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養育真龍
第三百七十一章 人間日月照山河
這一日景泰帝下朝回歸寢宮,耳邊突然聽到了張牧之的聲音。
于謙因使誘敵之計,令諸多百姓遭災,自請辭去兵部尚書之職,上不許,朝議功過相抵,不賞不罰,仍留原職。
景泰二年,瓦刺朝貢人數超出五十人限額,增加至兩千餘人。
雪竇山,珞珈山,普陀山等佛教名山,甚至是悟空和尚主持的大報恩寺都成了享譽中外的佛門聖地。
于謙下令圍堵,周邊五十余萬大軍入京勤王,又有張大真人麾下神火軍參戰,終擊敗也先大軍,得俘十八萬之巨。
左夢魚,玉羅剎這兩位弟子,以及趙強所領五百名神火軍亦跟著張牧之往上界去了。
同上界的動蕩波折相比,人間倒算平靜。
上任天師已經正位神霄玉清真王,又號九霄雷祖大帝。
浩渺太空之中傳來一個宏大的聲音:「准奏!」
朝廷又定計,將戰俘所得牧民分散,作為奴隸發配天下各處,令其或墾荒山野,或充作礦工,或者乾脆充作下西洋的船夫。
至宣德後期,草原各部休養數年,逐漸恢復了元氣。
于謙排兵布陣,仍以防守為主,但凡瓦剌來犯,擊退敵軍后追擊數里便叫士兵做出人馬疲敝之態,邊陲各城都是這等情形。
張大真人亦憑此機會重訂正一盟威之約,令修行人能為人道朝廷所用,但不能行害民作孽之事,否則嚴懲。
正統年間,活佛麾下等密宗弟子也悄然接觸也先,稱也先為大黑天明王選定的「天命可汗」。
「轟隆隆隆!」人間各處響起地動山搖之聲,大明又多了諸多仙山福地和數萬里的疆域
若任由朱祁鎮御駕親征,土木堡之變后大明的國力都被打殘了,國運自此開始走下坡路,任憑張牧之有多大的法力都不能挽回。
雙方各取所需,邊疆大定,故永樂、宣德二帝功莫大焉。
朝堂上彈劾于謙的旨意多如牛毛,皇帝朱祁鈺盡皆按下不發,仍力保于謙掌軍。
皇帝又不顧朝廷眾臣反對,改革軍政,從草原牧民中徵調心慕中華的男子入騎兵,軍餉待遇同漢軍等同,只是不得擔任軍官之職。
這胖大漢口中所說「人間末法劫難有了定論」,其中土木堡之變就算是「定論」的一種。
于謙令左夢魚率麾下王鼎等繼續追殺,恰逢也先率殘部截殺女真人搶奪補給。
「而且當年我們得賜輔神玉牌時,勾陳大帝麾下的仙官說了,什麼時候這人間末法劫難有了定論,咱們才可出世,令那十二輔神歸位。」
七個精怪都噤若寒蟬,連連保證「不敢觸犯天條」和*圖*書,而後一起退出大真人府。
「這幾十年來大明國力日盛,人間修士也越來越多,咱們十二輔神歸位后也難以再操弄氣候為害了,想必天師不會再殺我們。」
但歷經數年皆是如此,明軍防守嚴密,打退敵軍后明明佔據優勢,卻總是無力追擊。
七人中有個身體胖大的壯漢上來見禮:「我們幾個本在麓川思任發麾下效力,得知天師對我等殺意甚大,故而一直不敢現身。」
再加上船隊從西洋帶回了許多良種,朝廷大力倡導之下,百姓爭先耕種,產出果然頗豐。
大明在邊陲開設邊市,以良弓、鐵騎、糧食、茶葉等物交換草原上的戰馬、牛羊、皮革。
甚至是也先親自帶兵,打出「可汗」大旗來犯,明軍都沒能抓住擒獲「敵首」的機會。
洞天世界中那積攢了幾千年的天地靈氣慢慢反哺人間,於是人間修行之人也漸漸多了起來。
張牧之心中明悟天機,也知曉了勾陳大帝的打算。
以甲馬符日行千里往來送信,有身負神力者開山修路等種種異事都成了常態。
最終朱祁鈺下旨,只對規制內的五十個瓦剌使節進行賞賜,且賞賜之物消減一半。
