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4章 有錢了不知該怎麼花
在地方官府的幫助下,建立起了家園。
給你們時間合計,拿出具體實施方案和預算上報朝廷,由朝廷撥款來辦。
首先可以確定梁國不會輕易開啟戰端,他們必須要保證有準確的消息才行。
外人都說蠻族人好戰勇猛,卻忽略了他們其他優良品質,比如踏實肯干。
民族融合,才是王道。
再來一次,不用別人進攻,梁國自己就崩潰了。
沒問題!
而蠻族人還對你感恩戴德,這是多麼好的事情。
私塾的老師,都是以前的老童生。
朱鎮很清楚。
這也是農耕最基本的定居生活。
繁重的農活在他們看來比之放牧要輕鬆的多,很多蠻族女人就能把活全包了。
回國后,並未立即回上京,還去遼州蠻族自治區看了一趟。
他的父皇梁武帝,已經給了他職權。
只要確定了大寧遭受到蠻族攻戰,他就不會有任何猶豫。
朱鎮不無惡意的想著。
不過也不著急。
因為各種形狀的都有,不是像大和圖書寧那樣有斤稱的錠子。
要麼不打,要打就要一鼓作氣贏得勝利,對他們來說,機會只有一次。
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政績,在位能做出一項工程,可能就青史留名。
反正回來的也晚了,也就不著急了,索性把該辦的事情辦完。
目的就一個,那就是提問題。
他並不著急,而是在等著情報。
有錢了就要花出去。
戰爭不能輕易開啟,大樑還未真正從之前的戰敗中走出,準備還不充足。
大寧北方几個州有大片的土地,因為人口短缺,無人開墾而荒蕪,蠻族人搬遷過來,就能把這些地開發出來。
自治區跟他初春來時,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很多氈房都變成了正常的房屋。
他便在雲州鎮北王府,把幾個州的州牧主官找來。
他才開始了當初所說的巡視北方。
關寧知道,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這其中有利可圖……
在過了深秋,第一場雪到來之際。
因為新學推廣www.hetubook.com.com他們失業了,來這裏也算是再就業,只是教這些蠻族人可比教啟蒙幼童難多了。
不必理會。
只是可惜大樑距離太遠,無法與蠻族聯繫到,否則兩方聯合,同時進攻大寧,必能成事……
不過話說回來,大寧皇帝可真是夠雞賊的,竟然隱瞞行程前去北方。
別說,有幾位官員還提前有準備,早就做好了,直接交給了關寧。
這次北征,收穫頗豐。
那麼他們就要確定,蠻族大軍正進攻大寧,或者北征失敗,需要更多兵力的投入。
關寧之所以敢放出豪言,就是因為他有錢了!
關寧也不在乎。
而且北方天然在地理上就比南方要乾旱,也影響到莊稼收成問題。
這些都是在地方官府派專人指導的情況下完成。
不論年齡大小,不論男女老幼,只要你想學習,都可以來學習,而且是免費的。
自治區內,第一個私塾成立,並已在正常授課。
具體數額還未統計出來。
國內國外,都在緊密關注著。
什麼時候,邊境北部敵軍開始調動了,那麼就是大寧遇到的問題嚴重了。
產出糧食他們也會上繳地方官府,比例遠高於正常稅收。
關寧詳細了解過。
發展農業肯定是沒錯的。
大寧有北蠻這個永遠無法消除的大敵,這就註定了要時常面臨隱患。
可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他是得勝而歸,還取得了大捷。
一項惠民水利工程可是能造福幾代人。
因為根本就沒發生什麼。
否則把士氣都折騰光了。
必然是情勢嚴重,否則一國之君豈會親至?
在其周邊劃分的地域,已有大片荒野開墾出來,明年開春就能耕種。
畢竟他離開京城這麼久。
還未出南蠻之地,他便收到內閣送來的緊急情報。
這是梁國要遵守的基本原則,因為他們已經經不起失敗。
很多耕地都受水資源短缺的限制而難以有好的收成,甚至顆粒無收!
關寧沒有回京。
是以他m.hetubook.com.com原來的玄甲軍為基礎組建而成,戰力卓越,絕非以前可比。
各州主官提及的問題多種多樣,歸根結底不過兩字,水利!
最好,大寧皇帝死在北夷!
同時,魏國那邊也會立即響應出兵,這樣的話,五年之期就會提前了……
眾多官員都認為以工代賑是個不錯的法子。
總之是很多。
因為有足夠的戰馬。
農耕是一切的基礎。
有什麼要求,有什麼問題說出來,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
不過未雨綢繆也未嘗不可,他這次親來邊境,一是組建成立鎮邊軍,二是為出兵做準備。
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若要進攻,開打便是,還真當怕他不成……
關寧毫不在意。
振興北方是他很早就有的計劃,關外一直都是貧窮之地。
這也讓關寧確定了自己走的路線是沒有錯的。
大寧無法同時雙線作戰。
關寧終於回來了!
自從以工代賑這個法子提出,並取得成功,地方上都想盡辦法的爭取。
朝堂有些不穩,大臣https://www.hetubook.com.com們有些浮躁,這也很正常。
至於他們所考慮的蠻族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
已經喪失了最佳進攻時機。
折損的兵力也能很快補充。
怎麼花是個問題。
這讓關寧很滿意。
這幫人幹活積極性很高,效率也很高。
梁國若是在年初,他剛出發時開戰或許能佔到便宜,現在不行了。
曾有蠻族侵襲,人口遷移導致人口短缺嚴重。
既讓百姓有了額外收入,又把工程做了出來。
也沒什麼影響,原本邊境就有五萬駐軍。
別的不說,光白紹元搶掠的阿速特王庭,就不知帶回多少黃金。
鎮邊軍已經成立。
關寧沒有空閑全部巡視。
他在耐心的等待。
至於梁國那邊的動向?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生員沒有條件。
關寧大手一揮,直接允諾。
鎮北軍除去白紹元率領的三萬,其餘全部調回。
隨著時間的推移,周邊百姓與在自治區生活的蠻人又增加了溝通。
這確實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在統一指導下,他們學的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