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這世界危在旦夕

作者:通吃道人
這世界危在旦夕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卷 世界裂變 第六章 浩劫將至

第十卷 世界裂變

第六章 浩劫將至

英法為了給德國持續壓力,希望維持沙俄政權,更不希望蘇俄出現。因為俄國如果內亂,不管沙俄還是蘇俄,短時間內都沒辦法管西歐。
檢閱了藍軍裝甲部隊,列寧感謝巴澤爾一世對自己的救治以及對俄共「布」的支持,並表示自己要返回俄國為武裝暴動做準備。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也將跟隨離開。
前裝甲倒是有60毫米,但因為俄國冶鍊技術不過關,等效德國30毫米的優質裝甲鋼,車重倒是足足19噸。
還有指揮車、運輸車、醫療車、搶修車等等多個變種。通用底盤能節省造價,方便後勤,它是中德兩國裝甲部隊在今後五年內的主戰裝備。
現在的奧匈帝國可不是後世的奧地利加匈牙利,而是囊括了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小半個巴爾幹半島。
否則德國將擁有一億兩千四百多萬人口,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領土,發展個十年二十年,真要成為神聖羅馬帝國了。
中方向底特律兵工廠聯繫,表示對其新戰車非常感興趣,希望採購相關技術。「底特律」答應了,但美軍不答應,頂多讓中方武官看了下戰車的靜態展示,連拍照都不允許。
法國也是很早就開始掏貸款給普大帝強化沙俄,就是希望尼古拉二世能堅持住,千萬別讓列寧一夥上台得勢。
當然,上帝也搞不清列寧會不會再簽這種葬送國家的條約。
這種戰車展現快速越障、短停炮擊、加速避讓等戰術動作,可靠而靈活。但在巴澤爾收穫滿滿讚譽之餘,斯大林在旁邊問了句……
「那是中國國防軍派駐德國訓練人員,我們兩國互派部隊充當『對抗性的假想敵和圖書』,演練中絕對不會手軟。」
外長強調和平,但也重審一點……
哪怕吞下這麼多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國家和人口很可能會讓德國消化不良,但巴澤爾一世和「德意志」團隊絕不會放棄這個稱霸歐陸的機會。
「1915型「灰狼」戰車。」身穿戎裝的巴澤爾親自充當解說員,指著正在越障跑動的十二噸履帶式裝甲戰車,「它的出現徹底改變戰爭模式。」
列寧為了穩定政權,若是跟巴澤爾再簽個《布列斯特條約》,英法將會瘋掉不可。
可現在歷史走向已經無法預測。
現在的德國沒戰敗,其領土也不過五十多萬平方公里。它若是吞下這口肥肉,不管打不打「一戰」,英法都將被迫提前動手,必須將德意志帝國給拆了。
斯大林也就那麼一問,畢竟沙俄目前搞的坦克還不如德國的「灰狼」。比如柴油機是進口美國貨,只有120匹。
但德國調整外交政策后,就沒打算再被奧匈拖進戰爭——費迪南王儲就是再死一百次也白搭。
對於斯大林的詢問,巴澤爾憋了半天才擠出一句,「我們也有相應的型號,但目前屬於絕密,還不方便展示。」
原本一戰火藥桶是巴爾幹半島被引爆。
等列寧離開,巴澤爾隨即向來訪的王外長問道:「如果沙俄發生內亂,中國打算怎麼做?奪去遠東?」
它擁有扭桿懸挂、300馬力柴油機、自重21噸、三十公里時速,六十毫米前裝甲,90毫米戰車炮。
白話就是——德國佬,你要打是你的事。你打得好,我會出來撿便宜。你打的不好,別指望我會幫你。
一戰沒和-圖-書打,塹壕戰消失無蹤。各國被選者很默契的迴避了「tank」這個詞,改用戰車。
南非總督巴克斯頓男爵還發報文讓查爾斯一世去教訓中國——查爾斯腦殼進水才會在這個關鍵時刻節外生枝去找中國麻煩。
「戰車確實是劃時代的陸戰武器,中國人已經在對日作戰中展現其威力。但這真的是德國最先進的戰車?聽說美國人造出了更強的。」
大清再怎麼腐敗無能,再怎麼喪權辱國,再怎麼無恥下作,簽了一千多個賣國條約,也沒幹出這種事啊!
普大帝不選加入布爾什維克,也是有類似考慮——面對無損甚至更強的德國,新生的蘇俄大概率是扛不住。
大概是當太久的修理工,巴澤爾驟然當上皇帝後有種心態失衡,傾向於好大喜功。這種心理開始還無人察覺。但七年過去,其越來越明顯。
巴澤爾當即搖頭,想插一句。但王外長繼續道:「不過我們也很清楚戰爭隨時可能爆發。特別是俄國情況特殊。」
巴澤爾彷彿受到侮辱般,漲紅臉半天不說話。
現在歐洲真的是風雲變幻,英法都非常緊張。
德軍中老頑固也特別多,但被虐幾次也就不說話了。
相反,中國正在朝中亞方向修鐵路,俄國擔心中國切斷自己跟西伯利亞的聯繫。俄共「布」也是俄國人,沒法對此無動於衷。
