再說,越窯最後的輝煌,也許就跟柴窯的出世是重疊的。
所以,當年放進去的秘色瓷,還在!
它們的泥料,比普通窯具來得更為細膩。
只不過,他沒法用語言來準確描述它,只能說漂亮!
這不是寶燒是什麼?陳文哲很懷疑,這跟北宋的寶石瓷汝窯器,有著直接的關係。
這樣一來,成本就高了很www•hetubook.com.com多,不是一般階層能夠負擔得起。
而從此之後,它就一直被塵封在窯爐之內,直到千年之後的一天,它被大雨沖刷,從腐朽的窯口之內流出。
那不是火光,而是一種寶光。
最後看了一眼那隻蓮花小碗,陳文哲收回目光。
這樣的工藝水準,只有在上林湖窯場才能夠達到。
從遺址發掘出來的,燒制失敗的兩隻疊在一起的碗底來看,這些殘片更有可能,是來自普通的窯口。
好像也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釉面的光潔。
寶光如盈盈秋水?如果說瓷器底部的是秋水,那瓷器表面上的寶光,又是怎麼回事?
因為這樣的光澤,他除了在銅紅釉上見到過之外,就是使用寶燒技術燒制的瓷器,才能達到這種效果。
果然,最後一件瓷器,被放入這件匣缽之中封好,送入窯中。
而採用疊燒的方式,又能節省空間,這樣就難免在器物的內部底面,也留下痕迹和圖書
通過最終燒制出來的精品瓷來看,秘色瓷與傳聞飄渺的「柴窯」,肯定有著一些的聯繫。
最後柴窯肯定又被北宋繼承,也就是說,汝窯也傳自柴窯。
傳說加推理,都間接證明,秘色瓷、柴窯、汝窯,應該是一脈相承。
蓮花碗施青釉,釉層厚且通體一致,光潔如玉。
數據顯示,秘色瓷中被還原的鐵離子,是普通青瓷的十倍之多。
然而,繁華終歸落寞。
匣缽用料尚如此,秘色瓷坯胎的泥料,更是要比一般青瓷細緻,甚至成分也發生了變化。
工藝就不說了,什麼薄如紙肯定是達到了,明如鏡也肯定沒問題,最主要的是其通體的寶光,這是怎麼回事?
為避免釉水與匣缽產生粘連,在燒制瓷器的時候,都會採用粗泥的窯具,將器物托起。
這樣的燒制手法,絕不可能採用疊燒。
當看到他的時候,陳文哲真是滿心的驚嘆!
當時耀州窯採用的是三足支燒架,這樣就會在瓷器底部留下三個凹m.hetubook.com.com痕。
碗身外壁、盞托盤面和圈足,均飾以重瓣蓮花,如淺浮雕狀凸起。
之前看過圖片,只知道秘色瓷有如水、如冰、如霧,但是真正看到了,陳文哲才知道,那整層釉面,都如夢似幻。
它器形敦厚端莊,比例適度,線條流暢,豐腴華美,通體恰似盛開的蓮花,構思巧妙,渾然天成。
對於「柴窯」之名,普遍的解釋是,後周皇帝郭榮本姓柴,應極好某個窯口的瓷器,則將此窯以柴命名,以示恩澤。
仔細想想,先前秘色瓷的製作工藝,裏面加入寶石材料了?
法門寺地宮發現的《衣物帳》里,有兩口青黃的碗,更有可能是在以釉水密封匣缽縫隙的方法,被發明之前燒造的。
瓷胎呈灰白色,細膩緻密,顆粒均勻純凈。
就好像鑽石,沒有加工,和加工之後的樣子,根本就沒法比。
「這東西,肯定跟柴窯和汝窯有關啊!」
所以,這種瓷器從出現開始,就是專門為貴族、皇室燒制。和*圖*書
即便如此,器壁不過三四毫米的厚度,也足夠說明問題。
但是,看到了越窯秘色瓷,陳文哲知道,相比柴窯,它一點也不差。
這也許就是秘色瓷,質量更好的原因之一!
儘管「柴窯」是否存在,依然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但至少在明代文獻中,「柴窯」不止一次地作為幾大名窯之首出現。
這是一隻保存完好的青瓷匣缽,它沒有被人打開過。
青如天,明如鏡,聲如磬,薄如紙,這幾句形容詞,最早被用在傳說中的柴窯之上。
但是法門寺地宮裡出土的秘色瓷,內壁與外底皆光潔如鏡,不見一絲瑕疵。
好像有,因為添加各種礦石粉末,一時之間,陳文哲也分辨不出到底是什麼東西,再說,那些天然礦物不仔細分辨,真的是分辨不出來。
在上林湖一帶的山裡,散落著各個年代的瓷器碎片,有些可以確定年份的唐代殘片,已經非常薄,完全區別於早期越窯器的厚重穩實。
在比窯溫還高的溫度下,瓷坯中大量的和-圖-書鐵離子被還原。
如果說以匣缽燒制瓷器,是制瓷史上的一個創舉,那將匣缽口縫用釉料進行密封的方法,則無異於錦上添花。
現在普遍的觀點是,在唐至五代時期,沒有任何一個瓷種,在質量、形制和藝術成就上,可與越窯秘色瓷抗衡。
這也不能怪他沒文化,實在是它有一種說不出的美。
此外,在燒制完成之後,要將密封的匣缽敲碎,才能得見成品的真容。
而且在五代,制瓷工藝較唐代更精進。
完全密閉空間里的高溫,造就了千峰翠色,差一點點,就只能是青黃釉。
有人曾經對秘色瓷和普通青瓷的成分,進行過檢測、對比。
民窯尚如此,那僅供御用的秘色瓷,要達到「瑩薄」的厚度,自然問題不大。
這是一隻蓮花碗,由碗和盞托兩部分組成。
而「柴窯」,又是代表了這一時期工藝的最高水平,兩相契合,決定了「柴窯」非秘色瓷莫屬的唯一性。
最終使用瓷質匣缽,並以釉封護,才能將千峰翠色呈現給我們。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