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這世界危在旦夕

作者:通吃道人
這世界危在旦夕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卷 世界裂變 第七十一章 一個斯拉夫女人要去中國

第十卷 世界裂變

第七十一章 一個斯拉夫女人要去中國

幸好契卡給的旅途經費不少,她住進一家不錯的酒店,隨後準備去美國駐倫敦大使館辦理簽證。可在入住的當天……
美國各州出現規模不等的暴動,但區區民兵如何跟裝備飛機大炮的正規軍斗?英媒將每一次鎮壓都描繪成對無辜民眾的屠殺,但背後卻是軍政府鎮住了場子。
至於中國,在馬可世軍政府限制對外貿易后,也在外交方面提出諸多批評。
「現在的美國可是人間地獄,馬可世軍政府破壞憲法,屠殺民眾,踐踏民權,甚至有入侵加拿大的可能。」
「我本應在聖彼得堡的一間高中度過一生,每日教授學生世界地理,夜裡閱讀情書和詩集。
南美和拉丁美洲國家大多弱小,政府機構和軍隊就是擺設,面對有組織的華人基本扛不住。
預計中國在1920年的出生嬰兒數量將突破兩千萬,可以揮霍般對外運送移民——一年生出半個不列顛的人口,太嚇人了。
哪怕死亡也是殉情的浪漫,或許能在歷史上留下些名聲。
當卡巴耶娃以為每個申請人都能輕易拿到簽證時,卻看到中國駐倫敦大使館外排起的長長隊列,以及簽證被拒后傷心落淚的人流。
但從字裡行間的少數乾貨可以看出,馬可世的軍政府確實對其國內進行了強勢鎮壓,並且掌握了宣傳工具正大肆散布中英聯合對付美國的威脅。
填飽肚子的中國人還延續了過去多子多福的想法,適齡婦女一生有六七個孩子是平平常常的事。
年輕漂亮的女老師,哪裡能拒絕?
和*圖*書國政府甚至不得不向中國大使館提醒幾句,希望為中英友誼,別挖人挖的太過分——於是中國大使館在英國挖法國教師,在法國挖英國教師,效果一樣不錯。
卡巴耶娃婉拒了酒店經理的好意,但拿了十來份報紙回房間細讀。聖彼得堡太蔽塞,局勢又亂糟糟,叫人根本不清楚其他國家的情況。
一切順利的難以想象,沒有受到任何刁難和阻礙。不需要塞錢、祈求和討好,只需通過考試就行。
語言考試,能力考試,修養考試,最後是檢查身體,確保沒有惡性疾病。每通過一項檢查或考試,卡巴耶娃的簽證分值就會上升,當她獲得八十分,簽證審核隨即通過。
從聖彼得堡出發,卡巴耶娃在一周后抵達倫敦。她要在此換乘前往美國的客輪。路線規劃是契卡的人幫忙設計的,她本人並不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
隔日,卡巴耶娃就前往中國駐倫敦大使館申請簽證。她表示自己是受俄共「布」迫害的俄國公民,丈夫死於暴亂,她希望到中國謀取一份工作。
至於美國財團的表現非常怪異。他們不希望出現內戰把自家搞得稀巴爛,也不喜歡管束越來越嚴格的馬可世軍政府。
酒店經理是個留小鬍子的英國老頭,穿燕尾服,一板一眼。當問清卡巴耶娃的來歷和目的地,他善意的搖頭勸阻。
沙俄軍方送來丈夫戰死沙場的消息,她痛不欲生,哭了幾夜后決定復讎,根本沒考慮自己適不適合,就想去前線戰鬥。
回到酒和_圖_書店,夜色安靜,孤室惆悵,卡巴耶娃望著自己簡陋的行李箱,坐在桌前翻開日記本,寫了幾段話……
旅途遇見的中國巨艦猶如驚鴻一瞥,也是當頭棒喝——若是艦體上的大口徑重炮轟一發過來,誰能知道可憐女人的一生?
卡巴耶娃看到了中國駐倫敦大使館在英媒上刊發的招聘廣告,其優厚的薪資會讓每個歐洲教師都動心。
全程只需一周時間。
英媒倒是注意到了中國頻繁派出海軍搞炮艦外交的舉措,這不僅僅提醒美國別輕舉妄動,也向南美宣示自己的戰力,還包括恢復向中東以及非洲等地運送移民。
可實際上,中國外交人員只花五天就完成了卡巴耶娃的所有申請審核,並且送她一張從倫敦飛往中國的飛機票,途徑巴黎和羅馬,穿過中東和印度,前往昆明。
「不知該如何描繪此刻心情,猶如昏沉沉的黑夜,太複雜晦澀。」
面對虎視眈眈的美軍,各家財團不想被毀滅就得屈服。畢竟財團首腦擠在紐約、芝加哥、波士頓等地,家門口都被戰車的火炮給堵了。
過去這些孩子大多養不活,十歲前會因為天災人禍夭折大半。現在他們不但不夭折,還得吃飽穿暖,上學受教育。
就連法國都顯得躍躍欲試,因為法蘭西在南美也是有殖民地的,很想藉此占點便宜。
「一個出生在俄國的斯拉夫女人要獨自去中國了。我不知道未來會如何。必須承認,我有點喪失信心。」
