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八十九章 以身合道
那些在唐軍搶了大頭后,跟著撈點油水的僕從軍,一個個嘴巴笑得咧到耳根了。
能吃到骨頭,已是心滿意足。
「從道德經來看,事物總是『一體兩面』。」
「滾!」
「你越是恨我,說明你心裏越是愛我。」
有誰會覺得虧了嗎?
以盧綰的思維,自然想不到,大唐如今如日方升,是全天下的宗主國,視野所及之處,都在傳頌大唐的強大。
說人話,就是「勢」。
明眼人都看出來大唐強勢,擺明了要橫掃天下,一直推到吐火羅去都不奇怪。
這些,都是唐軍的戰利品。
事後唐軍吃肉,大家喝湯。
現在的他,越來越能體會道德經上的真意了。
老子佔住大勢,永遠順勢而為,還怎麼可能會失敗?
第一戰打響了,接下來,唐軍往哪打,如何故布疑陣,如何遲緩突厥人的反應,這些都需要仔細推敲。
當然,還有些人趁亂逃出去的,他手下的人畢竟人少,沒法全部控制。
原本,他還擔心會很麻煩,會有硬仗
「啥?」
蘇大為心情凝重,轉身回到自己的臨時行轅,也就是一個帳蓬里,吩咐聶蘇替自己把好門,若非重要的事情不得打擾。
大唐居然不計前嫌,願意徵召他們做僕從軍?
阿史那道真想從蘇大為這裏套話的計劃失敗了,又被蘇大為分派了任務,指使著去幹活。
長生天開眼了!
這種事,總是消息越傳越離譜的。
蘇大為對道德經的體會越深,便越覺和_圖_書得老子留下的這本書里,充滿了智慧。
自己不是道士,跟玄奘有啥好爭的。
外面的戰鬥,殺戳,喧囂,都離他遠去。
自己只是個不良人,又沒有任何信仰屬性,看道德經,只是因為它能啟發智慧,僅此而已。
若沒有唐軍撐腰,借他們一百個膽子,也不敢對大部落動手。
在佛門來說,這個時代,沒有比玄奘更通般若智慧的法師。
能靜,方能動。
辯個屁啊。
「你……阿彌,你這樣說話傷了我的心,我恨你。」
然而接下來的事,就遠遠超過這些胡人們的想像。
在帳中盤膝坐下來后,蘇大為整個人都沉靜下來。
聽人說說話就能拿許多好處,換你你去不去?
這種好事,不幹的還是人么?
而西突厥,已是日暮西山,卻還妄想與大唐作對,便是逆勢。
就像他方才對安文生說,上善若水。
大量的青壯。
聽的人不說全信,至少也是半信半疑。
老天作證,想做大唐的僕從軍可不是什麼丟臉的事,這是反正,絕對的反正!
他同樣也有意無意,為浮屠僧眾說話,為佛門站台。
大勢之下,人心早已不再安定,不再死死的與西突厥人綁在一起。
所以葉法善找他的那套說辭,他是糖衣吃下,炮彈打回去。
這就夠了。
蘇大為順勢討逆,無有不克之理。
他是後世來人,除了吃干抹凈拿好處的事,沖在前頭頂鍋的事,他不幹。
戰爭是無比殘酷和圖書的。
身份一下子從西突厥的外圍走狗,變成了大唐的鷹犬,這是天大的好事,把這些胡人們都高興壞了。
蘇大為上下打量他一眼:「道真,你不像是會拍馬屁的人啊,有事?」
能西行兩萬余里,去往中天竺,獲得辯法無礙,盛譽滿天竺的高僧,多少人求著他見一面而不得。
有這樣的機緣能當面取經,聽一聽佛法,還不花錢。
正愁沒有機會抱大腿,唐軍居然主動招帶路黨!