景泰七年秋(原正統十四年),也先盡起大軍二十萬,對外宣稱兵三十萬,進攻大同。
同年,大學士楊士奇卒,時年八十歲,贈太師,謚號文貞。
草原上的野心在悄然滋長,也先似乎能看到自家騎兵踏破燕京,鼎定山河的那一日。
但更多人還是願意跟隨朝廷的寶船出海,因為官方寶船上配有火炮,還有許多修道之人保駕護航,碰到什麼海賊強盜、海妖精怪都能應付。
世間之事有時候就是這樣匪夷所思。
胡馨兒、黃二郎作為張牧之的弟子,留在下界輔佐新任天師協理道教諸事。
張元吉返回龍虎山,繼任第四十七代天師之位。
皇帝也認可了眾臣之議,同張大真人商定之後,在人間頒布了「倡道招賢榜」,徵調能人異士為朝廷做事。
他定下的盟約看似比當年祖天師所立條例要寬宏許多,准許修行人在人間顯聖。
瓦剌上表稱臣,奉大明為宗主,並定時朝貢。
賊首也先在黑甲軍護衛下衝出重圍,神火軍奮起直追,盡滅黑甲軍,唯也先率千余殘部潛逃至關外。
王鼎仗五行遁術將也先拖下戰馬,左夢魚使長槍連殺密宗邪師三十人,俘也先而回。
自此關外江河始有名諱,叫做黑龍江。
且軍中有一支豎黑旗,披黑甲的騎兵,善使瘴氣傷敵,往往隔著和*圖*書數十丈遠將手中黑幡一揮,便有大明將士殞命。
日後勾陳大帝不會再理會人間之事,任由張牧之主導三界鼎革。
人間大定,朱祁鈺被朝野尊為聖君,而內閣首輔于謙的賢名也是廣為流傳。
正是成就先天境界無望,棄了神道,準備來世轉修仙道,想要像他那兄長東華帝君一樣以仙道成就先天境界。
這才造成了大明騎兵戰力大不如前,只能守城,不能追擊、圍殲來敵。
顯聖靈源王無奈,親往京城大真人府向張天師問計、請罪。
當然,現在張牧之成功挽過了人道氣數,大明國運日盛,眼看著這末法劫難算是過了。
「難怪當年代宗在位時,傾舉國之力,勞動大軍數十萬,耗費錢糧無數也不能平定麓川,果然是勾陳大帝在背後操弄兵戈之事。」
時日久了,朝廷放開了禁制,那富商也開始造船出海,帶僕人、力夫去開墾海外富饒之地。
楚王、肅王、慶王雖就藩各處,但在西安等地都有馬場,朱祁鈺又下旨三王大力培養戰馬賣給朝廷,以充京營所需。
眾臣商議數載,終於有了決斷:「可令修行人為吏員,傑出者可給予官員俸祿,只是不能獨掌一地政事。」
「但新皇帝得了天師指點,甘願忍受屈辱,同思任發定下盟約,令那戰事止歇,我等也就無可奈何了。」
這計策並不高明,草原瓦剌開始也覺得這是大明朝廷設下的誘敵深入之計。
盟約又將城隍神等人道眾神的許可權擴大,令其不僅能監察鬼神,協理陰司執掌生死,亦能監督在人間行走的修行之人。
兵部侍郎于謙自請巡視邊軍,歷時三年,主持邊軍防衛戰事二十余場,勝多敗少,履歷功勛,加兵部尚書。
朝廷徵調了千百名修有肉身大力、五行法術的修士,開山架橋,鋪設道路,興修堤壩、溝渠等水利工事。
也先一路暢通,強擄資糧無數,攻至京師朝陽門外。
瓦剌也先憑從大明得來的良弓、鐵器,悄然訓練騎兵,在草原上東征西討,終將各部統一,怡然有形成一國的架勢。
又過了半月,東嶽天齊大帝將炳靈公召回泰山,把自家法力盡數加持在炳靈公身上,只保留一點不滅神識轉世投胎去了。
此戰天下大定,人道氣運之爭落幕,左夢魚憑軍功封侯,王鼎封伯。
隨著洞天世界開啟,滾滾天地靈氣在人間散開,各種祥光瑞靄照耀天地。
那黑龍長大后時常來山東看望其母,故往後幾百年,山東、關外等地皆流傳「禿尾巴老李」的故事。
左和圖書夢魚、王鼎等人這幾年也從眾軍卒中脫穎而出,漸漸能獨自領軍。