卡巴耶娃習慣了俄國官僚機構的低效和拖沓,隨和-圖-書便一件事延誤幾個月是常態,至於辦事期間的敲詐勒索就更不用提了。
一月份,中日聯合艦隊兩艘航母,四條戰巡重巡,六艘輔助船前往南美進行友好訪問,將秘魯和智利等國給嚇的不輕。
契卡讓卡巴耶娃去美國,是認為藉助美國這個跳板進入中國更不會受懷疑。但現在看來契卡對實際情況並不了解。
她拎著單薄的行李箱下船,手裡捏著一份旅遊指南,離開熙熙攘攘的碼頭,忐忑而小心的應對倫敦城內形形色|色的流氓、警察、乞丐和小偷。
這年頭出門不容易,漂亮的孤身女子踏足異國,更是猶如行走在虎穴狼巢。
卡巴耶娃特意表示自己其實還可以教生物,對化學課程也不陌生。於是她順利通過初審,並被安排進行幾場資格考試。
比如對美國限制移民,切斷美國投資,驅趕中國留學生,無故剝奪華人資產等問題向美國政府表示強烈抗議。
由於中國這些年衛生條件大幅改善,外加糧食產量節節攀升,國內嬰兒和產婦死亡率已降低到比較合理水平。
英國報紙么,對美國沒啥好話,反正陰間的詞怎麼寫,它們就怎麼報。英媒正在為戰爭做宣傳,有種北美奴隸主馬上要橫行世界,大英必須予以阻止的架勢。
「這情景在聖彼得堡可看不到。」
同樣是為了給國民提供教育,中國近些年在全國開了五十多家師範學校,花高薪從全世界招聘老師——會不會中文都不要緊,反正外語學院總是要人的。
「女士,你為什麼要在此刻去美https://m.hetubook.com.com國?」
華人華僑正有組織的離開美國,甚至不惜低價拋售資產,轉而前往墨西哥等南美和拉丁美洲國家。他們搭乘萬噸貨輪,成群結隊的離開,且大多帶著武器。
英國老頭拿出了《泰晤士報》,給卡巴耶娃讀了幾段最近的新聞。
兩三萬噸的巨艦在海面以三十節高速航行,掀起的波濤在幾海裡外都能感受到。
對於如此大規模的移民,英國佬酸溜溜的表示羡慕嫉妒狠。
這種情況下,英國拚命朝加拿大運兵。澳新軍團、印度軍團、南非軍團,加拿大本土軍團,看這架勢就是鐵了心要打一仗。
至於巴拿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等地壓根就不是國家,還處於地方勢力反覆內鬥的狀態。
這話語間明明是嘆息,可卡巴耶娃卻從英國老頭口中聽出一股得意的勁頭——彷彿上帝開眼,不孝子終於得報應,老父親心懷大慰。
她甚至預想自己是不是要先在倫敦找份臨時工作,以免長期住酒店耗費太多錢,陷入生活難以為續的狀態。
但現實太冷漠了,沒給女老師一場凄美的人生結局。契卡把她送出的過程也太草率,就是談話、鼓勵、給錢、送上路,完全是應付差事。
「女士,像您這樣年輕貌美又優雅博學的人兒,為什麼不留在英國?我可以為您介紹幾位倫敦紳士,一定能慰藉您飽受創傷的內心。」
大使館的簽證官掃了幾眼申請報表,很有興趣的問道:「女士,你是地理老師?還懂英語和德語,我們確實非常需要像您這樣的人才。」
翻了https://m.hetubook.com.com幾頁普希金詩集,心緒沒能平復;望望舷窗外遼闊海天,反而愈加寂寥;思考前途和命運,頹然無力。
卡巴耶娃不懂時政,也不懂軍事,她心事重重的回到自己的艙室,發熱的頭腦被強製冷靜。
美軍正在快速膨脹,旬月間徵兵超過百萬。各州建立其規模巨大的訓練營,為真正的世界大戰做準備。
可當我真的走出家門,發現課本上諳熟的地理知識變得格外陌生。情慾和愛戀在冰冷的大海面前凍結。」
無不是美國陷入水深火熱,軍警肆意橫行,經濟陷於崩潰,民眾瘋狂出逃,字裡行間像描繪末日一般。
但馬可世卻向本國財團下了大筆軍備訂單,並組建軍隊軍工複合體,將不同利益的勢力綁在自己戰車上,許諾用戰爭為大家牟利。
中國艦隊出現,這些土著甚至不知道知背後意味著什麼?
卡巴耶娃猛然意識到自己就是個高中地理老師,並不適合當情報員。
哪怕現在要打仗,可教育經費也沒減少,反正有大筆歐美資金正在瘋狂流入中國。受限於金融管制,這些錢沒法在國內自由流通,就得換個方法花出去。
卡巴耶娃望著幾條試航巨艦遠離,她所在的客輪在不久后便被傳開的尾跡波浪推的上下起伏。
客輪甲板上的人們或沉默或激憤,不一而足。歐洲和亞洲相隔遙遠,普通平民心目中的固有印象讓他們難以接受中國擁有強大艦隊的事實。
由於過去九年中美關係良好,在美國謀生的華人數量從四五十萬暴增十倍。現在這個群體要離開,猶如洪水般涌動。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