最多只用自己抽點時間聽他講講經,又能啟發智慧,又不花錢,這種好事哪裡找去。
到那時,唐軍也會出現戰損。
聶蘇現在就是他的貼身親兵。
從部落殺不殺俘之事,他能想到數十年之後。
做為浮屠,玄奘天然反感朝堂權力之爭,避之唯恐不及。
在所有的表象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思維模式和邏輯。
當然,是人,就會有自己的局限性。
而蘇大為自己,在這個時候,決定再靜坐推演一番。
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心態,不同的思維模式,決定了高度。
不論是前些年契苾何力對阿史那賀魯的征伐,還是此次程知節率軍東來,對草原人來說,都是心靈上巨大的震撼。
這正是他以自己的方式,在「以身合道」。
而像婁師德,甚至安文生他們,卻只能想到眼前,最多想到突厥人的反應。
現在,有唐軍在,他們便是唐軍的狗。
這才是這些部落投降這麼快的原因。
這幾天,只能和_圖_書算是熱熱身,接下來要忙碌的,可是生死存亡之戰。
安文生剛走,阿史那道真又神神秘秘的過來,拉著蘇大為小聲問:「阿彌,你這次頗露了些手段嘛,我看那個婁師德和王孝傑,對你是服氣了。」
他搖搖頭,想不出個結果來。
蘇大為覺得不虧,他更沒有去跟玄奘辯法的腦殘想法。
道德經,便是這樣一本令人蔘悟事物本質,站在時間長河,去觀察規律的智慧之書。
沒花多少功夫,便被他控制住了局面。
後來是數千,數萬。
反正玄奘法師對自己也沒任何要求,至少明面上沒有,自己有事,法師還出力幫忙。
不爭,是不與萬物爭,對於逆萬物者,該爭就要爭。
除了腦子進水的人,沒人會拒絕與這大唐第一高僧交流吧?
「咳咳,就是一直跟你在一塊,也沒見你讀啥兵書,但是看你這次,頗合兵法。」
蘇大為在不知不覺中,擴大自己的視野,看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和昨日不可同日而語。
在實力面前,小部落就是魚蝦,連做狗的資格都沒有。
一路推土機過去,有不服的部落,僕從胡人們便第一個衝上去,將其夷平。
突厥人也終於反應過來,在自己的腹心之處,出現了一股唐軍。
這才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真意。
「呸,難道我天天挑燈夜讀,也要跟你報告嗎?我曾在兵書上看過,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自然就想得多和_圖_書些。」
玄奘做為釋門高僧,絕對是當世少有的絕頂之人。
現在,大唐強盛,大唐君臨天下,這便是大勢。
不光是牛羊戰馬,還有……
答案不言而喻。
誰知道唐軍有多少人?
可是在大唐的威勢之下,也只是苟延殘喘。
那當然不是故做玄虛和搪塞,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安文生自然不會明白蘇大為說這句話的意思。
簡直都樂瘋了。
連他自己,都說不清楚,為何贏得這麼輕鬆。
人家再怎麼說,也是大唐高僧第一。
盧綰擦了一把自己頭上的汗水,回頭看一眼自己的戰利品,有些欣喜。
至於前幾年聽玄奘講經,聽袁守誠談玄,都是達到這一層次的必經過程。
又或者是胡人成了驚弓之鳥?
中心定,則萬物清。
對於蘇大為來說,那句話,便是他現在最好的註解。
再加上其餘部落逃來的人一說,胡人們心裏早就慫了。
短短十日時間,蘇大為手下這支五百餘人的唐軍,已經滾雪球般,聚集了萬人。
報信的胡人剛進去沒多久,盧綰揮軍而進。
被人當槍使的事,他不幹。
站在事物的內,與站在外,是不同的觀察角度。
順勢而為,佔住大勢,不與大勢相爭。
以及,不少妙齡女子。
是唐軍戰力太強?
但這都是題中應有之意。
上次葉法善說的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徼,十分有道理。
「哪本兵書?聽起來很有道理,不過我怎麼沒看過。」
光是和_圖_書身後繳獲的牛羊,便排出數里之外。
債多身不愁。
西突厥阿史那賀羅雖然自稱沙缽羅可汗,控制了這片草原。
「平時多讀點書,不要老看什麼三國志,你也看看別的。」
可惜沒有。
降了,被搶些牛羊,好過被殺頭。
但是憑著一百六十餘人,接連拿下兩個六七百人的部落,這已經遠遠超過盧綰的想像了。
甚至有謠傳唐軍十萬眾,已經開赴草原,尋求與西突厥決戰的。
至於袁守誠,修鍊法傳自己了,自己就請他吃了兩頓酒,絕對賺大發了好么。
沒有死戰的決心,唐軍一到,膝蓋一軟,便降了。
這便是思維層次上的差別。
結果部落頓時炸鍋,一觸即潰。
不過這不重要,畢竟是大勝。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跟著唐軍沒別的,就是干。
都是朋友,是自己人,沒啥好爭的。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佛門和道門其餘的事,他就不會摻合了。
聽他講經,難道還吃虧了不成?
聽經說法,只是表面,關鍵是自己要會思考判斷。
還是敵人太菜雞?
掌握這種思維,便能推出對方心中所想,思維層次在哪裡,剩下的便是自行琢磨消化,取長補短了。
這人脈,不能斷了。
有這了批物資,唐軍在一段時間內,是不必愁吃喝了。
袁守誠跟他談玄,說了許多,還傳了他一套坎離水火中天決,他也受著。
根本沒有與大唐天兵去抵抗的想法。
勝了,而且是大勝。
開始是傳有千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