張牧之笑著把玩手中的金光如意:「那你們幾個現在怎麼肯出來了?不怕我出手殺你們嗎?」
漸漸地,這天下之人就不再為吃不上飯而發愁了,大明國力愈發昌盛。
小龍乃當年從顯聖靈源王身上脫離的龍氣所生,心中殘餘了對大明朝廷的惱怒,不願在大明境內擔任水神。
又過了幾年,張牧之見無論是朝廷百官還是人間百姓都對「神通道法」接受的差不多了,就令那些大小洞天世界悄然打開了些縫隙。
「你還有二十年時間,可尋個妥善的方式定下章程,避免自家子孫成為誤國昏君!」
所有修行之人都知曉,修仙盛世來了。
景泰三十三年,景泰帝焚表啟奏昊天上帝,敕封張牧之為「九霄雷祖大帝」。
再說人道氣數之爭。
如此又過數年,草原百姓都以中原吃食、用具為常,更多有學中原文字,來中原謀生者。
普通百姓都形成了共識,若有妖魔作亂,或是修行人欺壓良善,無論是去城隍廟還是去關帝廟告狀,都是一告一個準。
有那四野八荒之民也跟著寶船來大明朝貢,三千諸佛傳教幾年,那些西方番僧都將中原視為天朝上國,佛法源流。
而中原百姓也漸喜食產自草原的羊肉、奶脯等物,自此漢民、牧民之間的隔閡愈發淡薄。
皇帝震怒,禁止邊市以弓易馬,鐵器不得再列入雙方貿易範疇,並下旨嚴禁漢人學習胡人習俗,違者嚴懲。
依舊是那胖大漢開口:「麓川雖是一偶之地,但有我們幾個相助,也能拖垮大明的國力。」
並上奏後土皇地祇,請求開放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讓那些被封印起來的靈山寶地再現人間。
因明朝永樂、宣德兩朝皇帝武德充沛之故,瓦剌等草原各部都被打的無還手之力。
草原百姓都感皇帝恩德,中原又遣商人,書生深入草原,廣宣教化,販賣茶、鹽、稻米等物。
下西洋也成了常例,人間百姓都知曉大明之外還有世界。
那時候這幾位輔神便會出世,操弄節氣,掀起氣候災難,加速末法降臨。
這七位勾陳大帝定下的輔神才敢出來,他們到張牧之面前,便等若是表達了勾陳大帝的態度。
也先和帳下謀士商議許久,終於確定了一個事實。
勾陳大帝和六御大帝中的其他幾位一樣,真身都在混沌之中抵禦那些想要滅世的混沌魔神。
景泰三十二年,張牧之、楊戩、長明仙子、孫悟空、張懋丞、青羊道人
和-圖-書
、長青子、燕赤霞等一起飛升上界。兵部侍郎于謙當庭斥責瓦剌使節,言其入京人數違制,有不敬皇帝之罪,當拒絕賞賜。
七個精怪都是躬身道謝。
如張大真人那樣淡泊的才是好道士,不然便是妖道誤國。
關聖所立丹天伏魔院也深入百姓之心,大小城池、村墎、甚至是邊陲之地都有關帝廟。
瓦剌開始不斷南下,以小股騎兵侵擾邊境,張大真人弟子左夢魚攜王鼎和一眾江湖能人異士參軍,以普通士卒之身賺取軍功。
張牧之點了點頭,抬手將那「亥豬」玉牌丟給胖大漢:「這是我手中最後一枚玉牌,你拿去吧。」
自此那些修成些神通,又自感長生無望的能人異士紛紛出世,不必再像之前一樣被人視為異端。
再有一點點叫做「野心」的毒藥作為催化,那拙劣之計就會起到奇效。
老百姓的包容心總是像大海一樣廣闊,七八年後,人間大有「神通顯聖」的跡象。
瓦剌使節不服,離京之日在驛館留下書信,放言日後瓦剌不再來朝。
皇帝在政事上權柄日盛,幸帝心寬宏,萬事都願同眾臣相商,朝堂氣氛十分融洽。
小龍騰空而去,半年後身長十丈回來複仇,欲掀動大水作亂。
不過勾陳大帝「加速末法」的想法也不是十分堅定,所以才能容忍張牧之在人間折騰。
於此同時,大明朝也在默默積蓄力量,為此不惜停了西南麓川之戰,整合實力應對北方瓦剌,以求再演永樂、宣德之武功。
