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房謀杜斷之杜
楊晨平復下情緒,點點頭,是啊,自己怎麼還跟二牛發火了呢!
杜如晦呵呵一笑,道:「無妨,心裏怎麼想的就怎麼說,這種品質我很久沒看到了,我聽過你的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很不錯,希望你以後多作這樣的詩作。」
正在這時候一個蒼老的聲音響起,楊晨轉頭看過去,卻見一個身材瘦削,面容清癯老人順著河岸慢慢走了過來,老人身上穿著黑色短衫,腰間系著麻繩,活脫脫一個老農的模樣。
「小兄弟有所不知,祁水隨與林苑驛臨近,但下游便是梁州。」
楊晨恍然,原來如此,看來是他想簡單了,他只想著祁水若能掘開,可解了林苑驛附近乾旱,他的父母也不用死,但卻沒有這等全局觀,所以自然是想不到這些的。
楊晨沉著了一下措辭,開口道:「為何不施行以工代賑之法?」
房謀杜斷,房玄齡善於計謀,杜如晦則主導決斷。
杜如晦一愣,隨即細細思量這四個字,慢慢的,他眼和_圖_書睛越發的明亮,看向楊晨,一時間激動的有些說不出話來。
楊晨此刻到是一時間忘了他生活在封建君主制社會,私下對天子抱怨,那往大了說,可是能殺頭的死罪,他沉聲道:「請老丈說說,著其中到底有甚內情,可以讓天子罔顧林苑驛乃是這京畿重地數百萬百姓不管,不讓掘渠。」
當楊晨站在祁水岸邊的時候,看到的是渾濁的河水,沒有乾涸,而且水量還很充沛,但距離河水很近的林苑驛,卻因乾旱引發了蝗災,何其可笑。
楊晨這下算是明白為何林苑驛災害這般厲害,卻沒有糧食救災了,看來是李世民和那些大臣們決策失誤了,他們以為即便京畿大旱,也可用梁州之糧解長安只困,卻不想旱災只是前期災害,後期還有蝗災。
楊晨也是心裏奇怪,水車不就是用來灌溉農田的嗎?不過他沒有說出來,他覺得這其中該是有他沒了解的情況。
老者面露愁苦之色,道:「朝堂諸公只看和圖書到乾旱,卻未曾想到蝗災啊!」
楊晨想了想,道:「開鑿運河消耗大,那為何不假設水車?」
可以說李世民能坐上黃位,與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的幫助脫不開,若是沒有這兩人,李世民根本不可能打得過李建成,更別說坐上皇位了。
楊晨看向老者,這老人知道的這麼清楚,他覺得這人該是個大人物,只是不知道是不是他知道的上了史冊的名人。
楊晨心裏想著,就留了一些與之結交的心思,道:「失敬,原來是杜老當面,小子孟浪了。」
聽過,當然聽過!
老者捋了捋鬍鬚,笑著道:「老夫名諱不足為道,剛聽小郎對天子有些不滿,不滿小郎,老夫也很是不滿,只是其中內情,小郎有所不知。」
想來,這場蝗災,梁州必然損失也即為慘重,否則也不會如此了。
說到這裏,老者志向河岸下,那一塊塊碩大基石,道:「而梁州每年產糧食可達五十萬石,可養梁州京畿兩地百姓,你說hetubook•com.com,天子會為了這數萬石糧食,耽誤梁州產出嗎?」
楊晨點頭應是,道:「杜老,不知道朝廷對那些流民,可有安置之法?」
李二牛撓撓腦袋,也不知道是不是和劉謙學的,總之也露出個憨厚表情,他做的就很到位了,本來長得就很憨厚了,此刻表情不僅憨厚,還很無辜:「東家,這個小的不知道啊,天子的事情,哪輪的到小的做主!」
不過楊晨卻不敢將之當成老農,因為老者身後跟著兩個身材魁梧的漢子,一看就不是好相與的,腰間都配著刀。
老者哈哈一笑,道:「早停穩楊小郎君作得一手好詩詞了,不曾想眼光也很獨到嘛,老夫杜如晦,小郎可聽過?」
杜如晦輕嘆一聲,道:「罷了,這種事也不是不能說的,朝中已有決議,流民盡量收攏安置,朝廷會派糧,盡量度過這個冬天吧。」
楊晨心裏有些激動,只不過不比之前見到魏徵那般而已。
楊晨哪怕沒有憂國憂民的心懷,他依舊憤怒的朝和圖書著旁邊陪同的李二牛道:「祁水如此充沛,林苑驛年初乾旱,天子為何不下令開鑿運河進入林苑驛?」
楊晨不知道這些,只是單純的覺得杜如晦沒有魏徵有名而已,但即便如此,他也知道杜如晦現在可是權傾朝野,是李世民最為倚重的譴底重臣。
祁水,一條寬闊的河流,距離楊晨建造的新莊園不過三里,中間隔著一片樹林,沒錯了,就是用楊家酒肆背後的那片林子。
楊晨搖頭,這個他自然是不知道的,抱拳拱手道:「願聞其詳。」
但即便如此,他也沒法理解,畢竟,梁州的產出,他一粒米都沒看到,眼神黯淡了一些,楊晨道:「若那梁州產出能滿足京畿百姓也罷,可為何現在流民遍地呢?」
楊晨沒敢託大,急忙還禮道:「正是小子,不知老丈是?」
老者這時開口道:「當初也不是沒人提議掘開祁水,但一來耗費太過巨大,二來,當時突厥扣邊,朝中也很無力啊。」
不過這可是杜如晦啊,那可是真正的唐朝興盛繁榮
https://m.hetubook•com.com
的功臣,尤其是在貞觀年間。老者艱難俯下身撿起一顆石子,道:「京畿之地,每年產糧不過數萬石,能養活之人,不過三十余萬人,如這枚小石頭,是河床一部分。」
「水車笨重且不好使用,根本取不出多少水,如何可用來灌溉農田使用?」老者奇怪的看著楊晨,似乎是在看一個傻子。
而且關鍵的是,杜如晦名留青史了,如果他多和這樣的人打交道,說不定也能沾光呢!
和老者又聊了數分鐘,楊晨和李二牛準備告辭,離開前,楊晨問道:「我觀老丈不是普通人,可方便告訴小子名諱?」
老者來到楊晨身旁,笑呵呵的拱拱手道:「可是楊小郎君當面?」
老者輕嘆一聲,道:「剛剛老夫不是說了,這祁水下游,那是梁州,小郎可知曉,京畿之地,每年要消耗多少糧食?而這林苑驛以及周遭各個府縣又能收貨多少糧食?」
兩人起名,在貞觀年初便身居高位,而其中杜如晦尤其重要,他在位時主管民生,可謂一心為民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