訓練場上的戰車比中國臨時湊合的蒸汽戰車小得多,又比原歷史的英國「馬克」、法國「雷諾」、德國「A7V」更加完備。
賓主互道鄭重,隨即握手分別。
要不是德國幫忙,就憑中國尚且處在萌芽階段的工業體系,光靠跟美和圖書國財團合作,其發展速度會慢很多。
但沒了巴爾幹半島的火藥桶,沙俄這個火藥桶更大——現在波蘭不存在,其領土被德國和沙俄瓜分。德俄接壤,有鐵路連接。
德國可不是「一戰」后虛弱無力的沒牙老虎,反倒是沙俄很可能被列寧的暴亂攪的天翻地覆,元氣大傷。
托洛茨基跟斯大林對視一眼,有些不太爽。他們很難理解德皇為毛跟中國綁那麼緊,就差同穿一條褲子。
號稱「紅軍之父」的托洛茨基又問道:「貴軍這支裝甲部隊里為什麼有很多亞裔面孔?」
巴澤爾好像沒聽懂,哈哈大笑。
這一系列指標讓其他各國現役,製造、研發,乃至在圖紙上的戰車全部落伍。就好像「無畏艦」出現后,前無畏時代的戰艦通通成廢鐵。
這太奇幻了。
中德對此大為震驚,雖說沒看到實物,卻又不敢說美國造不出來。畢竟美利堅的工業實力擺在那裡,誰也無法否認。
按「德意志」被選者最完美的打算,是沙俄蘇俄打的兩敗俱傷,又同時並存。德國乘機簽約東擴,逼迫俄國割讓領土,一直到亞塞拜然的巴庫,最起碼也要拿到烏克蘭。
扭桿懸挂遠超板簧懸挂,300馬力柴油機堪稱強勁動力,21噸車重代表厚實裝甲,90毫米戰車炮能打穿任何對手的防禦。
巴澤爾對此倒是很自豪。
但法國佬不可能把國家生死賭在列寧手上。為了遏制德國,它一定會聯合英國背刺挑起戰爭——中美倒是真可能隔岸觀虎鬥,等歐洲打成一團糟再說。
魯爾區附近的訓練場有一支充當磨刀石的「藍軍」。在巴澤爾一世的陪同下,列寧等人m•hetubook•com.com檢閱了部隊,且近距離觀看了實戰演練。
因為這個合約意味著:
當巴澤爾問起「沙俄內亂」,王外長知道德國佬真正想什麼,攔不住也不能攔。換「聖光」遇到這等機會也不會放棄的。
戰車炮用的法國貨,性能倒不差,但炮彈靠進口。
俄國喪失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芬蘭和白俄羅斯),以及高達6000萬的人口,同時失去了全國54%的工業以及33%的鐵路。
中國運到非洲的輪式戰車也用90毫米火炮,但那時低膛壓型號,專門用於欺負弱者。高膛壓高初速的90毫米戰車炮原本要到二戰末期才會出現,現在提前了二十多年。
不管巴澤爾一世是選擇消化列寧割讓的領土和人口,又或者乘機進攻法國統一歐陸,甚至打了法國掉頭再打俄國。對俄國人來說這都是噩夢。
但對手搞出來了,自己就得跟啊!
真打起來,德國「灰狼」能虐死沙俄同類。也正因為很多關鍵部件靠進口,沙俄戰車數量不多,反而喜歡便宜的裝甲卡車。
絕密?那就算了。
中國若裝備同樣的戰車,俄國東面所受威脅驟然增大。尼古拉二世的黃俄羅斯計劃自然化作泡影,向蒙古滲透的想法也無疾而終。
中德互派精銳充當對方的假想敵藍軍,把各自的部隊虐的苦不堪言。對於視榮譽為生命的軍隊來說,不管以什麼方式被擊敗都是極致恥辱。
受限於冶金工業,「灰狼」採用板簧懸挂,全向雙人炮塔,150馬力柴油機,50毫米坦克炮,前裝甲為六十度傾斜的三十毫米硬化合金鋼,15噸車和圖書重。
1916年末,美國陸軍驕傲的宣布,自家的底特律兵工廠生產了一款劃時代的裝甲「猛獸」,代號「格蘭特」的戰車。
除了展示高壓輸變電,他還得意的向俄共「布」領導層展示德國的最新成就,裝甲部隊也大大方方的公布。
見到列寧、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時,巴澤爾一世表現的過於熱情,彷彿粉絲遇見偶像,臉上的笑容就沒停過。
英國被選者已經做好準備,哪怕中國國防軍出兵東南亞,他們也是能扛就扛,扛不了乾脆撤退,絕不會把本土艦隊調往遠東。
「中德目前是全天候的戰略合作夥伴。中方在歐洲沒有領土方面的利益訴求,只希望德國政府在真正有把握時行動。」
對於這種嚴峻的情況,中德陸軍和軍工企業急的冒火。想不通底特律兵工廠怎麼就搞出「大躍進」了?
巴澤爾得意的點頭表示,「當然,這款戰車是中德聯合研製。德國向中國出口了全套生產線,連工程師都是我們幫他們培訓的。其甲等師必定有個裝甲團。」
原歷史中,列寧大概是看準了德國虛弱,在1918年3月簽了《布列斯特條約》,同年11月就借口德國戰敗,把這條約當廢紙給撕。
王外長搖搖頭,「中方常委會希望繼續維持維五年以上的和平。電力的普及會帶來新市場,遠沒到要靠戰爭來解決問題的時候。」
否則打起來就得死。
「灰狼」是一個車族,包括裝二十毫米機炮的步兵戰車,裝105毫米短管榴彈炮的突擊戰車,裝120毫米迫擊炮的支援戰車。
托洛茨基是明知故問,他下一句繼續道:「中國的裝甲兵也裝備『灰狼』系列戰車嗎?」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