七人都目光謹慎地看了那如意一眼,然後一起躬身再拜。
瓦剌使節自辯稱此次來京的都是邊陲商賈,因大明國商人用來交換戰馬的弓箭、布帛、糧食等物以次充好,特來請皇帝做主。
景泰元年(原正統八年)五月,山東滕縣李家一農婦產一小龍,周身麟甲漆黑如墨,其父驚懼,以柴刀斷其尾。
畢竟,在朝廷百官眼中,最好的修道人都應該像張大真人那樣,雖有神通法力,卻整天窩在大真人府不出,連朝臣也不來往。
時有黃河龍君顯聖靈源王奉張天師之命而來,將斷尾小龍捉去。
故而張元吉雖僅有陽神真人的法力,但仍受到人間諸神和修仙之人的共尊,天師之名無可撼動。
「爾等歸位之後,不可作孽行災,當主導氣候時節,輔助人道朝廷,生養億萬黎民百姓。」
朝貢團隊進獻金佛八尊,朱祁鈺將其賜予大報恩寺悟空和尚,以褒其弘法之恩。
張牧之又吩咐道:「十二輔神之中,我門下佔了五位,勾陳大帝麾下佔了七位。」m.hetubook.com.com
明軍不敵,連丟數城,致使戰線不斷後撤,也先大軍直逼京師。
雖說人間水汽輪轉自有定數,但修行人多了,那風雨氣象就再難以形成大的災害了。
新兵入營前都需接受將官教化,使其明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理,直至將自身視為大明子民,自此邊患絕矣。
那些仙山中的地仙和太乙天仙都帶著弟子走出門派,先是上表朝廷,表態服從人皇天子管轄,而後一起往龍虎山朝賀。
青璃將七人領進府中,張牧之只看了一眼便搖頭失笑:「原來是勾陳大帝定下的幾位輔神,你們這些年藏在何處了?」
大明這條即將傾覆的大船,終於被張牧之養成了能夠翱翔於三界的真龍。
只是同紫微大帝願意扶持主劫之人不同,那勾陳還存了勢不可挽回時便重開天地的念頭。
確立賞罰體系,令為朝廷效力的修行人也能積累功德,死後能入人間城隍麾下,或者陰司地府擔任神職。
幾年前大明和瓦剌之爭,讓眾臣看到了五行遁法,離火神通等道法的玄妙之處,故皇帝倡議,征善異術的修行人為朝廷效力。
有了修行人輔佐,京城對各地的統轄更加便捷,政令一日便能通達天下。
連普通百姓也視海外為致富的機會,報名出海者絡繹不絕。
張天師廣開慈悲之心,准這小黑龍在長白山下大江居住,一是擔任水神,二是觀測長白山龍氣衍生的情況。
「我已重訂正一盟威之約,你們若犯了規矩,莫要怪龍虎山後人不講情面,行那屠神之事。」
但這些仙人都見識過張牧之的手段,哪個敢以身試法?
一時之間草原之上儘是婦孺,幸大明皇帝心懷慈悲,廣開邊市,以糧食低價賣與牧民,並准其先行賒欠,來年以牛羊償還。
明明一眼就能看破的簡單計謀,被有心之人持之以恆地奉行了數年。
至景泰三十一年,燕京城大真人府門前來了七個氣質古怪的精怪。
那便是大明不善養馬,雙方貿易斷絕後這幾年,大明軍中戰馬損耗太大,新補充的馬匹遠不及當年從草原上購得的良駒。
從來天仙難得,自老君傳法,張道陵立教以來,從未有過這麼多天仙一起飛升。
也先在見識到對方將黑幡輕輕一揚,就能收割生靈性命的手段之後,就俯首拜了一位名喚「寶炎」的喇嘛為國師,讓他訓練騎兵以圖大事。
當年李善長倒賣陰陽,以及後來的麓川之戰,背後都有勾陳大帝的手段。
雙方在朝堂上爭論,將那大奉天殿吵嚷的如市井一般,依舊辨不清孰是孰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