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重生之軍工霸主

作者:芊之羽
重生之軍工霸主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卷 潮起 第354章 糾葛的歷史

第二卷 潮起

第354章 糾葛的歷史

見到譚振華擺了一副洗耳恭聽的樣子,郭蓉瑋繼續說道:「這個約翰當了輪值主席后,就到三機部進行了一次訪問,並且提出了與華夏進行大飛機的合作,這是這件事第一次出現在正式官方的場合。」
這是一本後來在整個華夏航空工業史上都堪稱傳奇的筆記,正因為有了它,讓59年6月後因蘇俄撕毀協議、撤走所有專家、銷毀所有圖紙后,一度陷入困頓的「圖-16」轟炸機在華夏的仿製歷程迎來了轉機。
馬峰山,人如其名,如山般堅毅挺拔。
「那你們怎麼回復道克拉斯的?」譚振華好奇問道。
「1975年,這個「貿促會」的輪值主席,正是「道格拉斯」的CEO約翰·布里遜達因,哦,這裏我需要解釋一下,「麥克唐納」和「道格拉斯」雖然合併了,但是,兩家公司融合的非常不好,所以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狀況,兩家都有各自一套獨立運營的體系,甚至還有各自的CEO,並且據我所知,他們相互之間都不怎麼買對方的賬。」
不過,這也讓譚振華更加好奇:「那,馬總師當時說什麼了嗎?他對引進「MD82」的項目又是什麼意見?」
「麥-道?他們的目的是什麼?」譚振華輕聲問道。
因為馬峰山在大飛機領域的特殊能力和貢獻,所以19https://www.hetubook.com.com70年「運十」項目上馬的時候,他就當仁不讓地擔任了這個項目的總設計師、技術負責人。
「那麼,您怎麼看這件事?」譚振華皺眉問道。
「雖然1972年米國時任總統尼克鬆先生首次訪問新華夏並打破了華米兩國之間持續多年的堅冰,但正式建交的工作並沒有立即推進,而是成立了一個「華米友好協會」,推進雙方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在這個協會之下,又有一個解決雙方貿易交流事項的分會,名叫「貿易促進委員會」,簡稱「貿促會」。」
郭蓉瑋道:「振華,你想知道,那我就簡單跟你說說。」
到譚振華重生之前,老當益壯的「H-6」修改了氣動外形,換裝了新型發動機,裝備了相控陣雷達及數據鏈系統,能夠攜帶多種型號的大個頭「空-艦」、「空-地」導彈,作戰半徑超過了3000公里,從此成為了當時華夏唯一具備「防區外打擊能力」,並可以直接攻擊強敵布置在第二島鏈上軍事基地的戰略轟炸機!
1979年,是華米之間關係的一個重大轉折,是年1月1日,《華米建交公報》正式發表,標志著華米之間持續三十年的敵對狀態正式宣告終結,兩國關係正常化。
所以,譚振華https://www.hetubook.com•com一向認為自己的這位郭老師是不大知道人心險惡的,今天居然說出了這樣的話,那必有所指!
這位在「運十」話題中,被一再提及的「老馬」、「馬總師」,就是華夏「運十」項目的總師馬峰山。
儘管他知道歷史的進程,但此時此刻,他還要再確認一遍,免得自己知道的歷史與現實發生的情況產生什麼偏差,同時也能掩蓋他預知歷史進程的事實。
1959年初,他隨著華夏各項技術人員赴蘇俄學習的熱潮也到蘇俄接受了一系列的培訓,並在所有同學都聽信了講課老師關於所有教材資料都將送往華夏,所以你們不必進行記錄的承諾下,依然認真執著地記下了滿滿一本筆記。
郭蓉瑋見譚振華點頭,便繼續說道:「兩國關係正常化后,隨即開始了一系列的經貿往來洽談,而其中的一項重要洽談,就是華夏受米國邀請,派遣了一個30人的代表團赴米國與「麥-道」公司考察大飛機的合作可能性,而「麥-道」方面出面負責溝通和接待的,就是這個張振中,他當時的職務是董事副總裁。」
1975年啊,那離現在可有7年多了,也不知因為什麼原因拖了這麼久。
譚振華笑道:「沒想到郭老師連這些內情都知道。」
郭蓉瑋和圖書答道:「什麼怎麼回復,應該說壓根就沒回復。從75年往後,我們華夏的大事一樁接著一樁,哪有人有心思操心這一個小小的建議?
