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日不落
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訪客(2)
「還有這等事?」陳謙吃了一驚,他雖然出生書香門第,但也知道在大明在碼頭當力夫是最窮苦的活計,徹徹底底的無產階級,做一天吃一天,難得剩下余錢,若是連續幾天陰雨停工便會餓著肚皮行乞街頭的。即便是貧苦的農夫也少有願意將女兒嫁給做力夫的,許多力夫終身未娶,更不要說有錢蓋屋起厝了。
「多謝陳大人!」張經聞言大喜,趕忙長揖為禮。陳謙趕忙起身還禮,笑道:「張兄何必如何,不過陳某也有一件事情相詢,還請張兄實言相告!」
「只要大明不禁海,與其通商,他就絕不會對大明用兵!」張經笑道:「陳大人,周可成以十萬之眾,戰船千艘也未必能得我大明一州縣而守之,而他割取倭國百萬石之地,用兵不過數千,船不滿百。難易之別,顯而易見,周可成又不是傻子,怎麼會棄南洋之易,攻大明之難呢?」
和_圖_書
「難怪這堺有這麼多我大明百姓!」陳謙眉頭緊鎖:「周可成招攬百姓,施惠於民,其志不小呀!」
「嗯!」張經點了點頭:「張某年少時讀聖賢書,做父母官。雖說也知道要知百姓疾苦,但吃的是朝廷俸祿,為朝廷想的也更多些。淪為罪人之後,亡命東瀛,反倒眼界更開闊了,看到了不少有些以前沒看到,或者看到了也視而不見的東西,想法自然也不一樣了。我問你,同樣是大明百姓,為何在淡水就能蓋房起屋,衣食飽暖,而在大明時便終日勞苦,難求一飽呢?」
陳謙聽到這裏,總算是明白了先前張經說的「為私也為公」的意思,他沉吟了半響,嘆道:「張兄所言也有道理,百姓未讀聖賢書,未食朝廷俸祿,即為自由之身,東番、倭國雖非我大明之土,但若能過的更好,移居海外也不能說他錯了。張兄讓我www•hetubook.com.com為周可成說項,想必是為了這些大明的百姓!」
「張某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好,你在周可成手下為政所別當,想必對他的動向所知甚多。我問你,接下來他行止何處?是否會對大明不利呢?」
「陳兄!」張經嘆道:「若是幾年前我還為官時,估計和你現在的想法一樣!」
「堺卻是另外一般好處了!陳兄,你可知道這倭國已經打了百余年的仗,從上到下都琢磨著刀槍弓弩,甲胄鐵炮,築城種地,別的一概不管,這幾年西國和近畿才漸漸太平了。可以說是百物皆缺,你若是有門手藝的,裁衣做帽、做醬、釀酒、做豆腐、做傢具等等,都能過得很好,甚至積攢出一副家業的,也是大有人在。」
「莫非張兄現在想法有什麼不一樣?」
「這麼說來他不會對大明用兵?」
「若當真如此,https://m.hetubook.com.com那便是最好了!」陳謙笑道,隨即嘆道:「當初三寶太監下西洋,得其地卻不能守,今反為弗朗基人所據,當真是讓人慨嘆呀!」
「張兄這般說,陳某明白了!」陳謙也嘆了口氣:「冊封之事,朝廷已經有了決議,陳某不過是奉命行事罷了,至於說項,張兄請放心,陳某亦是有一顆人心的!」
「不錯,應該說是東南百姓!」張經嘆道:「張某御倭多年,卻不能平靖東南,已經是對不起東南百姓了,至少在這件事情上希望能夠補償一二吧!」
「那克服這兩地之後呢?」
「自然是真的!」張經笑道:「我一開始也覺得奇怪,後來才知道在淡水有的是木材、空地、卻少的是人。只要你下了碼頭,便可去市政廳報道,交上五十文的契稅,便可划給你一塊半畝大小的宅地,足夠起屋挖井,後院還有菜地,種上幾棵果樹。木材也和-圖-書便宜的很,一根梁木也就兩三百文,自己和泥做磚,一年半年便把牆砌好了。然後選個吉利的日子,破費些錢買些豬肉豆腐青菜,做好了請左鄰右舍過來幫忙上好梁,有錢的鋪些瓦片,沒錢的鋪些茅草,便是一個家了!」
「想必是淡水土地肥沃,人煙稀少吧?」
「是呀!」張經嘆道:「遠航耗資巨大,若不能收貿易殖民之利,便不能長久,這點我大明是不及弗朗基人的。不過周可成雖非我大明臣子,但亦是我中華後裔,他攻略南洋之地,我大明百姓也多一個去處,總比讓弗朗基人那些赤發碧眼之人佔了的好!」
「這個還請陳大人放心,周可成接下來的確要用兵,但都與大明無關!」張經笑道:「一個是日本的九州、四國這兩個大島,依照與今川家的約定,這兩處都是周可成的下轄之地,但尚未順服,倭寇的巢穴也多半在北九州臨近的島嶼上。得到大明的
https://www•hetubook•com.com冊封之後,他就會對這兩地用兵,這在倭國幾乎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了!」「聽你這般說那淡水倒是人間天堂了,那這堺呢?」
「遠攻西洋!」張經答道:「周可成手下有一員大將,乃是南洋藍無理國之王子,因國中變動失位逃出,周可成曾允諾為其復國。弗朗基人佔據馬刺甲,扼東西洋之要衝,周可成早有攻取之念。他攻取九州四國之後,無後顧之憂,東洋幾無敵手,便會步三寶太監之後塵,收取西洋之地。」
「不錯,既然如此,那為何不讓百姓去這些地方過更好的日子呢?」張經擺了擺手,制止住陳謙的辯駁:「不錯,這些百姓若是去了淡水、堺便不再是大明百姓,可張某讀了一輩子聖賢書,吃了半輩子朝廷俸祿,事到臨頭不也不受朝廷斧鉞,遠去東瀛?那我又有什麼資格指責這些沒有讀過一天聖賢書,沒有吃過一日朝廷俸祿的大明百姓出海去過更好的日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