「那要到了1979年,在那年華米之間發生了一件大事,振華你應該知道吧?」
郭蓉瑋的回答,證實了歷史依然在按照它的慣性發展。
「然後呢?」譚振華不由追問道。
郭蓉瑋,風度翩翩、溫厚良淳,一派長者風範,更是一個熱心腸,提攜後輩不遺餘力,堪稱師道典範。單就無人機這個項目來說,譚振華從他這裏獲得的幫助最多,而且付出從來不要回報。
譚振華雖然知道些前世網上的消息,但那些實在眾說紛紜,真假難辨,今天有機會聽郭蓉瑋這位業界大拿介紹緣由,想必更貼近事實。」
在他一慣的印象里,他的這三位老師全都學識淵博,各有所長,在其專業領域內皆獨領風騷那是毫無疑問的,不過,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也非常鮮明。
「我看他們就沒安好心!」郭蓉瑋忿然道。
哦,對了,說起來,譚振華前世可也參与了「H-6K」機載電子設備的研製呢,而且還是憑著這個項目混上了「高級研究員」的職稱。
他生於1929年,江南省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幼年家境貧困,並曾經親眼目睹了倭寇飛機在華夏狂轟亂炸的累累罪行,和圖書從小就立志航空報國,在新華夏立國當年便考取了魔都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譚振華點頭,也是,那段時間的確如此,於是他問道:「那後來,又怎麼續上的?」
學成之後,被分配至哈市飛機製造廠,期間參与了好幾個型號客機的研製工作,其中的「松花江1號」實現了首飛。
於是,他追問道:「老師,這其中有什麼我不知道的故事么?」
宋文華,思慮深遠,狡黠多智,身上還有股捨我其誰的霸氣與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韌勁,生就一雙彷彿能看透人心的雙眼,這三位老師當中,要說起來,譚振華最怕的就是他。
而那本《馬峰山筆記》,也成為了共和國航空史上值得被永遠銘記的一份珍貴資料,被不斷地演繹、傳說……
譚振華再次點頭。
「這件事的起源,還要追溯到1975年。」郭蓉瑋打開了話匣子。
「哦?老師您此話怎講?」譚振華驚訝問道。
「哦?老師,是怎麼回事,能說說嗎?」
「因為,當時我就是這個代表團的成員之一啊,算是技術顧問。不過我知道,我能入選的最重要因素是因為我的英語水平還湊合,又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所以,拿來當個專業翻譯比較合適。」郭蓉瑋略帶調侃地解釋道:「所以我在並不是重點,重點是老馬也在,而且他是整個團隊的技術負責www.hetubook.com.com人。」
「他們想與我們三機部合作,在魔都生產他們的「MD-82」客機。」
這款後來在華夏被命名為「H-6」的戰略轟炸機在被蘇俄無情拋棄后,反而在華夏落地生根,被一代又一代華夏的航空人不斷進行了改進並將其潛力發掘到了極致,以至於譚振華前世的網友們調侃地稱「H-6」後面標誌各種改型的字母表都不夠用了……
它以一名不折不扣的老兵身份驕傲地翱翔在共和國的藍天與海疆之上,而且,看樣子至少還能再戰20年……
說到這裏,譚振華奇道:「老師,您怎麼知道的這麼清楚?」
所以,他能參加去米國「麥-道」的這個考察團,並不意外。
賁放,從小看著譚振華長大的鄰居大叔,親和溫良,做人辦事一絲不苟,從他身上能完全體會到老一輩軍工人的認真與執著。
「然後么,部里為這件事專門組織了幾次討論,我也參加了。」郭蓉瑋答道:「但是當時會上的主流意見還是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特別是在我們自己的大飛機「運十」已經見到些眉目的情況下。」
「是的,我這麼說,當然是有原因的。因為,這個所謂與「麥-道」的合作項目,並不是今天才有的新聞。」
郭蓉瑋一撇嘴道:「這又不是什麼秘密,他們自己人都公開說的,振華你別打岔,讓我繼續說完。」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